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规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成矿规律研究成矿规律研究是矿产预测工作的核心内容,采用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解剖典型矿床,划分成矿系列并建立区域的和矿床的成矿模式,编制成矿规律图件。
第一节成矿特征研究一、典型矿床解剖典型矿床解剖工作是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基础,要求选择工作区内在矿种、规模、成矿类型、控矿因素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或矿点,进行典型矿床解剖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1. 控矿因素的研究控矿因素的研究是在成矿地质背景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成矿的直接地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前提是首先确定各类地质作用是否和成矿有关。
(1)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的研究内容:地层层序、时代、产状、空间分布、岩石组合,岩石结构构造、岩石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不同岩性和成矿的关系。
(2)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研究内容:侵入岩三度空间形态、侵入深度、侵入期次,侵入时代、侵入角砾岩特征、自变质作用,接触带特征,岩石结构构造、剥蚀程度、矿物成分、微量元素、岩石化学、同位素成分、稀土元素分配、气液包裹体、岩石组合、脉岩、隐伏岩体的推测和圈定。
(3)控岩控矿构造研究内容褶皱构造:划分褶皱变形期,确定各期次褶皱的产状、形态、空间组合形式,确定褶皱构造演化历史及空间特征变化,确定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关系。
断裂构造:确定控矿和非控矿断裂,确定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深度,级别划分、空间展布特征,平面和剖面形态组合特征、控矿构造期次,发生发育历史、控矿构造的性质及各期次各空间产状的性质转化特征,控矿构造和区域构造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的确定,成矿物质迁移沉淀和构造活动的关系。
(4)古构造的分析研究内容:韧性剪切带、继承性区域断裂带、火山机构、火山原生构造、火山岩浆构造带、沉积盆地,隆起和坳陷等古构造轮廓、同生构造带、造礁带等。
2. 成矿特征的研究(1)填制矿产统计卡片,内容包括矿床位置、区域构造背景、控矿因素、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内容,附矿区平面图及典型矿体剖面图。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矿山成矿规律研究吴远亮,刘镇华摘要:矿山床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沉积型,另一种为变质型,均属层控性矿床。
本区矿床就是沉积变质型矿床类型。
本文将结合实际针对矿山成矿规律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矿山;成矿规律区内主要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地形较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地形地貌条件简单,地层岩性较单一,地质构造不发育,局部地带受风化作用影响,岩体的稳定性变差,露采边坡可沿不利结构面产生局部滑移。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区内附近无污染源,矿石及废石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
为了确保采矿工程的顺利进行,针对矿山成矿规律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矿区地质1.1 区域地质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夏板块(Ⅱ)东南加里东期造山带(Ⅲ)武功山隆起,北部为扬子陆块江南东部隆起带九岭逆冲隆起,南部为华南陆块北武夷云开—会稽山前沿褶冲带(Ⅲ1)和南侧的武功山逆冲推覆带(Ⅲ1),区域褶皱构造处于神山倒转褶皱南翼。
联圩组。
褐黄色黏土、亚黏土、含砾亚砂土,下部砂砾层及砾石层;佘田桥组。
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白云岩、硅质岩、泥硅质岩;牛角河组。
灰、深灰色高碳质板岩(石煤)、硅质板岩、石英岩、粉砂质板岩及变质砂岩组成的砂板岩互层;老虎塘组—坝里组(合并表示)。
灰色白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粉砂岩、绢云千枚岩、厚层状变凝灰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夹硅质岩;下坊组。
绿泥千枚岩、绿泥绢云千枚岩、含黄铁矿绢云千枚岩、含磁铁矿绢云千枚岩、含磁铁石英岩、磁铁石英岩;上施组。
浅灰色绢云千枚岩、黑云母绿泥绢云千枚岩;库里组。
黑色碳质绢云千枚岩、砂质千枚岩;板坑单元。
中粗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新余式”铁矿;矿区范围。
区域上已知矿产有。
铁矿、硅质岩矿,钾长石矿;武功山腹地一带有雅山锂铌钽矿、下桐岭钨钼矿、新坊钨矿,及煤炭、瓷土矿、石灰岩、白云岩、镁质黏土、锰等矿。
成矿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讲人:张均成矿分析是一个借助科学概念、运用理性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以揭示成矿现象本质,反映成矿时空规律的动态认识过程,贯穿于成矿研究和勘查评价的始终,是研究成矿规律研究,进行成矿研究的最基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
大量的矿产勘查实践证明,科学的成矿研究实质上是在正确的成矿分析基础上的合理推断。
研究水平的高低和研究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矿分析的深入程度,而对矿体定位规律的认识深度和成矿规律研究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矿分析思路、途径、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成矿条件的优劣性评价1)控矿因素控矿因素是指一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因素,其一般包括了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岩浆岩、地层、岩相、古地理、变质作用、区域地球化学因素等。
一个地区内矿产的高度发育及某一类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针对具体的某一矿床则控矿因素对成矿的贡献是有主次之分的。
