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63.60 KB
- 文档页数:17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从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新药治疗等方面,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开颅手术,通过切除或阻断动脉瘤来防止其破裂出血。
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开始选择微创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孔径或血管介入的方式进入脑部,达到治疗的目的。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手术器械和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微创手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经血管穿刺进入动脉瘤内,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如栓塞、夹闭、支架植入等,从而阻断动脉瘤的血流,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微创、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和体弱多病者。
目前,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介入治疗甚至可以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
三、新药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药物也逐渐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最近研究发现,一些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稳定动脉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壁的修复和增强,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为动脉瘤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也正在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干预信号通路,尝试寻找靶向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新途径,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炎症反应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一、正常颅内动脉颅内动脉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成。
内膜为面向血管腔并与血流直接接触的最内层,由单层内皮细胞和内皮下ECM组成;糖蛋白、蛋白多糖和弹性蛋白沉积到ECM中,形成将内膜与中膜分开的内弹性层。
中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其ECM主要包含Ⅲ型胶原蛋白。
外膜为最外层,由Ⅰ型胶原纤维、弹性蛋白、神经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颅内动脉中不存在将动脉中膜与外膜分开的外弹性层(EEL),这可能使颅内动脉更容易受到血流动力学压力的影响。
VSMC是血管中膜中的一种重要细胞类型,在维持脑血管系统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颅外动脉相比,颅内动脉的中膜是构成动脉壁的最主要部分,而外膜弹性纤维较为稀疏,因而更易发生动脉瘤。
颅内动脉壁对机械拉伸的抵抗几乎完全由内弹性层与胶原纤维承担。
内弹性层在血压升高时可发生扩张,而胶原纤维几乎无延展性,仅靠曲张程度维持血管张力,当动脉瘤发生时,内弹性层丧失,外膜胶原纤维则承担了主要的血流压力,并致使胶原纤维曲张程度降低,血管弹性降低,从而容易发生破裂。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壁剪切应力(WSS)可引起内皮细胞破坏及功能障碍,随后,血管炎症可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导致VSMC凋亡和迁移,使脑血管壁弹性进一步减弱,从而更加无法适应血流动力改变。
动脉瘤壁上的胶原纤维重塑是根据血流和内皮细胞层感受到的WSS而定向发生的。
异常的WSS可致内皮细胞损伤,并通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将巨噬细胞募集至高WSS部位。
巨噬细胞浸润可使MMP-2、MMP-9表达升高,破坏内弹性层,并促进胶原蛋白重塑和VSMC增殖,而对IA的生长来说,胶原蛋白重塑和VSMC增殖是必不可少的。
一旦失去弹性层,这种胶原蛋白的重塑决定了动脉瘤壁的强度,也决定了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
随着炎性细胞浸润、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释放,血管壁逐渐退化,最终使IA进展并破裂。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威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治疗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2. 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在增大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挤压和损伤,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存在复发的风险。
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准确地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后果,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健康。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挑战1.手术风险: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着较高的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是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
2.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介入技术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并不够熟练,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3.放射治疗的限制:尽管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而且长期放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5.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协调难度:颅内动脉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各学科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减轻或防止颅内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334・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年5月18日第18卷第5期Chin JCerebrovascDis,May18,2021,Vol.18,No.5•综影,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孔繁毅史怀璋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血管痉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研究表明,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动脉瘤的形态学术血流动力学存在显著相关性。
