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及托幼机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呕吐物处置指引
- 格式:docx
- 大小:90.85 KB
- 文档页数:4
学校及托幼机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处置指引一、学校、托幼机构主要工作内容学校及托幼机构在未出现疫情时应根据《指引》要求做好日常防控工作,一旦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及时向辖区疾控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
在疫情调查处置阶段成立传染病防控小组,明确个人分工,配合辖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搜索及报告、病例隔离和环境消毒等工作。
学校、托幼机构作为疫情发生单位是负责控制措施落实的主体责任者,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病例管理(二)外环境消毒(三)食品安全管理(四)水卫生管理(五)配合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做好疫情处置相关工作(六)暂停聚集性活动(七)开展健康教育二、疫情处置措施(一)病例管理工作1. 加强晨、午检校医或保健老师每天早晨学生进入学校前开展晨检工作。
对于报告有腹泻、呕吐等症状的学生应及时登记并录入晨检系统,- 2 -并通知病例进行停课隔离。
疫情严重期间,学校须增设午检。
疫情发生期间每天上班前询问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并登记,如出现呕吐或腹泻应立即调离岗位并隔离治疗。
学校托幼机构学生健康监测日报表见附件1。
2. 做好因病缺勤登记工作各班级或年级安排专人进行因病缺勤登记,并设置因病缺勤登记本,及时了解学生缺勤原因,并跟踪其疾病进展及恢复状况。
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每日登记表参考附件2。
3. 病例隔离病例均应暂停上课,隔离期为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
轻症患者可居家隔离治疗,症状重者需送医院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治疗。
寄宿学校须划分足够的独立区域对病例进行隔离。
隔离宿舍设置指引见附件3。
4. 病例日报及零报告疫情发生期间,校方须实施病例日报及零报告制度。
校内病例汇总可按照班级—年级—学校的方式逐级上报,最后汇总至校医室或学校其它指定人员,于当日10时前将病例一览表上报至区疾控中心。
病例为零时亦须逐级、按时上报。
进行病例登记时应按照病例一览表要求进行信息填报,搜索到的病例应及时隔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调查病例一览表见附件4。
幼儿园、学校呕吐物处置方法一、呕吐物处置物资1、一次性防水围裙1件2、一次性口罩1个3、呕吐袋(密封袋)1个4、一次性手套1对5,含氯消毒剂原液1瓶6、一次性吸水抹布2条7、0、5%碘伏消毒液8、黄色垃圾袋2个9、刻度水桶1个及量杯若干(用于配置消毒液)处置物资应放于固定位置,有专人保管,防止学生触碰,尤其禁止学生随意动用消毒液。
二、呕吐物处置方法处理呕吐物前,首先安排其他人员远离被污染的地方;清理后,一次性防水围裙、口罩、手套放入黄色垃圾袋,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置,教室尽量保持空气流通;分下面五种情形:(一)幼儿、学生恶心想吐时,尽快取出呕吐袋,让其吐在袋里,然后处置人员戴上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倒入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扎紧袋口,作用30min以上,放入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废弃物处置,处置人员彻底用洗手液洗手。
(二)如呕吐物不慎吐在了衣被,处理的方法是:处置人员依次穿上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围裙,戴上一次性手套,将污染的床单或衣服折叠好放入呕吐袋密封,让家长带回家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处理,避免在校园内清洗。
最后,依次脱下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围裙、一次性口罩,并彻底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三)如呕吐物不慎吐在了地上,处理的方法是:依次穿上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围裙,戴上一次性手套,用一次性吸水抹布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完全覆盖污染物,从外到内将呕吐物包裹起来放入呕吐袋密封,小心清除干净。
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后用拖把将呕吐物为中心2米范围内的地面清洁、消毒,使用后的拖把再用5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处理完呕吐物后依次脱下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围裙、一次性口罩,最后彻底用洗手液洗手。
(四)如呕吐物不慎吐在了餐桌和餐具上,处理的方法是:停止所有人员用餐,并将所有被污染的食物应全部丢弃,再按(三)方法处理桌面(可用抹布代替拖把)。
诺如病毒呕吐物处理方法:
