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一
- 格式:docx
- 大小:23.15 KB
- 文档页数:13
1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目前实行的中央银行制度是单一型二元式。
2.保险中的最大诚信是指在保险标的损失中保险双方当事人要诚实守信、不隐瞒重要事实。
3.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4.西方商业银行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贷款理论)。
5.商业银行按一定的利率购进未到期票据的行为是贴现。
6.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管理的市场是货币市场。
7.由债权人开出命令债务人按期付款的票据是商业汇票。
8.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是利润的一部分。
9.属于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是股本和公开储备。
10.投资者因投资资产价格上升而形成的价差收入称为资本收益。
11.按信托关系建立的依据不同可将信托分为(设定信托和法定信托)。
12.属于我国M1层次的货币是流通中现金、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13.能够创造基础货币的机构是中央银行。
14.目前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属于市场利率。
15.交易双方就将来按约定时间和约定价格交易某种金融资产而达成的协议是期货合约。
16.《巴塞尔协议》规定协议签署国银行的最低资本限额为银行风险资产的8%,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
17.不可保财产的范围包括:土地、矿藏、矿井、矿坑、森林、水资源以及未经收割或收割后尚未入库的农作物;货币、票证、有价证券、文件、账册、图表、技术资料、电脑资料、枪支弹药以及无法鉴定价值的财产;违章建筑、危险建筑、非法占用的财产;在运输过程中的物资;领取执照并正常运行的机动车;牲畜、禽类和其他饲养动物。
18.社会总供给会从商品数量、价格等多方面影响货币需求量。
19.下列不属于货币市场的是股票市场。
20.金本位制下汇价决定的基本依据是铸币平价。
21.牙买家体系下汇价决定的基本依据是22.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附属债务)。
23.人民币的标价方法是直接标价法。
24.需要承兑的商业票据是银行承兑票据。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实物货币: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512、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
533、马克思货币职能描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
西方学者: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的贮藏。
(1)交易媒介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支付手段;(2)财富贮藏职能;544、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565、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币又称本位货币)、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566、规定货币单位: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这就是货币单位。
567、无限法偿: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货币的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578、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绝接受,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579、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
5910、金币本位制的特点:黄金为法定币财,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以按面值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5911、金块本位制:这时市场上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了解)59。
12、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银行券不能再国内兑换黄金(了解)59。
13、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特点:①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②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③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整。
⾃考⾦融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第⼀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最终产⽣的。
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2.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阶3.⼀般价值形式(⼀般等价形式)阶段4.货币形式阶段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计价单位)⼆、流通⼿段(交易媒介)三、⽀付⼿段四、贮藏⼿段五、世界货币3.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1)规定货币材料2)规定货币单位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4)规定货币的法定⽀付能⼒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4.⾦本位制包括⾦币本位制、⾦块本位制和⾦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币本位制是典型的⾦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黄⾦为法定币材,⾦币为本位货币,具有⽆限法偿能⼒,⾦币可以⾃由铸造和⾃由溶化;辅币、银⾏券与⾦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值⾃由兑换为⾦币;黄⾦可以⾃由输出⼊国境。
?⾦块本位制⼜称⽣⾦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已经不再铸造⾦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券,银⾏券规定有法定含⾦量,但银⾏券只能达到⼀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块。
⾦汇兑本位制⼜称虚⾦本位制。
这种货币制度与⾦块本位制相同之处在于,也不铸造⾦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券,银⾏券规定有法定含⾦量;不同之处在于,银⾏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想要兑换黄⾦,只能先兑换成本国在该国存有黄⾦并与该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国家的外汇,然后再⽤外汇在该国兑换黄⾦。
5.不兑现的信⽤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货币,只要由现⾦和银⾏存款组成。
⼆是信⽤货币都是通过⾦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到流通中去的。
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管理调控。
6.我国⼈民币制度的三项主要内容:⼀是⼈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以⼈民币⽀付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切公共的和私⼈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不得拒收。
⼈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和“分”两种,分、⾓、元均为⼗进制。
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一、单项选择题12.下列不属于我国M115.交易双方就将来按约定时间和约定价格交易某种金融资产而达成的协议16.24.需要承兑的商业票据是:???25.下列不属于信托职能的是26.我国M31.在经济过热时通常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是:34.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一半,则流通中的货35.商业银行速动资产的特点是:38.基金单位总规模固定且投资者只能在流通市场上购买或变现基金单位的44.我国从199353.交易双方就将来按约定时间和约定价格交易某种金融资产而达成的协议58.附息债券的发行价格常采用:????60.在经济过热时通常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是62.汇率是指以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习惯上又被称之为货63.在间接融资方式中,核心中介机构是66.减轻一国货币贬值压力可采用的政策是:75.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下列可能引起汇价波动的因素有ABCDE5.证券活动的三大违法活动有1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具体体现为:16.投资基金的特点表现有:18.下列利率中可以发挥基准利率作用的是:20.下列关于人民币表述正确的有:1、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内容?2、为什么说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并可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
