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的历法有阳历和农历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目前国际通用的历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法也在不断演变。
目前,国际通用的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公历:公历也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基础,每年365天,每四年增加一天,即闰年。
公历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成为国际公认的时间标准。
2.农历:农历也称为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基础,每月为一月,一年12个月,不受闰年影响。
农历在中国、朝鲜等国家被广泛使用。
3.伊斯兰教历:伊斯兰教历是以穆罕默德逝世为开端的历法,每年355或356天,不受闰年影响。
伊斯兰教历在伊斯兰教国家被广泛使用。
4.希伯来历:希伯来历是以圣经中的创世纪为基础的历法,每年为12个月,不受闰年影响。
希伯来历在犹太教国家被广泛使用。
5.印度教历:印度教历是以太阳和月亮的位置为基础的历法,每年为12个月,不受闰年影响。
印度教历在印度教国家被广泛使用。
以上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历法,每一种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历法的共存和交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多样性和活力。
- 1 -。
农历与阳历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历又叫阴历,也称为夏历或农历。
西历一般称之为阳历,也就是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
阳历全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定的历法,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的历法,阿拉伯史书所用的赫吉拉历即所谓的回历,其实也是阴历。
我国现在所称的阴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既照顾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到了寒暑节气。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生日公历还是农历更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日的日期通常有公历和农历两种表示方法。
公历是以阳历为基础的日期系统,即以一年365天为标准,每个月的天数不等,是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日历系统。
而农历则是以阴历为基础的日期系统,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以农业季节变化和阴阳阴历计算为基础。
公历和农历的区别公历与农历的区别主要在于计算方式和表示方式。
公历通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单位来计算日期,其表示方式为年、月、日的组合。
而农历则是通过地球月亮围绕地球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单位来计算日期,其表示方式为年、月、日的组合。
在公历中,每年的日期都是固定的,不会受到节气变化的影响,因此在公历中可以精确地知道一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而农历的日期则因为受阴历闰月、年月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日日期会在公历与农历之间有所不同。
生日公历和农历哪个更准生日的公历和农历表示方式各有优劣,无法简单地说哪一个更准确。
在传统文化中,有人认为农历生日更具民俗风情,更有意义。
人们在农历生日的时候可以追忆家族传统、祖先故事等,有着更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公历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日期表示方式更加普及和便利。
公历的计算方式更为准确,能够精确地表示一个人的生日日期,而农历则可能因为阴阳历转换、年月变化等因素而产生误差。
总结生日的公历和农历两种表示方式各有优劣,在传统文化中各具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各有应用场景。
选择生日的公历还是农历更准确取决于个人喜好和文化认同。
不论选择哪种方式,重要的是在生日这一特殊日子,能够感受到亲情、友情和祝福,度过一个愉快难忘的日子。
以上是对生日公历和农历表示方式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生日快乐!。
农历和阳历的区别
中国历又叫农历。
西历一般称之为阳历,也就是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
阳历全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定的历法,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
农历全称太农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的历法,阿拉伯史书所用的赫吉拉历即所谓的回历,其实也是农历。
我国现在所称的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既照顾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到了寒暑节气。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农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最新最准公历和农历转换算法详解公历(阳历)和农历(阴历)是中国传统的两种历法,公历采用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基础,而农历是以月球运行为基础。
公历更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变化,而农历则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和民俗习俗的需求。
公历和农历之间的转换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确定其中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以及每个月有多少天。
因为农历中的月份天数不规则,而公历中的月份天数相对固定。
最准确的公历和农历转换算法是以历法的数学及历史研究为基础的,它考虑了太阳和月球的运行轨迹,以及历法制订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下面详细介绍这个算法。
1.公历转农历:公历转农历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其中一年闰月的位置和天数。
一般而言,公历转农历的过程如下:(1)确定公历年份。
(2)根据公历年份的规则,计算闰年的次数。
公历规定,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要闰。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除法和取余运算,判断其中一年是否是闰年。
(3)确定农历年份。
根据闰年的次数,可以推算其中一年距离公元前一年农历年份的偏移量。
再加上历史上确定的一个公历对应农历年份的偏移量,即可确定农历年份。
(4)确定农历月份。
根据农历月份的规则,即按照一定的数学计算公式,可以确定其中一年的闰月位置。
