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

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

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

天气是如何预报出来的??开放日现场,不少市民把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抛给了专业人士,而专业人士则一一揭开了这些问题里的秘密。

预报结论有分歧,首席预报员说了算

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气象台为什么能预报天气?面对一些市民的疑问,烟台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曲凤说,天气的变化虽然很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除了要用仪器测量地面情况,还要利用雷达、气象卫星等探测空中变化。气象台会定时收取全国以及国外各地的气象资料,然后根据各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才能作出天气预报来。

烟台市气象台台长石磊告诉记者,要做到准确的天气预报,必须了解上游的天气情况。他以降水来打比方说,上游地区出现降水并不代表烟台也会出现降水,这要综合考虑烟台的本地条件是不是适合降水出现,其中包括水汽、热力、地形等因素,最后才能下结论。

气象台天气会商室每天下午最忙碌,此时,气象预报员都要坐在一起商讨天气情况,预报员要自己先下结论,而后发送省台最终确定。如果几位预报员在意见上有分歧,一般会由首席预报员和上级决定最终结论。目前,烟台市气象台共有2名首席预报员,他们的的经验相对较为丰富,责任心也较强,在预报方面有高人一筹的能力。

电视预报也挺神秘,说话穿衣有讲究

影视制定室内,参观人员络绎不绝,电视预报员娄笑萍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不少市民一见到她就握着她的手说:这次终于见到真人了,以前总在电视上看你播音。

看到大家面对着众多叫不上名的仪器,娄笑萍便给大家做起了现场演示。娄笑萍走进一间背景为蓝色的小屋子里,挂在墙上的电视机里便出现了她的样子。娄笑萍说,目前所有的电视天气预报都是通过抠像技术完成的,这技术对播音员的着装有特别要求,因为背景是蓝色的,所以播音员不能穿蓝色的衣服,否则在电视上出现的就会是一个隐形人。一次电视天气预报留给她的时间只有55秒,期间一般会有3-4个画面出现,每个画面应该说什么话都有严格要求,因此每次录像时都要认真计算说话时间。

记者了解到,烟台市的电视天气预报从2006年底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节假日期间照常播出,从无例外。

去年灾害天气多,变暖趋势没改变

目前气候的走向是怎样的?石磊说,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极地冰雪融化速度继续加快。有的市民提出,全球都在变暖,那为何去年冬天比常年都要冷呢?石磊解释道,去年冬天,北极被暖气团占据,原有的冷空气被挤到了亚欧和北美大陆,导致该纬度地区的冬天变冷。

具体到烟台市,2010年烟台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降水和日照与常年比较均为正常,不过在灾害性天气上却比常年要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低温导致的海冰、4月28日出现的最晚春雪、南部地区持续时间长的秋冬连旱。

石磊表示,气象部门今后将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加深对气象工作的理解,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理解误区,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_十万个为什么

天气是如何预报出来的??开放日现场,不少市民把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抛给了专业人士,而专业人士则一一揭开了这些问题里的秘密。 预报结论有分歧,首席预报员说了算 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会不准?气象台为什么能预报天气?面对一些市民的疑问,烟台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曲凤说,天气的变化虽然很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除了要用仪器测量地面情况,还要利用雷达、气象卫星等探测空中变化。气象台会定时收取全国以及国外各地的气象资料,然后根据各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才能作出天气预报来。 烟台市气象台台长石磊告诉记者,要做到准确的天气预报,必须了解上游的天气情况。他以降水来打比方说,上游地区出现降水并不代表烟台也会出现降水,这要综合考虑烟台的本地条件是不是适合降水出现,其中包括水汽、热力、地形等因素,最后才能下结论。 气象台天气会商室每天下午最忙碌,此时,气象预报员都要坐在一起商讨天气情况,预报员要自己先下结论,而后发送省台最终确定。如果几位预报员在意见上有分歧,一般会由首席预报员和上级决定最终结论。目前,烟台市气象台共有2名首席预报员,他们的的经验相对较为丰富,责任心也较强,在预报方面有高人一筹的能力。 电视预报也挺神秘,说话穿衣有讲究 影视制定室内,参观人员络绎不绝,电视预报员娄笑萍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不少市民一见到她就握着她的手说:这次终于见到真人了,以前总在电视上看你播音。 看到大家面对着众多叫不上名的仪器,娄笑萍便给大家做起了现场演示。娄笑萍走进一间背景为蓝色的小屋子里,挂在墙上的电视机里便出现了她的样子。娄笑萍说,目前所有的电视天气预报都是通过抠像技术完成的,这技术对播音员的着装有特别要求,因为背景是蓝色的,所以播音员不能穿蓝色的衣服,否则在电视上出现的就会是一个隐形人。一次电视天气预报留给她的时间只有55秒,期间一般会有3-4个画面出现,每个画面应该说什么话都有严格要求,因此每次录像时都要认真计算说话时间。 记者了解到,烟台市的电视天气预报从2006年底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节假日期间照常播出,从无例外。 去年灾害天气多,变暖趋势没改变 目前气候的走向是怎样的?石磊说,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极地冰雪融化速度继续加快。有的市民提出,全球都在变暖,那为何去年冬天比常年都要冷呢?石磊解释道,去年冬天,北极被暖气团占据,原有的冷空气被挤到了亚欧和北美大陆,导致该纬度地区的冬天变冷。 具体到烟台市,2010年烟台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降水和日照与常年比较均为正常,不过在灾害性天气上却比常年要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低温导致的海冰、4月28日出现的最晚春雪、南部地区持续时间长的秋冬连旱。 石磊表示,气象部门今后将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加深对气象工作的理解,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理解误区,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中国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总是预报的不准确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第二天会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国外天气预报员甚至有“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更不用说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对天气的影响了。 当然,并不能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也是绝对不行的。 理由三: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自从有了气象卫星,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就难以被观察并测算,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没有人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天气预报准确率追赶期望值解读

