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稻盛和夫: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886.77 KB
- 文档页数:5
年纪越长,越喜欢读“鸡汤”。
曾几何时,“鸡汤文”被广为诟病,许多人指责“鸡汤文”作者盲目乐观、过于天真,或者是只画大饼、不教方法,是一种不负责任只图过瘾的“耍流氓”。
然而,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却打破了这一点。
稻盛和夫,无论是本人,还是他的著作,简直是充满燃点的“鸡汤”典范。
从《活法》、《干法》,再到《思维方式》,论点和论述都越来越“虚”,干货和实例越来越少,但却依然阻挡不住读者对它的信奉与喜爱。
长久以来,我的办公桌上都摆着一本《思维方式》。
每当工作遇到瓶颈,或是思维身体倦怠,都会拿出来翻看上一两篇,然后便又能瞬间满血,全情投入工作。
无疑,稻盛和夫的著作,真的是一剂灵丹妙药,百试百灵。
在《思维方式》中,稻盛和夫一直崇尚“善的思维方式”,并将度过美好人生所必须的“思维方式”分成了“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越挫越勇”、“心灵纯粹”、“保持谦虚”和“利人利世”九章。
坦白讲,稻盛和夫的理论,并没有什么神秘与新颖之处,许多道理也都是自孩童起,父母老师一直谆谆教导我们的。
但是,正是这些老生常谈却被日常忽视的朴实道理,却指引着真正相信它们的人走向美好人生。
稻盛哲学的核心,可以用下述方程式表达: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的价值观或者人的思想品格。
因为它有正负之分,所以它决定了方程式中其他两个要素“能力”和“热情(努力)”发挥的方向,决定了方程式的结果,所以也是这个方程式的灵魂。
其实,人与人在热情(努力)和能力上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很多时候,能够真正区分人与人的正是思维方式之别。
思维方式有正负之分,如果在一开始就出现错误,那么再怎么努力,再如何能干,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稻盛和夫曾说:“神灵分别赋予了每个人神奇且无限的可能性。
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发挥了这种可能性,有的人却没有发挥。
”然而,能否发挥无限的可能性,重要的核心在于掌握优秀的思维方式。
因此,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可以成为一本“航标书”,给予你不断的提醒和参考,确保你能够在积极、乐观、正向的航道上行驶。
读稻盛和夫《京瓷哲学》(第三十篇):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人生·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个要素的乘积决定。
其中,能力和热情,分别可以从零分打到一百分,因为是相乘关系,所以与自以为能力强、骄傲自满、不肯努力的人相比,那些认为自己能力平平,但比任何人都努力的人,反而能够取得更为出色的成果。
在这之上,再乘上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生态度。
可以从负100分到正100分。
思维方式不同,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具备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京瓷创立后不久,我便悟到了这个人生方程式,于是开始向员工宣传。
它可谓是京瓷哲学的根本。
年幼的经历使我领悟到“热情”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前,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老家鹿儿岛,毕业后,我去了京都工作,这才算是第一次离开家乡。
当时的我完全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小伙”。
虽然大学时成绩优秀,但我的母校只是一所地方大学,在全国的排名绝对算不上高。
但可能是小时候当过“孩子王”的缘故,我生性好强,不肯服输。
来到京都后,我时常思考“面对如此有限的自身条件,我该如何打拼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呢?”像我这种能力平平者,若想在工作中取得出色成绩,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是“热情”于是我领悟到了热情的重要性,之后又领悟到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我之所以会有如此领悟,缘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小时候,亲戚中有位叔叔经常会来我家串门。
日本人常说,鹿儿岛的男人最喜欢说大话,我家的叔叔亦是如此,几杯烧酒一下肚,他就开始吹牛了。
比如,他会嘲笑某个生于鹿儿岛的知事(知事是日本都道府县的行政区首长。
-译者注)或议员等名人:“那家伙上小学的时候哪有我聪明,最后磕磕绊绊才升人初中。
要不是当时我家里穷,俺早就成高材生了。
”然后得意扬扬地不断絮明,说自己以前比现在的那个知事要优秀得多。
稻盛和夫的活法: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稻盛和夫曾经是一个坏运气缠身的人。
从小患肺结核,差点丧命,考中学两次落榜,考大学也落第,只好进了一家勉强算得上大学的县立大学。
大学毕业时参加就职考试次次失败。
他去买彩票,希望一夜暴富,但无一次中奖,而紧挨着他彩票号码的彩票几次都赢得大奖。
绝望之中,他在一个黑社会“总堂”门前徘徊了几个小时。
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加入黑社会、做一个“有知识的恶棍”的念头,进了一家濒临倒闭、由一家银行托管的公司。
在公司里他学非所用,努力工作得不到赏识。
在被勒令辞职后,与七个辞职的同事歃血为盟,创立了京瓷公司。
公司惨淡经营,徘徊在破产边缘,他数次卖血给工人发工资,但还是阻挡不住工人纷纷辞职。
他以出让多得惊人的股份为筹码,把最后一批工人挽留了下来。
困难仍然接踵而至,但他凭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精神,让京瓷从一家“乡村公司”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
1984年,功成名就的稻盛和夫在52岁时再次创业,成立了日本首家民营电话电信运营公司,在资源严重不足、处处受到国营电话运营公司NTTDoCoMo的排挤、围堵的情况下奇迹般成长起来。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稻盛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稻盛哲学,一方面作为公司的经营指南在公司推行,一方面通过著书、演讲的方式向世界传播。
在那些喜欢搬弄体系和概念的教授、学者们看来,稻盛的书与坊间众多的成功、励志读物没多大差别,难登商学院的大雅之堂。
“常有人问我经营的技巧和秘诀,一旦我说出我的一贯主张,大多数人都露出诧异的表情。
他们怀疑,仅仅知道这些简单的道理,用这么原始的办法就可以作好经营吗?”而他正是凭着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哲学,成功造就了两家世界级的企业。
