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95 KB
- 文档页数:4
《敬畏生命》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理解生命至上的理念,认同党和国家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坚定维护国家在生命安全保障方面政策的正确性。
2.深刻领会敬畏生命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观,积极传播和践行这一理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在生命关怀方面的认同感。
健全人格:1.通过对生命的敬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能够珍视生命、坚强乐观,不轻易放弃。
2.引导学生在尊重和敬畏生命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包容差异,形成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对生命负有责任,无论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他人生命予以保护和关爱,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在面对危及生命的突发情况时,能够勇敢地承担起救助他人、保护生命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生命安全的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
2.掌握敬畏生命的做法。
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判断并践行敬畏生命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系列关于生命诞生和成长的精美图片或短视频,如婴儿的诞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然后提问学生:“观看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命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命的奇妙与美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兴趣,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
2.讲述一个真实发生的生命救援故事,如某地发生地震后,救援人员不顾危险,在废墟中争分夺秒地寻找幸存者,许多被困者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等待救援。
讲述完毕后,提问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生命的哪些特质?为什么救援人员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挽救生命?”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敬畏生命,激发学生探究敬畏生命原因和做法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展示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后的废墟场景、洪水淹没的城市街道)、人为灾难(如战争中的受伤平民、交通事故现场)和意外事件(如突然倒塌的建筑物、突发疾病的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事件对生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在这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下是如此的脆弱和艰难,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易逝性和珍贵性,进而理解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敬畏生命》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敬畏生命》教案《敬畏生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及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心。
【教学难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追求生命的美好。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107小时生死营救》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生命至上思考: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寻找男童,值得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值得。
因为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是不能用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来计算的。
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师生共同总结: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1)生命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教材P94探究与分享:陶行知的警言告诉我们什么?(2)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
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投影:张华救老农牺牲讨论:一边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一边是掏粪的老农,大学生为救老农而死值不值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2、敬畏生命的要求: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至上,敬畏生命。
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生命同样重要仁者爱人,推已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和保护生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但在生活中往往忽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和保护生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和保护生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和保护生命。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敬畏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生命的价值。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生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如新闻报道、故事等。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如“你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你认为如何保护生命?”等。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如婴儿出生、大自然的美景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宝贵。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觉得生命是什么?”、“生命有哪些价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材料,如新闻报道、故事等。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敬畏生命。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你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你认为如何保护生命?”等。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 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 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 学会珍爱自我生命, 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3.知识目标理解对生命的敬畏, 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结合社会热点观察与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 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同时深入理解生命至上不仅指珍爱自己的生命, 还要自觉珍爱他人的生命, 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关系, 探讨在休戚与共的社会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帮助学生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实现从意识层面到行为层面, 再到道德层面的逐层升华。
这一目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最伟大的逆行”思考: 你认为在此次救援中付出的代价值得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引用热点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引出主题。
【板书】生命至上、休戚与共过渡: 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我们万众一心, 为挽救生命而努力, 为守护生命而拼搏, 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体会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 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板书】1.对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怀。
学生活动: “徐玉玉事件引发的思考”思考: 徐玉玉这么做值不值得?徐玉玉这么做带来了什么后果?如果徐玉玉可以重来, 她还可以有什么样的选择?后果又是什么?面对类似徐玉玉事件的当事人你准备说什么?【设计意图】引用“社会热点事件”, 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板书】2.生命价值高于一切3.每个人的生命都与他人休戚与共学生活动: 寻找身边“最美的人”过渡: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最美妈妈”……一系列“最美”的事件或人物后面, 折射出的是人性的伟大。
《敬畏生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点2. 敬畏生命的含义和意义3. 敬畏生命在生活中的实践4. 珍爱生命,预防自杀5. 敬畏生命与感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敬畏生命的实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特点,敬畏生命的意义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敬畏生命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敬畏生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4. 情感体验法:通过观看影片、分享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2. 讲解:讲解敬畏生命的含义和意义,分析敬畏生命在生活中的实践。