1、发现幼儿呕吐时,立即带领幼儿撤离呕吐场所。
2、处理呕吐物的人员立即做好自我防护,穿戴好帽子、手套、口罩、防护服、鞋套进行处理,并打开门窗通风,勿让学生进入处理区域,杜决让幼儿处理呕吐物。
3、立即用含有5000mg/L 84消毒液或含氯消毒液的湿布覆盖住呕吐物,并覆盖30分钟后,用湿布完全包裹呕吐物放于装有5000mg/L 84消毒液或含氯消毒液中进行浸泡30分钟后,用垃圾袋装好,按生活垃圾处理。
4、用含有1000mg/L 84消毒液或含氯消毒液将拖把全部浸湿稍作拧干后对地面,进行擦拭消毒,注意擦拭时横向进行,不重复拖洗同一位置,药液作用30分钟后,沾清水进行擦拭。
5、用以上同样的方法用抹布对环境进行擦拭消毒,包括桌面、门窗、楼梯扶手等,重点注意门把手。
6、用于地面消毒和环境消毒的拖把和抹布均要用含有1000mg/L 84消毒液或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30分钟消毒,包含拖把桶及使用过的盆等物品,消毒结束后用清水清洗干净。
7、以上工作结束后,个人防护用品,需要用含有1000mg/L 84消毒液或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如果是一次性的直接丢弃,如果是非一次性的,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可重复使用。
2018年11月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1 / 1学习交流文档。
东莞市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指引一、相关定义(一)病例诊断1.疑似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等);或每日排便未达到3次,但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呕吐症状;或以呕吐为主要症状者。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之一者即为临床诊断病例:(1)潜伏期12-48小时;(2)大便常规可见镜检WBC<15且未见RBC;(3)排除常见致病菌、寄生虫及其它病原感染。
3.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的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抗原检测阳性者。
(二)聚集性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包括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
(三)暴发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包括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
二、疫情防控要点(一)学校及托幼机构严格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等疫情防控工作。
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使用。
定期开展校医、保育员等卫生相关人员的培训。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好食品及饮用水供应管理,确保其卫生安全。
(二)学校及托幼机构出现呕吐或腹泻患者异常增多或证实疫情流行时,应停止举办聚餐、聚会等集体活动,并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掌握病例每日增减情况。
消毒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和手套,工作后要及时洗手等),科学处理病例呕吐物,做好清洁消毒(尤其是环境表面如门把手、扶手、公共区域洗手间等的消毒),防止病毒在校内播散。
同时,根据现场调查的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措施,切断主要传播途径。
(三)病例及疫情调查处置中发现的隐性感染者均应暂停上课/上岗,原则上隔离期为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其中从事食品操作岗位的病例及隐性感染者须连续2次粪便/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疑似诺如病毒感染呕吐后消毒处置指南诺如病毒为杯状病毒科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感染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
因其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全人群普遍易感,因此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是全球急性胃肠炎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
诺如病毒感染易引起儿童患者呕吐,呕吐物中含大量病毒颗粒,极易造成传播。
学校往往由于消毒处置呕吐物不规范,造成后续感染暴发疫情,使学校停课,极大影响儿童和中小学生健康。
针对疑似诺如病毒感染呕吐后消毒处置,应事先配备相关物资,遵循以下指南,不可使用拖布或抹布直接清理,应由校医、保健老师或经培训人员处置呕吐物,不得由儿童或中小学生处置。
一、物资储备学校应储备下列物资(消毒药械与个人防护用品),建立呕吐物应急处置包。
常见处置包下列三种,可任选一种。
包内应包括但不限于:A包:1.消毒剂和吸附用具:含氯固化消毒粉+清洁吸附巾+刮铲和刮板。
2.含高水平消毒剂湿巾或含氯消毒剂+干净抹布。
3.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隔离衣,胶靴,防渗漏废弃物收集袋,扎带,呕吐袋。
