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6
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收集脊髓损伤患者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8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膀胱功能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膀胱容量以及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2.50%(1/8),对照组为37.5%(3/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并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事件发生率,值得引起临床重视并推广实践。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护理;膀胱功能;尿路感染神经源性膀胱属于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合并症之一,此类患者多有尿失禁以及急性尿潴留等临床表现,严重时可能成为尿毒症以及菌血症的高危因素,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临床经由影像学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应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用康复护理尽早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减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患者预后[1-2]。
为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收集本院医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病例后对照两种护理干预的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以2022年1—2023年4月为观察时间段,收集本院医治的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6例。
病例符合纳入标准:①年龄20~80周岁;②经MRI诊断明确伴随不同程度神经源性膀胱;③无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前列腺增生、尿道畸形患者;②尿道狭窄以及尿道炎症患者;③有精神疾病或认知、意识障碍患者。
将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例。
鼠神经生长因子临床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增殖和分化,有助于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
因此,鼠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将介绍鼠神经生长因子在不同领域的临床应用。
一、神经修复领域鼠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修复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神经损伤、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有效地促进病患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二、疼痛治疗领域在疼痛治疗领域,鼠神经生长因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慢性疼痛疾病如神经病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以通过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调节神经元的活性,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
三、皮肤修复领域除了神经系统,鼠神经生长因子还在皮肤修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治疗烧伤、创伤、溃疡等皮肤损伤的过程中,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加速伤口愈合,减少肌肤留下的疤痕。
临床研究显示,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皮肤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四、眼科治疗领域在眼科治疗领域,鼠神经生长因子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一些眼部疾病如干眼症等,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改善角膜的营养供应,促进角膜细胞的生长和修复,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证实,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眼部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总的来说,鼠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神经修复、疼痛治疗、皮肤修复、眼科治疗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相信鼠神经生长因子将会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造福广大患者。
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探讨宋静发布时间:2023-05-17T00:49:55.708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6期作者:宋静[导读]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临床效果。
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并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的应用使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速度得到提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尿动力学指标。
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临床效果。
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并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的应用使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速度得到提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尿动力学指标。
关键词:针灸;康复护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会引起小腹坠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此类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进行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膀胱功能,并且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将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应用,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来帮助患者通经脉、调气血,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膀胱患者采用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的形式进行干预,并分析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平均(50.36±5.87)岁,实验组男24例,女19例,平均(50.57±5.62)岁,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
鼠神经生长因子不同给药方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陈庆真;施明祥;刘盛飞;杜兰翔;厉江群【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4(000)033【摘要】背景: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和再生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用药方式的作用尚有争议。
<br> 目的: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br> 方法:52例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7例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25例全身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1次/d,一个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及疗效。
<br>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优良率85%(23例),有效率93%(25例);对照组的优良率72%(18例),有效率84%(21例),两组优良率与有效率相比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中13例出现注射部位一过性痛,其中1例患者口服镇痛药物缓解;对照组中12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一过性疼痛,未做处理。
结果提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安全有效,局部注射疗效优于全身用药。