具体的算法很复杂,涉及到太阳、月球的轨迹计算,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数学运算方法,如三角函数等。
(5)确定农历日期。
在确定了农历月份的基础上,根据农历每个月的天数规则,可以确定其中一天的农历日期。
2.农历转公历:农历转公历也面临着确定闰年的问题。
农历转公历的过程如下:(1)确定农历年份和月份。
根据农历日期,确定农历当前年份和月份。
(2)根据农历年份的规则,计算闰年的次数。
农历中的闰年规则和公历中的规则略有不同,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和规则进行计算。
(3)确定公历年份。
根据农历年份和闰年的次数,可以推算其中一年距离公元前一年公历年份的偏移量。
再加上历史上确定的一个农历对应公历年份的偏移量,即可确定公历年份。
阳历、阴历、农历这三种历法,老祖宗的智慧,你了解吗?还有半个月就是阳历的元旦了,但离阴历的春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农历的立春是在阳历2020年的2月4号。
可能这几句话会让朋友觉得麻烦,一会儿阳历,一会儿阴历,又冒出了个农历,那我们现在就和朋友聊一下这三种历法。
一、阳历阳历,又叫公历、太阳历,它是公元纪年,比如今天是公元2019年。
阳历就是把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作为一年。
最早能计算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是古埃及人,他们计算出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一点,这就是太阳历。
或许有的朋友会问,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个比较精确的时间呢?我也不知道。
这种太阳历经过改革之后,逐步成为了通用的西方历法,我国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开始采用这种历法,在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这种历法与中国传统的历法相对而言,所以人们叫做新历,也叫国历。
阳历的元年是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记作公元元年的。
二、阴历阴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几月初几,它是以月亮绕地球运动一周的时间,记作一个月,所以也叫做月历。
阴历是古人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他的周期大概在29天到30天之间,所以古人就把29天和30天定为一个月,这也就是阴历当中没有31号的原因。
因为他是根据月亮的望朔变化而定出的历法,所以也叫做望朔历。
但是如果单纯的按照这种计算的方法,那么一年当中就只有354天或355天,相比起阳历来说,也就是地球按照太阳公转的时间,每年少11天。
那么每过10多年的时候,季节就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比如10年前是冬天,那么10年后可能就是夏天。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的祖先不会因为阴历的使用而忽略一年四季的,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所以更不会忽略季节的重要性,所以就产生了阴阳合历。
三、阴阳合历阴阳合力,也就是平时经常听到的农历,有的朋友以为阴历就是农历,这是不正确的。
阴历是几月初几,那么农历就是二十四节日。
我们的祖先用土圭测太阳的影子,把每年太阳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夏至”,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冬至”。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不等于阴历,也不等于阳历。
阳历、阴历是两种分类。
公历、农历,以及几月初几,都是特定的历法。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
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阴历也叫农历,可是农历却不一定是阴历,也有可能是阳历,由于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是为阴阳合历,而阳历是公历,所以能够讲阴历是农历,而非公历。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应当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经过置闰法调整来贴合回归年。
由于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等事。
阴历不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一样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参加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所以一年平均有383。
8978天,而农历平年平均有354。
3672天。
)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
所以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贴合。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
)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
农历阳历怎么分别
阳历全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定的历法,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
阴历全称太阴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的历法,阿拉伯史书所用的赫吉拉历即所谓的回历,其实也是阴历。
我国现在所称的阴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既照顾到了月亮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到了寒暑节气。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历法体系,包括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
它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安排、传统节日等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起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总结其意义并展望未来,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本文中,将首先介绍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起源,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然后,将详细分析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内容,包括法定历法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法定历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将对现行法定历法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中国现行法定历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历史渊源、内容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法定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人们提供对历法的深入理解,从而增进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未来对法定历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历法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更好发挥作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正文2.1 法定历法的起源中国现行的法定历法起源于古代的农历和天象观测。