3. 案例分析:分享敬畏生命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敬畏生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5. 情感体验:观看影片、分享故事,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敬畏生命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敬畏生命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审阅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敬畏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敬畏生命》相关内容。
2. 影片或故事素材:选择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情感的影片或故事。
3. 讨论指南:提供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方向。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和独一无二。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
3.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自然和宇宙的关系,培养和谐共生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
2. 生命的独特性:探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
3. 生命的敬畏:引导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保护生命。
4. 生命的相连: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共生意识。
5. 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和敬畏之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命的相连和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 反思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之情。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包括PPT、案例和讨论问题。
2. 确定教学场地和设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讲解生命的定义、特点和价值,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础知识。
3.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和敬畏之心。
4. 分组讨论生命的相连和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5. 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增强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之情。
8.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命本质、生命过程和生命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生命的独特性、敬畏之心和相连意识的把握。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分享自己感悟的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养老院或大自然,增强对生命的感知。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的内容。
《敬畏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交流和思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敬畏生命》2. 知识点:生命的价值、敬畏生命的意义、关爱他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和敬畏。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敬畏生命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敬畏生命》,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关爱他人、珍惜生命,从而深刻理解敬畏生命的意义。
5.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珍贵和敬畏。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小组讨论、学生自评和互评。
3. 评价标准:情感态度积极,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小组讨论活跃,能够与他人良好沟通;作业内容充实,能够体现对敬畏生命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敬畏生命》及相关资料、案例、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敬畏生命》,了解生命的基本概念。
《敬畏生命》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珍爱生命。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点2. 生命的可贵和独特性3. 敬畏生命的意义和方法4. 关爱他人,关注社会5. 珍爱生命,做负责任的公民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特点、可贵性和独特性等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敬畏生命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敬畏生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2. 相关案例资料、图片、视频3. 纸张、笔等书写工具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现象。
2. 提问:“你们对生命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认识和感受。
Step 2: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命的定义,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特征。
2. 分析生命的独特性,如每个生命的个体差异、生命的发展历程等。
Step 3:案例分析,体会敬畏生命(15分钟)1. 教师展示敬畏生命的实例,如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会。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4:小组讨论,如何敬畏生命(2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敬畏生命?”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5:反思写作,珍爱生命(10分钟)2. 学生现场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珍爱生命,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反思写作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定义、特点、可贵性和独特性,培养他们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案例】《敬畏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和保护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重要性。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如“如果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怎样的生命?”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生命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生命的独特性和可贵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的案例,如敬畏生命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
5.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敬畏生命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案例分析1. 分析案例:教师展示几个关于敬畏生命的案例,如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珍惜时间等。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敬畏生命的,以及他们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3. 分享感悟:每个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总结敬畏生命的要点。
七、名言警句1. 教师展示与敬畏生命相关的名言警句,如“生命至上”、“珍惜生命”等。
2. 学生朗读并解析名言警句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八、情感体验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如观看敬畏生命的影片、参加公益活动等。
2. 学生分享体验过程中的感受,交流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之情。
3. 教师总结情感体验的意义,引导学生将敬畏生命融入日常生活。
《敬畏生命》的教案设计第一章:生命的定义与价值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定义和特征。
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1.2 教学内容生命的定义: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适应等过程。
生命的特征:细胞构成、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适应环境等。
生命的价值:人类生命的独特性、对社会的贡献、精神追求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讨论“什么是生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定义。
讲解生命的特征:通过PPT展示生命的特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特点。
探讨生命的价值: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时的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命定义和特征的理解。
第二章:生命的起源与演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2 教学内容生命的起源:原始地球环境、有机分子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假说等。
生命的演化:生物进化理论、化石记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观看生命起源的纪录片,引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心。
讲解生命的起源:通过PPT展示生命的起源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
探讨生命的演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演化的看法。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观看纪录片和讨论时的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理解。
第三章:生命的多样性与保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3.2 教学内容生命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繁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等。
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平衡的维持等。
