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本科 开题报告-黄毅彬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6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海洋科学二级学科名称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代码070703培养方案负责人包振民联系电话82031960电子邮件zmbao@分管院长签字:院(系)盖章填表日期:年月日二级学科:_____海洋生物学___ _______英文名称: Marine Biology代码:____070703________________一、学科简介1930 年5 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在杨振声校长独到而富远见地主张下,创设了“海边生物学”,是为本学科的发端。
从1932年开始,曾省、童第周、曾呈奎、方宗熙等一批著名生物学家来系任教,学科地位日益彰显,海洋特色不断强化。
1981 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 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 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至此,本学科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海洋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2002 年,海洋生物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学校“211”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建设水平全方位提升。
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目前有山东省泰山学者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以及“细胞生物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30余项,已成为我国海洋生命科学重大科研计划的倡议者和承担者。
在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海洋脊索动物发育与进化、海洋活性物质及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海洋底栖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等领域达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建设贡献突出,为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1%行列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仪器设备高端配套,科研支撑条件持续改善。
目前,本学科已成为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1. 博士生(约200-300字)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生必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健康体魄,热爱海洋,具有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正直诚实的人品。
黄、东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
告
【引言】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海洋食物网中的基础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具有重要影响。
黄海、东海区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和渔业区,同时也是全球重要的浮游动物区域之一。
对该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变化,对该区域的渔业经济和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黄海、东海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通过分析浮游动物的数量、种类、生物量等方面的指标,揭示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提供有关该区域浮游动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
1. 采集样品并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黄海、东海海域选取多个站位,采用浮标网和水平拖网对浮游动物进行采集,根据样品数据分析浮游动物数量、种类、生物量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对比不同站位、不同季节的数据,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
2. 揭示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基于浮游动物数量、种类等统计分析的结果,运用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计算浮游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并绘制多样性分布的空间和时间图。
【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
1. 揭示黄海、东海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2. 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探究其与生态环境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提供有关黄海、东海区域浮游动物资源状况和变化的科学依据,为该区域的渔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尊敬的指导教师:我准备以《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缺氧现象研究》为题,进行海洋科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旨在分析和探讨全球海洋中的缺氧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地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海洋中的缺氧现象日益严重。
缺氧是指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生物需求水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缺氧引起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缺氧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全球重要海域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缺氧现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机制,为建立缺氧监测和预警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并探讨缺氧治理手段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集与整理全球重要海洋区域的缺氧相关数据,分析全球缺氧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2. 利用现有的观测和模拟数据,研究缺氧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3. 探索缺氧对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渔业资源等生态要素的影响,并研究其生态修复潜力;4. 分析缺氧治理的可行性和效果,探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手段。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技术路线:1. 收集海洋水质监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包括溶解氧、营养盐、温盐等关键参数;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处理和分析多源数据,重点研究缺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3. 结合数值模拟,模拟缺氧发生的机制以及缺氧事件的演变过程;4. 利用实地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研究缺氧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影响;5. 运用评估方法和规划工具,评价缺氧治理措施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通过本研究,预期将获得以下成果:1. 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缺氧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较为准确的描述,并揭示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2. 研究缺氧对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等生态要素的影响机制,明确与缺氧相关的生态修复潜力;3. 提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手段,为缺氧治理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4. 建立缺氧监测与预警体系,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几种免疫促进剂对刺参幼参体腔液免疫活性的影响的开题
报告
该研究旨在评估几种免疫促进剂(Immunostimulatory agents,ISA)对刺参幼
参体腔液免疫活性的影响。
刺参幼参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但其易感于病原体感染
和环境压力,因此寻找有效的免疫促进剂以提高其免疫力对于刺参幼参健康和养殖具
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制备刺参幼参体腔液,用各种ISA(如干扰素、脂多糖、鱼鳞片等)处理刺参幼参,然后评估其体腔液的免疫活性。
免疫活性
将通过测量体腔液中的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酶和总抗氧化活性来评估。
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评估ISA处理成活细胞的影响(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实验)
并确定最佳处理浓度。
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ISA对刺参幼参免疫系统的影响,并确定最佳ISA处理浓度,为提高刺参幼参的免疫力和健康状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淮海工学院实习报告书题目: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系(院):海洋学院专业:海洋科学班级:海科101*名:***学号: ******1332012年6月22日一前言综合教学实习是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的中间环节,对培养我们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综合教学实习是是全面培养学生具有生产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业魄力的关键教学环节。
我们在学习了与水生生物学、组织胚胎学、鱼类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在许星鸿、曹梅、徐文涛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按照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教学实习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小组内部紧密配合与协作,认真的完成了老师安排的各项工作。
