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全军事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说明

等闲:平平经常。

逶迤:曲折波折的样子。逶,wēi。迤, yí。

澎湃:广大无边,气概大。磅,páng。礴, bó。

走:本诗中是“转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岷, 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快乐的样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句子分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

难险阻 ;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可是

是平平经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有名的二万

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

程两万五千余里 ;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

险 ;三是前有仇敌的堵截,后有仇敌的追击。但这些困难被红军视作平

时,这是多么豪放的气派呀 !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

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停,在红军的眼里可

是是翻滚着的渺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宏伟、气吞山河,在红军看来,

可是像泥丸同样在脚下滚过去。实质上的“五岭”、“乌蒙”都是

“逶迤”、“澎湃”的高峰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倒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困难的实质情况 ;写山的不足挂齿,

是红军勇往直前英豪气派的真切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超超出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绝壁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

上,铁索高挂在波浪汹涌的江面上,令人感觉冷气逼人。这两句诗记

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红军当时的心情。巧渡金沙江,不费

一枪一弹,令人宽慰,。心中“暖”;抢渡大渡河,飞夺河上的沪定桥时,

战斗惨烈,惊险悲壮,所以有冷气逼人之感。

4、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更使整个红军所有喜笑容开的是,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心情豁然爽朗,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红军超越了千山万水,突破了无数困难险阻,战胜了前堵后追的仇敌,终于一步步靠近了最后的成功,他们怎能不感觉衷心的快乐和

骄傲呢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 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注释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逶,wēi。迤,yí。 磅礴:广大无边,气势大。磅,páng。礴,bó。 走:本诗中是“滚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岷,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高兴的样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句子解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磅礴”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艰难的实际状况;写山的微不足道,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跨越过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我充分运用我校的校本网络资源,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查找有关长征的知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这样为诗歌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设计理念 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画面,在情境中感悟;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适合的方法,我采用以读代讲,多元化朗读感悟红军战士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课文三个生字礡、丸、岷,会写三个生字丸、崖、岷。能正确理解“远征、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创设情境,走进长征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苏教版八上《1、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八上《1、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附【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附【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

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七律 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写作背景 1、(板书:长征),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板书:七律)齐读课题。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七律是体裁。 简介:“七律”是近代诗的一种,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每两个句子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感受长征艰难 1、自读全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释疑。 2、指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相机出现“远征难”、)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诗中作者用一个词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数不胜数的艰难险阻,(相机出示“万水千山”) 5、对此,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相机显红“不怕”“只等闲”) 6、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意思,指导朗读。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 通过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原文 《长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材解读《七律·长征》是小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这首诗生动地

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险、壮观的场面,抒发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朗读时总体感情基调应是昂扬、激越、奔放的。 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的漫长和艰辛;“等闲”略微舒缓。 颔联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 “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泥丸”不要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的必胜信心。 颈联中的“云崖暖”“铁锁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尾联展现出了美好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此外,由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时要将每个音节读得清晰、略长,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讲究押韵、平仄和对仗。这首诗每句都可划分为四个“音步”,第一、三、四联可按二、二、二、一的节拍处理,第二联可按二、二、一、二的节拍处理。朗读时,要注意平仄声调的相互映衬调节和节奏的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

五年级语文(学科)下册第五单元第13课时总第58课时主备人:曾先进(天王) 课题:七律长征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领会全诗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进程: 一、领略诗境,体会情感 1.学习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会逶迤、磅礴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联系诗句和自己的了讲解一说,五岭是一座如何的岭?(连绵不绝)这五岭即五座山岭,跨越千里,纵横四省。那乌蒙山又是一座如何的山?(高大险峻)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山势险峻,多有深谷。谚语中有“地无三里平”之说。 (1)指导朗诵。读出连绵、险峻。(找生读) (2)试想,红军在翻越这样崇山峻岭时会碰到哪些困难? 这里利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透过这诗句,你看到了如何的红军?生回答(不怕困难、顽强、不屈服、英勇无畏等)读出你的感受(指导朗诵)过渡:面对山,红军不怕,面对水,红军更是无所畏惧。