B包:1.消毒干巾(内含高水平消毒剂)。
2.含高水平消毒剂的湿巾或含氯消毒剂+干净抹布。
3.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隔离衣,胶靴,防渗漏废弃物收集袋,扎带,呕吐袋。
C包:1.漂白粉+清洁吸附巾。
2.含高水平消毒剂的湿巾或含氯消毒剂+干净抹布。
3.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帽子,一次性隔离衣,胶靴,防渗漏废弃物收集袋,扎带,呕吐袋。
注:清洁吸附巾大小宜采用50cm×50cm方巾。
二、呕吐发生后处置程序(附图1)(一)疏散.儿童(学生)发生呕吐后,当班老师应迅速组织其他幼儿(学生)有序离开事发地点。
(二)隔离。
老师将患儿(患病学生)带去隔离室(校医室),并随身携带呕吐袋,以免患儿(患病学生)发生二次呕吐污染其他地方。
教育局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托育机构诺如病毒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教育局根据市、区诺如病毒感染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区教体局和学校(幼儿园)防控工作职责,现就我区学校(幼儿园)的诺如病毒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区教体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组长:XXX区教体局党委书记XXX区教体局局长副组长:XXX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XXX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XXX区教体局副局长成员:XXX区教体局办公室主任XXX区教体局体卫艺科科长XXX区教体局组干科科长、团委书记XXX区教体局人事科科长XXX区教体局教育科科长XXX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XXX区教体局综治办主任XXX区教育工会主席XXX区教体局计财科科长XXX区教体局电教馆副馆长、仪器站副站长以及局属各中小学校长、教育培训机构校长,各公办、民办幼儿园园长。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局属各中小学、培训机构、幼儿园诺如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及落实督查,承接市、区政府交办的防疫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体卫艺科,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防疫监测组、宣传舆情组、教学指导组、督查督导组、物质保障组等6个工作小组。
二、明确工作职责(一)综合协调组牵头领导:XX负责人:XX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草拟有关文件,汇总、沟通各小组工作情况和信息,并向区应急指挥部报告;负责疫情防控各项应急预案工作方案的审报和印发工作;协调并督促完成领导小组布置的部门间配合等疫情防控相关重要工作;学校疫情防控督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各项工作任务及议定事项跟踪落实;负责审报和发布启动和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防疫监测组牵头领导:XXX负责人:XXX负责诺如病毒疫情防控各项应急预案起草;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负责学校、幼儿园、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托幼机构学生及教职工诺如病毒疫情监测、防治技术指导和汇总反馈;组织学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诺如病毒呕吐物处理流程幼儿园英文版As the outbreak of the Norovirus continues to spread, it is important for schools, including preschools, to have a proper procedure in place for handling vomit from infected children. The Norovirus is highly contagious and can spread quickly in close quarters such as a classroom. Here are some steps that can be take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hildren and staff in a preschool setting:1. Immediately isolate the child who has vomited in a designated area away from other children. This will help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to other children and staff members.2. Put on disposable gloves and use paper towels to carefully clean up the vomit. Be sure to dispose of the paper towels in a sealed plastic bag.3. Use a disinfectant that is effective against the