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常考知识考点总结(妇产科学)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医执业医师内外妇儿表格总结一、内科。
1. 感冒。
- 风寒感冒:那症状就是怕冷特别明显,鼻涕是清稀的,就像清水一样,还会有点头痛、全身酸痛。
舌头呢,是淡红的,舌苔薄白。
治法就是辛温解表啦,像麻黄汤、桂枝汤之类的。
- 风热感冒:这个就和风寒感冒不一样啦。
风热感冒会发热比较重,不怕冷或者怕冷不明显,鼻涕是黄稠的,嗓子也会痛。
舌头是红的,舌苔薄黄。
治法就是辛凉解表,银翘散就很常用呀。
- 暑湿感冒:夏天容易得这个病。
除了发热、头痛这些,还会有身体困重的感觉,就像被什么东西裹住了一样,胃口也不好,舌苔是腻的。
治法是清暑祛湿解表,藿香正气水就很对症呢。
2. 咳嗽。
- 外感咳嗽。
-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还会伴有鼻塞、流清涕。
脉象是浮紧的。
治疗就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就不错。
- 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还会有口干、咽痛的症状。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很好用哦。
- 内伤咳嗽。
- 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
每天早晨或者饭后咳嗽会加重,还会感觉胸闷、脘痞。
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疗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可以试试。
- 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者痰中带血丝,声音会慢慢变得嘶哑。
午后潮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就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就很适合。
二、外科。
1. 痈。
- 火毒凝结证: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少数病例皮色不变,到后来会变成脓。
全身可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舌苔黄,脉数。
治法是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仙方活命饮是个经典方剂呢。
- 热胜肉腐证: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
舌苔黄,脉数。
治法是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透脓散就可以派上用场啦。
- 气血两虚证: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
100个执业医师妇产科最常命题知识点总结。
1. 宫颈黏液:瞳孔样,羊齿植物叶状结晶(雌),椭圆体(孕)。
2. 雌激素:促子宫输卵管发育,增对缩宫素敏感性,宫颈黏液湿稀,阴道上皮增生角化,乳腺管增生,水钠潴留易肿,骨基质代谢。
孕激素:子宫黏膜增殖期转分泌期,宫颈黏液干黏,抑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振幅,阴道上皮细胞脱落,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基础体温排卵后升高0.3~0.5℃作排卵日期标志。
3. 子宫峡部上为解剖学内口,下为组织学内口。
4. 输卵管有间质部(最狭窄)、峡部、壶腹部和伞部(拾卵)。
5. 阴道上段:子宫动脉。
中段:阴道动脉。
下段: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
6. 淋巴:阴道下段、宫体两侧→腹股沟浅。
阴道上段→髂内、闭孔。
宫体、宫底、输卵管、卵巢→腰。
7. 雌激素在月经第7日(排卵前)卵泡分泌第1次高峰,排卵后7~8日黄体分泌第2次高峰。
孕激素在排卵后7~8日黄体分泌达高峰。
8. 月经周期:月经期(1~4日),增殖期(早期5~7日,中期8~10日,晚期11~14日,腺上皮:低柱状→弯曲→高柱状),分泌期(早期15~19日,中期20~23日,晚期24~28日,糖原小泡→顶浆分泌→糖原溢出)。
9. 胎盘:羊膜(最内层),叶状绒毛膜,底蜕膜(母体部分)。
10. 心排量、循环血容量在32~34周达高峰。
11. 宫底高度:12周末:耻骨联合上2~3横指。
16周末:脐耻之间。
20周末:脐下1横指。
24周末:脐上1横指。
28周末:脐上3横指。
32周末:脐与剑突之间。
36周末:剑突下2横指。
40周末:33cm。
12. 预产期EDC:末次月经LMP第一日起,月份-3或+9,日数+7(大月-31,小月-30,2月平年-28闰年-29)。
13. 骨盆入口平面:外测量:骶耻外径(18~20cm);内测量:对角径(12.5~13cm),真结合径(11cm)。
中骨盆平面:坐骨棘间径(10cm),坐骨切迹宽度(5.5~6cm,三横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细目一:妇科检查一、双合诊二、三合诊一、双合诊妇科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食、中两指或食指伸入阴道内,了解阴道宫颈情况; 随后将阴道内两指放在子宫后方,并上抬,同时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子宫的情况,当两指移至阴道侧穹窿,腹部的手移向相应的一侧,则检查附件情况。
【习题】盆腔检查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是()A.双合诊B.三合诊C.基础体温测定D.阴道脱落细胞检查E. 诊断性刮宫【正确答案】A二、三合诊经阴道、直肠、腹部联合检查称为三合诊。
了解后位子宫大小、子宫后壁、子宫直肠陷凹骶骨韧带及骨盆腔后部病变。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将食指伸入阴道内,中指伸入直肠,了解子宫或附件与直肠的关系,及直肠的情况。
细目二:妇科特殊诊断技术一、基础体温测定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三、活体组织检查四、诊断性刮宫术五、阴道后穹隆穿刺一、基础体温测定1.定义:基础体温(BBT)是指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的体温。
2.测定方法每日清晨醒后,不说话,不起床,不活动,将体温表放于舌下测定口腔体温5 分钟,每日测量时间固定,一般需连续测3 个月经周期。
3.临床应用检查不孕原因,指导避孕和受孕,协助诊断妊娠,协助诊断月经失调。
基础体温测定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1.应用:了解体内性激素水平,可用于闭经、功血诊断。
2.涂片种类及标本采集(1)阴道涂片:了解卵巢功能。
(2)宫颈刮片(防癌涂片):早期发现宫颈癌。
①方法:窥器暴露宫颈,以无菌干棉球轻轻拭去宫颈表面黏液,在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以宫颈外口为圆心用木质刮板轻轻刮取一周,均匀涂在玻片上,固定、染色、镜检。
②阴道细胞学诊断标准(巴氏分级):1级:正常;H级:炎症;皿级:可疑癌;W级:高度可疑癌;V级:癌。
下列有关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阴道涂片检查B.可了解卵巢功能C.临床应用于闭经、宫血D.宫颈刮片为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方法E.阴道细胞巴氏皿级为高度可疑癌【正确答案】E三、活体组织检查1.外阴活组织检查(1)适应证:确定外阴白色病变的类型及排除恶性病变;外阴部赘生物或久治不愈的溃疡需明确诊断及排除恶性病变。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生命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妇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1.四诊1问诊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内容:年龄首问、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史、婚育史、产后、既往史、家族史等。
例:2望诊:神形、面色、体形、舌、月经、带下、恶露、阴户阴道、乳房乳汁等。
月经: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阳虚;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