筛选特定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作为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进而指导临床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该文就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综述doi:10.3969/j.issn.1672-5921.2021.05.009Research progress of morphology and hemodynamics on the risk of rupture of intracranialaneurysm Kong Fanyi,Shi Huaizha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hi Huaizhang,Email:huaizhangshi@Abstract: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vasospasm,which has a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rate.The risk of aneurysm rupture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neurysm morphology andhemodynamics.Screening of specific morphological and hemodynamic parameters that can be used as indexto evaluate the risk of aneurysm rupture,can guide the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aneurysm in clinicalpractic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orphological and hemodynamic factors ofrisk of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Key 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Risk of rupture;Morphology;Hemodynamics;Review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卒中。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直接后果是可能引起脑出血和脑梗塞,造成严重的脑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栓塞术后,患者需要接受严密的护理监测,以避免并发症和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围绕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展开讨论。
一、术前评估和准备在进行栓塞术之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病情特点。
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等,以判断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护理需求。
还需要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片、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特点,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准备工作中,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的术前宣教工作,让他们充分了解手术的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增强他们的配合意识和信心。
还需要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工作,保证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心理状态平衡,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手术过程中的护理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常由介入放射科医生在导管的引导下进行。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调整患者的生命支持治疗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镇痛和镇静药物的管理,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焦虑情绪,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手术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术中监测和评估,包括导管的位置和血管的通畅度等,及时了解手术的进展情况,为医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护理保障。
在手术结束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痛苦,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
三、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术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颅内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研究进展颅内动脉瘤(IA)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
通过对IA病例进行分析,探讨IA高危因素,为更好的进行动脉瘤的临床决策和评估提供依据。
标签:IA;危险因素;研究进展研究表明,IA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死亡率和病残率较高。
50%~70%的颅内出血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
破裂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很高,其中80%发生在2周以内,13.4%的住院病例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1年的死亡率为13.3%~17.9%[1]。
1/3以上的存活者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2]。
有学者认为应当积极治疗,以避免aSAH的发生。
本文着重通过研究IA破裂危险因素的研究做一综述。
1 动脉瘤的好发年龄、性别分布研究表明,多数动脉瘤在40~60岁表现出症状,报道显示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儿童少见。
研究发现平均患病年龄为50岁,总体患病率为3.2%(95% CI 1.9~5.2)。
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女性的比率为男性的1.61(1.02~2.54)。
相比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中没有发现动脉瘤在年龄上的差异[3]。
在中国动脉瘤发生率男性是4.3/10万人(95% CL 3.3~5.2),女性比男性发病率较高8.2/10万人(95% CL 6.9~9.6)[4]。
2 动脉瘤的大小目前未破裂IA大小的治疗处理仍有争议。
Kashiwazak等从aSAH的患者中发现,破裂的IA比未破裂的IA明显大。
破裂的大小比率也显著高于未破裂的大小比率。
多元逻辑分析表明,动脉瘤的大小和大小比率与动脉瘤的破裂相关。
然而,多元逻辑回归显示,在小动脉瘤中只有大小比率是与动脉瘤破裂相关。
Maslehaty等对aSAH患者与未破裂小型IA的风险研究表明,大多数动脉瘤是7 mm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建议相矛盾,因而认为发布的国际指南数据对日常临床指导的作用不能令人信服。
3 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的所处的位置是颅内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位于不同部位的IA其破裂出血后的预后也不一样。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脑动脉的分叉处,是血管壁局部薄弱形成的血管瘤。
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要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切口直接进入病灶区域,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
除了微创手术,介入治疗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经血管途径将栓塞剂送入动脉瘤腔内,达到栓塞动脉瘤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相比传统手术更为安全和有效。
在手术治疗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也给医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医生可以通过3D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药物治疗和新型治疗设备的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出现,颅内动脉瘤治疗逐渐走向个体化,治疗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2. 正文2.1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微创手术技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微创开颅手术两种方式。
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途径将支架等器械送达到动脉瘤部位,实现动脉瘤栓塞或栓塞联合手术。
这种方式不需要开颅,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创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治疗动脉瘤。
微创开颅手术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创开颅手术通过小切口和微创技术,可以精确地切除动脉瘤,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为您介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该技术通过导管等介入装置,经血管系统进入颅内动脉瘤部位,采用不同的介入手术器械对动脉瘤进行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是动脉瘤栓塞术,通过导管在动脉瘤内注入栓塞剂,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闭塞动脉瘤的作用。