例如,内生矿床主要受岩浆岩、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外生矿床则着重与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等有关,变质矿床则主要受到变质作用的制约。
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2)成矿特征研究区内已知的成矿特征对于评判矿床未来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勘查工作决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矿床成矿特征着重是考虑成矿的矿种及其共生组合特征、矿床类型、矿床规模、矿体赋存特征及其复杂程度、矿物种类及其共生组合、有用元素赋存状态、矿石结构构造等:成矿的矿种倘为市场需求较为迫切、本身价值较大,特别是多种有益元素共生,则矿床往往由此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如金是一种贵金属、本身就具有货币功能,在我国湘西一带出现Au 、Sb 、W 共生的大型矿床,并且三种元素的储量都单独构成大型矿床的规模,三者的共生造成了矿床本身价值及开发生产效益的巨增。
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成矿分析的基本内容3)矿化信息矿化信息是指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指示矿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
矿化信息一般可分为矿产地质信息、遥感地质信息、地球化学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四大类。
成矿规律研究意义成矿规律是指地球内各种矿产资源分布的规律和形成机制。
这是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基本依据,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有着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但其分布并不均匀。
成矿规律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和解释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成矿规律,可以揭示地壳、岩石圈和地幔中各种物理、化学、地球动力学等因素的作用,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过程,并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合理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三、研究方法成矿规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室内实验、数学模型和地球物理探测等。
实地调查是研究成矿规律的基础,通过采集矿石样品和地质构造数据,分析其物质组成和地质特征,了解矿床的地质背景和成因。
室内实验是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岩石圈模拟和地质力学等实验,从而揭示物质的形成和转化机制。
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公式和计算模型,模拟地质作用和成矿过程,预测矿床的形成和发展。
地球物理探测则是利用地电、地磁、地震等物理方法来勘查矿产资源,揭示地下结构和成矿迹象。
四、研究意义1.合理开发: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成矿规律,可以根据地质构造和矿床类型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勘查方法和开发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矿产资源评价:成矿规律的研究对于矿产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不同地质背景下的矿床类型和特征,可以辅助判断同类矿床的赋存条件和规模,为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矿产资源预测: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的关系,预测地下矿床的存在和分布,为勘查工作提供方向和重点。
4.地球科学研究: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地质作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丰富地球科学的理论体系。
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技术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增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研究人员对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技术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和采样工作。
研究人员需要深入到矿产资源的分布区域,进行采集样品,以获取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
采样的方式可以是表层采样、钻孔采样或者露天采矿的取样。
此外,还需要进行矿物学和岩相学的研究,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样品的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等特征。
研究人员需要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地下矿产资源的探测。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和磁力勘探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探测地下的矿体形态、矿化程度和分布规律等。
地震勘探可以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来判断地下矿体的形态和构造特征。
重力勘探可以测量地表重力场的变化,从而推断地下矿体的密度差异。
电磁勘探和磁力勘探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和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矿体的存在和性质。
研究人员还可以运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进行矿体形成机制的研究。
地球化学技术可以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和组成,从而推断矿体的成因类型和成矿环境。
