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利用分析论文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930.50 KB
- 文档页数:6
江津区功能分区与生产力布局现状分析(一)江津区功能分区现状江津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之一,是一小时经济圈向川南、黔北地区辐射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物流基地,区域性商业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是个宜居宜业的森林城市。
全区幅员面积占一小时经济圈域总面积的11.15%,是圈内幅员面积最大的区县。
根据国土空间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和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按照优化提升、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禁止开发方向和城市、农业、生态的不同功能要求为基本导向,将全间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城市核心区、城市拓展区、农业保养区和生态保障区。
1、城市核心区(1)范围城市核心区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和德感街道办事处,即几江-德感主中心,几江—德感主中心又称一江两岸,指沿长江布设的江津城市核心区几江、德感两大片区。
这是江津融入主城的先行区,主城建成区面积21.5平方公里,其中几江18平方公里,德感3.5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几江16.36万人,德感5.22万人。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城市核心区是目前江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最完善,资源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几江是江津的行政、商业、金融、文化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德感是现代制造业、物流业为主体的综合区。
2、城市拓展区(1)范围城市拓展区包括支坪街道办事处、双福镇以及珞璜镇,这三个地方与上面的几江和德感一起构成江津区的中心城区。
主城建成区面积为7.5平方公里,其中支坪1.35平方公里,双福3.45平方公里,珞璜镇2.7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支坪1.22万人,双福4.5万人,珞璜镇1.86万。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双福镇是江津中心城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主要拓展区和居住主要拓展区,与九龙坡西部新城共同建设以信息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坪组团是以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区。
3、农业保养区(1)范围农业保养区包括白沙镇、油溪镇、李市镇、先锋镇、慈云镇、杜市镇、石蟆镇、吴滩镇、贾嗣镇、龙华镇、石门镇、朱杨镇、西湖镇、夏坝镇、广兴镇的江津中部地区的广大片区,这里的区域面积是这几个功能区里最大的,人口也是最多的。
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分析——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土地需求也不断攀升。
城市土地储备经营作为保障城市用地供应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
城市土地储备经营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经济意义,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是政府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重要手段。
重庆市江津区是重庆市的一级行政区域,是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良好实践经验,对于整个重庆市及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开展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分析,对于推进江津区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高城市土地经营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统计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其经营模式,探讨其在整个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实证数据分析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效益情况。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历史和现状2.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经营模式3.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4.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效益分析5.建议和对策三、研究预期成果:1.分析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其发展演变。
2.分析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经营模式,有助于认识其运营管理。
3.深入探讨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实践中加强其管理。
4.实证研究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效益,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可靠的依据。
5.依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江津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为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江津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分析及预测张景芳1,刁承泰1,2,3,刘贵芬1,申希兵1,刘雪1(1.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师范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3.西南师范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重庆400715)摘要严格保护耕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前提。
以江津市为例,首先对照现行规划分析近几年耕地变化情况;其次预测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土地整理对耕地的影响;最后,确定新规划期间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
关键词耕地;预测;江津市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3-3152-03A n a ly s is an d Pred ic t io n o f th e Cu ltiv a te d La n d an d th eB a s ic F a r m la n d P ro te c t ion in J ian g jinC ityZHANG J in g-fan g e t a l(C o llege o f R esou rces an d E n v ironm en ta l S cien ce,S ou thw e st N o rm a l U n iv e rsity,C h on gqin g400715)A b s tra c t S trict p ro tection o f cu ltiva ted lan d is th e p re m ise o f th e co m p reh en siv e f u lfill m en t o f sc ien tific de ve lopm en t con cep t an d th e ch an ge o f tradition lan d u tiliza tion pa tte rn.Inth is a rticle,J ian g jin city tak en a s an exam p le,t h e cu rren t p lan n in g w a s fir stly con tra sted,th e ch an g es o f th e cu ltiva ted lan d i nre cen t yea rs w as an a lyzed;th e in flu en ce o f seve ra l i m po r tan t onth e cu ltiv a ted land w a s fo reca sted an d fin a lly,t h e qu an tity o f th e cu ltiva ted lan d an d th e bas ic fa rm land in n ew p lan n in g pe r iod i n w h o le c ity w a s de fi n ed.K e y w o rd s C u ltiva ted lan d;P red iction;J ian g jin city江津市位于重庆市西南部,是规划的近郊大城市和大工业发展的后备地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业用地与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矛盾加剧。
重庆市江津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重庆市江津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为了了解重庆市江津区耕地状况,掌握导致其耕地变化的驱动力,通过对江津区耕地资料的收集,结合江津区1998-2007年的统计年鉴,分析了江津区的耕地动态变化,并运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津区的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影响江津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人口和政策驱动因素.