保护措施: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公众意识的提高等。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种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多样性的好奇心。
讲解生命的多样性:通过PPT展示生命的多样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敬畏生命》优秀教案《敬畏生命》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敬畏生命》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畏生命》优秀教案1学习目的:1、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3、训练朗读,领悟积淀语感。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训练朗读。
学习难点: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教具:幻灯机学习过程:一、整体把握1、老师范读《敬畏生命》。
2、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思考:(思考的问题都由多媒体放映)1 我们从出生开始,2 就不3 停地接触到各种生命,4 但是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思考后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因为这一次他“真的看到了”那群种子“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这生命让“我感到诧异和震撼”,让我“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
”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让我觉得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②作者为什么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思考后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生命的“投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壮举”。
成千上万的种子在不分昼夜的飘散,却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为生命,所以说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
二、品味语言1.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指导。
(思考的问题都由幻灯片投影)思考:①“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
”———为什么用“长得不能再长”,而不用“漫长”或“很长”之类的词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长得不能再长”说明长到了极点,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若换成“漫长”“很长”则表达不出这种效果。
②“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颗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
”———若把起其换成“我起先…,忽然发现湖边有几颗正在飘散一些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白色的纤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教学案例】《敬畏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敬畏生命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点2. 敬畏生命的意义3. 敬畏生命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敬畏生命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敬畏生命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敬畏生命的理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讲解: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敬畏生命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敬畏生命的理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
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敬畏生命的实际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敬畏生命》相关内容。
2. 网络资源:关于敬畏生命的案例和故事。
3. 视频资源:关于敬畏生命的纪录片或短片。
八、教学课时本课程共需教学1课时,即45分钟。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讲解: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敬畏生命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敬畏生命的理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体会。
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十、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也应对学生在作业和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情况进行关注,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3.8.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01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道德素养: 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矛盾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和辨析能力。
3.法制观念: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4.健全人格: 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5.责任意识: 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知道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要敬畏生命;懂得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02激趣导入★观看视频《南方多地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小组合作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是为了悼念生命和抢救生命,体现对生命至上,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每年4月份的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祖;每年9月30日的国家公祭仪式烈土纪念日,人们庄重地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每年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人们沉重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
每当自然灾害的发生,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会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的生命。
03精心探讨生活观察:★2024年1月,中国出现了首场大范围雨雪过程。
陕西、河南部分地区飘雪。
雨雪天气将向东扩展,波及山东、安徽等20余省区市。
此轮过程降水相态复杂,北方多地雨雪频繁转换,南方降雨持续时间较长。
1月21日,中央气象台连发暴雪、寒潮、大风三预警。
预计1月20日至23日,中国将遭遇2024年首场寒潮天气过程。
2月1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冬首个冰冻橙色预警。
我国遭遇2008年以来最复杂春运天气。
2024年6月9日以来,广东、广西、安徽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汛情,截至目前,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参与抗洪抢险5985起,出动人员6.3万人次,营救疏散群众27160人。
同时,还积极开展受灾群众安置、清淤排涝、防疫消杀等救灾救助工作。
★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在危险来临时,有人会奋不顾身地选择“逆行”?探究与分享:★观看视频《乌克兰炮轰俄罗斯平民区,已造成平民死亡》,小组合作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敬畏生命?精读细研:一、为什么敬畏生命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意外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艰难;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时,我们又会体悟到生命的坚强、崇高和神圣。
4.8.2《敬畏生命》教案【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宝贵,珍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的第二框题,在第一框题《生命可以永恒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感悟生命的宝贵,以生命平等的视角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以“生命至上—敬畏生命—休戚与共”为主线,通过学生体验生命的坚强和脆弱,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并能推己及人,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友善待人。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踏上一段新的旅途,从未思考过生命的问题:既未曾留心体验过生命的美好,也未曾思考过因困难就放弃生命的遗憾。
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体会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宝贵。
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平等的视角来认识周围的亲人和同学,推己及人,能以善待生命的心态来处理生命问题,关爱他人。
生命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如何以平等的视角来善待周围的人?这些是本课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
【三维目标】道德修养: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法治观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珍爱他人的生命,学会善待身边的人。
健全人格:懂得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教学重点】生命至上。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生命问题,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23年10月上旬,一次震撼世界的冲突发生了,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产生了武装冲突,冲突战争之下,最令人心疼的莫过于平民百姓之伤亡。
巴勒斯坦的死亡人数中,大约70%是老人、儿童、妇女,他们无辜地卷入了这场暴力冲突。
所谓敬畏,简而言之就是“既敬重又畏惧”。