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可以测量样品中同位素的稳定性和比例,从而揭示矿体的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关于矿体形成机制的重要线索,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还可以借助遥感技术来获取大范围的矿产资源信息。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或飞机等载体,获取地表和地下的各种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
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确定矿产资源的分布范围和类型。
此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来研究矿产资源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从而揭示矿体的形成机制。
研究人员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矿体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分析蒙忠盈摘要:中国金矿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分布广泛,各矿区的黄金地质特征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同时,金矿的独特性质也使得金矿成矿过程受到了其他非地质领域的普遍重视。
黄金是一种集金融、货币、商品为一体的商品,因此,对其进行开发和研究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其所处地域的差异,各矿区金矿的地质特征也各不相同。
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该地区的金属学科发展迅速,并展现出广阔的找金前景。
要实现金属矿床的更大飞跃,首先要弄清矿床的成因机理。
这是找金工作的基础之一,有助于高质量资源利用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策略通过对目前已经找到的各种类型的金矿的成因分析可知,金矿的地质特征非常丰富,并且,在不同的地质特征下,寻找金矿所需要的寻找技术和寻找方法也会有一些差别。
因此,要在不同的地质特征下开展对黄金的采矿工作,就需要在采矿前,对各类黄金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保证对黄金的寻找和开采。
1 金矿的形成原理金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火山爆发,在岩浆的冲击下,某些物质从地幔中被冲刷出来形成了金矿。
主要矿物有石英、金属矿、自然金等。
在自然条件下,受侵蚀等作用会发生风化、氧化等,生成数量巨大的黄金块状微粒。
因此,认为形成金矿有两个条件:第一,特殊的地质条件和要求。
第二,要有较长的时间。
了解和应用这个规律,可推断金矿的地质特点,进而判定金矿的成矿过程,为金矿的开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因此,对其进行精细的地质学和成矿模型的探讨十分必要。
金矿的来源很复杂,根据学者们的说法,金矿的来源多为地幔、岩浆和地壳中的岩浆。
久而久之,里面的一些杂质就会渐渐被氧化,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金疙瘩,只有在水流或者其他条件的影响下才能形成。
金矿的类型很多,每一块金矿都是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在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下,地壳运动的长期作用后,可以产生多种金矿。
成矿规律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成矿规律,通过对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成矿规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成矿规律的可行性。
本报告详细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1. 引言成矿规律研究是地质学和矿床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研究成矿规律,可以揭示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本报告将从成矿规律的定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等方面进行介绍。
1.1 定义成矿规律是指矿床形成和分布的规律性总结。
它包括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成矿环境、成矿条件和成矿周期等方面的规律性描述。
通过对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矿床形成的机制和过程,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1.2 研究意义研究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方面,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地质学和矿床学理论体系,推动科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和开发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成矿规律的研究,揭示矿床形成的机制和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采用综合性的理论分析、实验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成矿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方法研究成矿规律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验模拟和案例分析。
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2.1 理论分析首先,我们将对成矿规律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论分析。
通过综合研究文献、分析历史数据和调研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揭示成矿规律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2.2 实验模拟其次,我们将采用实验模拟的方法,通过模拟成矿作用的过程和环境,研究成矿规律的形成机制。
我们将构建实验模拟装置,模拟成矿作用的各种条件,观察和分析成矿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3 案例分析最后,我们将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矿床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成矿规律的可行性。
