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致女儿的信-教案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5
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用词造句的技巧。
能够概括出作者想要传达给女儿的主要人生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并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
理解并接受作者的人生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课文《致女儿的信》的朗读与理解。
欣赏并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接受作者的人生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文《致女儿的信》的打印版或电子版。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播放一篇关于父爱的短片,引起学生对父爱的思考和感悟。
2. 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并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并回答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者用词造句的技巧,如生动的描绘、深刻的比喻等。
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尝试用类似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4. 人生观念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作者的人生观念,如爱的重要性、诚实与善良的价值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教学延伸: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封名人给子女的信进行研究,了解名人的家庭教育观念。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平,进一步理解课文。
七、作业布置:请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对父母的爱。
学生可以选择模仿《致女儿的信》的写作风格,或者根据自己的风格来写。
八、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授课的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评价建议:对于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和课堂讨论来进行评价。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讨论人:九年级全体语文教师使用人:课标要求: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文学常识和有关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2.抓住重点语句品味深层含义。
3.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学习重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难点:话题敏感,对农村学生来说不敢表达。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自学评价设计:通过自学指导一完成目标1.通过自学指导二完成目标2.3教学用时:一课时.一.出示知识树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已学习3篇文章,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第5课《敬业与乐业》是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是著名学者博雷和儿子博聪之间的人生与艺术的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再次感受先哲们的思想风采。
二.出示题目:8、致女儿的信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三.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快速浏览后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忐忑繁衍麦穗曙光刹那间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一掊黄土伫立凝视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某人+某事;与概括中心思想区别开。
)作者给十四岁的女儿写信告诉她什么是爱情。
3、了解作者。
(学生完成填空)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主要有_《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_《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___ 等著作。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主备人:胡淼【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学习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研讨相结合。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弄懂下列字的读音与意思忐忑()宿()愿繁衍()嬉()戏曙()光怒不可遏()相濡()以沫( ) 萌()发无与伦()比一抔()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故事内容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读完本文后的收获。
二、合作探究,理解主旨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2.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的生活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基础是什么?3.故事中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4.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5.上帝最初是本着怎样的态度创造人类的?而最后又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变化?6.作者在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三、课堂检测1.苏河姆林斯基(国家)的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毕生从事教育实践,写下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教育专著。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①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③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四、拓展延伸,讨论探究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
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那么,读了本文后你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你觉得初中生谈恋爱合理么?。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学会从生活中体味亲情,懂得珍惜家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
2. 学会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培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的父爱之情。
2. 激发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含义。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文本,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与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
3. 准备问题讨论卡片,用于小组讨论。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
2. 提问:你们觉得父爱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致女儿的信》。
2. 学生回答自主学习题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父爱之情。
2. 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
四、情感共鸣(10分钟)1. 教师分享与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美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2.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践行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本内容和亲情的重要性。
8.《致女儿的信》导学案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黄敏君授课人:审核人:于红红班级:姓名:组别:授课时间:整理栏:【学习目标】1.掌握“忐忑、萌发、宿愿、繁衍、勃然大怒、怒不可遏、曙光、伫立、一抔”等词语的读音、写法、含义。
2.梳理情节,了解爱情的真谛。
3.联系课外有关爱情的诗文,初步确立正确的爱情观。
【知识链接】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
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摘录古今中外经典的爱情诗文。
2.朗读课文,掌握“忐忑、萌发、宿愿、繁衍、勃然大怒、怒不可遏、曙光、伫立、一抔”等词语的读音、写法、含义。
3.默读课文,圈划童话故事中表现爱情真谛的词句,并仔细品味。
4.写下你在阅读中的疑问。
【课堂研讨】1.梳理故事情节,说说上帝创造人类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他有什么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2.品味课文中阐述爱情真谛的词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爱情观。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语文阅读与欣赏2. 课程目标: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八年级5.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内容1.2 引导学生关注信中表达的亲情主题2. 阅读理解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中的内容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2.3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3. 亲情主题讨论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含义,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3.2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亲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4. 亲情表达练习4.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信的形式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爱意4.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4.3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老师和同学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三、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2. 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四、教学资源1. 课文《致女儿的信》2. 相关亲情题材的文学作品3.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亲情主题的展览或演出,如家庭照片展、亲情故事分享会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亲情。
2. 开展亲情主题活动,如“亲情接力赛”、“亲情短信传递”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亲情。
七、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巩固对《致女儿的信》内容的理解。
2. 继续完成家庭作业,写一封信给自己的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爱意。
八、课程衔接1.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与亲情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主题。
2. 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真挚的期望。
2.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期望。
2. 分析信中传达的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面对困难时应该具备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感受信中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意。
2. 引导学生从信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信中的重点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原文,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与信中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真挚的期望。
2.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信件原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期望,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4. 案例分析:分享与信中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面对困难时的感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对信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文章,以及对这些困难的感悟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