作者:梁海霞刁承泰 Liang Haixia Diao Chengtai 作者单位:梁海霞,Liang Haixia(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刁承泰,Diao Chengtai(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刊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8(4) 分类号:F301.24 关键词:耕地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法江津区。
重庆江津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重庆市江津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和支持。
江津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通过深入了解江津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的发展机遇,并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访谈和数据分析等。
首先,我们对江津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包括经济数据、行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等。
其次,我们深入到江津区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最后,我们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三、江津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江津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江津区的GDP呈持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以上。
同时,江津区的工业产值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主要原因是江津区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力度。
此外,江津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江津区的特色产业1.江津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江津区依托重庆的汽车产业基础,聚焦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江津区设立了生产基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江津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潜力巨大。
江津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水果、蔬菜和畜禽产品等。
通过加工和销售,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的增收。
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对江津区具有重要意义。
3.江津区的旅游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江津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嘉陵江、白公祠和荷花湖等。
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江津区旅游观光,推动经济发展。
五、江津区的未来发展方向1.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庆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尤为突出。
江津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城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对于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制定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对江津区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的规律性和不足之处。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江津区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变化规律等。
2.利用GIS技术提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包括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度等。
3.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化对空气和水质的影响等。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
利用遥感图像对江津区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提取,并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江津区政府部门的相关资料、遥感图像及相关学术研究文献等。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为江津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及参考,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控制城市土地扩张提供参考,为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该研究也有利于加深对GI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和优势认识,为GIS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基础和参考。
重庆江津发展报告1. 引言江津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重庆市西南部,长江下游。
江津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本报告将对江津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2. 区位优势江津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江津连接长江和沱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
在区位上,江津处于川渝两个大区域的交汇处,与重庆市区仅相隔几十公里,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
同时,江津还是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门户,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江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经济发展概况江津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地区。
目前,江津的经济主要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等行业为支柱。
特别是汽车制造业,江津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在长江汽车产业带中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江津还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和物流等领域,为本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 发展优势(1)丰富的自然资源:江津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人力资源禀赋:江津人力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素质,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
(3)交通便利:江津地处交通枢纽,交通网络完善,便利了货物和人员的流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4)政策支持:江津得到了重庆市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落户。
5. 经济发展成果近年来,江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
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6. 挑战与机遇江津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为江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长江上游的嘉陵江与涪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商贸中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报告将分析2024年度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
首先,重庆市的人口持续增长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口增加导致城市面积扩大,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市总人口为3107.9万人,较2024年增长了2.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占用日益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农田转化为城市用地以满足人口增长对住房、商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需求。
其次,工业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另一个重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因素。
2024年,重庆市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工业用地需求量大幅增加。
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工厂和企事业单位,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需求。
此外,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建设用地也在扩大。
城市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再次,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重庆市作为一个山地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重庆市政府对土地利用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在2024年度,重庆市逐渐推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绿色发展政策,限制了部分土地用于建设和开发。
大力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水源涵养地建设,加强了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
最后,农村土地利用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农村土地利用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的增加,农田逐渐被转变为非农用地,用于农村工业、服务业和居民住宅的建设。
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积极发展农田水利和农业观光等产业,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益。
综上所述,重庆市2024年度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
重庆江津调研报告在对重庆江津进行调研后,我们收集到了以下信息:重庆江津位于重庆市区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江津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此外,江津还拥有一座现代化的机场,为进出城的人员提供了便利。
江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这个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此外,江津还有很多古建筑和寺庙,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
江津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拥有许多先进的制造业和企业。
这些企业不仅带动了江津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在江津,人们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工厂和高楼大厦,这些都是江津迅速发展的证明。
此外,江津还注重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江津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公园和绿化带。
这些公园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让城市更加美丽。
江津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采取措施保护了大江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然而,江津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交通拥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车辆数量不断增加,道路容量不足,城市交通压力加大,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其次,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在水、电、气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扩大服务范围。
此外,城市的环境问题也需要关注,城市垃圾处理、空气质量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综上所述,重庆江津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潜力。
通过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以及注重环境保护,江津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评价研究
殷清慧;周宝同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12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以区位理论、土地价格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理论为支撑,以重庆市江津区作为研究对象,以评价江津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发展是否协调为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指标体系,采用AHP 权重确定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极差标准化处理指标的方法作为手段,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定量评价.