浙江省萤石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浙江是我国重要的萤石矿产区之一,其中以浙南地区发育的萤石矿床最为丰富。
浙南地区的萤石矿床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因此成矿规律复杂多变,找矿工作难度较大。
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和研究,人们逐渐掌握了浙南地区萤石矿床的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1. 成矿规律浙南地区的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龙泉、缙云、青田等县市,主要形态有脉状、层状、肢体状等。
矿体一般以主矿带为中心向两侧展布。
通过对矿体结构、岩浆岩、蚀变岩、矿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以下成矿规律:(1)矿床与蚀变作用有密切联系,常见的蚀变类型有碳酸岩化、硅化、金伯利和半金伯利化等。
因此,在找矿时要密切注意地质体的蚀变状况。
(2)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密切,萤石矿矿体在构造控制下发育,一般都是在断层、褶皱、岩浆岩边缘等构造带中出现。
因此,在找矿时要注重地质构造的探测和分析。
(3)环境与成矿有一定的关联性,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当时浙南地区处在大陆构造背景下,成为了萤石矿床的有利环境。
2. 找矿方向通过对浙南地区萤石矿床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找矿方法和方向:(1)多角度提高找矿精度。
采用多种地质勘探技术,综合分析各种地质信息,可以提高找矿精度和效率。
例如,在区域勘探时,可以采用遥感技术探测地表特征;在局部勘探时,可以采用重力、电磁等物探技术。
(2)注重地质构造探测。
因为萤石矿床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因此找矿工作要重点关注地质构造探测。
一般来说,断裂-褶皱是最常见的控矿构造类型,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应对地质剖面、构造图等进行详细解剖。
(3)加强矿体岩性分析。
萤石矿床矿体多种多样,岩性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对不同岩性的矿体进行分析,找出其地质规律和特征,可以加快找矿速度。
总之,浙南地区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复杂多变,不同的矿化类型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和技术。
在找矿过程中,需要多方位综合分析地质信息,注重地质构造和岩性分析,才能提高找矿精度和效率。
成矿规律主要研究内容一、引言成矿规律是研究地球上成矿作用发生的规律性规律,并对矿床的形成与演化进行预测的学科。
通过对成矿作用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成矿规律的研究内容。
二、地质特征与矿床类型1.地质特征地质特征是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涉及地质构造、岩石成因、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特征对于矿床形成的条件以及成矿作用的机制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地质特征的分析,可以识别出矿床的类型和成矿规律。
2.矿床类型矿床类型是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
根据成矿作用的性质和条件,矿床可以划分为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岩浆矿床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规律和特点。
三、成矿过程与成矿因素1.成矿过程成矿过程是研究成矿规律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矿质组分改变、岩石圈物质转化、流体运移富集等多个环节。
成矿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矿床形成的机制和路径。
2.成矿因素成矿因素是影响矿床形成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它包括地质因素、地球化学因素、地球物理因素等多个方面。
成矿因素的研究是成矿规律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为勘探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
四、成矿模拟与预测1.成矿模拟成矿模拟是通过建立合理的成矿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来模拟矿床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通过成矿模拟,可以预测矿床的形成过程以及矿床中矿物的分布和富集。
2.成矿预测成矿预测是根据成矿规律和矿床地质特征,利用各种勘探手段和技术,对矿床的存在与分布进行预测。
成矿预测是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合理规划勘探区域以及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五、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开发成矿规律的研究对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充分理解矿床形成的规律和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成矿规律的应用可以提高勘查效率,减少勘探风险,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成矿规律作为矿床形成和演化的研究领域,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方向一、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指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矿产资源的一种规律性表现。
它是通过对矿产资源分布、矿床类型、矿化蚀变带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
成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1. 成矿规律的分类根据地质成因的不同,成矿规律可以分为热液成矿规律、沉积成矿规律、变质成矿规律和岩浆成矿规律等。
- 热液成矿规律:热液成矿是指在岩浆活动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热液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热液成矿规律有热液相分离规律、热液活动形成规律等。
