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七年级上册语文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62 KB
- 文档页数:7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三峡》习题及答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三峡》习题及答案汇编三峡语文篇一: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三峡》习题及答案汇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①毫无②峭壁③遮蔽④日光,这里指太阳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高峻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三峡在郦道元的笔下有着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美,在现代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的笔下又是另一番风情。
三峡(节选)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
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
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
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
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
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
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
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
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
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
被选上的当然是女性,正当妙龄,风姿绰约,人类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们。
几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无数旅客中,有一位女子突然掉泪。
她悲哀,是因为她不经意地成了李白们的后裔。
她终于走向船舱,写下了这些诗行: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终于,人们看累了,回舱休息。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三峡的地貌特点和季节变化。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描绘山水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观察大自然、发现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描绘山水的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深入分析三峡的地貌特点和季节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向学生简要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
1.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山水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三峡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三峡的自然美。
2.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交流a.课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自然景观?b.作者是如何描绘三峡的山水的?c.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哪些?4.课堂讲解4.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4.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5.实践活动5.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描绘一幅自然景观。
5.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1.在自主学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2.在合作交流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三峡四季变化的描绘,体会其独特的审美情感。
1.2通过对课文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模仿这些手法在自己的写作中。
27、三峡(七年级上册语文版)
27、三峡(七年级上册语文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
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现过宏伟的故宫,游览
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
曾经有外国朋友问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
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
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
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解说词,欣赏三峡风光,感受美。
2、谈论观感,说说三峡
3、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三、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提示:读好文言文关键要把字音读对,把停顿读对。
1、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阙(que)处叠嶂(zhàng)乘奔御(yù)风
曦(xī)月属(zhǔ)引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绝巘(yǎn)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长啸(xiào)飞漱(shù)其间
2、根据文意标出停顿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C、至于夏水襄陵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E、其间千二百里
F、虽乘奔御风
G、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H、绝巘多生怪柏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5、学生欣赏解朗读视频,感受美,学习朗读技巧。
四、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
1、释新词。
2、译美句。
学生自读自译,将疑难处做好标记。
3、小组交流合作释疑。
4、集中展示,分组对译,自主评价,教师点拔。
五、巩固。
1、试背课文。
2、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译一译:
1、略无阙处(毫无)
2、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夏水襄陵(漫上)
4、不见曦月(阳光)
5、或王命急宣(有时)
6、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7、不以疾也(认为,觉得)8、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9、素湍绿潭(急流的水)10、飞漱其间(冲刷)、良多趣味(很)12、属引凄异(连续;延长)、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14、林寒涧肃(寂静)
二、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思考:作者主要描绘了三峡的什么景物?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质疑:
A、本文为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按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写景顺序)。
夏天江水暴涨,春冬江水平静,秋天水枯谷空,顺次而下,入情入理。
)
B、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
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
“三峡千古不夜航”
开放解答(展现三峡多样性的美)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三、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美点寻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让我不禁想到了(填写原文),三峡的(景物)真(特征)”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读——拓展视野,延伸练笔。
1、链接:读和三峡有关的诗词,扩大视野
峨嵋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落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友人归荆楚【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上三峡【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送人归蜀【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
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长怨相如留滞
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2、联想找出下面诗词和本文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更立西洒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
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写你也想写一写你神游三峡后的观感吗!
激发:三峡真是一座文学宝库,古人至此多有题咏,当代学者余秋雨到三峡写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
汇的。
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
什
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
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见贤思齐”,也拿起笔来吗?
指引:这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如
同泛舟在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卷中。
范写: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
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
峡阔天开,两岸
风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五、课堂总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
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
们的身心舒畅,更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
让我们
多亲近山水,多亲近自然,做一个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一篇《三峡》,区区153个字,却足以令我们神游三峡,留连忘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27、三峡
郦道元
山:连绵高耸(静)
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