产业内贸易理论(ppt 126页)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26
第一张:自我介绍第二张:讲解的基本内容第三张:小岛清小岛清,日本经济学家,1978年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第四张:产业内贸易基本概念1、例子:日本向美国出口丰田汽车,又从美国进口福特汽车2、巴拉萨最先提出产业内贸易这一名词,也成为双向贸易、重叠贸易。
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a)是当代美国经济学家,现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及世界银行顾问。
3、标准值符号4、G-L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 。
两个端点值的情况为:当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时,我们认为此时该国没有产业内贸易,或说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取最低值,此时,Xj与Mj某一项为零,G-L指数等于0 ;当一国在某一产业的进出口相等时,我们认为此时该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达到最大,此时,Xj等于Mj,G-L指数等于1 。
所以,G-L指数取值越接近0 ,代表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取值越接近1 ,代表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5、格鲁贝尔:德国测量学家。
生于萨尔茨堡,卒于耶拿。
毕业于慕尼黑工科大学。
1926年任斯图加特大学教授。
他首先提出在立体测图仪上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的理论。
6、劳埃德: 英国四大私营银行之一,1765年建立,名泰勒·劳埃德公司第五张:产业间贸易1、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而产业内贸易,同一相同或相似产品是双向流动的。
在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一国的贸易可以分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他们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他们之间是有区别和联系的。
第六张:克鲁格曼1、克鲁格曼经济学大师,他创建了新国际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
2、克鲁格曼与亚洲金融危机,1996年在其《流行国际主义》中大胆预测金融危机。
他说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要破灭。
第七张:产业间贸易理论正式形成1、赫尔普曼: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是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政治经济分析等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 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
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一、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包括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之间的贸易以及工业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贸易,其形成基础是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各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自己的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价格优势,这就构成了各国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基础,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技术的差异。
特点:1•不存在规格、型号、质量的差异,消费者在产品同质的条件下不存在偏好差异。
2.产业间贸易中的各个产业不存在规模经济3•产业间贸易的原因是比较优势,适用的基础理论是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理论基础: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二、产业内贸易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素禀赋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要素禀赋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