- 沉积成矿规律:沉积成矿是指在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沉积成矿规律有河流沉积规律、海洋沉积规律等。
- 变质成矿规律:变质成矿是指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岩石圈内部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变质成矿规律有接触变质规律、区域变质规律等。
- 岩浆成矿规律:岩浆成矿是指在岩浆活动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由于岩浆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常见的岩浆成矿规律有火山喷发规律、岩浆侵入规律等。
2. 成矿规律的研究方法研究成矿规律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分析、物理勘探、矿床模拟实验等。
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可以获取矿床的空间分布、岩相特征、矿石特性等信息,从而总结出成矿规律。
二、成矿机制成矿机制是指矿产资源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了解成矿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从而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1. 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有地幔、地壳和外部输入三个方面。
地幔来源的成矿物质主要是岩浆和热液,地壳来源的成矿物质主要是沉积物和变质岩,外部输入的成矿物质主要是降水和大气等。
2. 成矿过程成矿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物理过程主要是岩浆侵入、岩浆喷发、热液活动等;化学过程主要是热液作用、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地质过程主要是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成矿规律研究成矿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成矿规律研究:矿床时间分布规律、矿床空间分布规律、成矿物质来源规律和矿床共生规律。
成矿规律概念成矿规律是指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时间、空间、物质来源及共生关系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成矿规律既是进行成矿分析的向导(基础),又是成矿分析的结晶,它对预测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从1892年法国的L.德洛内提出成矿规律的概念以后,В.И.斯米尔诺夫、Р.鲁蒂埃等人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矿区成矿规律以及单矿种为主的专门性成矿规律等不同的分支。
(一)矿床时间分布规律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某些矿种或矿床常在某一地区的某一地质时代内集中出现。
例如:世界上70%的金矿、62%的镍和钴、60%以上的铁矿形成于前寒武纪;世界上80%的钨矿形成于中生代;世界上的盐类矿产主要形成于二叠纪等。
矿产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的方式来表述:凡产生特定矿产组合的一段地质时期(代)就称之为成矿期。
1.我国主要的成矿期划分成矿期是研究矿床在时间上的发展、演化和分布规律性的有效途径。
地史中一定类型的矿床及其组合的出现往往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有关。
据我国地壳发展的主要构造运动及成矿特征,将我国的成矿期划分为如下六个:1)前寒武纪成矿期, 2)加里东成矿期,3)海西成矿期, 4)印支成矿期,5)燕山成矿期, 6)喜山成矿期前寒武纪成矿期早太古代成矿期(泰山期)(3800~2500Ma):绿岩带及有关矿床;Fe、Au、Cu、P、滑石、菱镁矿、石墨、云母等。
晚太古~早元古代成矿期(中条或吕梁期)(2500~1800Ma):Cr、Ni、Pt、Fe-Ti、金刚石、铜铅锌硫化物、稀土、硼、滑石、菱镁矿、云母等。
中—晚元古代成矿期(1800~600Ma):Fe、Cu、P、石棉、石墨等矿产,在北方产于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地层中,在南方则产于板溪群、会理群、昆阳群、神农架群、南沱砂岩层及相应地层中。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是矿产预测工作的核心内容,采用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解剖典型矿床,划分成矿系列并建立区域的和矿床的成矿模式,编制成矿规律图件。
第一节成矿特征研究
一、典型矿床解剖
典型矿床解剖工作是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基础,要求选择工作区内在矿种、规模、成矿类型、控矿因素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或矿点,进行典型矿床解剖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
1. 控矿因素的研究
控矿因素的研究是在成矿地质背景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成矿的直接地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前提是首先确定各类地质作用是否和成矿有关。
(1)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的研究内容:地层层序、时代、产状、空间分布、岩石组合,岩石结构构造、岩石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不同岩性和成矿的关系。
(2)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研究内容:侵入岩三度空间形态、侵入深度、侵入期次,侵入时代、侵入角砾岩特征、自变质作用,接触带特征,岩石结构构造、剥蚀程度、矿物成分、微量元素、岩石化学、同位素成分、稀土元素分配、气液包裹体、岩石组合、脉岩、隐伏岩体的推测和圈定。
(3)控岩控矿构造研究内容
褶皱构造:划分褶皱变形期,确定各期次褶皱的产状、形态、空间组合形式,确定褶皱构造演化历史及空间特征变化,确定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关系。
断裂构造:确定控矿和非控矿断裂,确定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深度,级别划分、空间展布特征,平面和剖面形态组合特征、控矿构造期次,发生发育历史、控矿构造的性质及各期次各空间产状的性质转化特征,控矿构造和区域构造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的确定,成矿物质迁移沉淀和构造活动的关系。
(4)古构造的分析研究内容:韧性剪切带、继承性区域断裂带、火山机构、火山原生构造、火山岩浆构造带、沉积盆地,隆起和坳陷等古构造轮廓、同生构造带、造礁带等。
2. 成矿特征的研究