2.学习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这两句写的是长征途中两场著名的战斗,这一“寒”一“暖”如何理解?补充金沙江和大渡河上的这两场著名的战斗。生自由说,师补充: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地势险要,仇敌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生擒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军队巧渡成功。 (1)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一举成功心情如何?高兴呀!读出你的高兴来(生读)。(2)我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呀!读。(生读)(3)长征中,红军几乎天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天天都有战友捐躯,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真是高兴啊!读。总之就是表现出了红军的心情超级的(高兴)对,这就是——“暖”。一个暖字,不但道出了江水拍岸给人的暖意,更写出了红军高兴喜悦的心情。可惜这样的战斗实在是太少了。 看图(桥)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泸定桥横空高挂在大渡河上,那时桥上的木板被敌军抽掉了变成了铁索桥。) (1)想象:桥上是(),桥下是(),前面是( ),后面是()。 生自由谈(环境超级的险恶)你此时的感受,用诗中的哪个字归纳最适合?(寒)对,这就是“寒”。读一读,读出寒意。(找生读) (2)面对如此天险,蒋介石派重兵把守,前有仇敌机枪的疯狂扫射,后有几十万追兵马上赶到,咱们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与仇敌展开了殊死搏斗。红军的浴血奋战让仇敌(心惊胆寒)再读。 (3)这是一场如何的战斗?(激烈、惨烈)这样的战斗用诗中那一个字形容最贴切?(生:寒)再读。看完这场战斗,咱们对“寒”有了更深的了解,再读这一句诗(指导读)金沙江智取,泸定桥恶战,这一暖一寒是那时红军心情的真实写照,你能读出不同的感受吗?(练读,指名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长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札记 《七律长征》是1936年红军胜利结束,人民领袖毛泽东挥毫写下的一首气势恢宏的七言律诗。诗歌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客观主义精神。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预习单,从字词到课文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都对学生做了细致的要求,并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相关习题。就在今天上课之前,教师又发给学生导学单和长征故事的资料,似乎对于一堂随堂课已经准备到位了。 然而,教者显然也受到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对于长征历史的茫然和空白,之前没有文字和图像的熏陶铺垫。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情感是多么的苍白呀!江苏省特级教师、县教研室的张建平主任光临课堂,诚惶诚恐之余,聆听指导和点拨,也倍觉醍醐灌顶。井底之蛙虽不能有见识大课、优课的机会,但这样一节常态

课,一节随堂课能得到张特教的批评和指正,内心感到十分愉悦。张特教指出,要上好此课,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至少也要提前三天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资料知晓红军长征的历程,从而做好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上的丰实铺垫。另外,有一点,我的课堂上用了导学案,忽略了学生课本上的批注。这个批评很受用,高年级学生应该养成读书做批注的学习习惯,这个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说明我对于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很不到位。直至课堂结束,我才有刚刚进入情境之感。我的感受如此,学生恐怕也一样。所幸,我的单元备课中还预设了灵活设计:《七律长征》既是本单元“长征组歌”的开篇,是很好的导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长征故事的兴趣;也是单元的结语,学完了整个组歌,我们还要回过头来再读《七律长征》,到时候相信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如此备课,也算是不误人子弟吧! 今天,我也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用好导学单,除了精心编写之外,还应该在课堂上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语文味、生活味、儿童味。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还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练习题 学什么 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及全诗表达的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怎样学 一读文悟请 借助工具书,反复吟诵这首诗,初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仔细推敲 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三拓展交流 查寻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有关长征的故事 测一测 一语音世界(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 )等闲一只( )苹果磅( )礴远征( )难 更( )喜岷( )山千里雪大渡桥横( )铁索寒(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 长征》

21《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一字:“岳” 记:“山”上有座小土堆(丘),一下成为大高峰。 练:教师黑板范写,学生根据教师范写练习。 评:同桌互评、教师点评 一、反馈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ɡbó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3、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

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二、制定目标 结合学生质疑出示学习目标: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理解其内容。 三、交流探究 1、学生个人自由读、悟 2、小组合作交流 四、汇报展示 1、交流“红军不怕远征难” 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理解诗意 理解“等闲”即平常事 “逶迤”即绵延不绝 “磅礴”即气势 “暖寒”指红军的心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七律长征》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诗中的对仗、对偶,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七律长征》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情感。 2.引导朗读,背诵全诗。 3.通过了解诗中的对仗、对偶,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所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有关《长征》的精彩片段;毛泽东的有关资料;长征的有关资料(文 章、地图、宣传语等);课文磁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引导学生理解“五岭”是指五岭山脉;“乌蒙”是指乌蒙山,山势险峻、雄伟。

