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的误诊率如此之高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16
我国分级诊疗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孙佳丽;尹梅【摘要】分级诊疗是"优化与重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分级诊疗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政府部门做好顶层配套政策,更需要各级医疗机构转变思维模式,创新适合的分级诊疗体系.对我国分级诊疗面临的困境从医联体运行机制、医保制度、医师多点执业、医疗资源分配和医疗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ptimize and reconstruct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y and expensiveness of getting medical treatment". At present, th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requir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do the top-level supporting policies, but also needs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to change their thinking mode and innovate the appropriat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lemma of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al alliance operation mechanism,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physician multi-point occu-pation, med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o 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5页(P236-240)【关键词】分级诊疗;医疗资源;诊疗模式;医联体【作者】孙佳丽;尹梅【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2分级诊疗是现代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主要指各级医疗机构依据诊治疾病的难易程度,承担与其医院等级相应的疾病治疗,并实行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以健全医院诊疗体系,促进社会医疗行业快速发展。
健康是从古至今一直都在追求,可真正想要保证健康却很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这种追求的方式从寻访灵丹妙药以求长生不老,演变成了今天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人体奥秘,来破解人类健康长寿之谜。
人的身体是大自然最完美的作品,而组成这一作品的是由成千上万的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胞。
根据北京奇生兴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发现哪个器官的细胞不正常了,哪个器官就会生病。
疾病康复就是要修复受损的细胞,更替死亡的细胞。
根据最新医疗数据表明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
普通疾病的误诊率高达27%左右;重大疾病的误诊率高达40%左右。
据英国研究证实:有85%的药品是无效的,对病人最好的措施就是尽量减少医疗干预。
而根据美国研究证实:高度发达的现代医学体系与人的健康没有太大关系,有30%---40%的手术根本不需要做。
与美国人健康寿命相关的因素中,只有10%跟医疗相关!导致美国人健康寿命延长30年中,有25年与医学没有关系。
人体之所以生病就是细胞生病,而细胞生病有三种原因:1、营养不良(细胞得不到它需要的东西):修复、复制细胞时需要的原料不对或不足;2、毒素侵袭(细胞被它不需要的东西毒害了):例如空气、水、食物等的污染;细菌、病毒产生的毒素。
3、自然老化:细胞在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代谢速度放缓,新生细胞数量少于死亡细胞数量,而最终体现为生理功能的下降,这就是细胞的自然老化。
而肽就是人体这部机器的卫士和高级维修工,可以抑制细胞的变性、激活细胞的活性、清除对人体有坏的自由基、给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使那鞋因缺乏营养而干瘪的、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恢复活力。
还可以制造新的组织替代坏死的组织,修复损伤的细胞,并把那些衰老的、坏死的细胞从体内通过代谢清除出去,更新成有活力的细胞。
同事还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肌体各器官的正常,调解肌体的免疫功能,一方面可以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另一方面能阻止侵入肌体的细菌繁殖、抵制病毒复制,或者把它吞噬或杀死,从而保证人体健康。
[编者按]调查显示,88%的受访医生坦陈自己曾经误诊过病人,52%的受访医生认为,临床误诊率在2成以上;在误诊的原因(多选)方面,81%的受访医生认为原因是医学的局限性和疾病的多样性及个别医生责任心不强。
对此,您的看法如何?有何相关经历?作为曾经的病人,从自身角度审视、考虑,您觉得还有哪些原因?黄智生:医患同德力避误诊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因此。
出现误诊也是不足为怪的。
但这并不是说,错误人人有份,可以对所有的误诊都开“绿灯”。
笔者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不应该出现误诊:而对于复杂的、新产生的疾病或确实难以诊断的疑难病,允许出现误诊。
如“非典”刚出现时,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误诊了,因为以前谁都没有见过:可是,到了现在,“非典”不再是新生的疑难病了,遇到“非典”病人,就不应该再出现误诊了。
要避免误诊,对医生来说,关键是提高医德。
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必有强烈的责任心,会对技术精益求精,被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的白求恩医生就是这样的医生。
假如所有的医生都像白求恩那样,就会避免误诊或把误诊降到最低限度。
对于误诊,除了医生的原因之外,也有病人的原因。
我父亲是患胰腺癌去世的。
最初在西昌被医生诊断为胃病。
被折腾了3个月才到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去就诊,被诊断出来时已到晚期。