这也反过来证明了那些抱着惯有的傲慢和偏见的理论和教育体系的迂腐和无用。
在稻盛看来,对一个合格的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复杂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懂得珍视那些看似简单、“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生活态度的原理原则,即哲学”。
最新稻盛和夫自传读后感300字8篇稻盛和夫自传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即生活和工作的结果由公式后面的三个要素相乘得来,其中“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
他认为“思维方式”有正负之分,思维方向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负的,否则就是正的,这会导致不同的人生。
合上书本,联想自己,感触颇深。
我很清楚,我不是那种天生就有杰出才能的人。
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点,我把全部的精力和努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
我可以说我充满了炽热的热情。
缺失的是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
有时候,工作出现瑕疵,我会非常着急。
这种思想和行为是非常可怕的。
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如你所愿,对于缺点、问题,换个角度看,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就我自己的教学工作而言,也许我的热情和努力并没有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很大的成效,或者只是部分学生取得了进步,但是这“部分”的积累最终会对班级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这样,当老师的快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或者换句话说,即使有的学生成绩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教学热情,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能力,也让更多的学生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不又是一种收获吗?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扪心自问,只要我们有信心做好一份工作,并努力去做好它,面对困难始终坚持,不敷衍,不忽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会享受到工作的快乐,收获人生的精彩。
稻盛和夫自传读后感300字精选篇2读《活法》之人生的意义在于灵魂的修炼。
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
人生是思维所结的果实。
作者在谈论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时,更注重做人的准则,砥砺人格、磨练精神,在处世原则上做一个好人。
我认为在工作上磨练心志,修养身心要从小事做起。
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
《活法》读后感800字《活法》读后感800字(通用2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活法》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法》读后感800字篇1拜读《活法》一书,感叹于书中稻盛和夫先生简单而又深刻的人生哲学,也可能正是因为回归了事情的本质,使得《活法》一书能够给人一种直击内心、醍醐灌顶的感觉。
书中给出了一个简单易懂的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其中“能力”代表才能和智商,多半是先天资质;“热情”指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这是后天因素;而“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最后结果,“思维方式”的不同,将会使人生发生180度转变。
这一个简单的人生方程式使得我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引发了我对于如何保持正确的“思维方式”的许多思考。
首先,想要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有美好的愿望,并且持续的努力。
所谓“心不唤物,物不至”,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可能会面对工资低、环境差、资料缺等各种困难,但光是抱怨和逃避不是“正确”的方向,“打开智慧的宝库就是靠一股脑全心投入的热情,再加上处于至诚的不断努力”,不惧怕眼前的困难,每天都在想尽办法来克服,不断的思考,思考到每个细节,只有持续努力,才能坚持到收获。
其次,坚持不懈地用“今天”积累“未来”。
所有人都想快速获得成功,成为“成功人士”,但其实世界上绝大部分都是平凡人,而正是“一股能默默专注在同一件事而不感到厌烦的力量”让许多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
他们从不轻易选择快捷方式,而是日复一日地持续努力,认真又脚踏实地地用坚持实践着自己的梦想,让明天比今天更好。
因此,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辉煌,而是每一个平凡的“今天”的不断累积。
最后,书中告诫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大道上,要遵守“正确的原则”。
即“作为人,何谓正确”,不贪婪、不给人添乱、每一天都极度认真、体验重于知识、喜欢自己的工作、摆脱私心、坚持正确的主张等等,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本我”,才能不迷失“自我”,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稻盛和夫: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展开全文稻盛和夫: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所谓“能力”,指的就是天生的资质,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一笔重要的财富,由于是天生的,所以和个人的意志、责任无关,如果用分数来定义,因人而异,可以从0分到100划分。
我们的“能力”有时可能会比他人低,但可以靠“热情”来弥补,“热情”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如果将“热情”发挥到极致,持续做无限度、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差距就显示出来了。