②理解“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腾”:向上跳跃。“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泥丸”:指泥泞的道路。 ③“五岭逶迤”侧重写山岭长,“乌蒙磅礴”侧重写山高,“五岭”和“乌蒙”是“千山”的代表。 ④理解诗句的意思:五岭山脉连绵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气势雄伟,在红军眼里就像泥丸在脚下滚过。 ⑤作者列举“五岭”和“乌蒙”是为了什么?(突出长征途中的困难) ⑥红军把“五岭”看作“细浪”,把“乌蒙”看作是泥丸,突出了什么?(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烘托出红军的豪迈气概) ⑦指导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方法自学,逐字逐句理解。 ①观看或讲述《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巧夺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金沙江形式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侯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军发觉赶来时,我军已经安然到达江北。】 “金沙江”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 ②“暖”有两层意思:(1)金沙江水日夜拍打在云崖上,似乎把云崖都拍打发热了。(2)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 ③“寒”使人想到什么?使人想到大渡河两岸悬崖峭壁,令人心惊胆寒,另一方面想到红军浴血奋战,惊险悲壮。 ④一“寒”一“暖”,相互映衬,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红军旺盛的斗志。 ⑤引导学生朗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更喜”、“尽开颜”——心情喜悦,个个逐开颜笑。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难点: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学习准备:学生阅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绵不断、雄伟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

诗。苦不苦,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二、诵读: 自读课文,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齐读。 三、理解、感悟、诵读: 导语自学: 诗读到这里,红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借助注解,展开想象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 (一)抓“万水千山”,探讨怎样的“山”,怎样的等闲,怎样的画面:考一考大家是否理解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遇到的困难——万水千山。有几处山?几处水?(抓典型) 思考: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 交流:什么山?怎样的山?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轻描淡点:在老师的眼中还看见红军行进的队伍如奔腾的波浪,行军速度如阪上泥丸。) 小结:五岭逶迤只等闲,乌蒙磅礴只等闲。 (二)探讨怎样的“水”,怎样的等闲,怎样的情感: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183;长征》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183;长征?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183;长征?教案〔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

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屡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范文1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七律 长征复习特训第三篇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七律长征复习特训第三篇第1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语。 令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良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旁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我是拼音小能手(选正确读音) nán nàn 难______友难______题艰难______ 难______民 gēng gèng 更______衣更______快更______加三更______天【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选词填空。 截然偶然竟然必然显然 ①侵略者最终______落得失败的下场。 ②姐妹俩性格______不同。 ③他一向准时到校,这次迟到是______的。 ④没想到小红在这次讲演中______获得了一等奖。 ⑤敌人居高临下,______更容易发现我们。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写出反义词 难—______ 闲—______ 寒—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根据意思写词语。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______ 广大无边,形容气势宏大。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按原文填空。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 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 【解析】: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篇一: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等关键字词音、形、义。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4.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目标的设计理由与根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段学生古诗词阅读教学达到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能诵读,学会感悟作品特色,提高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吸取经典精华。结合单元、教材、学生特点,设定以上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抓住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概。难点: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 在关注学生阅读主体时,注意语文根据特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学会归纳、整体、分析、提高感悟能力,所以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诗词饱含的深情,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则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首诗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须在理解长征和毛泽东写作的时代背景下才能理解整首词的含义,诗词中的夸张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以此为难点。 四、教法与建议 1. 用2课时完成教学。 2.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3.创设情境法: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七律长征》。 4.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法实施的依据: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诗写于1936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但语言文字比较难懂,让学生多朗读,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对于内容、写法的探究, 采用任务驱动法下的讨论、激励创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辨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第21课七律长征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21 七律长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4个生字,借助图片、结合背景和语境理解“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的意思,背诵全诗。 2.正确、流利、朗诵全诗,初步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4. 通过学习,了解长征,感受毛泽东及其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理解: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 2.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检查预习单、自由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并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制作课件。 2.抽查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 1.播放歌曲《长征》 (1)听后有什么感受?感受歌曲的气魄。 (2)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七言律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的题目是(学生回答)师板书课题:21、七律长征(提示:“律”的横最长而且出头。) 2. 文体介绍。 师: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ppt课件出示,师作简单介绍) 3.交流材料,了解时代背景。 (1)师:结合课前阅读的资料,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预设:苦、累、难、险、路线、时间、路程……) (2)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ppt 课件出示)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 英雄豪迈的气概。 2、体味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的特点,以及对仗的严 谨。 教学准备: 1、了解长征的背景 2、搜集*的诗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需重新设计个有特色的导入语 二、1、作者*需稍稍介绍(可请学生先说)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uacute;)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解题并介绍七律的特征,学生齐读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解读诗歌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对困难怎样的态度? 明确: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对困难的藐视,变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这两句,实际上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 2、如果说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那么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那么诗歌具体描写了红军长征中要面对的哪些困难呢? 明确:“弯弯曲曲五岭山、高大的乌蒙山、险要的金沙江、凶险的大渡河、终年积雪严寒的岷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五、总结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可请学生说说,教师再总结) 问:这首诗歌无论从内容和艺术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的地方在哪些地方? 六、稍稍拓展一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的豪迈的气概还在他的哪些诗歌中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