附日程安排:6月11日:召开实习动员会,会后到实验室借实习工具、参观校海洋馆;6月12日:去高公岛和凰窝,了解岩滩和沙滩的环境特征及生物的分布情况;6月13日:高公岛、凰窝海洋生物标本认识及处理;海水浮游生物调查分析;6月14日:育苗场参观;6月15日:去连岛,了解泥滩及沙滩的环境特征及生物的分布情况;6月18日:水产品市场调研;6月19日:连岛海洋生物标本认识及处理,海水浮游生物调查分析;6月20日:实习考核;6月21日:实习总结;6月22日:撰写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2.1.海洋环境调查2.1.1 时间:2012年6月12号至13号2.1.2 地点:高公岛、凰窝、连岛2.1.3 目的:连云港位于黄海,凭其港口码头,海产品等文明异地。
本次实习是为了让我们有效地复习和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更直观具体的掌握这些知识,认识生活在海里及海滨区的生物,熟悉海洋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熟悉和鉴定动物分类地位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潮间带不同的典型环境中生物群种类和近海筏区污损生物的种类,初步掌握动物的采集、固定和保存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以后的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题目:富营养化水体全流域治理方案姓名:黄毅彬学院:厦门大学系:环境与生态学院专业:环境科学年级:2014级硕士学号:331201411516932015.01.11论文架构一、水体富营养化和危害简述 (3)1.1 水体富营养概念和现状 (3)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3)二、富营养化全流域实施方案 (3)2.1 外源营养盐输入控制 (3)2.1.1 控制点源污染,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3)2.1.2控制地表径流等面源污染 (4)2.1.3. 控制城乡生活污水的排入 (4)2.2 内源性营养盐的控制 (4)2.3水利水文的调控 (4)2.3.1上下游闸坝运行方式控制 (4)2.3.2 提高正常蓄水位及汛限水位,增加水利库容 (4)2.3.3采取退田还湖等措施确保蓄洪、分洪功能 (4)2.4 富营养化流域水体生态工程和生物修复 (5)2.4.1 控制肉食性鱼类或浮游生物 (5)2.4.2 引种大型沉水植物 (5)2.4.3 直接投加浮游动物 (5)2.4.4 投加细菌 (5)2.5 流域管理监测体系建立 (5)2.5.1 建立完善流域监测体系和信息化系统 (5)2.5.2 建立和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5)参考文献一、水体富营养化和危害简述1.1 水体富营养概念和现状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当过量营养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 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 使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 以致影响到鱼类等的生存。
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等水体后, 将大大加快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中国多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泊个数占调查湖泊的比例由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的41 %发展到80年代后期的61 % ,到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又上升到77 %。
根据对全国39 个大、中和小型水库的调查结果表明: 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 . 8 %和11 . 2 % ,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43 . 6 %和83 . 1 %。
四种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海洋是地球上最大、最广阔的有机体生长场所,同时也是独特脆弱的生态环境。
其中,海洋生物是一类独特且极具生物多样性的生物体系,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对人类的健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对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对拓展新药研发、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四种不同海洋生物(海藻、珊瑚、贝类、鱼类)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并分析其应用于医药和食品等领域的前景。
三、研究内容1.四种海洋生物的筛选本研究将以海藻、珊瑚、贝类、鱼类四种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进行筛选。
2.样品的提取和检测本研究将针对四种海洋生物的不同部位,进行样品提取和检测。
提取方法包括超声波辅助萃取、水萃取和酒精提取等。
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
3.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分析本研究将对四种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和比较,包括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成分、含量、结构等。
4.海洋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本研究将对四种海洋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包括其抗氧化、抗炎、抗菌、降血压、调节免疫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并探究其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5.应用前景分析本研究将分析四种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在医药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药物研发、食品添加剂、保健品等方面。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探索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对于海洋生物药物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对促进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题报告:珊瑚保护与海洋生态稳定教育研究珊瑚保护与海洋生态稳定教育研究一、前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其中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尤为突出。
而珊瑚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珊瑚保护教育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海洋保护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珊瑚保护的意义以及珊瑚保护教育的实际意义出发,探讨珊瑚保护与海洋生态稳定教育的相关研究内容。
二、珊瑚的意义及保护现状1.珊瑚的意义珊瑚是一种群居生物,生活在浅海旗杆上,是海洋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珊瑚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其生长需要光和热营养,珊瑚体内的共生藻类为其提供营养,同时珊瑚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鱼类产卵场所和生活场所,保护珊瑚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珊瑚保护现状目前,珊瑚面临着生境丧失、污染、捕捞、气候变化等多种威胁。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50%的珊瑚受到了破坏和退化,珊瑚礁面积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因此,对于珊瑚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珊瑚的恢复和再生十分必要。
三、珊瑚保护教育的意义以及相关研究1.珊瑚保护教育的意义海洋保护教育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了解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进行环境保护和环保教育。
珊瑚保护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儿童和青少年普及珊瑚保护知识,鼓励他们探究海洋生态环境,并提倡环保行动,从而推动珊瑚保护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珊瑚保护教育相关研究(1)珊瑚保护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对于珊瑚保护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是推动珊瑚保护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包括珊瑚保护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珊瑚的生长环境、珊瑚的生物特性、珊瑚的繁殖、珊瑚的捕捞和食用以及珊瑚保护的重要性等方面内容。
教学方法应采用贴近实际的教学模式,使珊瑚保护知识得以深入人心。
东海厚壳贻贝多糖的抗衰老生物学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抗衰老的研究备受关注。
多糖作为海洋生物中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被广泛应用在保健、药品等领域。
而
厚壳贻贝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它的厚壳中含有多种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
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因此,研究厚壳贻贝中的多糖对于开发新型的抗衰老保健品具有
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东海厚壳贻贝中提取多糖,并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抗衰老生物学活性检测,以期为开发新型的抗衰老保健品提供有力支持。
三、研究内容
1. 东海厚壳贻贝多糖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的优化:利用常规提取方法和柱层析技术对多糖进行提取和纯化。
2. 多糖成分的分析:利用色谱、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多糖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析其单糖组成、分子量等信息。
3. 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测试:采用体外试验方法,如DPPH自由基清除、还原力等,评价其抗氧化活性。
4. 多糖的抗炎活性测试:采用细胞实验方法,如西红柿红素诱导RAW264.7细
胞产生炎症反应,通过测定促炎性因子(IL-1β、TNF-α等)的生成量,评价多糖的抗炎
活性。
5. 多糖的抗衰老活性测试:采用体外和体内试验方法,如细胞抗氧化实验、老年小鼠模型等,评价多糖的抗衰老活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对东海厚壳贻贝多糖的提取和纯化,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进行抗氧化、抗炎和抗衰老生物学活性检测,预期能够探明其在抗衰老方面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的
抗衰老保健品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