人民币具有这种信用货币性质。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题)2分,共10分)2.狭义的金融市场就是证券市场。
3.目前股票公开发行方式普遍采用的上网定价。
4.一般来说,利率上升,债券市场价格下跌。
5.货币的形态经历的阶段依次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银行券和电子货币。
6.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7.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有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8.在我国银行业中,第一家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的商业银行是建设银行。
第二章信誉和融资方式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信誉、大体信誉形式和融资方式的概念和内涵,了解信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职能作用,把握我国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进展状况,熟悉国外金融证券化的趋势及其对融资方式的阻碍。
【概念记忆】信用的定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金融证券化。
【内容理解】信用的职能;信用的形式特征;商业信用形式的特点、作用和局限性;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在我国融资结构中的重要地位;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国家信用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消费信用的基本类型及其经济意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相互关系与区别;金融证券化对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影响。
【领会应用】信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意义;我国信用形式多样化的必然性;金融市场证券化趋势的积极意义。
【重点知识】一、信用及其基本形式特征二、信用的职能和作用三、五种大体信誉形式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进展四、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五、金融证券化对融资方式和结构的阻碍本章主要是介绍有关信用和融资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讲了信用的概念、职能、类别和融资方式中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要求考生在掌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能够理解运用信用和各种融资方式在国民经济中的各自作用和重要地位。
总的看来,本章的相关概念较多,理解性强的内容也较多,需要下大力辨析相关概念,并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信用和融资方式的职能、地位和作用。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能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
第一节信誉及其职能一、信誉的概念金融理论研究的信誉指的是货币形态的借贷。
归纳地说,信誉指的是以归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归还性”和“付息性”是信誉的两点大体形式特点。
但归还性是信誉的最大体特点。
在信誉活动中,不管是贷出、归还仍是付息都表现为一种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即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腕职能。
有关信誉问题的研究是金融理论的有机组成部份,是对货币问题研究的一种延伸。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第一章重点
第一章货币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物?信用货币的特点?
2、说明货币诸本能机能的主要特征。
3、阐明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联系与不同?
4、为什说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
5、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货币有哪些特点?
考核知识
一、识记: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 价值标准、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
货币币值汇率:法定货币、世界货币和可自由况换货币
二、领会:
2、为什么说价值标准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P7
3、贮藏手段本能机能的特征P7
4、货币币值与市场商品价格的关系(辅4)P9
5、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辅6) P13
6、可自由兑换货币的特点
辅导材料:(理解)
1、如何理解价值标准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本能机能?
2、什么是汇率?各种倾向制度下汇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外汇?我国外汇的内容包罗哪些?。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起源:1.产生:货币是伴随商品交换的发展而自然而然的产生的。
2.商品交换的两个阶段:①物物交换;②通过媒介交换。
3.等价交换原则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4. 货币:当某种商品从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货币就产生了。
5.对货币认识:(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特征是:它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可用来购买任何商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6.价值形式的发展:①简单的价值形式;②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等价形式;④货币形式。
7.货币的职能Ⅰ.交易媒介职能:(1)计价单位:指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价值尺度(2)交易媒介: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并实现商品价值,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以有货币符号代替。
(3)支付手段:是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作为支付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Ⅱ.财富贮藏职能: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二.货币形式的演变:1.商品货币:包括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1)实物货币: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实物货币的缺点有:①不易分割;②不易保管;③价值较小。
(2)金属货币:指以金、银、铜等金属来充当货币。
金属货币的优点有:①易于分割;②便于携带;③价值较高;④容易保管,缺点是:①数量受制于金属的贮藏量和开采量;②无法伴随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3)足值货币:指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商品货币都是足值货币,足值货币的特点有:①价值较稳定;②有利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信用货币:.在信用基础上发行的,并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是不足值货币。
其形式有:①纸币:指用纸制作的货币。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②银行劵:指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即所谓的现钞,也是一种纸质货币。