Norovirus to clean and disinfect the area where the vomit was locate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high-touch surfaces such as toys, doorknobs, and tables.4. Wash your hands thoroughly with soap and water after cleaning up the vomit. Hand hygiene is crucial in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the Norovirus.5. Notify the child's parents or guardians about the incident and advise them to keep the child at home until they are no longer contagious.By following these steps, preschools can help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Norovirus and ensure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their students and staff.诺如病毒呕吐物处理流程幼儿园随着诺如病毒的爆发继续蔓延,学校,包括幼儿园,有必要制定一个适当的程序来处理感染儿童的呕吐物。
幼儿园诺如病毒防控专项应急预案近期,“诺如病毒”在幼儿园蔓延,预防和控制已进入到紧急状态,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市、区卫生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在幼儿园传染病防治预案的基础上,特拟定诺如病毒的专项防控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1、成立专项应急领导小组,负责诺如病毒防控指导和监督、考核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和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
组长:副组长:成员:园务及各班班主任2、成立专项三检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班班主任全体生活教师具体工作职责:小组成员负责每天严格落实学生早中晚三次检测,发现异常,立即送医务室诊断,并在第一时间将具体情况报告组长;副组长负责诊断、晨检指导和每天晨检情况汇总。
3、环境消毒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全体老师主要职责:负责校园内及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寝室和教室等公共室内场所的消毒;学生餐前洗手的相关准备工作;进校车辆的消毒工作。
4、归宿假返校检测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班教师主要职责:负责体返校师生症状询问、检测。
二、基本知识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该病毒基因多样且高度变异,每隔数年就会出现新变异株,人一生中可多次获得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临床特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
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
如频繁呕吐或腹泻,可导致脱水,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常见于幼小儿童、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患者。
脱水主要表现为少尿、口干、咽干、站立时感头晕目眩,在儿童中可表现为啼哭无泪或少泪、异常瞌睡或烦躁。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
病人发病前至康复后2周,均可在粪便中检到诺如病毒,但患病期和康复后三天内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通常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感染:1、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2、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3、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幼儿园幼儿午睡时诺如病毒处理流程
幼儿园幼儿午睡时诺如病毒处理流程如下:
第一步:立即驱散幼儿,老师带离其他幼儿至户外或其他独立教室单独活动(该路经路线请保洁阿姨消毒水喷洒消毒,接触户外教玩具后请本班老师进行消毒。
)
第二步:班级保育员带好防护用品,开窗通风,进行消毒。
清理呕吐物,用报纸从外到内将呕吐物包裹起来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倒入5000mg/L浓度的消毒水,密封垃圾袋。
再后用拖把将呕吐物为中心2米范围内的地面横向拖洗清洁、消毒,作用30分钟后进行清水拖洗。
使用后的拖把再用5000mg/L浓度的消毒水浸泡30分钟。
将密封的呕吐物垃圾袋放置后院带盖垃圾桶。
第三步:保健医带离幼儿至保健室,该路经路线请保洁阿姨消毒水喷洒消毒。
第四步:病儿接触到的物品和所在班级的日常用品、门把手、桌面等用1000mg/L浓度的消毒水进行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