在古代,人们主要根据农事活动和天文现象来进行时间的计算和记录,因此逐渐形成了农历。
农历是一种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的历法,通过对月相的观测来确定月份和年份。
同时,古代的中国人也通过对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运行轨迹的观测来确定时间和季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开始尝试用数学模型来计算时间。
我国现行历法我国现行历法是公历,也称为阳历或西历,是目前全球通用的历法。
公历是一种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个年度。
我国自1912年开始正式实行公历,取代了传统的农历。
公历按照国际标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固定,有28天、30天、31天不等,闰年则在2月份增加一天,即闰年有366天,平年有365天。
公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最初是由罗马共和国的历法演变而来。
公历的实行是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和统一计时。
我国在1912年正式实行公历,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现代化的时间计量体系。
公历是一种科学化、标准化的时间计量方法,确保了全球各国在时间上的一致性。
公历的一年被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三个月。
公历的每一天都有独特的日期,包括年、月、日的组合。
公历的月份按照天文现象和历史传统来确定,每个月都有独特的名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
公历的日期由年、月、日三部分组成,便于人们进行时间的统一记录和交流。
公历的历法计算方式主要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
公历的一年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被称为回归年,平均为365.2425日。
为了解决这个时间不均匀的问题,人们引入了闰年的概念。
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即2月增加一天,使得一年的时间接近365.25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补偿太阳年与回归年的差异。
公历的历法体系包括年历、月历、周历、日历等。
年历是以一年为周期的时间单位,是公历的基本单位。
月历是以月为周期的时间单位,一个月的时间不固定,有28天、30天、31天不等。
周历是以一周为周期的时间单位,一周为七天,是公历的基本组成单位。
日历是以一天为周期的时间单位,是公历的最小时间单位。
公历的历法系统是一种科学的时间计量体系,可以精确地记录时间,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公历的实行使得时间的统一和交流更加方便,也促进了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公历的历法体系是现代社会的时间基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照。
我国现行的公历历法,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时间计量体系,体现了我国的现代化进步和国际化的态势。
农历是阳历吗
中国的农历不是阳历,也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阴阳合历)。
世界上的历法分为三大类——阳历、阴历、阴阳历。
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来设定一年天数的历法,称为阳历。
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来设定一个月天数的历法,称为阴历;一年的天数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来设定,一个月的天数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来设定,这样的历法称为阴阳历。
阳历,“年”的平均天数约等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大约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它的“月”的天数则是人为设定的,与天体运行周期无关(如公历一个月可能有31天或者30天、28天、29天;彝族十月历每个月都是36天)。
公历(即格里历以及它的前身儒略历)、佛历、伊斯兰阳历、彝族十月历以及北宋沈括制定的“十二气历”、太平天国实行过的天历等都是阳历。
阴历,“月”的平均天数等于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年”的天数是人为设定的,与天体运行周期无关。
现在世界上只有伊斯兰教历(回历)是阴历。
中国的夏历俗称农历,“年”的平均天数等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阳历),“月”的平均天数等于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阴历)——年和月的天数都是根据天体运行周期设定的。
有人把农历说成阴历,这是错误的。
除了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历外,还有藏历、犹太教历等等都是阴阳历。
古代印度使用的也是阴阳历,但没有发展和传承下来。
公历和农历:为何我国会存在两个历法呢?近日有朋友问:为什么我们要同时使用两个历(公历、阴历),而不直接使用一个历呢?为什么呢?朋友们知道,在排测命理或在位理学中,通常以阴历来计算。
国际通用的历法是以一年太阳回归年为周期,谓之太阳历,故称为阳历,全球公用,故亦称为公历。
是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纪元方式,台湾人亦称为西历、西元。
中国传统的历法自夏朝始,称为夏历,是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谓之太阴历,故称为阴历。
中国的阴历配合了闰年及二十四节气,使得太阴历的年周期同步于太阳历。
我国以农业立国,夏历的节气时令等与农业密切相关,故亦称为农历。
换言之,阳历即是公历,阴历即是农历。
一、公历和阴历的区别公历又称作阳历,夏历又称作阴历(农历)。
其纪年:前者是地球围绕太阳360度(一周)为计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围绕地球的12个圆缺为基准的。
阳历和阴历每19年相差7个月(阴历月)。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阳历和阴历的基本规律。
24节气就是阳历的天文基准,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
所以说我们早就有了阳历的使用经验。
那么既然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公历(阳历)的规律,干嘛还要使用阴历呢?1、我们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运行的;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也是按照月亮的轨迹而发生的:3、19年加7个月刚好两历统一……;4、中国人的伟大节日——春节,就是阴历的节日。