金融理论与实务资料一、课程概要《金融理论与实务》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金融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和基本制度规定。
既研究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现代金融经济运行一般形式规范、原则、操作程序,又着力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规律、原则和形式规范。
其内容既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又具有微观性、个别性、策略性、适用性的特点。
故本课程既是经济学的具体和深化,又是金融经济本身运动规律和运行规律、规则、经营方法的概括与升华。
学习《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认识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金融工作对经济管理的影响;弄淸金融的基本范畴: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熟悉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第一章货币一、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物信用货币的特点2.说明货币诸职能的主要特征。
3.阐明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联系与差别4.为什说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5.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货币有哪些特点二、考核知识1 .识记: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货币币值汇率:法泄货币、世界货币和可自由况换货币2.领会:a.为什么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b.贮藏手段职能的特征c.货币币值与市场商品价格的关系d.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e.可自由兑换货币的特点三、辅导材料:(理解)1.如何理解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2.什么是汇率各种倾向制度下汇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3.什么是外汇我国外汇的内容包括哪些第二章信用和融资方式一、复习思考题1.试分析银行信用与英他基本信用形式的联系2.如何理解信用的基本职能,以银行信用为例说明如何发挥信用在国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3.谈一谈我国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意义、困境与出路4.分析说明我国信用形式多样化的必然性。
5.说明直接融资方式与间接融资方式的异同及苴在我国当前的状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一信用和融资方式第一节信用及其职能识记: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
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领会:信用的基本形式特征?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
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信用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偿还性,二是付息性。
偿还性是指货币所有者(贷方)把货币贷出去,并约定归还期;货币借人者(借方)在获取货币时要承诺到期归还。
付息性是指借贷活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就应当是有偿的币所有者有权要求货币借人者给予补偿,即支付利息。
在两个特征中,偿还性是信用的最基本特征。
在借贷活动中,无论是贷出、偿还、还是付息,都体现为一种价值的单方面让渡,即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因此,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信用的职能?信用的基本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
信用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总资金运动过程中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
企业初次分配,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经销售实现价值以后,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对销售收人进行初次分配:如补偿成本以便继续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人的劳动报酬、依法向财政缴纳税金、核算净利润并进行分配。
财政二次分配,是指财政通过对企业部门初次分配形成的财政收人,再将集中起来的资金通过财政支出形式进行再分配。
信用再分配,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借贷过程中,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活动也属于分配范畴。
信用分配是建立在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
信用分配的对象可以涵盖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中的所有货币资金,并把各主体自身难以动员的资金也动员起来。
应用:信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信用的基本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
发挥信用的职能对国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广泛集聚资金,支持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靠企业自身积累是难以实现的,而像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信用形式,可以广泛集聚社会上分散的、期限长短不齐的各种闲置资金,积少成多、续短为长、变死为活,满足规模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信用活动可以加快资金周转速速度,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例如,通过银行信用的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在客户的存取、贷还、此存彼取的过程中,银行结算存款账户上总会有一部分稳定的最低余额,在这个余额内发放相应贷款,基本上是无风险的。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信用形式多样化信用工具有了更加充分的流动性,将更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信用分配是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货币资金将直接产生对社会总产品的需求,来改善总供求的关系,实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信用分配对社会产品总需求的调节,主要体现在总量的调节,即通过调节信贷总量影响社会产品的需求总量。
同时,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利率水平,如对某一行业的利息优惠,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需求结构的调节。
总之,由于发挥信用职能对国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信用形式多样化、信用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信用的基本形式识记:商业信用: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商品的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其主要的做法。
最典型的做法是:商品赊销。
银行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业和个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存款和贷款是最基本的形式。
国家信用:中央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同国内外其他信用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信用关系。
分内债和外债。
内债主要采取政府债券发行方式。
消费信用: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直接有于生活消费。
消费信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二是由银行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
民间信用:即个人信用。
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关系。