因为结果导向做的是乘法而不是加法,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完全代表这结果。
比如一个人很健康,很聪明,“能力”是90分,但他因为有能力而过度自信,不愿努力工作,“热情”只够20分,那乘积就是1800分;另一个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只是高于一般人,勉强打60分,但他因为缺乏能力所以格外努力,燃烧热情,能到达90分,那乘积就是5400分。
这样一看,和那位有能力的人相比,分数是他的三倍,因此,即使是能力平凡的人,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弥补自身能力的欠缺,从而获得成功。
此外,在“能力”乘“热情”的基础上,剩下的就是“思维方式”了,“思维方式”就是当事人的人生观,个人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个分值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从-100分到100分划分。
你的思想越端正、积极向上,愿意为了他人幸福而努力工作,那“思维方式”就是正的,相反,你的“思维方式”是怨天尤人、消极的,常常否定自己,那数值就是负的,而且随着程度增加数值不断变小。
这样算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对自己、社会有所危害的。
就像现在很多小年轻喜欢打游戏,不可否认打游戏也能赚钱,方式有很多种,有些人用我们通俗称作“搬砖”的正当行为积累财富,而有些人则是耍小聪明,开外挂作弊来掠夺财富,或是贩卖外挂辅助器赚取收益,这样扭曲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到了游戏内的金币平衡,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包括自己在内所有玩家的利益。
因为“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三者是相乘关系,所以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人生、工作的结果就是一个更大的正数,而持有负面的“思维方式”,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负数,也会让之前很高的得分变成负数,得分越高,偏离得越大,给你的人生和工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活法》读后感与心得《活法》读后感与心得(通用8篇)好的心得可以帮助人们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怎样才能写好《活法》读后感与心得?这里给大家提供《活法》读后感与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活法》读后感与心得篇1在8月份部门会议上,公司领导为我们推荐了一本书籍,这本书书名叫《活法》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
在工作之余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把《活法》读完了!可能是因为时断时续读的原因,所以感觉收获也在边读边忘。
这也提醒我们好书要多读几遍。
我还会再读《活法》的。
《活法》真的是一本值得多次捧读的好书!虽然忘了不少,但其中有几点资料给我收获还是挺大的。
稻盛和夫先生毫无保留地阐述了活着的意义和生活的应有状态,旨在帮助人们找到过去失落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重新点燃心中的精神之灯。
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一书里面,前言部分,阐述了一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每个人以往都反问过自我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不一样答案,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挣钱、生存;有人为了父母、子女;还有的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而在稻盛和夫的眼里,活着是为了提升心性,修养精神,带着比出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
每一章都渗透着做人的原则及基本的方法:寻找人生的目标、找准定位、脚踏实地的工作、心灵的培养、真诚、创新、乐观、绝不放弃的精神。
书中用最简单语句和最简单的道理,讲述了人活着的意义。
稻盛和夫先生在做事情时总是坚信锲而不舍必定成功,他认为,哪怕是无能为力的事,那也只是此刻的自我无能为力,将来的自我必须能行,用“将来进行时”研究是很重要的,应当相信自我还有潜能,从而等待机会唤醒、迸发出来。
对待困难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无能为力了,而稻盛和夫认为,无能为力只可是是过程中的事,再努力一下没准就能功。
在书中说到“其实在成就事物和充实人生方面,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勤勉’也就是拼命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勤奋工作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远的如全国的劳动模范,近的如我们公司的优秀员工,无一不是勤奋工作的典型,没有耕耘哪来收获?工作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嗜好和玩乐的乐趣也必须在充实的工作之余,才能体会的到。
成功=思考方式*热情*能力真正的经营者,具有出于灵魂深处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彻底贯彻正确信念、顶天立地、大无畏的气概,经营者就敢于面对一切障碍,正确判断,坚决实行,在风浪中勇往直前。
”——稻盛和夫《活法》企业社会责任成了商界的时髦词汇,被看作是捐款、纳税、环保的代名词。
而我们在《中国企业家所渴求的精神山脉》中却看到,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利他经营哲学的代名词,是一种商业最原始的冲动,是根植在企业家灵魂深处的一种意志力。
本文我们将继续跟随稻盛和夫,进一步探讨他一举打造出两个世界500强的强者思维。
成功= 思考方式X 热情X 能力外行是通往专业的起点。
稻盛和夫的经营管理能力,随着京瓷公司的发展而日臻成熟。
他最大的发现是,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
生活中信奉的哲学与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学如出一辙。
他更提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认为事业成功等于三个因数能力、热情、思维相乘。
这也就是著名的“稻盛成功方程式”:事业的成功= 思考方式×热情×能力。
在稻盛看来,“能力”多数源于天生,我们很难改变;“热情”就是倾注到工作中的激情和努力。
而“思考方式”则是人生态度与思维。
如果说“能力”和“热情”是从0分到100分计算的话,“思考方式”则可以从-100分到+100分计算。