%BACKGROUND: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 can promote th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of injured nerves, but current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are stil controversial. <br>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 injection via different ways o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br> METHODS:Total y 52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experimental group (local injection of 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 n=27) and control group(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 n=25). The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once a day, and lasted for 4 weeks.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r>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good and effective rates were 85%(n=23) and 93%(n=2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72%(n=18) and84%(n=21)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3 cases developed transient pain at injection site, including one case of remission undergoing oral analgesics;in the control group, 12 cases had transient pain at injection site, without any treatm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local and total body injection of 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 ar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but local injection is superior to systemic administration.【总页数】5页(P5356-5360)【作者】陈庆真;施明祥;刘盛飞;杜兰翔;厉江群【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赣州市中医院骨科,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赣州市中医院骨科,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赣州市中医院骨科,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赣州市中医院骨科,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赣州市中医院骨科,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断掌再植术的影响 [J], 孙科;雷文淼;雍波2.鼠神经生长因子不同给药方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J], 陈庆真;施明祥;刘盛飞;杜兰翔;厉江群;3.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J], 訾英;刘欣伟;李哲;邓廉夫4.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J], 訾英;刘欣伟;李哲;邓廉夫;5.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以及miRNA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J], 蒋玲丽;魏在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课题受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01D111345)※ 通信作者:双卫兵,Email :shuangweibing@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研究进展周慧宇1 邓 欣2 双卫兵3※(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2警山西省总队机动支队勤务保障大队卫生队,山西 太原 030054;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山西 太原 030001)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是指由各种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原因损害脊髓后出现的脊髓结构或功能性损伤,属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SCI 每年的发病率为12~65例/百万[1]。
脊髓损伤后,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地损害,所以大部分患者可并发有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2,3]。
NB 是SCI 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4],患病率约为70%~84%[5]。
NB 患者可因为长时间的尿潴留、尿失禁,而出现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慢性肾衰竭而危及生命[6]。
因此,早期、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治疗SCI 后NB ,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7]。
对于NB 的治疗,首先需要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使膀胱内压处于正常范围内,其次要尽可能地改善下尿路功能,提高患者的控尿能力,并防止尿路感染,使患者能更好地生活[8]。
目前在临床中对于NB 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和其他治疗。
1 保守治疗1.1口服药物治疗1.1.1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的药物(1)M 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M 受体的作用,来达到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目的;但同时由于逼尿肌收缩力下降,残余尿量会增加,所以一些患者需要联合使用间歇导尿来帮助排空膀胱。
奥昔布宁、托特罗定和索利那新在临床中最为常见。
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1神经性膀胱的分类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是神经性膀胱的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损伤后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神经性膀胱的类型也不一样,以往我国对神经性膀胱,基本上按照Nesbit的分类方法,即①反射性膀胱;②自律性膀胱;③无抑制性膀胱;④感觉神经麻痹性膀胱;⑤运动神经麻痹性膀胱。
这种分类方法实际运用比较困难。
Bors将脊髓排尿中枢(骶2~4) 以上病变引起的排尿障碍称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圆锥和骶2~4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未受损伤,经盆腔植物神经和阴部神经的反射弧完整;脊髓排尿中枢本身或其周围神经(包括副交感和体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障碍称为下运动神经元膀胱,上述反射弧消失或减弱。
以上两种神经性膀胱根据损害程度,各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完全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反射性膀胱,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下运动神经元膀胱相当于自律性膀胱。
因此对患者只要确定其病变部位,结合临床表现,就可以得出结论而不有误,并可以作为治疗依据。
2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SCI患者神经性膀胱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尽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导尿,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SCI患者泌尿系统康复过程大致由留置导尿、一次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个阶段组成,最终经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
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占有重要地位。
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目前多采用手法训练:即膀胱充盈,膀胱底达脐上二指时,即可进行手法按摩排尿。
操作者用单手由外向内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匀,由轻而重,待膀胱缩成球状,一手要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挤压膀胱。
排尿后操作者将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压排尿,待尿不再外流时,松手再加压一次,力求排尽。
对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会阴部;对痉挛性瘫痪患者,按摩时间约15min,手法要轻。
1992年Menon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神经性膀胱功能再训练方法,每4h进行一次耻骨上轻拍,而后导尿。
有作者应用此方法对一组55例SCI患者进行膀胱再训练,配合导尿和药物治疗,其中有45例(82%)患者出院后达到了自主性排尿。
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后对其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后对其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
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对象:我院接受诊疗的8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组方式:随机抽签,组别: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纳入患者43例,对其分别实施常规治疗与康复治疗的措施,比较最终的应用效果。
结果:在常规治疗、康复治疗干预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相比较,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脊髓损伤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康复治疗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1]。
康复治疗在脊髓损伤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
为了探究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和机制。
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时间: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对象:我院接受诊疗的8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组方式:随机抽签,组别: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纳入患者43例。
对照组:男患28例,女患15例,年龄23~65岁,平均(44.07±1.12)岁;研究组:男患25例,女患18例,年龄25~66岁,平均(45.58±1.72)岁。
对比2组基础资料,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病情观察等。
研究组:康复治疗,主要内容如下:(1)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电疗、按摩和理疗等,有助于改善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
