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第9.3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51.42 KB
- 文档页数:3
3.9.3《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选自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典诗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感情,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问题为路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高一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接触,刚刚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课前要多引导学生诵读,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声声慢》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词中的物象与情境,分析“窗”这一意象的作用及其蕴含的情感;2、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临窗情结”。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词中意象与情感,并分析“窗”这一意象的作用及其蕴含的情感;难点: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临窗情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听得人身临其境,想踏足江南美景,那同学们知道这首《声声慢》改编自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以“窗”为媒介,轻启词人心。
通过播放《声声慢》音频,引入本节课课题——《声声慢》(寻寻觅觅)二、整体感知(一)初识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
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是婉约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二)写作背景北宋末年李清照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亡国之恨、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
(三)初读课文听音频范读,再抽读。
注意读出李清照晚年那种凄愁之感。
(四)注释译文翻译过程中点明手法,初步赏析情感。
三、深入研读(一)任务一:情境创设,文笔挑战请同学们接下一句:我透过窗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起来,同学们都文采斐然。
那老师想问大家,词人李清照,透过窗户看到了什么呢?(二)任务二:临窗何所见,悲景显悲情窗的词典释义是: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窗”是否仅是指“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李清照透过窗子见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李清照临窗所见,提炼相关意象,并完善表格,进而思考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新授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把握本词中的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愁情。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善用白描,语言清丽。
有《漱玉词》辑本。
明代杨慎评价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
《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生平经历】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人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
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黄昏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声声慢·寻寻觅觅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声声慢抒情主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了解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学习目标: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学习重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读准字音惨惨 ( ) 戚戚 ( ) 乍 ( )还 ( ) 将 ( ) 憔悴 ( )答案:cǎn qīqī zhà huán jiāng qiáo cuì2.划分节奏(用“/”划分诵读节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答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古今异义词(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个挨一个地;次序。
(3)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不平常,很突出。
答案:(1)枯萎,凋零(2)光景,状况(3)概括得尽二、资料链接1.识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弟,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李清照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如“黄花”、“梧桐”、“黄昏”等;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掌握。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包括《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等。
2.电脑用于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3.教学板书用于总结和提炼重要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授《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主题和意象等基本知识点,为学生理解打下基础。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互相交流和思维碰撞加深理解。
3.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词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和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20分钟)•介绍《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通过诵读,感受词的音韵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讲解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如何理解“黄花堆积,憔悴损”等意象的含义?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在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比黄花瘦”却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是谁呢?她就是一代词宗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词的句式、节奏自由灵活的特点;品味词的声韵美;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典故的内涵,把握词的主旨和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声声慢》对愁绪的渲染手法;赏析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词中寄托的词人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三、学习提示助读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
品读本课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的。
《声声慢》[1](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要注意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
这首词手法独到[2],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3],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
四、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好学多才,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词主要是反映她在少女、初为人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这些词格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委婉含蓄。
后期的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后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她的作品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随之扩大了。
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结合李清照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在情感。
2.通过对场景中任务的解决,能够归纳总结解读诗歌的方法。
自主预习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南宋词人,年少聪慧,与夫研究金石之学。
后国破家亡,颠沛漂泊。
B.“雁”代表书信,俗话说鱼雁传书,或称雁足系书。
由于大雁成群飞行,而掉队的孤雁,又成为一种凄苦无依的象征。
C.李清照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
前期词作真实反映了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词作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D.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耄耋。
B.李清照的词被誉为“易安体”。
C.孤独忧愁,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是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3.通读诗歌,理清诗意。
课堂探究任务活动一:概括古代诗词特点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想要让布莱克读懂诗词,首先要让他了解诗词的特点。
请每位同学选择一首经典古诗词,小组合作,阅读并概括诗词的特点。
任务活动二:归纳方法讲解诗歌在了解了古诗词特点之后,便可以开始读诗了,然而从何处入手,都关注诗词的哪些方面呢?请你阅读《声声慢》,并结合自己的读诗经验,为布莱克讲解一下你的读诗方法并为他讲解《声声慢》诗词内容及情感表达。
任务活动三:知人论世布莱克听完讲解,长叹一口气:“真是令人悲伤。
”他对作者李清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请你阅读李清照相关资料,写一段李清照简介,让布莱克了解李清照。
核心素养专练(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结合李清照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在情感。
2.通过对场景中任务的解决,能够归纳总结解读诗歌的方法。
自主预习
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南宋词人,年少聪慧,与夫研究金石之学。
后国破家亡,颠沛漂泊。
B.“雁”代表书信,俗话说鱼雁传书,或称雁足系书。
由于大雁成群飞行,而掉队的孤雁,又成为一种凄苦无依的象征。
C.李清照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
前期词作真实反映了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词作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D.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耄耋。
B.李清照的词被誉为“易安体”。
C.孤独忧愁,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是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3.通读诗歌,理清诗意。
课堂探究
任务活动一:概括古代诗词特点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词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想要让布莱克读懂诗词,首先要让他了解诗词的特点。
请每位同学选择一首经典古诗词,小组合作,阅读并概括诗词的特点。
任务活动二:归纳方法讲解诗歌
在了解了古诗词特点之后,便可以开始读诗了,然而从何处入手,都关注诗词的哪些方面呢?请你阅读《声声慢》,并结合自己的读诗经验,为布莱克讲解一下你的读诗方法并为他讲解《声声慢》诗词内容及情感表达。
任务活动三:知人论世
布莱克听完讲解,长叹一口气:“真是令人悲伤。
”他对作者李清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请你阅读李清照相关资料,写一段李清照简介,让布莱克了解李清照。
核心素养专练
(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课后作业
阅读李清照另外一首诗词《武陵春》,这首词也在谈“愁”,是如何表现的?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D 乍暖还寒指春天的天气。
2.A 百岁称期颐。
3.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盏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它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课堂探究
:
明确:①高度凝练的语言;
②以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丰富情感;
③集中反映社会生活;
④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
任务活动二:
明确:①关注意象,如“雁”,是双飞鸟,听到雁鸣,反观自身茕茕孑立,孤独满心。
②联想想象,如“满地黄花堆积”,花落之景,碎乱凋谢,凄凉之境,伤心之情。
③借助积累,如“酒”,在之前所学诗词中的体现(《将进酒》)。
明确: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词,空虚怅惘、迷茫失落、忧愁苦闷。
读起来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余味无穷。
乍暖还寒天气,难以入眠,想起亡夫,独自饮酒觉得分外凄凉。
孤雁悲鸣,哀怨的声音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
菊花碎落满地,再无当年美好,如今只剩下自己受这孤独的煎熬。
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黄昏,却又下起雨来,淅淅沥沥,无边丝雨细如愁,凄凉愁苦之感弥漫人心。
(所写之景,景中之境,境中之情。
)
任务活动三:
明确:李清照,南宋词人,年少聪慧,与夫研究金石之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
后国破家亡,颠沛漂泊。
再嫁匪人、离异避乱。
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
前期词作真实反映了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词作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著有《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
著有词集《漱玉词》。
核心素养专练
,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课后作业
,既有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有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②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③由表及里,从外到内。
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下阕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从喜悦到伤感。
④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寓情于景,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