领会:商业信用形式的特点、作用和局限性?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商品赊销是最典型的做法。
这种信用行为直接发生在商品购销双方之间,信用金额、使用方向、还款期限及相应的利息补偿由双方直接协商确定,具有方便、简单、快速的特点。
商业信用是在企业购销活动中自发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有了销售收人,资金循环才能正常进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商品交易各方直接的商品买卖和现金流量,常常是不同步的。
购货方常常没有足够的现金。
这时,产品销售企业如果能够允许购货方延期付款,将产品赊销给购货方,双方的交易就能顺利进行。
因此,商业信用对于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表现为:一是具有盲目件;二是容易掩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不利于国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
此外,商业信用在贷款方向、贷款规模、还款的信用保证等方面都具有局限性。
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在我国融资结构中的重要地位?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存款和贷款是最基本的形式。
银行信用一直是我国的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是一种单纯的货币借贷,与商品的交易没有直接联系,突破了商业信用在贷款方向上的局限性;(2)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规模的限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银行信用时,不是以自有资本为主,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一方面,以债务人的身份广泛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又以债权人的身份对社会各界提供贷款,银行信用的规模远远超过商业信用。
(3)银行信用具有积少成多、续短为长、变死为活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
银行信用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多种信用形式并存的格局,但银行信用在全社会信用总额中仍占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商品赊销是最典型的做法。
这种信用行为直接发生在购销双方之间,信用金额、使用方向、还款期限及相应的利息补偿由双方直接协商确定。
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存款和贷款是最基本的形式。
银行信用与商品的交易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受个别资本规模的限制。
由于商业信用具有贷款方向、贷款规模、信用保证等方面的局限性,银行信用弥补了商业信用的缺陷并使信用关系得以充分发展。
在信用关系的发展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商业信用方面看,如果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信用的授信方(卖方)就会在授与不授、期限长短上有较多的顾虑,因为卖方必须要考虑在没有销货收人的情况下,企业持续运转所需资金能否从其他渠道解决的问题。
有了银行信用的支持,如贷款或票据贴现,授信方(卖方)就解除了后顾之优。
从银行信用方面看,商业信用票据化后,以商业信用为担保品办理贷款业务或票据贴现业务比单纯的信用贷款业务风险要小一些,有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
国家信用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国家信用是中央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同国内外其他信用主体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可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主要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形式,外债主要包括国家财政在海外金融市场发行的债券和借款。
国家信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1)是解决财政赤字的较好途径。
解决财政赤字的途径有三种:增税、从银行透支、举债。
增税容易引起公众的不满,抑制投资和消费;从银行透支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按照我国银行法的规定,禁止财政从银行透支。
举债是一种信用行为,有借有还,是解决财政赤字的较好方法。
(2)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投资机会。
(3)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主动利用国家信用,在总量上调节总需求,还可以通过有选择的支出安排和优惠政策等调节社会总产品需求的结构。
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国家信用是中央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同国内外其他信用主体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可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主要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形式,外债主要包括国家财政在海外金融市场发行的债券和借款。
银行信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存款和贷款是最基本的形式。
银行信用与商品的交易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受个别资本规模的限制。
在现代经济中,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较为成熟的政府债券市场,由于政府债券几乎没有违约风险、流动性强、收益相对稳定,因此,深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成为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的一项重要选择。
国债投资成为零风险权数的债权。
在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认购和参与国债二级市场的交易。
国债投资成为银行重要的流动性资产业务。
消费信用的基本类型及其经济意义?消费信用是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有两种类型:一种类似商业借用,既由企业以赊销和分期付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房屋或耐用消费品;另一种则属于银行信用,即由银行向消费者提供购房或耐用消费品贷款,用以支付货款。
在我国开展消费信用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1)消费信贷可以促进国家经济调控政策和调控方式发生重大转折。
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消费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分散风险,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3)消费信贷可以通过消费的市场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问世。
(4)消费信贷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消费意识的转变。
消费信贷的发展是以收人的水平和收人的稳定为条件的,因此,消费信贷的发展需要有收人政策的配合。
民间信用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民间信用也称个人信用,是指个人之间发生的直接借贷关系。
一般采取利息面议,直接成交的方式。
民间信用的特点是利率高、风险大、容易发生违约纠纷,但却十分灵活,能弥补银行信用的不足。
在我国,民间信用的发展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信用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情况下,城镇的个体户、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各种经营性资金需要,都通过民间信用的途径解决。
90年代以后,民间信用拓展到多种投资领域,如办厂、建房等等。
民间信用的利率比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高,贷款机制灵活、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正常银行信用的冲击。
但民间信用风险大、容易发生违约纠纷。
因此,民间信用在我国既有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又有其令人担忧的负面作用,金融管理当局应加强对民间信用的引导和管理。
应用: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意义、困境与出路?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商品赊销、分期付款是最典型的做法。
商业信用关系的规范确立方法是“立字为据”,即买卖双方要签订债务人(付款人)到期足额支付款项的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