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敬畏生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关爱生命的态度,提高他们的生命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点2. 敬畏生命的意义3. 保护生命安全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1. 生命的宝贵和独特性2. 敬畏生命的态度和行为3. 保护生命安全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内在价值2. 培养学生尊重、关爱生命的情感3.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保护生命安全的方式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敬畏生命的意义,保护生命安全的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生命安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尊重和保护生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 实践活动法:模拟演练保护生命安全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课件或教学幻灯片3. 教学视频或案例材料4. 小组讨论指南5. 实践活动道具或模拟场景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案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敬畏生命的意义,以及保护生命安全的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生命安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尊重和保护生命。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小组讨论指南,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敬畏生命的行为。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如紧急疏散、地震逃生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解答,评估学生对生命敬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大部分学生能够尊重生命,关心他人,但也有部分学生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不知道如何珍爱生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意识。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敬畏生命的意识。
2.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反思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思如何敬畏生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教材内容。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反思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敬畏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敬畏生命的关键点。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反思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树立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
2.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学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自觉践行生命至上、休戚与共的观念,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自觉做到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生命至上。
教学难点:关爱、善待生命。
教学主要过程教学环节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材料:生命是一去不复反返的!眼前保得了的切莫要放手;一放手,你就永远找不回来,死使你变成空人,就像那些树木落掉叶子后的空枝一样;终于愈来愈空,连你自己也凋谢了,也落了下来。
——高尔斯华绥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
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在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摆脱黑暗,看到光明。
这种生命是最高贵的生命——人。
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阿尔贝特·施韦泽教师过渡:同学们,这些名人名言告诉我们生命异常宝贵,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必须敬畏生命!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探究一生命至上目标一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展示材料:一场黑死病掳走了欧洲两千五百万鲜活跳动的生命;一颗sars 病毒让国人心惊胆战;一颗h1n1病毒可以让全球天翻地覆。
——生命是很脆弱;一颗沉睡了千年的古莲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里,可以重新发芽、拔茎、开花、结籽,再一次演绎生命的华章;一颗银杏的种子,迎着漫长的黑雨、酸尘,和无所不在的辐射破土而出,用纤柔的生命,宣告一座城市(广岛)劫后重生;马尔克斯笔下的一个女人,她活过了“孤独的百年”,生命的河流没过了四代人的恩恩怨怨;还有余华笔下的一个男人,经历了战争、饥荒、运动、丧妻丧子,他的生命就和苦难熔为一体,可他依然“活着”,活得不屈不挠——生命有时也坚忍。
教师总结: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第八课探问生命
第2课时敬畏生命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坚强与力量,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2)树立自己的生命与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关爱他人。
2.能力目标
(1)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2)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3.知识目标
(1)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
(2)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
(3)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重点: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敬畏生命。
难点: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
1.教材分析
《敬畏生命》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本课通过“全力搜救失联马航客机”“陶行知的困惑”等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在含义,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通过“我是一个生命”的“阅读感悟”和“善的力量”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深化对怎样敬畏生命的认识:敬畏生命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2.学情分析
(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理解力有难度)
3.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师:(1)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感受敬畏生命的情感。
探究新知
一、生命至上
播放视频《失联客机》,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9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对学生的
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展示洪水、泥石流、地震救援、为灾难事故祈祷祝福的图片,提问:你认为生命是顽强的,还是脆弱的?
展示知识点:
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
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
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95页“探究与分享”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展示知识点: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
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与分享,并选代表发言。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与分享,并选代表发言。
通过视频,创造哀伤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知道生命是
神圣的,要敬畏生命,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列举事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顽强,让他们能辩证地看待生命,从而敬畏生命,珍
爱生命。
创设情境,让学生懂得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二、休戚与共
展示建筑工人、雨伞工人、医生、环卫工人等图片,提问:图中的人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
么贡献?你还能列举更多类似的例子吗?
展示知识点: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
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展示知识点: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感受周围的人的贡献和价值,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要关爱他人。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情感,学习从行动中做到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关心他人。
课堂总结
展示本节知识结构。
归纳、梳理知识点。
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四川抗震小英雄林浩用他的憨厚和乐观的笑脸向全世界展现四川地震灾民的坚强与希望。
当我们看到这个画面,我们可以体会到( )
A.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B.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C.人类是地球上最顽强的生命
D.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2.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意思是说,人有同情心,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开端。
下列行为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是( )
①每天回家,如果父母没到家,我就为他们做好饭等他们回来
②同学遇到困难时,我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给他们快乐
③路上遇到坏人欺负他人时,我会尽快走开,以免惹祸上身
④朋友烦恼时,我会劝说他们,让他们摆脱不快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