(2)运动训练:通过针对患者特定肢体的功能训练,促进肌肉的强化和协调,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3)情感支持与心理干预: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情感困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发表时间:2016-06-12T10:25:16.11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作者:张园园1 张小玲1 吴艳美2 [导读] 脊髓损伤患者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脊髓损伤会给患者本人带来很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张园园1 张小玲1 吴艳美2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山东滨州 256603;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山东滨州 256603 【摘要】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随机从2014年1~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眺且病情稳定患者4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以及护理。
对照组患者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
康复组患者采取膀胱功能训练。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尿动学结果。
结果康复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康复治疗组患者在膀胱初容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容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结论膀胱功能训练应用于患者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305-02 脊髓损伤患者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脊髓损伤会给患者本人带来很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脊髓损伤以后,治疗排尿机能障碍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排尿状况,减轻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使病人在不用导尿管的情况下有规律地排尿,没有或只有少量的残余尿,没有尿失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恢复膀胱正常机能。
神经原性膀胱神经原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该病即神经源性膀胱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该病患者主要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引起的死亡[1]。
圆锥马尾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徐俊峰;孙岚;王征美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脊髓圆锥部有膀胱中枢,脊髓圆锥损伤时出现膀胱过度膨胀、麻痹性尿失禁,脊髓圆锥损伤时尿流动力学检查多呈现逼尿肌无反射和压力性尿失禁,马尾神经距离脊髓圆锥较近,常同时受损,称圆锥马尾损伤。
圆锥马尾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治疗难度很大。
在临床中笔者采用电针治疗、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静脉点滴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综合康复的方式进行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可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漏尿,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总页数】2页(P715-716)
【作者】徐俊峰;孙岚;王征美
【作者单位】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4
【相关文献】
1.自我管理模式对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前列腺增生合并脊髓圆锥损伤神经源性膀胱4例诊治分析
3.电针联合神经损伤治疗仪治疗腰间盘突出术后马尾神经损伤所致尿潴留39例
4.胸腰段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评估中尿流动力学的应用价值探究
5.热敏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30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进展作者:冯小军吴建贤周云等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26期[摘要]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
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
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关键词] 脊髓损伤;尿流动力学;神经源性膀胱[中图分类号] R6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019-03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
截瘫患者伤后25年病死率为49%,其中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 。
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复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保护上尿路功能、保证排尿期或/和储尿期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保证低压和完全的膀胱排空。
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2]。
目前有关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且各具优缺点[3]。
Krane[4]等基于尿流动力学检查提出的分类为I逼尿肌反射亢进型和Ⅱ逼尿肌无反射型,其简单、实用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指导临床的治疗、评价及随访等。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06-01T07:51:59.973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8期作者:刘雯[导读] 目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观察。
刘雯泰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25300摘要:目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康复护理)与观察组(35例,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方案),对两组干预前后膀胱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康复训练干预,对患者旁观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膀胱功能;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以膀胱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引起膀胱内高压、尿路感染、排尿功能上是或紊乱等,严重时可诱发慢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所以,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实施规范的治疗及康复训练,对患者膀胱功能进行恢复。
本次对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康复训练实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1~68岁,平均(56.82±3.58)岁,其中15例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20例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观察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0~69岁,平均(57.18±3.52)岁,其中16例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19例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
鼠神经生长因子临床应用研究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外周神经损伤和中枢神经损伤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作为一种具有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神经损伤的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鼠神经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概述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从小鼠颌下腺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蛋白,其结构和功能与人体内的神经生长因子相似。
它能够特异性地与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从而发挥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生长、分化和轴突再生等作用。
二、鼠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1、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在神经损伤后,神经细胞往往会受到缺血、缺氧、氧化应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胞凋亡。
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通过抑制凋亡信号通路,增强细胞的抗凋亡能力,从而提高神经细胞的存活率。
2、诱导神经细胞分化对于未成熟的神经前体细胞,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其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和种类,为神经修复提供细胞基础。
3、促进轴突再生轴突是神经细胞传递信号的重要结构,在神经损伤后轴突的再生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刺激轴突的生长和延伸,引导轴突向正确的方向生长,并促进轴突与靶细胞建立有效的连接。
4、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信号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