【总页数】4页(P6456-6458,6537)
【作者】殷清慧;周宝同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4
【相关文献】
1.基于城乡统筹下的农村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J], 田玲;张兴国
2.城乡统筹视角下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J], 陈智华;刘菊鲜;罗伟玲
3.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景观干扰度时空变化 [J], 邸晓慧;苏英慧;明弘;周宝同
4.重庆市江津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 [J], 邸晓慧;苏英慧;邸桃元;明弘;周宝同
5.山地丘陵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J], 史宇微;杨朝现;信桂新;杨和平;魏朝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评价杨成波;刘秀华【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16【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交叉最为密切的环节,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加剧,土地利用格局时刻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生态环境,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风险.因此,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以重庆市江津区2009年和201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进行叠加分析,得到2009—2014年江津区各地类的变化情况;其次,从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2个方面入手,构建江津区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土地利用指标和景观生态指标的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进而计算出2009—2014年江津区的生态风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地类变化方面,2009—2014年,江津区的耕地面积减少2686.52 hm2,园地面积减少517.74 hm2,林地面积减少270.45 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42.50 hm2,草地面积减少0.36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569.71 hm2,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32.26 hm2,水域面积增加25.63 hm2;在生态风险变化方面,2009—2014年,江津区的生态风险变大,生态风险指数由2009年的-0.3715增加到2014年的-0.3603,其中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呈减小趋势.【总页数】5页(P241-245)【作者】杨成波;刘秀华【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00;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相关文献】1.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生态风险评价2.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生态风险评价——以准格尔旗为例3.海口市海岸带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4.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景洪市生态风险评价5.2000-2015年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津土地开发整理效果及做法
熊闻
【期刊名称】《重庆国土房产》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1999年来.江津市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开发整理土地33076亩,新增耕地6950亩,在全市各区县(市)中名列前茅。
最近,市委书记黄镇东作出重要批示:“我市耕地面积少,人均占有量低,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和节约控制占用耕地要同时并进,江津的作法应予肯定和推广。
”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熊闻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4
【相关文献】
1.济南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成效与做法 [J], 崔传宝;荀杰
2.着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富阳市土地开发整理主要做
法 [J], 杨宏道
3.象山县土地开发整理的经验和做法 [J], 郑振成
4.江津市开发整理土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J], 王勇毅;施崇伟
5.江津召开土地开发整理现场会 [J], 熊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概论论文题目: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类型利用分析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管理方向)班级:环规(管理)09-2姓名: 李杨飞学号: 20092058指导老师:陈远学李云徐开未徐小逊完成日期: 2011年3月28日《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任课教师:陈远学李云徐开未徐小逊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类型利用分析(姓名:李杨飞班级环管:09级02班学号:20092058)摘要: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根据自己所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在分析江津市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将全市土地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中低山地区,最后针对这三个部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分析,江津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到“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
它未经人的协助,就成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
由于土地的用途不同,分类标准各异,土地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多种多样,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按土地的土壤质地划分可以分为黏土地、沙土地、壤质土地土地等,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可以分为私有、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土地。
不过最为常见的土地资源分类还是依照土地的经济用途进行的,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1]。
一、研究区概况江津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东邻巴南区、綦江县,南界贵州省习水县,西接永川区、四川省合江县,北靠璧山县、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是渝川黔结合部的一个丘陵山地区。
全区幅员面积3218 km2,辖23个镇、3个街道、1个风景名胜区.总人El 146万人。
200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以来,江津区的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变化日新月异,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是重庆市建设的“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核心的增长极,江津区的发展还要承担起带动周边县市发展的责任,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全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利用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显著意义[2]。
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据2010年“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江市150以上的坡耕地为27431.18hm2,占耕地总量1/5以上,多数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耕作方式以顺坡耕作为主,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4.58×104hm2,占幅员面积的46.35%。
按平均侵蚀模数计算,则土壤侵蚀总量高达951.5×104t/年,导致耕地地力下降;据调查全市低产田土、低产园、低产林的比重大,农用地生产效益不高,2004年农用地单位产值为154.59万元/km2,是重庆市地均产值的1/3。
