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漫谈
- 格式:pdf
- 大小:237.40 KB
- 文档页数:1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相关推荐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精选23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教学工作漫谈》有感篇1这学年来,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老师们提供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由此让老师们品读名师的书籍,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想学校之所以选择魏老师的书,是因为他的教学理念和我校的办学理念“自主教育”是一致的,学校又在每周五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是观看魏老师的讲座。
在学习中我深深地被他的睿智、幽默、新颖的教学理念所吸引。
学校把书发给我时,真是如获珍宝。
每天都在细细品读,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反复地品味他说的每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从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涵盖了以教书育人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
整本书,魏老师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作为一名老师在看书的同时,我也在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进而使心灵得到了净化。
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我最喜欢的就是读魏老师关于作文的批改方法。
作为一线老师,最要紧的是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里,到处采集对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己的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的采用“拿来主义”不假思索就乱用乱改,以致背离自己的初衷,也不符合学校的要求。
魏老师的作文批改方法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评改,教师只做批改要求,并在学生批改后做一个检查和小结,打破了以往只是老师改学生看批语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漫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读书”。
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
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
看电影、电视时,声音、图像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会缺少想象。
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从提高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
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
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
自古便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要广泛阅读。
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较少,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便是间接经验。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另外,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重中之重,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总分值。
因此,阅读教学不仅关系着学生考试成绩,还影响着其终生成长。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如此重要的,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真正踏准时代的节拍,就必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忽视了阅读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写作成了无源之水。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积极主动地练好阅读的基本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学习就会“源深而流远,根固而木长”,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主人。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
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漫谈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成长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时期。
小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类型,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能力,又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小说的审美特征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与其他文学类型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感染力强。
小说通过文字艺术的手段来表现人物形象,刻画情节,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从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
2.情节布局合理。
小说的情节布局要有起承转合、前因后果的逻辑性,要让故事的情节有内在紧密的联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3.语言表现形式多样。
小说的语言表现可以采用描写、夹叙夹议、对话等多种形式,创造出多样的语言风貌,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文学气息和风格。
4.意蕴丰富深刻。
小说的意蕴往往是多层次和深刻难懂的,需要读者通读全文,深入挖掘其意义,进入到作品所表达的人生体验和社会问题中去。
二、小说的审美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小说的审美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读懂、读美、读思、读用。
1.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开展小说的审美教学之前,应该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具体安排,力求全面系统。
2.情感体验的引导。
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小说的情感特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情感认同。
3.品读技巧的讲解。
教师应该通过品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注重细节、善于寻找故事线索、发现人物性格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品味水平。
4.文本分析的开展。
教师应该根据小说的特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性讨论或写作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中的细节、情节和意蕴。
漫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问r——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秋天的怀念》为例郭修荣【摘要】提问不仅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反观当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现状,不少教师迷信教参资料,所设计的问题侧重于考试能力的培养,没有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语文素养的发展,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有效的提问应当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从认知、思维、情感、能力等多个角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充分体验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对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作者】郭修荣【作者单位】浙江温岭市第三中学 317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一、引言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行之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全方位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早在春秋时期,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就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念,间接阐明了提问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日益凸显,教师如何扮演好“学习顾问”这一角色,运用适当的提问方式、策略以及评价手段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身处初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面对现实,冷静思考: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活动?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现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课堂提问要从“教学生学”出发,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去解读文本。
漫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特别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采用什么方式去阅读,采用什么方法教学是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
关键词:阅读朗读教学媒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语文阅读,它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江苏省教育模范于永正老师指出: “读,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
”“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初中学生较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深入,可是脱离了“读”,语文教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一盘散沙,失去了根基。
1、教师示范性朗读,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榜样于老师还说:“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具有艺术的魅力,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朗读引领。