所以,我国的两历制度应该是过去有、现在有、将来永远会有!以下是更详细的说法:1、阳历的来历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
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
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
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
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农历和公历怎么区分农历和公历是世界上两种常见的日历系统。
农历主要在东亚国家使用,如中国、韩国、越南等;而公历则是国际通用的日历系统,也被称为阴历。
这两种日历系统在计算日期和节日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从历史、计算方法、节日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解析。
一、历史背景农历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夏朝时期。
农历以天体运行为基础,按阴阳、四时和星宿等因素进行推导和计算。
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有不同版本的农历,但基本原理相同。
公历则起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5年,由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引入。
之后,公历经过改革和修订,成为现代世界通用的日历系统。
公历以太阳运行为基础,将一年分为365天,每四年增加一个闰日以保持与地球公转周期的一致。
二、计算方法1. 农历计算方法:农历采用的是阴阳历法。
按农历每年规定的月相变换,来决定节气、二十四节气和农历年。
农历年份则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以10为一个周期,循环60年。
2. 公历计算方法:公历是以365天为一年,且还考虑了闰年。
规定了每月的天数,因此每年的日期是确定的。
公历年份则按照公历年份从1开始累计。
三、节日差异农历和公历在节日的计算和庆祝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1. 农历节日:农历节日根据农历的月相变化来计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被广泛庆祝。
2. 公历节日:公历节日是按照公历日期来计算的,如新年、圣诞节、复活节等,在国际范围内被庆祝。
公历节日通常不会受到农历的影响。
四、使用地区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官方日历是公历,但农历仍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农历在中国的农民、民间传统、节气、庙会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农历还被用于重要节日和传统活动的确定,如春节、清明节等。
公历则逐渐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使用公历作为官方日历,用于公务、商业、政府和教育等领域。
公历的使用可以方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协调。
总结:农历和公历是两种不同的日历系统,分别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区中使用。
农历生日和公历生日是什么意思区别引言生日是每个人一年中最值得庆祝的日子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有人使用农历来计算生日,而有人使用公历。
那么,农历生日和公历生日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历法背景、计算方法、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生日的区别和意义。
背景知识农历与公历的定义•农历:也称为阴历,是中国传统的日历体系,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制定。
农历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每个月的天数不固定,大多数情况下,一年共有12个月或13个月。
•公历:也称为阳历或格里高利历,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日历体系,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基准,每年规定为365天或366天,便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农历和公历在中国的地位•在中国,尽管已经广泛使用公历,但农历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仍然按照农历来确定日期。
同时,农历生日也在部分地区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农历生日与公历生日的计算方法农历生日的计算方法•农历生日指的是根据阴历来确定的生日,通常不使用公历日期来庆祝。
具体计算方法是根据农历日期记录,例如农历正月初一,即为农历生日。
公历生日的计算方法•公历生日是依照阳历日期来确定的生日,即使用公历日期来记录和庆祝。
如1月1日、6月18日等。
农历生日与公历生日的意义农历生日的意义•农历生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些人认为农历生日更具有祥和、传统的意义,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公历生日的意义•公历生日则更注重实用性和日常习惯,符合现代社会的便捷与规范。
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更习惯使用公历日期。
农历生日和公历生日的庆祝方式农历生日的庆祝方式•农历生日庆祝方式多样,可能会选择参加传统的农历生日宴席、拜神、祭祖等活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仪式感。
公历生日的庆祝方式•公历生日庆祝方式更加现代化,可能包括举办生日派对、赠送礼物、聚餐等形式,更多强调与亲友共同欢庆。
结语农历生日和公历生日各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体现了不同历法体系下人们对生日的不同认知和观念。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农历不等于阴历,也不等于阳历。
阳历、阴历是两种分类。
公历、农历,以及“几月初几”,都是特定的历法。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
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阴历也叫农历,可是农历却不一定是阴历,也有可能是阳历,因为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是为阴阳合历,而阳历是公历,所以能够说阴历是农历,而非公历。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当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经过“置闰法”调整来贴合回归年。
由于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等事。
阴历不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一样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所以一年平均有383。