我对西昌的医生非常气愤,认为他们是庸医,误送了我父亲的生命。
但后来我在2007年第8期《祝您健康》上看到一篇题为《令人扑朔迷离的胰腺癌》的文章,才知道胰腺癌虽然是常见病,但其早期是一种难以诊断的疾病。
对于这种疾病,作为专门从事癌症诊治的医生来说,是不应该出现误诊的。
但是,我们都没有想到父亲会得胰腺癌,也就没有让他到肿瘤医院或肿瘤科去就诊。
如果早些到肿瘤医院去就诊,可能就会及早发现癌症,从而避免悲剧。
另外,患者也应该尽可能地多学一些医学知识,并且尽可能地准确叙述自己的病情。
这样有利于医生准确地诊断。
例如,胃痛不要说成心口痛:再如,中医诊断病症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舌诊”,如果在看中医前吃葡萄,就会使舌苔变黑,容易造成误诊。
临床诊断中常见的误诊与漏诊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诊断方法的日益精确,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有所提高。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仍然会经常遇到一些常见的误诊与漏诊情况,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本文将就一些常见的误诊与漏诊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一、心肌梗死的误诊与漏诊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急性发作形式,具有高死亡率和严重的并发症。
然而,由于心肌梗死的症状各异,常常会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肺部疾病等。
一些典型症状,如胸痛、气急等不一定出现,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更加容易发生非典型症状。
因此,临床医生在遇到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此病的可能性,尽早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确诊。
二、肺癌的误诊与漏诊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同时,肺癌的发展速度快,漏诊会导致癌细胞迅速蔓延,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有长期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吸烟史较长的人群,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及时进行胸部CT、纤支镜等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三、中风的误诊与漏诊中风是致残和死亡风险极高的疾病,而临床上常常会有一部分患者被误诊或漏诊。
早期中风的症状类似于面瘫或脑外伤,容易被忽略或误解。
另外,一些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症状在发作后短时间内会自行消失,导致医生对其严重性产生误判。
因此,一旦怀疑中风可能,应该及时进行脑部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部位和类型。
四、类风湿关节炎的误诊与漏诊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慢性关节炎症,其早期症状常常模糊不清,导致被误诊为骨关节损伤或其他关节炎症。
此外,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对关节软骨和韧带造成的损伤是渐进的,骨关节破坏出现较晚,容易导致漏诊。
因此,在面对不明原因的关节炎患者时,应进行充分的关节检查、血液学指标检测和关节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溃疡病的误诊与漏诊溃疡病是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解。
磁共振有误诊的案例吗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医学影像技术,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就像任何一种医学检查技术一样,MRI也存在误诊的可能性。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MRI检查可能会给出错误的诊断结果,导致误诊。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探讨磁共振有误诊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脑部疾病的案例。
一位患者因为头痛和视力模糊的症状前来就诊,医生根据症状和体征怀疑可能是脑部肿瘤。
MRI检查显示了一个明显的异常信号,被初步诊断为脑肿瘤。
然而,在进一步进行脑部手术时,医生却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原因,患者实际上是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症状。
MRI检查误诊了患者的病情,给出了错误的诊断结果。
另一个案例涉及到骨科疾病。
一位患者因为膝关节疼痛和肿胀前来就诊,MRI检查显示了明显的软骨损伤。
患者被建议进行关节镜手术,然而在手术中却发现了软骨并没有明显的损伤。
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患者实际上是因为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而导致的症状。
MRI检查误诊了软骨损伤,给出了错误的诊断结果。
这些案例表明,磁共振有误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那么,造成MRI误诊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MRI检查本身的技术限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MRI对于某些病变的诊断并不十分准确,尤其是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或者深部组织的病变。
其次,医生对于MRI影像的解读也是影响误诊的重要因素。
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在没有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的情况下,仅仅依靠MRI影像进行诊断,这样就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
那么,如何避免磁共振的误诊呢?首先,医生在进行MRI检查的时候,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MRI影像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仅仅依靠影像进行诊断。