带下:色白,质稀——脾虚、肾虚;色黄,质稠——湿热;色赤或五色杂下——热毒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气虚;鲜红或紫红,粘稠——血热;紫黑有块——血瘀3闻诊听声音、听胎心120-160/分,强弱快慢、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
4切诊:切脉、扪腹部、按肌肤切脉月经脉,滑利为常;妊娠脉,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产后脉,虚缓平和。
2.辨证要点妊娠病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3.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是指先辩中医之病,后辨中医之证。
妇科疾病的治疗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治则:调补脏腑,调理气血,调理奇经,周期疗法。
1.内治法:ⅰ调补脏腑:1滋肾补肾①补养肾气——寿胎丸、肾气丸②温补肾阳——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③滋肾益阴——左归丸、六味地黄丸2疏肝养肝①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逍遥散②疏肝清热——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③养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三甲复脉汤、羚角钩藤汤3健脾和胃①健脾法健脾养血——八珍汤、人参养荣丸健脾除湿——白术散、完带汤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安冲汤、归脾汤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举元煎②和胃法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清胃降逆——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ⅱ调理气血:1理气法理气行滞——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补气升提——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调气降逆2调血法①补血养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②清热凉血——清经散、保阴煎、两地汤、知柏地黄丸③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银甲丸④温经散寒——良方温经汤、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⑤活血化瘀和血类、活血类、破血类——王清任的逐瘀汤、生化汤、失笑散ⅲ利湿祛痰——白术散、健固汤、涤痰汤、苍附导痰丸ⅳ调治冲任督带ⅴ调理胞宫:温经暖胞、泻热清胞、补养益胞、逐瘀荡胞、益气固胞ⅵ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周期疗法、针刺疗法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临产病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临产病第一节临产病小论妊娠足月,在产程中及产后4小时内发生的与分娩有关的疾病,称“临产病”。
临产常见病有气血失调难产、交骨不开难产、胎位异常难产、胎儿异常难产、胞衣不下等病。
本章着重论述气血失调难产、胞衣不下的辨证论治。
临产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有先天不足,房事不节,损伤肾气;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损伤脾气,中气不足;素多忧郁,情志不畅,气滞血瘀等,影响了冲任、胞宫的功能,导致了临产病的发生。
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丹田气弱,胞宫收缩乏力,可导致气血失调难产;母体先天的骨盆狭窄,可导致交骨不开或胎位异常难产;胎儿先天的畸形、脑积水、巨大胎儿等可导致胎儿异常难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损伤脾气,中气不足可致气血失调难产;湿浊内停,胎肥(巨大胎儿)难产;素多忧郁,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可致气血失调难产。
临产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出现突然,来势急;二是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子二人生命。
在临床上通过产前检查,可以在临产前发现部分临产病,如交骨不开(骨盆狭窄)、胎位异常、胎儿异常等,综合孕妇年龄、产次.健康情况及发现异常的情况,确定分娩方式。
但有相当一部分临产病,如胞衣不下是在临产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在临产时必须严密观察产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为了使临产病得到准确治疗和预防,尤应注意产前检查。
治疗以补肾固冲、健脾益气、疏肝理血为主,必要时配合手法或手术治疗。
第二节难产妊娠足月临产时,胎儿不能顺利娩出者,称为“难产”,古称“产难”。
中医学关于难产的论述,与西医学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位异常和胎儿异常的难产是一致的。
本节论述的气血失调难产,基本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力异常的难产。
[病因病机]气血失调难产的机理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是气虚不运而难产,实者是湿瘀阻滞而难产。
妇产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妇科学:是一门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和处理的医学科学。
2、产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是一门协助新生命诞生的医学科学。
3、子宫峡部:指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的部分。
在非孕期长约1cm,其上端因解剖上较窄,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粘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称组织学内口。
妊娠期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
4、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5、胎儿窘迫:指胎儿在子宫内因缺氧和酸中毒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
6、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导致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7、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或突发死亡的分娩严重并发症。
8、即宫颈腺囊肿:在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堵塞,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压迫腺管,使腺管变窄甚至阻塞,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而形成囊肿。
9、月经: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志之一,这种出血是卵巢内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是子宫内膜从增生到分泌变化的结果,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日,持续2-7日,月经血主要特点是不凝血。
10、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是一组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疾病,一般分为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1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又统称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2、卵巢黄素化囊肿:由于滋养细胞肿瘤分泌大量的HCG刺激卵巢卵泡内膜细胞发生黄素化而形成囊肿、囊肿表面光滑,活动度好,切面为多房,囊肿壁薄,囊液清亮或琥珀色、光镜下囊壁为内衬2-3层黄素化卵泡膜细胞,一般无症状,多由B超诊断1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妊高征孕妇,以往无心脏病史及体征,而突然发生以左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者称妊高征心脏病。