第五步:人员离开后关闭门窗,开启紫外线消毒机或消毒灯1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第六步:消毒完成后,班级老师回班进行开窗通风,幼儿方可入班。
一、预案背景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内可能发生的诺如病毒等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师生在发生呕吐事件时的及时救治和隔离。
2. 防止病原体通过呕吐物传播,降低传染病在集体机构内的传播风险。
3. 确保应急处置流程规范、高效,减少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内发生的呕吐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学生、教职工等人员。
四、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处置小组,负责现场处置、消毒、隔离等工作。
3. 设立后勤保障小组,负责物资供应、消毒剂配置等工作。
五、应急处置流程1. 疏散与隔离(1)发现呕吐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2)现场负责人迅速组织其他人员疏散,避免交叉感染。
(3)将患者送至隔离室,同时通知家长带患者离校(园)。
2. 呕吐物处置(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避免直接接触呕吐物。
(2)使用应急处置包中的消毒吸附干巾覆盖呕吐物,确保覆盖范围足够。
(3)开窗通风,按压消毒吸附干巾防水塑料面,使呕吐物全部吸附。
(4)用消毒吸附干巾将呕吐物包裹后,放入废弃物收集袋中。
(5)对现场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含高水平消毒剂的湿巾擦拭呕吐物周围。
3. 消毒与清洁(1)对呕吐物污染区域进行全面消毒,使用含高水平消毒剂的消毒液擦拭。
(2)对地面、墙壁、门把手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消毒。
(3)清洁人员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照规定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4. 后续处理(1)将废弃物收集袋封口,按相关规定处理。
(2)对参与应急处置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发生呕吐事件的班级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病毒传播。
六、预案实施与培训1. 定期组织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师生应对呕吐事件的能力。
2. 对教职工进行应急处置知识培训,确保人人掌握应急处置流程。
目前已进入秋冬季感染性腹泻高发期。
特别是诺如病毒,很容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疫情。
诺如病毒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如果患者的呕吐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诺如病毒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给其他人。
因此,呕吐物处理非常关键,学校管理者千万不能大意!校园有人发生呕吐,要马上正确处理。
处理原则:当学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呕吐时,应由接受过培训的教职员工进行规范处置,不得由儿童(学生)执行,严防因处置不当造成病毒扩散或疫情蔓延。
处理流程:1、疏散人员:发生病例呕吐后,首先应将现场无关人员进行有序疏散。
2、开窗通风:如果呕吐发生在室内,疏散人员后立即开窗通风。
3、病例管理:指导病例尽量将续发的呕吐物吐至一次性呕吐袋。
人员疏散后,将病例送至医疗机构就诊,或暂时转移至单独的隔离房间休息。
陪护人员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例,陪护完成后要做好手部清洗消毒。
4、消毒准备:做好个人防护。
清洁消毒人员要佩戴好一次性外科口罩、橡胶手套、一次性帽子、工作服、一次性防水鞋套。
常用消毒剂为含氯消毒剂,目前常见的84消毒液,按照包装说明进行消杀药物的配制。
消毒药物配制。
建议配制3份药物:✔ 1份药物浓度(有效氯含量)不低于5000mg/L,用于呕吐物处理;✔ 2份药物浓度(有效氯含量)不低于1000mg/L,1份用于环境消毒、1份用于工作结束后个人防护用品的消毒。
5、呕吐物处理浸泡、覆盖:用抹布等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浸泡配好的消毒药物(有效氯含量不低于5000mg/L)后取出,将呕吐物表面完全覆盖。
清理:小心移除到装有配好的消毒药物(有效氯含量不低5000mg/L)的垃圾袋/专用垃圾桶中浸泡30分钟,随后可做废弃处理。
注意!不要直接使用拖布或抹布清理!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接触污染物,应将呕吐物清理干净不留残渣,操作时应小心避免产生飞溅和扬尘。
6、环境消毒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消毒用配制好的药物(有效氯含量不低于1000mg/L)或污染物应急处置包中的消毒湿巾对呕吐物污染的地面、桌椅、墙面等进行擦拭消毒。