其次,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以考虑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CT、超声等,来进行交叉验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技术人员在进行MRI检查的时候,也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确保影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磁共振有误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医生和技术人员应该在进行MRI 检查和诊断的过程中,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福布斯:中国的「误诊率」约为5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不到半年,中国健康市场已成全球焦点。
⽇前,恒安标准⼈寿发布了⼀系列新健康险产品,国际第⼆诊疗意见作为服务被纳⼊其中。
何为⼆次诊疗所谓⼆次诊疗,是⼀个与原诊相对应的概念,即⼤病再诊断。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次诊疗业务,克利夫兰诊所、梅奥诊所、约翰霍普⾦斯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都开展了⼆次诊疗的相关业务,承接重症患者,为其提供再⼀次的咨询诊疗服务,以减少误诊率和优化治疗⽅案减少误诊率和优化治疗⽅案。
⼆次诊疗是如何衍⽣的⼈、事、财三个维度研究结论此前,哈佛⼤学⼀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次诊疗,93%的患者会改变原来的诊疗⽅案,71%的患者愈后效果⽐⾸诊更好。
的患者愈后效果⽐⾸诊更好美国马萨诸塞州医院就⼆次诊疗项⽬的研究表明,2284名患者在⾸次诊疗中被要求进⾏⼿术,省下的费但通过⼆次诊疗,有336名患者不需要进⾏⼿术也可以达到⾮常好的治疗效果,由此省下的费万美元。
⽤约合53.48万美元⾼频率误诊根据《福布斯中⽂⽹》数据显⽰,近20年来中国的年度门诊误诊率在门诊误诊率在50-90%,住院部误诊率之间。
这其中癌症最易被误诊,如脑肿瘤的误诊率⾼达70%左右,转移性⾻肿瘤的误在26-31%之间诊发⽣率为40%,⼤肠癌的误诊率可达79%。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17研究提及,“所有接受治疗的病⼈,⼤约只有10%幸运找到了病因,并且得到恰到好处的治疗”。
由于癌症、良性肿瘤和先天⼼脏疾病(及其他重⼤疾病)的诊断、治疗⽅案的确定与医⽣的⽔平、经验密切相关。
另外,源头可能来⾃多个不同的环节,例如诊断⽤的医学仪器、个别技术员的⼈为错误、医检数据(例如医学影像、病理组织样品、⾎液样品)的处理⽅法等等。
作为前线的医⽣,是⽆法保证医院内不同部门的检测不出错,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找多个领域的权威专业医⽣进⾏会诊⾮常有必要。
医学影像资料能准确地显⽰病变部位及形态,新式检测仪器(如PET-CT、MRI、CTA、MAMO、PET-MR)不断出现,对医⽣的阅⽚⽔平提出了更⾼的要求。
关于临床疾病误诊原因的剖析与对策[摘要] “误诊”这词,在医生患者之间产生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使得本就面临信任危机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导致误诊出现的原因,可以是就医者和医务人员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但如何减少发生误诊与误诊率,也是值得医务人员与医院管理者关注、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的临床误诊率大约为30%,和国际医学诊断水平相近,但诸如直肠癌、肺癌等疾病的误诊率几乎大于50%。
造成这么高误诊率的原因,除医疗和诊治水平不高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特殊性以外,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在起作用。
本文剖析疾病误诊的原因与对策,点评医患处置得失,让读者提高警惕,关注常见症状中可能掩盖的重大疾病,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其实很多误诊可以避免。
1 疾病误诊的原因剖析最常见的原因是病人及其家属因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复杂性认识不足;或个别病人年龄小、文化素质低,或别人代诉病史或叙述病史缺乏准确性,求治心切,或隐瞒病史;夸大病情,误导医生;忽视了主要症状的描述;使缺乏经验的医生急中出错,要防止个别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服务时的工作草率,甚至不负责任,造成误诊事例的发生。
医生阅历较浅,知识局限性,对现代医学知识了解较少,采集病史不详,对病人没有进行认真检查,又不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过于自信经验;或某些疾病平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明确诊断;依赖辅助检查诊断不加综合分析,或者只凭某一表现,就自认为病情见多了凭经验治病,主观臆断也会造成误诊。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不是每种疾病一开始就有典型表现,初期往往表现出类似的症状;某些疾病可能在最初几个小时检查无异常,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现,是造成疾病早期不能正确诊断的重要原因,并易被误诊。
疾病的发生发展极其复杂,有时并不遵循一定的规律,表现为多个系统(如心、肺、肝、肾等)的症状或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无典型临床表现,给诊断造成极大的困难;有的病人两种病并存X线又缺乏典型特征导致诊断困难,如果缺乏对病情的全面了解,某些少见的疾病没有认真加以检查综合分析可能出现误诊。
2015年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2015-08-05公共健康法律资讯公共健康法律资讯一、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概况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二、健康大数据·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中国22%的中年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中青年女性易得妇科,心脑血管疾病;中青年男性面临猝死、过劳和癌症等问题;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2013年到2014年,35岁---46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
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人民币元人民币。