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就会使人生和事业出现很大的差别。
虽然能力平平但勤奋努力的人,要比虽有能力却以能力自居的人成果要大得多;如果一个人思考方式是邪恶的,那么就是负数,用负数相乘所得的积也就是负数了。
在能力、热情、思考方式这3个要素中,稻盛最看重的是思考方式和热情。
他认为,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只是他内心渴望的东西;一个人如果观念一错,非但劳而无功,反而起反作用。
有的人“思考方式”很消极,这通常会带来消极的结果。
转化员工的消极思考方式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就是经营者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对企业主来说,只想“轻而易举赚大钱”,会把事情弄糟。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第一次接触稻盛和夫的作品是《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那会儿是去年9月份,到这会儿刚满一年。
契机是总经理说要在全院大会上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内容,所以让我给他做一个PPT,那我想既然要做PPT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么书是说什么的吧,所以搞突击,快快地看完了这本书。
有一段话至今印象深刻,和大家共勉:不理解、不赞同公司的哲学,而表面上又装出理解赞同的样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你就应该去与你的思想哲学一致的企业。
我认为这一点必须明确,没有任何余地。
那个时候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华美人还不认识这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但是现在整个华美他知名度应该和总经理持平了。
这也得益于总经理的大力推崇稻盛爷爷的企业经营哲学,不然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日本还有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企业家,毕竟我们每天更多的时候都淹没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
还记得某一天葛经理在办公室提起自己当晚回家要读《干法》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这名字怎么那么奇怪,稻盛和夫还有一本这样名字的书?一直到真正阅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没有比《干法》更贴切的书名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就会导致同一件事最终呈现的效果,阅读也是一样。
如果看完《干法》,你只是浅显地以为稻盛爷爷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论你现在身处多么平凡的岗位,多么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只管埋头苦干,日积月累总会凤凰涅槃。
那么,我想你可能还要回去再多读一遍、两遍、三遍甚至更多。
马云如果现在还在教书,那不会成就现在的淘宝;俞敏洪如果当时坚持出国搞学术,那就不会成就现在的新东方;如果稻盛和夫一直在松风工业干科研,那又怎么可能创建自己的京瓷和DDI呢?在一个个看似不同的选择中,我们唯一不能放弃的是自己对自己人生应付的责任。
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其他所有事情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是一定这样,也不是一定那样,不要走极端,更不要道听途说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很多成功看似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实际上是成功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了某种平衡。
最厉害的八种思维方法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思维方式》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公式。
在他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小时候,我们像班里的尖子生一样上课,完成作业,甚至付出更多的努力,却总是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工作后,我们和同事一样勤奋努力,但总是不可能一步步升职。
同样的行业,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企业的发展终究是不均衡的。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今天放羊妞就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下优秀人士最重要的8种思维方式,希望能够启发到你,能够让你的生活和工作得到改善。
01目标导向型思维没有目标的人,永远是无力的、涣散的。
优秀的人心里都住了一台挖掘机,不断深挖自己的愿望和目标。
这里的愿望指的是隐藏在内心的真实诉求。
他们也都明白,目标是自我的第一驱动力,也是努力的根本理由。
老张是一位深耕于O2O领域多年的老油条,在某次运营会议上,我听到他问所有员工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努力想把这家公司搞好。
很多人回答:为了梦想。
老总说:“不对,为了赚钱。
”然后他又问了:“为什么要赚钱?”会议上沉默了1分钟,才有人开始回答:为了买房、为了买车、为了娶漂亮姑娘、为了睡到想睡的人、为了家里人过更好的生活、为了有朝一日不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 …老总的行为,其实是在唤起每个人的初始愿望。
这种愿望就是目标,它们往往是埋藏在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之下,需要一遍遍追问才能问出来。
普通人往往目标感不强烈,所以基本无法驱动自己做事。
但优秀的人相反,他们不立目标不行动,始终用目标来指引自己努力的方向。
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的首富是高满堂,他曾经在一次分享会上谈过:“年轻时有一次去电影学院旁听,想进教室和那儿的人一起讨论电影,结果被人赶了出来。
从那会儿开始,他就发誓要成为一线编剧,不会再让别人如此对待自己。
”他笑着说:“从那以后,做一名好编剧就成了他一生的目标。
”02拒绝拖延症思维常听到人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平时浪费时间,期限前通宵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