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控要点(学校版)一、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病例每日对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包括厨师)做好晨检,发现呕吐、腹泻等疑似病例必须立即隔离、就医,隔离期为症状消失后3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1.呕吐物处理。
呕吐物要用等量以上84原液浸泡,用布覆盖半小时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处理;所用拖把等用具按84消毒液使用说明书要求的配比浓度进行配比后浸泡半小时后清洗晾干。
2.教室、宿舍、公用教室等场所消毒。
地面、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课桌等按84消毒液使用说明书要求的配比浓度进行配比后喷洒或擦拭,门窗关闭半小时后打开通风;室内空气将门窗关闭后用紫外线灯消毒30-60分钟,打开门窗通风。
3.饮食卫生。
严把食品安全关,对餐具、容器坚持一餐一消毒,做好食堂卫生工作人员个人卫生。
三、保护易感人群1.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建议配备免清洗手消毒液。
2.出现疑似诺如感染病例的学校避免群体性活动,暂停公用教室上课。
3.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教育学生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保护自己,做好防冻保暖,不饮用生水,不吃无证摊贩不洁食物。
四、注意事项1.出现呕吐时,要及时组织学生转移,再对呕吐物进行处理。
2.84消毒液配比要严格按说明书浓度配比。
3.消毒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84原液造成皮肤或呼吸道不适,避免直接暴露在紫外灯下造成眼睛及皮肤灼伤。
4.学校发现疑似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应立即向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控中心报告。
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诺如病毒知识小百科(宣传版)诺如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该病毒基因多样且高度变异,每隔数年就会出现新变异株,人一生中可多次获得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份,是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生的季节性高峰。
一、诺如病毒感染症状诺如病毒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
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
诺如不请自来,携手科学防控---致全区学校和幼儿园的公开信龙岗区各学校及托幼机构: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历史监测数据、全区疫情动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判断,龙岗区现已进入诺如病毒流行期,并且其活动强度将持续上升,学校/托幼机构需重点关注。
根据实验室监测数据反馈现阶段龙岗流行毒株以诺如病毒Ⅱ型为主。
诺如型别多、传播途径多、感染剂量低、环境抵抗力强、全人群易感。
为防止诺如病毒在学校继续扩散,特提出如下建议:一、学生、家长注意事项:人感染诺如病毒后会产生免疫力,但不持久(一般6-24个月),而且对其他型别的诺如病毒缺乏免疫力,可反复感染同一型别或者不同型别的毒株。
目前诺如病毒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因此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勤洗手,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最好方式。
1.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手卫生,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做好家庭清洁与通风,勤晒衣被和玩具(日晒紫外线可有效消灭病毒)。
2.患者应居家隔离治疗,若出现呕吐、腹泻,在清理病人呕吐物及粪便时要做好防护。
3.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以轻症为主,如出现严重呕吐、腹泻及脱水现象,应及时就医。
4、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粪便排毒高峰为感染后2-5天,排毒期可长达4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方可返校。
二、学校及托幼机构注意事项:学校等集体单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控重在落实晨午检、缺课追踪,及时病例隔离、停课与消毒、通风等相关措施。
1、加强沟通,一旦幼儿出现呕吐、腹泻等相关症状,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幼儿去医疗机构就诊,痊愈后方可复课。
2、加强晨、午检,严格落实病例居家隔离,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方可返校入园。
(是否返园复课需经校/园医判断)。
3、教室及各功能课室要保证空气流通(多开窗通风,使用排风扇等机械通风)和卫生清洁。
4、诺如病毒流行期间,适当增加玩具、校车及公共设施等的消毒频次,并做好记录。
5、加强学生及教职员工洗手卫生,不能使用消毒粉或含氯消毒剂的稀释液直接洗手消毒。