中国因疾病而导致生产力丧失,将在2005年——2015年间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的肝炎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00个亿。
目前我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女性更容易受到妇科、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男性则面临猝死、过劳、癌症等问题!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3% 。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
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肥胖人口将达到3.25亿,未来20年将会增长一倍,腰围只要增长一英寸(2.54厘米),血管就会增长4英里,患癌风险高8倍!美国《保健事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十九个月!19位老总离世!最高个人资产14个亿,包括百视通COO吴征、德尔惠股份创始人兼原董事长丁明亮、兴民钢圈董事长王嘉民、成都百事通总经理李学军等12位高管,均因病离世。
怎样才能远离误诊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第1期被医院确诊为癌症,全家人都跟着担惊受怕,化疗放疗都做了,最后一检查,原来所谓的“癌细胞”根本是虚惊一场;或者去医院检查时一切正常,但患者一年后竟发现是癌症晚期而死亡……这样的事情近年来屡见报端。
人们不禁奇怪,为什么误诊、漏诊屡屡发生?资料显示,门诊误诊率为50%,住院做过各种检查后的误诊率为30%。
甚至有人说,只要当医生,没有不误诊的。
在美国,误诊率更高,达到15%-40%,英国的误诊率为50%左右。
那么,如此多的误诊、漏诊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究竟有没有办法避免?疾病中癌症误诊率最高在所有疾病中,癌症是最容易被误诊的。
而在所有癌症中,最易被误诊的又是乳腺癌和直肠癌。
在美国,6%-16%的乳腺癌因医生误诊或漏诊而耽误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如中风可能被误诊为眩晕、偏头痛或内耳疾病,心脏病发作有可能被误诊为压力或恐慌,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可能被误诊为抑郁症……此外,脑肿瘤的误诊率也很高,大约在70%左右。
因为,无论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的病变都能引起头痛、头晕,而CT和核磁共振不能检查出功能性病变,只能依靠医生的经验做判断。
一旦判断不出来,病人就面临着延误治疗、加快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风险。
5种方法远离看病风险尽管会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但大家绝不能因噎废食,有病也不看。
患者有责任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1.准备详细的病情资料。
看病前准备好以前的病历、检查结果、就诊卡、身份证等;仔细回忆自己的病情,像头疼从哪天开始,疼痛程度和部位,一天内什么时间最疼,是否伴有其他症状;想想有没有家族病史,是否处于生理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是否正在进行其他治疗或服用其他药物。
这些信息都会帮医生对你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
2.不要暗示医生。
要说“我肚子某某部位疼了3天”,而不要说“我觉得自己肯定得了阑尾炎”,这种带有暗示的话会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
误诊率的名词解释误诊率是指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断出现错误的比例。
它是评估医疗质量和临床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误诊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误诊率的定义虽然简单明了,但背后的影响却非常复杂。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医生的经验水平、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症状的变异等。
因此,要准确地评价误诊率,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医生的经验水平是影响误诊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医生的知识面也在逐渐拓宽。
但在实际工作中,医生面对的疾病种类繁多,症状表现各异,很难掌握所有疾病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罕见病或复杂疾病,医生往往会面临挑战,容易产生误诊。
因此,提高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非常重要,以减少误诊率。
其次,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也会对误诊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检测结果和影像学表现,从而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然而,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医疗设备可能不够先进,限制了医生的诊断能力,导致误诊率较高。
因此,提高医疗设备的水平和普及程度也是降低误诊率的重要手段。
此外,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症状的变异也是产生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出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出现与传统模式相悖的表现。
这给医生的诊断工作带来了困难,容易出现误判。
因此,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异的研究和了解,有助于减少误诊率。
鉴于误诊率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误诊率。
首先,加强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临床技能。
其次,促进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工具。
此外,建立起多学科的合作机制,增加疑难病例的讨论和解决,以促进医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医疗决策,提供更准确的病史和病情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误诊率是评价医疗质量和临床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