其次是支架植入技术,通过在动脉瘤颈部植入支架,改变血流动力学,使血栓形成于动脉瘤内,达到闭塞动脉瘤的效果。
这些新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更加安全、准确和有效。
二、靶向药物治疗的新进展随着对颅内动脉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
靶向药物治疗通过作用于动脉瘤内部特定的生物分子靶点,阻断动脉瘤生长和扩张,达到抑制动脉瘤进展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备受关注。
近年来,一些新的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也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通过靶向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其受体,抑制血管新生,减少动脉瘤血供,达到抑制动脉瘤生长和扩张的效果。
一些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治疗技术也被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这些新的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基因治疗的前沿研究成果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技术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热点。
基因治疗技术是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治疗所需的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内,增强或改变患者自身的生物学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让手术更加精准和安全,介入治疗技术的创新使得治疗更加便捷和有效。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一些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微创治疗的应用广泛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放射治疗的新方法为某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路径。
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充满希望,但需要多学科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患者将获益于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手术、介入、药物、微创、放射、技术、研究、合作、患者、希望、多学科、发展。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瘤,常见于脑血管系统。
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和介入放射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面。
传统手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入治疗技术的创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操作,可以准确地定位和治疗颅内动脉瘤,同时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对颅骨和脑组织的损伤。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一些无法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通过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颅内动脉瘤的生长和进展。
微创治疗的应用广泛使得更多患者可以受益于颅内动脉瘤治疗。
微创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还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效果。
放射治疗的新方法为一些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破坏颅内动脉瘤,达到治疗的效果。
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充满希望,多学科合作是取得更好效果的关键,患者将获益于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2. 正文2.1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是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失去生命。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在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比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达30%-60%之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目前,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明确,大部分的医学工作者认为此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法,但是这种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恢复比较慢,预后差,治疗的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上开始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介入治疗的方式变得多样,介入治疗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也逐渐提高,给广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福音[4]。
下面,本文主要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过程,详细情况见下文:1弹簧圈栓塞术和球囊重塑术1.1弹簧圈栓塞术对于初期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术,主要的治疗原理就是通过闭塞动脉瘤腔来实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要求比较高,一旦出现放置位置不合适的情况,无法及时进行撤回,为解决这一问题,临床上出现了机械可脱性弹簧圈[5]。
这种弹簧圈是在1991年设计发明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具有较好的柔软性,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械可脱弹簧圈也逐渐淘汰,开始使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这种弹簧圈可以在无拉力的情况下脱落,从而有效避免了弹簧圈向载瘤动脉移动。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 Cent South Univ (Med Sci)2019, 44(3) 338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刘珺宇1,严俊霞2,李毅锋1,姜维喜1(中南大学 1. 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长沙 410008;2. 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长沙 410078)[摘要]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可致残、致命。
IA 存在家族聚集性,这可能与遗传有关,相关基因突变在家族内聚集可能导致家族内成员的IA 发病率增加。
随着对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IAs)家系研究的深入,1p36,5q31,7q11,14q22,17cen ,19q13,Xp22等染色体片段都被发现可能与IA 的发病相关。
TNFRSF13B ,ANRIL ,SOX17,ADAMTS15,RNF213,LOXL2等基因的突变都可能导致FIAs 的发生。