是生活好帮手和防灾“发令枪”,有时也会“空报、漏报” 天气预报:准确率追赶期望值(绿色焦点) 本报记者刘毅 《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7日09 版) 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等气象灾害,从中央气象台到各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备受瞩目。 气象工作者付出巨大努力,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一些地方也发生了预报失准的现象。例如,北京7月8日气象预报显示,7月9日至10日,北京城区和南部将有大暴雨天气,局地降雨量可能会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极值。结果北京的降雨强度远没有预计的严重。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空报或漏报,应该怎样用好天气预报?记者最近采访了多位专家。 ①世界性的难题—— 天气预报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从科学上讲不可能完全准确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曾经担任过天气预报员。他说,有很多人一说起天气预报,就有“不靠谱”的印象。在网上流行一个句式“我再也不相信……”,这个句式当中流行最广泛的句子,一是“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二是“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 对网上调侃天气预报的段子,宋英杰了如指掌:

气象台有10个预报员,领导问明天下不下雨,7个举手认为下雨,3个认为不下雨,于是得出结论“降雨概率70%”; 问:什么时候容易下雨?答:不带伞的时候容易下雨,预报不下雨的时候容易下雨; 老奶奶对小孙子感慨地说:“局部地区”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天气预报天天说那里不是刮风就是下雨,好在我们没有生活在“局部地区”…… 如今,天气预报已经成为防灾减灾的“消息树”和“发令枪”、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天气预报靠不靠谱、准不准,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张庆红看来,“从科学上讲,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只能不断努力朝更准确的方向走。” 专家告诉记者,现代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天气预报由大气综合探测、气象资料采集、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天气预报制作、气象信息服务等几个系统“接力”产生。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 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现代天气预报方法的建立只有几十年时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②误差为何难免—— 制作天气预报,从“原材料”、“加工厂”到“产品检验”都不完美 张庆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等专家表示,制作天气预报相当于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从“原材料”、“加工厂”到“产品检验”,都是不完美的,都可能产生误差。 首先,作为原材料的观测资料不全,而且会有误差。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前些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从机场打来的质问电话。当天,北京机场出现大雾,但天气预报没有对这次大雾作出预报,结果航班延迟,耽误了这位乘客的行程。 当矫梅燕把这件事告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二十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安慰”她说: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打电话的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口音各异、身份不同,但他们的主题一致:天气预报“不准”。 那么,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呢? 中央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卫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两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的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的天气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日前,与气象界的几位专业人士一起聊“天”,探讨天气预报准与不准的话题。 (一)感慨 天气预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 因为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甚至是一种生命保障。 这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年代。 预测科学,仅仅提供了一种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一位前辈曾经说过,天气预报,就是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有时等于十分精彩,有时等于十分可笑。 网上有一个“我再也不相信...”的句式,被使用最多的就是:(1)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2)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第一句话并没有使人们从此规避爱情,第二句话也没有使人们从此放弃天气预报。 浏览一些论坛或贴吧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对话: 甲说:天气预报,胡说八道! 乙说:有本事,你来报! 有人觉得有些冤枉:预报对了,大家记不住;预报错了,大家忘不掉。 美国同行有这样一段感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 台湾一位气象学者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中留下的打油诗,让我感慨万千:

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 今天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 可怜天气预报人,终生被骂上天庭… (二)古人如何推测天气? 即使在甲骨文中,都有关于占卜天气的记载。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漫长岁月中,依然有着科学精神的雏形。例如猜测天气往往都会有“占”和“验”这两个环节,占卜之后,还要验证正误。对于很多气象谚语,也有人进行是否应验的总结,从而得出“屡验”、“甚验”、“屡不验”的检验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没有常规量化和连续观测和预测的年代,人们缺乏对于气象更迭的物理过程的内在机理进行研判,也缺乏对天气的宏观形势的洞察,由甲现象推断乙现象的逻辑过程常常带有假说意味,并存在诸多谬误,例如腐草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等等。对于气象的观察和感悟,是以家学传承、文学描述、哲学思辨和史料记载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从严格的意义上,并未形成预测科学。 但在那样的年代,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天气的一定周期性以及物候表象间的呼应关联,折射出非常令人折服的感知力。“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诠释了跨度150天的天气韵律。“巢居者知风,穴居者知雨,草木知节令”,借助其他生物的灵性推断气象变化。 其中二十四节气以及数以万计的气象谚语成为民族智慧的宝贵遗存。每当读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上风虽开,下风未开,主雨;燕子初归风未定,桃花欲动雨频来;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都会对古人朴素的大智慧肃然敬畏。 (三)现在如何做天气预报? 中国工程院李泽椿院士说,目前天气预报的核心工具是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条件,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 所以探讨准与不准,可以围绕数值预报展开。我们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尚未全然知晓,设计的任何方程只能是求得近似。初始的观测数据除了不准确之

简析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及其措施

简析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及其措施 天气预报对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出行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有一些极端恶劣天气,比如说台风、暴雨以及冰冻等破坏性都比较大,如果预报不准确就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比较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基于此,本文简述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意义,对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主要因素及其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标签:天气预报;准确率;重要意义;影响因素;措施 一、提高天氣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其播报准确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出行等需要。而地球大气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导致其无法得到准确初始状态的观测数据,使得天气预报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相对基础和局限性的范围内可以加以提高。近年来,天气预报新服务业务的不断增加,给气象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预报准确率的指标,也是天气预报科技水平的标志。从满足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角度分析,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很重要的。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化是天气预报发展的必经历程,也可理解为在细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二、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天气预报就是提前播报某一区域近几天的天气状况,其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大气,大气层复杂且庞大,影响大气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天气预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因素主要有: 2.1环境因素。在天气预报过程中,如果气象监测的清晰度和精确度越高,那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就越高。目前,我国在气象观测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比如说,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空气污染严重,楼房高耸入云,当对某一区域进行观测时,由于空气混浊或者建筑物的遮挡,无法及时准确的进行气象观测,从而大大降低了预报的准确性。气象观测站大多都被安置在城镇区域内,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气象观测站不得不撤离原地,这就造成观测过程出现间断,直接影响到该领域天气播报的整体质量。 2.2缺乏系统分析的因素。要想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就必须系统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如果在天气预报中缺少专业理论支撑以及可靠的科学依据,那么播报内容自然缺少可信度。在具体分析某一地区的天气过程中,预报业务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并且分析影响预报准确性的因素就会影响到最后预报的准确率,四季变化、地形地势、地方风貌、风向风速以及城市热效应等都是影响一个地区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多数预报业务人员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大多是凭

天气预报百分百准确不现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8417982.html, 天气预报百分百准确不现实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7年第40期 许多人总抱怨天气预报员是“最不靠谱的人”,说多云却下雨,说大雪却没见着雪花……央视新闻有报道说,国外天气预报员甚至有《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那为什么天气预报总让人觉得不准呢?大气运动非常复杂,大气运动本身存在内在的随机性。将这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种种因素搞清吃透,并在模拟运算中精准详尽地描述几乎不可能,更不能完全真实全面地模拟大气演变,只能做到近似地、无限接近真实地对其进行模拟,因此不免存在误差。此外气象卫星的观测也存在盲区,一旦在盲区发生气象变化就很难被察觉。 不少老百姓潜意识里对天气预报不准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已经“过时”了。根据央视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3%,24小时最高、最低温度的预报准确率已经突破80%。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为66公里,这些数据与世界各国的天气预报相比,均处于前列或领先水平。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老百姓的感知理解和预报内容存在偏差,有时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也会有不同的天气现象同时存在,这样的感知误差会让人觉得天气预报不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所谓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现象的一种预测,并不是100%准确的,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100%准确。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 预报的不确定性会逐渐提高,或预报准确率会逐渐下降。而局地强对流系统,有的在运行过程中很快就消散了,有的又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为严重,更是给天气预报带来了难度。这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有时预报有降水,结果等来了大晴天;明明预报的是晴天,结果却发生了降水。 解读1 人类文明发展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自古以来,小到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大到国家民族间的兵戎相见,都免不了受到当时天气的影响和制约。古人对于天气的预测纯属来自千万年来口耳相传的观测经验,偶然性相当大。近代以来,随着雷达技术、卫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光能从地面获知大气层的变化动态,更能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广大的地表区域,实现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预防和日常天气的预报。在气象预报方面,人类从无知懵懂到小有所成,技术进步的脚步仍然坚定向前,相信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有效预测时间还会逐渐增加。 解讀2 理性看待预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