8978天,而农历平年平均有354。
3672天。
)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
所以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贴合。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
)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农历是阳历的意思吗
中国历史上提到的大多数历法都是指阳历,但农历也是一种常见的历法。
有人会觉得,农历和阳历是同一个历法,但实际上,他们是不同的两种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而制定的历法,因而也称之为公历,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人使用的历法。
简单的说,阳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轨迹来区分一年的各个月份,从而确定一年有多少天,这样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天的具体日期和时间。
农历是以月亮的运行模式来决定一年的月份的历法,因此又称为月历,它是中国古代所使用的历法。
与阳历不同的是,农历会根据月亮的运行模式来判断一年中有多少个月,并且每个月又有多少个日子。
当月亮完成一次新月和满月的运行周期时,农历就可以确定出一年有多少天,从而计算出每天的日期和时间。
虽然农历和阳历都是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这两种历法的算法是不一样的,它们用来确定一年有多少天是完全不同的。
阳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轨迹来确定一年中有多少天,而农历是按照月亮的运行模式来确定一年中有多少天。
此外,阳历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历法,但农历是一个变化的历法,它会随着太阳和月亮的轨迹变化而变化,每年的日期会有一点点不同。
除此之外,农历和阳历的节日也是不同的,阳历的节日都是困定的,比如每年的元旦、情人节等,但农历的节日都是流动的,每一年的节日日期都不一样。
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历法,
而不是同一种历法。
归结起来,农历与阳历虽然都是用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它们的算法和节日是完全不同的,也不属于同一种历法,因此不能说农历是阳历的意思。
我国目前使用的历法
我国目前使用的历法是公历和农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公历,又称为阳历或格里高利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以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的历法。
公历的特点是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以元旦为岁首,每月第一天为元旦。
农历,又称为阴历、旧历或华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一个月的历法。
农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以月相盈亏来反映月的时间,所以又称为月历。
农历的特点是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
在中国的传统历法中,农历和公历是并行存在的。
虽然公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日历,但农历仍然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目前使用的历法实际上是公历和农历的结合,既有阳历的成分也有阴历的成分。
这种历法制度既可以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习惯。
中国现行的历法有阳历和农历。
阳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就在这儿讲讲农历。
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
12个朔望月构成一年,就是354.3672天,与一个回归年差了10.875天。
若13个朔望月构成一年,又多了18.6556天。
因此,农历就采用了加闰月的办法。
农历是“十九年置七闰”,19个回归年的长度是6939.6018天,235个朔望月的长度是6939.6910天,只差一点点,很精确了。
农历的置闰办法是:若两个冬至之间有11个月(刨去两个冬至所在的月),那就什么事也没有。
如果是12个月,那就把那个无中气的月作为闰月。
(二十四节气里,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小寒为中气,其余的为节令)例如,2006年是闰年,闰七月。
闰七月只有立秋这一个节气,闰七月十四。
由于之前那个月是七月,所以它就是闰七月。
农历规定:由于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所以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
农历的大小月安排特别没有规律,因为要保证每一个月的初一月相是新月,即“朔”。
到了十五日(大月为十六日)是满月,即“望”。
不过,仍然可以根据公历日期推算出农历日期。
将公历年份数减去1901,得到4Q+R(Q、R为整数,R<4。
)那么农历日期即14Q+10.6(R+1)+年内累计日数-29.5N(N为整数)。
举例说明:今天是2011年3月23日,农历日期计算过程如下:2011-1901=110,得到Q=27,R=2.再用公式:14*27+10.6*3+82=491.8。
将491.8除以29.5,商为16,余数为19.8。
(把这个小数除法当做整数有余数除法来算,最后的余数除以10)。
则整数部分19就是农历日期。
再查查日历,今天是农历辛卯年二月十九日。
一、口诀:乘五除四九加日,双月间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三五七八十尾前。
二、举例说明:例一:1996年1月16日(96×5+96÷4+9+16)÷60=8余49,49即为六十甲子序数。
9对应天干壬,49除12余1对应地支子,对应干支为“壬子”。
例二:1997年2月16日(97×5+97÷4+9+16+30+2)÷60=9余26,26即为六十甲子序数。
6对应天干己,26除12余2对应地支丑,对应干支为“己丑”。
例三:1998年3月16日(98×5+98÷4+9+16)÷60=8余59,对应干支为“壬戌”。
例四:1999年4月16日(99×5+99÷4+9+16+30+1)÷60=9余35,对应干支为“戊戌”。
例五:2000年7月16日(100×5+100÷4+9+16+2)÷60=9余12,对应干支为“乙亥”。
例六:20001年10月16日(101×5+101÷4+9+16+4+30)÷60=9余49,对应干支为“壬子”。
三、注解:第三句中的“整少一”,为能被4整除之年一二月份比其他三年都要少加一;第四句反映的是大月规律,即8月加3、11月加5,依此类推)。
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点介绍一下。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组合。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
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
根据干支的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的最小公倍数。