江津市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不够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工矿用地缺乏论证和规划,导致建设用地利用率低,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2004年江津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为27.30万元/11m2,低于重庆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40.11万元/11m2)。
全市未利用地15893.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94%,数量少而分布零星。
相对具有可开发价值的荒草地1423.55hm2,占幅员面积的0.44%,人均仅仅0.00lhm2。
裸土地和滩涂开发利用难度大,投入多,且易破坏生态环境,开发价值不大。
江津区各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如表l所示。
表1 1998—2007年江津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统计表[3]三、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
根据汀津市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将全市土地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中低山地区,并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管制的建议。
全市及各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土地利用强度效益指标见表2、表3。
表2 江津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4]3 江津市土地利用强度效益指标比较[5]表(一)北部沿江地区1.基本概况。
该区位于重庆大都市西南的城乡接合部和联结川南黔北的中继站,包括朱扬、石门、吴滩、油溪、德感、双福、几江、先锋、支坪、珞璜、龙华、白沙12个建制镇,区域面积1315.27 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0.86%。
该地区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该区为全市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04年该区GDP达到82.6亿元,分别为中部丘陵地区、南部低中山地区GDP的4.11倍和7.28倍;、全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几乎全集中在该地区的几江和德感;大量的工厂企业也分布在该区,尤其是德感、白沙、珞璜等镇;交通用地的铁路全分布在该区,境内的公路路网密度相对较大且等级较高。
2004年该区的地均GDP为628.02万元/km2,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为2264.49万元/km2,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2563.12万元/№2、1496.79万元/km2;上述指标均高于全市水平。
2.土地利用管制。
①该区域是城镇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重点布局区,也是优质高产农田的集中区域;②该区域的工业和城镇建设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以主城区的城市组团为中心,小城镇为依托,交通干线为纽带,工业园区为支撑进行布局。
并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布局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使其与区域的发展相适应;③城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和基本农田。
通过建设农民新村和农村居民点,使有条件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节约用地。
(二)中部丘陵地区1.基本概况。
该区位于江津腹部地带,包括石蟆、慈云、贾嗣、李市、西湖、夏坝、广兴、杜市等8个建制镇,区域面积826.01 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5.66%与其它两区比较,耕地所占比重最大,为38.75%,中部丘陵地区园地比重较高,为10.34%。
人均园地面积为0.023hm2/人,高于其他两区。
2004年该区地均GDP为243.07万元/km2,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为848.02万元/km2,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576.21万元/km2和614.85万元/km2;耕地单位面积粮食平均产量6343.80k加m2,高于全市水(6271.35k舭m2)。
2.土地利用管制。
①该区域为江津市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要严格控制区域内基本农田转变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同时按照占垦平衡的原则开垦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实无条件开垦的应按规定交纳耕地开垦费;②区域内划入基本农田的可耕地,管制措施按基本农田对待;③切实保护耕地,控制耕地的转变用途,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要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和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扩大耕地的有效面积。
(三)南部中低山地区1.基本概况。
该区位于渝东公路沿线,笋河流域沿岸大部分区域,西南大通道江津段横穿境内,与贵州接壤,包括塘河、永兴、嘉平、蔡家、中山、柏林6个建制镇及四面山管委会,区域面积1077.8km2,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3.48%。
与其它两区比较,该区农用地比例最大,但耕地比例并不大,主要原因是全市林地主要分布在该区,2004年林地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55.57%,人均林地面积为O.252hm2/人,分别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人均林地面积的11.8倍和6.3倍。
该区建设用地较少,这也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2004年该区地均GDP为105.25万元/km2,建设用地地均二产业产值为436.13万元/km2,建设用地地均三产业产值549.15万元/km2。
上述指标均低于其他两区及全市水平。
2.发展定位。
南部中低山地区为江津市的绿色生态屏障,高效生态农业走廊,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的黄金旅游带。
2.土地利用管制。
①该区域为林地集中区,土地主要供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林业生产及其配套的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②严禁各类建设占用天然森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加强林地管理,严禁乱砍滥伐;③保证区域内重点交通、水利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布局与相关行业规划相衔接;四、结语土地分区是实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为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规划期内江津市社会经济在不同空间层次中的定位,明确其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背景;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分析,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和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情况、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中低山地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分区的发展方向及土地利用管制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为实行土地利用的别化管理,制定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1]王敬国张玉龙陈英旭.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常丹青刁承秦 . 重庆市江津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互动关系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3):22-27.[3]常丹青刁承秦 . 重庆市江津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互动关系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3):22-27.[4]李倩刁承秦.江津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4(5):12-34[5]李占军刁承泰. 西南丘陵地区县域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以重庆江津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