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 格式:wps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

传记文学的写人,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显得深刻丰满。《史记》中的伍子胥,作者就是把他放在吴越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展示他的激昂形象。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平王之尸。当伍子胥在吴国受谗言陷害,被赐死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他仰天叹呼,数落吴王夫差的背德,“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不同的是伍子胥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而是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说完伍子胥也自刎而死。同一死法.而艺术形象截然相反。伍子胥喷发的是复仇的火焰,即使死了也要看到吴国的覆灭。他预言,墓上梓材成器之时,就是吴国灭亡之日。伍子胥的悲剧结局和语言特色十分切合伍子胥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其本人的性格特征。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的信念。司马迁通过伍子胥形象的塑造,使叛逆精神得到了最崇高的艺术再现。

《史记》中的项羽,作者就是把他放在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来刻画的。项羽在那个用拳头说话的时代,不学书,去学剑,又不成,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他凭八尺之躯,扛鼎的力气,斩尉起义,带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钜鹿鏖战,一举消灭暴秦的生力军,分封诸侯,自号霸王,他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地道的英雄好汉。他与刘邦争天下“愿与汉王决雌雄”。只要他出马,敌人眼不敢视,手不敢发,千人皆废,即使到了末路,仍突围斩将、刈旗。告别爱姬、赠乌骓,直到把头颅交给朋友领赏。项羽从24岁起事到31岁乌江自刎,正是那个狂飚式的时代象征。“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项羽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舞台上表演,

才显示出虎虎生气,展示出一个失败的英雄本色。

二、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

如果说时代是一个大舞台,那么场面就是人物展示形象的小舞台,司马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原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他有智有勇,能言善辩,且热爱国家,不畏强暴。在《史记》中,“完壁归赵”一节最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秦王提出以十五城易璧后,赵国君臣陷入了“予”与“勿予”的矛盾之中,而蔺相如一出场几句话,就把“予”和“勿予”的利害分析得清清楚楚,并自愿出使,保证“臣请完璧归赵”,何等智慧,何等胆略!到了秦廷,他先是礼貌地把璧给秦王,其实这是他捕捉住了秦仗势骗璧的心理而故意为之的。秦王见他如此,果然赶快“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当然骗不过他,他假装受骗,暗中派人送回璧,自己却勇敢地留下。在秦设九宾之礼准备受璧时,他出人意料地告诉秦国,“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为暗中送璧回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接着又表面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送璧来,秦选割十五部予赵,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最后坦然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事已至此,秦王又能奈何?结果“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蔺相如“毕礼而归”。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蔺相如镇定自若,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讽刺了秦王的贪婪。紧张的行动场面使蔺相如的冷静、机智和勇敢怀一一凸现。

《史记》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同样令人惊心动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日:‘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锯以骂⋯⋯”这里肉搏惶急的场面,语言急促,气氛热烈,在一片慌乱情急的场景描写中,刻画出了荆轲深入虎穴,视死如归的孤胆英雄形象。试想,若没有了这样的场面描写,荆轲的英雄豪气,壮士雄姿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

三、用典型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负着同样的作用。所谓“于细节中见精神。“而司马迁就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史记》的项羽形象就是最好的体现。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项羽被刘邦逼至绝境。项羽“自度不得脱”,对仅存的二十名骑兵说:“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但同时又对天的给定性发出了挑战,他重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刈旗。“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压人。而当乌江亭长劝他“急渡”时,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发出了勇者豪迈的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一笑,是高傲,是不可战胜的韧性,是不与现实调和的霸气。一笑,自刎而死,何等壮烈、威严。作者用这一个“笑”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代英豪临死前的风姿。项羽死前又一次强调“天亡我”,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