FIAs 家系富集遗传学负荷,对其进行独立的遗传流行病学关联研究,能更经济有效地发现疾病相关基因,进一步探明IA 的发生、发展机制,为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关键词]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遗传学;全外显子测序Progress in genetic research on familiar aneurysmsLIU Junyu 1, YAN Junxia 2, LI Yifeng 1, JIANG Weixi 1(1.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2.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Xiangy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China)ABSTRACTTh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caused by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As) is always alethality. Increasing evidence suggests a familiar aggregation of IA occurrence, which may relate to genetics and there might b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As in IA families when mutation of disease genes is aggregating. With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familia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IAs), a large number of chromosome fragments are found to be related with IAs, such as 1p36, 5q31, 7q11, 14q22, 17cen, 19q13, Xp22. Further studies indicated that mutation of several genes could be the cause of FIAs, including TNFRSF13B, ANRIL, SOX17, ADAMTS15, RNF213 and LOXL2. The independent genetic epidemiologic study on aneurysm families can be used to discover the related收稿日期(Date of reception):2018-06-14第一作者(First author):刘珺宇,Email: yume0507@, ORCID: 0000-0002-3803-4068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姜维喜,Email: jwx8878@, ORCID: 0000-0003-1570-0854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SK20243);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8zzts914)。
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导语•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病理性的扩张,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3%~5%。
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生在40~6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同时20%~30%的患者有多发动脉瘤。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动脉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手术或血管内治疗) 目前尚存争议。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将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而其中高达35%的患者预后不良。
本文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和临床预防管理进行重点阐述,并对未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开展提出假设。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颅内动脉瘤形成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近期的研究发现:基因因素、血管壁结构、血流动力学因素和分子学因素等均在动脉瘤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一)基因因素•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受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且二者可能存在互相促进的作用。
•例如,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中,吸烟者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同时,女性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男性的2倍。
•尽管有证据表明,在有颅内动脉瘤或SAH家族史的人群中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更高,但是目前尚未证实存在与动脉瘤形成相关的特定基因。
一项囊括61个候选基因组关联性的Meta分析发现,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动脉瘤的形成相关,分别是CDKN2B—ASl基因相关的第9号染色体、SOXl7转录调节基因附近的第8号染色体和内皮素受体基因附近的第4号染色体,且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
后续的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也发现其他的相关位点,如HDAC9附近的第7号染色体和染色体1p34.3~p36.13、19q13.3、Xp22、7q11等,而其中相关性最强的是编码弹性蛋白(保持血管完整性的蛋白)的染色体7q11。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二)血管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脑血管壁的组织结构中因外膜和弹性纤维的存在而与颅外血管壁存在差异。
同时,脑血管被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而结缔组织包饶的差异间接地促进了动脉瘤的形成。
•在正常的脑血管中,血管分又部的内弹力层会维持血管壁弹性和结构的完整性,内弹力层的退化或破坏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退化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Willis动脉环的解剖变异也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一项家族性囊性动脉瘤的队列研究表明,伴有发育不良的侧支血管或曲率较大的分叉部血管,是形成动脉瘤的风险因素。
•研究者也认为这种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解剖变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动脉瘤内血流的变化是促使动脉瘤发展和结构不稳定的重要诱因。
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脉瘤形成和血管壁结构破坏的机制。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数据重建的颅内动脉瘤模型,可用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分析。
主要参数包括动脉瘤相关的壁面切应力(wallshearstress,WSS)、流速、冲击域和流线等。
动脉瘤的WSS是血流冲击血管壁产生的摩擦力,在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WSS也促进了细胞炎性反应的发生。
较高的WSS或血流冲击通过诱导壁细胞介导的血管壁重建,促进相对较小、薄壁动脉瘤的形成;较低的WSS则通过诱导炎眭介质介导的血管壁重建,促进相对较大、厚壁动脉瘤的形成。
较低和较高的WSS在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均可存在,但目前与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的确切关系尚不清楚。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三)分子学因素•为了代偿内弹力层的破坏及血管壁张力负荷的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合成动脉瘤重要的组成成分,即胶原蛋白I和V。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应对内皮损伤时,首先转变成内膜,并通过合成的胶原蛋白来促进血管壁的修复,最终导致内膜的增生。
同时,持续作用于血管壁的WSS也促进了炎性平滑肌细胞的生成,最终使得细胞外基质发生降解、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平滑肌细胞凋亡。
一旦分子学机制不能代偿血管壁内膜的损伤,细胞和体液炎性反应则成为促进动脉瘤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这种炎性反应主要通过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介导产生。
颅内动脉瘤的生长与破裂•(一)颅内动脉瘤的生长•颅内动脉瘤在经历快速增长并发展成破裂这一阶段,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表明,动脉瘤的生长是不连续、随机的发展过程,而并非是线性相关的过程。
另外一项囊括458例有家族性动脉瘤史的队列研究中,仅1例患者在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动脉瘤后的3年内发生SAH。
然而,并非所有的动脉瘤均有一段很长的稳定期,有些动脉瘤在短短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就会增长并发生破裂。
•大量的队列研究描述了动脉瘤在不同随访期间的增长率。