(1)填制矿产统计卡片,内容包括矿床位置、区域构造背景、控矿因素、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内容,附矿区平面图及典型矿体剖面图。
(2)研究矿床三度空间分布特征,编制矿体立体图或编制不同中段水平投影组合图、不同剖面组合图。
分析矿床形成深度,分布深度,剥蚀程度。
(3)研究矿床物质成分,矿床矿物成分,主元素及伴生元素成分及其赋存状态,平面,剖面分布特征。
(4)划分矿床主元素的成矿期和各成矿阶段,按不同成矿阶段说明其物质组分的富集变化规律。
(5)分析各成矿阶段蚀变矿物组合,蚀变作用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带出带入,蚀变空间分带特征,分析主元素迁移过程和沉淀过程的不同蚀变特征。
(6)确定成矿时代,成矿作用一般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过程,往往是多期成矿,叠加成矿,因此一般情况下成矿作用时代以矿床就位年龄为代表,就位年龄包括:直接测定年龄、间接推断年龄、地质类比年龄和矿床类比年龄,应收集重大地质事件对成矿的影响年龄。
(7)分析成矿地球化学特征:运用各成矿阶段的矿物组合、蚀变矿物组合、交代作用、同位素资料,包裹体成分、成矿温度、压力,酸碱度、氧逸度、硫逸度分析等资料,确定元素迁移富集的内外部条件及地质地球化学标志。
(8)分析可能的物质成分来源,包括主要成矿金属元素来源,硫来源,热液流体来源。
(9)确定具体矿床的直接控矿因素。
(10)联系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活动和变质作用分析成矿就位机制及成矿作用过程。
3. 建立矿床成矿模式
根据控矿因素、成矿特征的资料建立矿床成矿模式,一般采用三维或二维空间图形的方式表达成矿作用的空间特征,对于演化复杂的矿床可用连续多幅图形表示。
二、划分成矿系列
划分成矿系列是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其具体要求如下:
1. 成矿系列划分原则
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范围内,在一定的地质发展阶段内和主要的地质作用有关的形成在空间上、时间上、有成因联系的一组矿产。
(1)成因上受相同的区域地质作用控制,空间上发育于同一构造分区,时间上产生于形成同一地质构造环境的时间段。
(2)成矿系列是区域概念,根据地质构造环境在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带上的差异性,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亚系列。
(3)成矿系列强调成矿作用与特定的地质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共生联系,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因此在统一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成因类型、矿化类型、矿种组合都可以划为同一成矿系列。
(4)多数矿床其成矿作用是长期的,多阶段的,或者由不同地质作用叠加而成的,对此应按矿床主要就位时期的成矿地质作用因素划分成矿系列。
(5)对于某些成矿区带,由于不同的成矿系列的叠加产生了不同成矿地质作用的叠加现象则应明确区分表述。
2.成矿系列的研究内容
(1)划分区域矿化类型:可以按主元素划分,也可以按成因类型划分。
(2)按矿化类型分析区域控矿因素:地层,岩浆岩,构造。
(3)区域矿化类型的空间分带组合特点,包括平面分带和剖面分带。
(4)区域矿化类型成矿期的确定及划分,并确定不同期次的物质成分和空间分布的特征。
(5)区域矿化有关的蚀变组合及空间分带特征。
(6)区域成矿特征资料的归纳和分析:包括成矿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稳定同位素资料,包裹体成分,微量元素,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等。
3. 成矿系列命名方法
大地构造分区+时代+地质建造+矿种。
4. 成矿系列描述内容
区域构造环境,包括原始地质建造环境和区域变形构造环境,主要控矿因素,主要成矿元素组合,主要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成矿作用特征,典型矿床等。
第二节区域成矿模式的建立及编制成矿规律图
区域成矿模式是在相近地质条件下,受共同成矿控制因素的制约,形成的成矿特征相似的一组矿床共同特征的概括,具有区域代表意义,反映成因,概括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可以按成矿亚系列建立区域成矿模式。
一、基本内容
1. 反映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别表示原始地质建造和区域变形构造环境。
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矿床,应反映近火山口、次火山、火山喷发、火山喷气,远火山沉积盆地等全面的环境特征。
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应反映岩相古地理,古构造环境。
构造岩浆造山作用有关的矿床应反映造山带构造岩浆作用及分区形成的环境。
2. 成矿控制因素:依据典型矿床解剖的资料,表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制因素。
3. 各种矿化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各类矿化的形态、产状,规模,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元素分布,品位空间变化等。
4. 成矿作用特征资料:反映稳定同位素、成矿温度、压力、成矿物理化学条件、酸碱度,氧逸度等资料,分析成矿物质成分来源,包括金属成矿物质、硫、流体等。
5. 说明叠加成矿作用及改造演化作用。
6. 反映矿床形成或与地质背景有关的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特征。
成矿模式一般包括上述六项内容,描述性模式主要包括上述(2)和(3)两项内容。
二、建立方法
成矿模式表示方法,目前常见的为图解法和表格法两类,具体方法如下:
1. 图解法:该方法突出表达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醒目、直观、形象化。
编制地质建造古构造剖面图或者控矿因素地质构造剖面图为底图,该类图件主要表达抽象的概念地质作用模式,叠加各种矿化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加上成矿作用特征资料及相应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模式图。
在必要时,可以以系列剖面的形式表达叠加成矿作用。
有的可辅以平面图以表示三维空间特征。
2. 表格法:按成矿模式的内容列表说明。
三、成矿规律图的编制
1. 成矿规律图底图为综合地质构造图。
2. 标绘全部矿床、矿点。
(1)核对地理坐标及地质构造位置。
(2)要求标明矿种、规模、类型。
(3)标明矿石元素组合。
(4)标明成矿系列。
3. 转绘各类异常:包括化探、重砂、物探和遥感异常。
4. 标绘其它找矿标志:铁帽带、蚀变带、退色带、老窿、砂金采金遗迹。
5. 划分成矿带,成矿区、矿田。
并按其规模,确定级别。
命名原则:地理名称十矿种十成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