我在讲授《秋天》一文时,这是何其芳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学生对其语言美、人文美缺乏感知,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学生示范性的进行指导。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丁丁”表伐木声时读“zhēng”,教师富含感情的泛读让学生去感受拟声词给我们带来的美。
“饱食过麦香的镰刀”,“饱食”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我对饱食作重音强调,就把农家丰收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教师教学阅读写作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加热爱诗歌[2]。
(二)学生自主进行创作教师的教学是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己的理解与积累。
将诗歌进行现代语言转化成散文诗或现代诗歌的样式,可以更加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诗歌创作应该遵循比较简单的原则,创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
例如学生可以参考《草》这首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花或者其他生物为话题,模仿《草》这首诗的形式来进行模仿创作,注意数词的应用,将自己所能够感受到的情感写入其中,与身边的同学相互分享,相互分享感受与自己的立意[3]。
(三)创设教学情境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的发育时期,对于许多文字的理解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对于诗歌这一类比较难懂的内容,仅仅几行字就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是作者生平几十年经历的浓缩,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提升诗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幻想正在大街上走,看到的建筑都是怎么样的?而站在不同的高度,转换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看到的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的回答是在不同的角度,高度看到建筑是不相同的,将生活中实际的内容与诗歌本身联系,更加的形象生动,学生也更乐意接受,从而使创新教学获得一定的成效。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对诗歌的解读和创新理解对诗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深刻细致的诗歌解读和认识会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更加深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文本解读,才能面对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学生专业的解释,从而使小学语文诗歌学习能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创新小学语文诗歌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合作教学,创设诗歌教学情境,同时,更需要教师提高诗歌解读和设计能力,注重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多读诗歌,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意境美,对语言形式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进行学习,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应不断的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漫谈
发表时间:2011-12-05T11:06:43.0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12月下供稿作者:申静[导读] 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理性说理太快。
这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误区。
◆申静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张庄中学255100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1、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支离破碎。
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偏见,就是学生的阅读浅显,根本没有深入去阅读文本。
有的学生在教师上课之前,还没有阅读过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
因为学生根本不懂文本的具体深入的内容,也没有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那么在课堂上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或者是浅表层次的理解。
学生是这样,教师更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课堂上,教师分析文本,还是采用了庖厅解牛式的教学,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进行肢解、分析得支离破碎,不成面目,甚至断章取义。
2、学生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
有的教师为了上课的进度,当学生刚刚开始进行讨论探究时,就急于打断学生的讨论,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讨论就结束了,讨论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实效。
当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又马上将自己所谓的准确答案告诉了学生,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被迫接受了教师的灌输。
3、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理性说理太快。
这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误区。
当学生真正感觉到文本内的妙处时,正要细细品味欣赏之时,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告诉了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
4、入情不够,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少。
我们有时上课,发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自然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有的文本的确需要学生之间感情的激发与共鸣,尤其是文本中的人或事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共鸣。
但是,我们有的教师怕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过分地入情会导致学生情感的失控,就草草结束讨论,把学生的情感唤回来,这样势必造成教学的缺失,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5、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不敢提问题。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整堂课都是由教师为中心,课堂成了教师提问的课堂,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的问题,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生怕提了问题,遭到老师的难堪,甚至提问的不当被教师打住。
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相违背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反复研读文本。
读懂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对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无米之炊,谈不出什么东西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只有在教学之前,将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做到胸有成“竹”,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的源源不断之水。
二是设计出合乎个性的教案。
教案是上课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教师的工作尤其如此,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教案的设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设计出合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色。
在阅读了文本后,教师形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然后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结合教学参考书的观点和资料,最后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案。
三是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没有目标,漫无目的,讲到那里算那里,甚至东扯西淡,教学杂乱无章,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为此,目标的确定要客观,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其词。
目标是学生要学会的或掌握的,不是教师自己要做的。
原来,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很大的模糊性,导致了教师上课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而不是关注课堂里学生该学会什么,掌握什么。
四是激发课堂教学的情感。
记得有人在教学《背影》时,教师是带着饱含深情的朗读入手。
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读到感人处,竟不禁声泪俱下,在下听的学生竟有许多不约而同地呜咽起来。
显然,这样深情的朗读,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可贵的、成功的。
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五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不恰当的观点,都要允许学生大胆提出来,大胆发表看法,然后,对于不恰当的或严重偏离原则的意见,可以加以修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看待问题。
六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全是教师的讲堂。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向学生提问题,问题提出后,也不应该立刻要求学生作答,应该让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提问也不应该是教师的专利,教师也应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疑处而疑,从空白处设疑,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表的还是深层的,都要给以表扬和鼓励。
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
七是加强合作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机制。
对于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人单干学习要好得多。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阅读教学的策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切方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为依据,切不可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