在一项囊括5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73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88(12%)个动脉瘤在随访期间平均随访2.7年)检测到动脉瘤的增长,且这些增长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是稳定动脉瘤的12倍。
在另外一项囊括990例4972个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中,437(9%)个颅内动脉瘤在随访(平均随访2.8年)中发现颅内动脉瘤增长。
这些研究也提示我们应该加强颅内动脉瘤随访期间的管理。
颅内动脉瘤的生长主要通过放射学也就是宏观性的表现来监测,现有的影像学仅能发现动脉瘤宏观的一些变化,对微观的变化不能做到充分地了解,而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微观的分子学水平。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致力于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分析动脉瘤的分子结构变化。
Etminan等应用放射碳标记的胶原蛋白I来作为显示动脉瘤分子学水平结构改变的指示剂,并发现其在吸烟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胶原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
颅内动脉瘤的生长与破裂•(二)颅内动脉瘤的破裂•研究表明,动脉瘤壁周围的炎性反应是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
Hasan等应用纳米氧化铁作为显示动脉瘤壁炎性反应的指示剂,并通过MRI检测发现,早期纳米氧化铁摄取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随后的6个月随访中发生破裂。
以上数据证实了动脉瘤早期的纳米氧化铁摄取不仅是动脉瘤壁炎性反应的体现,更提示了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同时,有报道称每周服用抗炎性药物(阿司匹林)3次以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显著降低,此发现在后续的纳米氧化铁强化的MRI检查中得以证实。
•在分子学水平,动脉瘤是否稳定取决于动脉瘤修复(富营养的胶原蛋白代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再生)和动脉瘤破坏(乏营养的胶原蛋白代谢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因素之间的调控。
当破坏因素作用大于修复因素时,颅内动脉瘤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变弱。
这些破坏因素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最终导致动脉瘤的破裂。
颅内动脉瘤的生长与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动脉瘤大小:值得注意的是小型动脉瘤(<5mm)在随访阶段仍存在破裂的风险,主要的作用机制是薄的血管壁伴随高的WSS。
•(2)全身性的感染:同时被纳入到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中,有研究表明在流感患者中SAH的发生率较高。
•(3)吸烟史:是最重要的患者个人史信息。
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是不吸烟者或已经戒烟人群的3倍,在后续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也进一步确定了吸烟是SA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4)颅内动脉瘤家族史:也是动脉瘤破裂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有研究显示,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的患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是无家族史患者的17倍。
同时,在直系亲属中有2个及以上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该组人群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倍,SAH的风险也相应提高了50倍。
•(5)动脉瘤自身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动脉瘤的形态和血流冲击的方向。
不规则动脉瘤,如含有子瘤的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是不含子瘤的1.6倍。
动脉瘤内血流的冲击方向也与动脉瘤的破裂相关,一项囊括126例患者75个颅内动脉瘤的研究中发现,动脉瘤内垂直的血流冲击比弯曲的更容易导致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外科手术夹闭术和血管内介治疗。
•值得指出的是:对破裂动脉瘤研究得出的治疗经验不能随意的应用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
而且直接对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加以比较是不恰当的,因为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远远高于未破裂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外科手术夹闭术•通过一项囊括60项研究(包括9845例患者10845个颅内动脉瘤行手术治疗)的Meta分析显示,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7%和1.7%。
然而,此项Meta分析由于其大部分研究是回顾性的单中心研究而存在局限性。
另外,仅有32%的研究报道了动脉瘤的闭塞率,2180个颅内动脉瘤的闭塞率为91.8%,其中3.9%有瘤颈残余,4.3%不完全闭塞。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术后发生SAH的报道仅在9项研究中提到,在平均1.2年的随访中,SAH的发生率为0.38%;而导致SAH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后循环的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的增加、年龄>55岁。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外科手术夹闭术•通过一项囊括60项研究(包括9845例患者10845个颅内动脉瘤行手术治疗)的Meta分析显示,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7%和1.7%。
然而,此项Meta分析由于其大部分研究是回顾性的单中心研究而存在局限性。
另外,仅有32%的研究报道了动脉瘤的闭塞率,2180个颅内动脉瘤的闭塞率为91.8%,其中3.9%有瘤颈残余,4.3%不完全闭塞。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术后发生SAH的报道仅在9项研究中提到,在平均1.2年的随访中,SAH的发生率为0.38%;而导致SAH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后循环的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的增加、年龄>55岁。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二)血管内治疗•发表于2010年的一项Meta分析是目前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全面的阐述。
此项Meta分析囊括了71项研究(包括5044例患者5771个动脉瘤),其中1288例患者是基于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的规范(STROBE)原则筛选的,经血管内治疗的预后不良率(包括死亡的患者)为4.8%,影像学治愈率(包括动脉瘤完全栓塞和瘤颈残余)为86.1%。
其中对1316例患者进行了0.4—3.2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动脉瘤的复发率为24.4%,血管内治疗后每年发生SAH的概率是0.2%•。
Naggara等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发现,患者年龄>52岁、动脉瘤的大小>10mm和后循环的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治疗后发生不良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单纯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相比,液态栓塞剂的应用增加了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另外,经球囊、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弹簧圈栓塞的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7.1%、9.3%和11.5%。
然而,动脉瘤不良预后的发生到底是与动脉瘤的自身参数相关,还是与治疗的方式相关,或两者均有,目前尚不清楚。
•由于目前仍缺乏长期随访,特别是一些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且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等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得在临床中选择何种治疗方法更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