而60正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1号,“乙丑”编为2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和序号的对照表,如下: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细心观察这张表,不难发现,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是很容易的,序号除以10的余数就是天干的序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天干癸),序号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的序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地支亥)。
比如37号干支,因为37 mod 10=7(mod表示取余数),对应的天干是庚,37 mod 12=1,对应的地支是子,所以37号干支就是庚子。
显然,一个整数除以10的余数就是它的个位数,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
而由干支推它的序号,也不困难。
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余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我们用初等数论中的中国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
比如要算戊午的序号是多少,根据上面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的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组:{ x mod 10 = 5{ x mod 12 = 7.其中x是待求的干支序号。
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有:x ≡ 6 * 5 - 5 * 7 (mod 60) = 55,即戊午的序号是55.这和上面的对照表的是一致的。
一般地,若天干的序号为m,地支的序号为n,则干支的序号为:x ≡ 6m - 5n (mod 60) (1)简单点说,如果6m-5n的结果是正数,这个数就是干支的序号;如果是负数,把它加上60就是干支的序号。
了解了干支及其序号的相互推算,下面我们先来介绍年干支的求算。
需要说明的是,干支纪年纪的是农历年,而不是公历年。
但因为农历年的岁首和公历年的岁首相隔较近,使农历年总是和某一公历年的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历年的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重合的农历年。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给出农历年的干支序号为:x = (Y-3) mod 60,(2)其中Y是年份。
得到了干支序号x,就可以求出相应的干支来。
比如2004年的干支序号:x = (2004-3) mod 60 = 2001 mod 60 = 21,21 mod 10=1,天干为甲,21 mod 12=9,地支为申,因此,2004年是甲申年。
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用Y-3直接除以10,就可以得到天干,用Y-3直接除以12,就可以得到地支。
这是因为x = (Y-3) mod 60等价于Y-3 = 60 * n + x,其中n是Y-3除以60的商数。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0,余数也必然相等。
而右边第一项是60的倍数,自然也是10的倍数,能够被10整数,于是Y-3除以10的余数就必然等于x除以10的余数。
因此,其实我们完全用不着先求干支的序号,而可以分别求天干和地支,合起来就是干支,这样就减少了一步运算。
而对于年份的天干,同样只须看末尾一位。
末尾为4的年份的天干总是甲,末尾为5的年份的天干总是乙……依次类推。
再来看日干支的求算。
我们可以仿照星期的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的计算日干支的公式如下:G = (Y-1)*5 + [(Y-1)/4] - [(Y-1)/100] + [(Y-1)/400] + D + 15,(3)其中Y是年份,D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
把G除以60,余数就是干支的序号。
或者把G除以10或12,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
不过,和形式相似的求星期的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Y-1)*5,在Y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较大的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
我们用推导蔡勒公式的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
先来看和年份有关的部分的改进。
我们知道,按公历的置闰规则,一个世纪的总天数可能是36524天,或36525天。
如果这个世纪中末尾为00的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36525天;否则就只有36524天。
我们不妨称有36524天的世纪为“平世纪”,有36525天的世纪为“闰世纪”。
对于平世纪,因为36524 mod 60 = 44,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4个序号。
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5个序号。
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末尾为01)3月1日的公式:G = 44C + [C/4] + 15,(4)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
而计算任一年3月1日的干支的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G = 44C + [C/4] + 5(y-1) + [y/4] + 15,即G = 44C + [C/4] + 5y + [y/4] + 10,(5)其中y是年份后两位数字。
下面我们再列出每月天数: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天数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减30后的剩余天数1 -2(-1) 1 0 1 0 1 1 0 1 0 1如果把1月和2月看成是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D’ ≡ [3*(M+1) / 5] + d - 2 (mod 10) (6)及D’ ≡ [3*(M+1) / 5] + d - 2 + i (mod 12) (奇数月i=0,偶数月i=6),(7)其中,D’是从3月1日开始算起的累积天数,M是月份,d是日数。
把(6)(7)两式和(5)式合起来,再进行适当的化简,就得到了计算公历任意一天的天干和地支的公式: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8)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9)如果先求得了g,那么z = g + 4C + 10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10)g的个位数就是天干序号,z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序号。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1月和2月是当做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的,因此C和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来取值。
我们可以把(8)(9)两式和蔡勒公式对比一下:W = -2C + [C/4] + y + [y/4] + [13*(M+1) / 5] + d - 1,可以看出它们的形式非常相似,区别仅仅是几个常数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