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调节神经细胞内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和释放,改善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三、鼠神经生长因子在临床中的应用1、外周神经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常见于外伤、压迫、炎症等情况,如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等。
临床研究表明,在外周神经损伤后早期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恢复效果。
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以及神经电生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2、中枢神经损伤中枢神经损伤如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脊髓损伤等,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临床研究王瑞科,刘岳,徐存理,史开太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摘要]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注射液丹参治疗。
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尿障碍性相关生活质量。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康复技术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英文:题目、姓名、单位、Abstract: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Kry words: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
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所引起的排尿功能控制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
据报道,截瘫患者伤后25年的病死率为49%,其中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2]。
因此,降低膀胱功能障碍程度,改善膀胱容积状态,减少尿潴留,对于提高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尝试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和康复技术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尿障碍性相关生活质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1年01月至2013年01月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1例。
所有患者符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型诊断标准[1]。
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7例;年龄在21~5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1.7±18.4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28天,平均病程16.6±8.5天;对照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在18~57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2±18.6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30天,平均病程15.5±8.2天。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比较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组别n 年龄(岁)病程(天)男女治疗组41 41.7±18.416.6±8.5 34 7对照组30 42.2±18.615.5±8.2 24 6tp1.2治疗方法1.2.1治疗组1.2.1.1药物治疗:41例患者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2ml+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ug 肌肉注射,1日1次,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由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ug(≥9000AU)/支。
1.2.1.2康复技术:制定饮水计划:每日饮水量严格限制在2000ml以内,早、中、晚餐时各饮400nil温开水,10: 00、 16: 00、 20:00各饮200ml,20:00至6: 00不饮水。
间歇导尿:初次拔除尿管时,开始时每4~6个小时导尿1次,每次导尿量在400~500ml以下。
每次导尿前让患者试行排尿,并定期测定残余尿量。
按残余尿的多少,修改间歇导尿的时间;当残余尿量小于200ml时,每12个小时导尿1次。
当残余尿量小于100ml时,可停止导尿。
康复训练排尿: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嘱病人有意识地做正常排尿动作及盆底肌肉锻炼,同时同时寻找可以刺激逼尿肌排尿反射的扳机点来促进排尿,如叩击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阴茎头部或牵拉阴毛,肛门括约肌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即形成条件反射,当膀胧充盈,刺激触发点,即可排出尿来。
②增加腹压排尿训练:双手拇指置于髂脊处,其余手指放在膀胱底,先用一手掌由膀胱底向体部按摩3~5分钟,双手重叠由膀胱上深按压向耻骨方向滚动,手法由轻到重,同时嘱病人自行吸气配合增加腹压,持续压至尿不再排出为止。
上述治疗方法,每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共6个疗程。
注射液10mg+甲钴胺注射液500ug 1.2.2对照组 30例患者主要应用维生素B1肌肉注射,1日1次;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丹参0.8g 静脉注射,1日1次。
每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共6个疗程。
1.3观察指标1.3.1残余尿量检测:患者入院第2天和6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行彩超检测残余尿量。
1.3.2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测:患者入院第2天和6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填写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得出分值。
1.3.3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检测患者入院第2天和6个疗程结束后,空腹抽血检测。
1.4疗效判定标准显著有效:泌尿系感染无或轻度,残余尿量<100ml,无尿失禁情况;有效:残余尿量减少,尿中无白细胞;无效:病情变化不明显、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组内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显著水平α=0.05。
2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残余尿量、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4。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n,%)组别n 显著有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t p治疗组41 7 (17.1) 18 (43.9) 16(39.0) 25(61.0)对照组30 3 (10.0) 10 (33.3) 17(56.7) 13(43.3)tp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较(ml)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t p治疗组41 170.5±24.3 80.8±12.4对照组30 167.9±23.6 130.1±18.5tp表4表2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测比较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t p治疗组41 20.3±4.2 14.6±3.1对照组30 20.6±4.1 18.3±3.8tp3 讨论在脊髓损伤之后,膀胱功能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膀胱逼尿肌反射性收缩功能,二是尿道括约肌功能,三是逼尿肌与括约肌协同能力。
脊髓的急性横贯性病变常导致急性完全性无张力型膀胱,待脊髓休克期过去后,其膀胱障碍则由无张力型转化为反射型。
当圆锥或骶髓中枢完全性损伤后,则由于排尿中枢或其传出支损伤而失去排尿反射,导致尿潴留。
m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
它营养某些神经元并诱导其突起的生长,是神经系统维持正常发育和功能的必要因素。
目前已经证实了mNGF 具有神经营养、保护及促进神经再生等多重生物学效应,是研究的最早、最透彻的一种神经生长因子。
mNGF不仅能够对正常神经细胞起营养因子作用,且对损伤的神经细胞也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损伤疾病治疗的研究中。
关于mNGF能保护神经元和促轴突再生,但其细节尚不清楚,初步的研究提示可能与下述过程有关,即mNGF参与效应细胞某些结构蛋白如微管蛋白构成及稳定性的调节,mNGF能诱导和增加这些结构蛋白和某些功能蛋白如递质合成酶等的合成;mNGF与效应细胞活动中蛋白质磷酸化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因此,mNGF可构成了保护神经元和促进轴突再生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表明,mNGF和康复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患者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后,其膀胱功能恢复有较大提高,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和排尿障碍性患者生活质量精简问卷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因此,鼠神经生长因子合康复技术对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提高患者排尿障碍性相关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患者在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康复技术的治疗过程中,尚未发现不适表现和副作用。
该研究仍属小样本的观察,还有很多需改进之处,希望今后研究能够进一步改善。
参考资料:[1] 南登崑,主编.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0~342.[2] FRANKELHL,COLL JR,CHARLIFUESW,et al.Long term survival in spinal cord injury:a fifty year investigation[J].Spinal Cord,1998,36:266~274.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