学校及托幼机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呕吐物处置指引当学校及托幼机构发生诺如病毒感染等感染性腹泻病例呕吐时,应由接受过培训的教职员工参照下述流程进行规范处置,不得由儿童(学生)执行,严防因处置不当造成病毒扩散和疫情蔓延。
若呕吐原因暂时不明,参照此指引规范处置。
一、日常工作
学校应日常储备一次性呕吐袋、呕吐污染物应急处置包(内含: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一次性隔离衣、废物袋、消毒干巾、消毒湿巾等)、可拆卸式短柄拖把等,用作呕吐物处理。
做好消毒剂、洗手液、手套、口罩、紫外线消毒灯等常用防疫物资的准备,洗手处配备足量的洗手用品。
建立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学校清洁消毒工作。
二、病例呕吐物应急处置流程
(一)人员管理。
1.无关人员疏散:发生病例呕吐后,首先应将现场无关人员进行有序疏散。
如呕吐发生在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等房间内,将呕吐病例以外的人员疏散至房间外;如发生在楼道等公共场所,则让无关人员不要围观、远离呕吐物,尽可能向上风区或其他相对清洁的方向疏散。
2.病例处理:指导病例尽量将续发的呕吐物吐至一次性呕吐袋。
人员疏散后,将病例送至医疗机构就诊,或暂时转移至单独隔离的房间休息。
注意:陪送人员陪送病例时,应留意病例的衣服和鞋子是否粘附有呕吐物,如有,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先用消毒湿巾清理掉呕吐物,避免洒落或沾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应注意避免近距离接触病例,陪护完成后要做好手部清洗消毒。
(二)消毒前准备。
1.个人防护:清洁消毒人员要佩戴好一次性外科口罩、橡胶手套、一次性帽子、工作服、一次性防水鞋套。
2.开窗通风:如呕吐发生在室内环境,在做好个人防护后,将室内门窗打开通风。
3.药物配制:常用消毒剂为含氯消毒剂,目前常见的有粉剂(漂白粉)、片剂(泡腾片)、水剂(84消毒液)等。
在做好个人防护后,按照包装说明进行消杀药物的配制。
建议配制3份药物:1份药物浓度(有效氯含量)不低于5000mg/L,用于呕吐物处理;2份药物浓度(有效氯含量)不低于1000mg/L,其中1份用于环境消毒、1份用于工作结束后个人防护用品的消毒。
若学校有呕吐污染物应急处置包,可以只配制后2份消毒液。
(三)呕吐物处理及环境消毒。
1.呕吐物处理:
应使用有吸附消毒剂的工具(见方法一)或专用的呕吐污染物应急处置包(见方法二)清理和处置呕吐物,不可直接使用拖布或抹布清理。
方法一:用纱布、抹布等一次性吸水材料在配好的消毒药物(有效氯含量不低于5000mg/L)中完全浸泡后取出,将呕吐物表面完全覆盖,小心移除到装有配好的消毒药物(有效氯含量不低于5000mg/L)的垃圾袋/专用垃圾桶中浸泡30分钟,随后可做废弃处理。
方法二:用消毒干巾覆盖包裹呕吐物,作用30分钟后,将覆盖了消毒干巾的呕吐物丢入垃圾袋/垃圾桶(不用浸泡消毒液)。
对于马桶或便池内的呕吐腹泻物,应先用含氯消毒粉(如漂白粉)均匀撒在上面(包括周边)进行覆盖,马桶盖上马桶盖,作用30分钟后用水冲去。
清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接触污染物,应将呕吐物清理干净不留残渣,操作时应小心避免产生飞溅和扬尘。
2.环境清洁和消毒:呕吐物清除完毕后,要对被呕吐物及病例污染的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物体表面消毒。
用配制好的药物(有效氯含量不低于1000mg/L)或污染物应急处置包中的消毒湿巾对呕吐物污染的地面、桌椅、墙面等进行擦拭消毒,消毒范围为呕吐物周围2米,建议擦拭2遍,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拖)拭干净。
注意:拖地时尽量使用可拆卸式短柄拖把,便于拖把柄的消毒。
病例所在班级座位及其前后三排座位用含有效氯含量不低于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雾处理或2~3遍的擦拭消毒,消毒作用30分钟后桌椅用清水擦(拖)拭干净。
在消毒过程应尽量避免产生飞溅和扬尘。
同时,在24小时内对单位内的其他公共场所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洁消毒。
消毒过程中,接触到污染物品或潜在污染物品时应及时洗手。
儿童(学生)必须在消毒完全完成后,方可回教室。
(四)消毒后工作。
1.个人防护用品处理:首先将手套摘下,进行手部消毒;然后取下其他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均须浸泡在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不低于1000mg/L)中至少30分钟。
一次性的个人防护用品(如一次性口罩、手套等)应作废弃物处理,其他防护用品在彻底消毒后可重复使用。
2.清洁用品的处理:消毒完毕后,所有抹布、拆卸出来的拖把布条(板)、拖把柄等清洁用品都要用消毒水浸泡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3.手部清洁:个人防护用品处理完成后,进行手部清洗消毒,用流动的清水和香皂(或洗手液)采用7步法进行清洗。
4.消毒记录:在每次消毒结束后,要对本次消毒过程进行记录。
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消毒工作的时间、场所、消毒的部位、使用的药物名称和剂量浓度、工作人员等。
5.健康监护:消毒工作结束后,开展消毒工作的人员要做好3天的个人健康监护,期间一旦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做好个人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