妇产科学第一单元绪论1、妇科第一张方剂是(四乌贼骨-蘆茹丸),出血(黄帝内经)2、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妇产科专著、最早妇子生理和病理医书(经效产宝)3、最早记载异常胎位和纠正胎位手法的书(杨子建《十产论》)4、最早提倡节欲、晚婚的书(《褚氏遗书》)5、开创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例(《儒门事亲》)6、我国最早的女医生(淳于意)7、将产科独立分科的朝代是(宋代)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骨盆1、骨骼构成:骶骨、尾部、左右两块髂骨2、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骶骨关节3、韧带: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
4、平面:入口平面:前后径11cm出口平面骨盆最大平面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与分娩关系最密切横径10cm(坐骨棘间距离)前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棘,后骶骨下端。
5、后矢状径: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
6、骶耻外径的距离: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第5腰椎棘突7、直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间的距离二、内外生殖器(一)子宫及韧带1、子宫(1)组织结构子宫内膜:功能层――有周期变化基底层――无周期变化子宫肌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子宫浆膜层(2)子宫颈主要构成:结缔组织子宫颈管――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有脉体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覆盖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子宫峡部上端――解剖学内口下端――组织学内口(3)阴道: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无腺体,上宽上窄,前短后长。
2、韧带维持子宫正常位置:子宫4对韧带及盆底肌肉,筋膜支托(1)圆韧带: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向前下方达两侧骨盆壁。
穿过腹股沟终于大阴唇前端――维持子宫前位的主要韧带(2)阔韧带:由子宫两侧开始,达骨盆壁――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从此基底穿过(3)主韧带: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为固定宫颈位置的重要组织(4)宫骶韧带: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
中医妇产科学考点总结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清静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经行浮肿:淤八肾
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归营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香橘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石桂英固气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武术天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到柏林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生命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宁化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缺乳:通漏下
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香附黄肾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五仙活
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
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
1)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柏地龙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四、阴疮:龙阳
热毒:龙胆泻肝汤
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补中元
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大补元煎+黄芪
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方剂索引:
1.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柏母弟要服青皮。
)
2.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3.清热调血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 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4.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
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
藕节.陈棕炭.焦栀子.地榆.甘草
5.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
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柴胡.
车前子.黑芥穗
8.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
黄柏.栀子.牛膝
9.寿胎丸:土姣继续。
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芩.黄柏.甘草
10.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
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11.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
红花.桃仁.甘草
13.毓麟珠:八珍穿鹿狗肚。
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
14.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皮.川芎.
15.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苍附导痰丸: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
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举元煎:黄麻人炒叔。
寿胎丸:土姣继续。
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
2、肝肾阴虚;百合地黄汤加枸杞、白芍、枣仁
特别推荐:
2010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综合笔试真题试题及答案发布
2010年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综合笔试成绩查询时间及合格分数线
2011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及相关信息预告
更多信息请访问:中医执业网校(权威专家云集重点、难点、考点一网打尽)
医药学图片、视频、动画及文献材料人体健康、营养、保健、养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