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2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
2.通过经历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能够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通过讨论、激励,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学生了解物理规律认识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实验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木块的运动需要推力来维持。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这种观点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演示: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从静止―→运动―→静止的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二、新课教学探究点: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课本P17“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分组实验: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牛顿第一定律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惯性的概念,以及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乘坐公交车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 讲解:讲解惯性的概念,解释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而保持原位,来验证惯性的存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的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在实验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惯性的存在。
在练习环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牛顿定律的内容,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一些小实验或项目,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教案(人教版)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的设计:我选择了乘坐公交车的日常现象作为引入环节,因为这是一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情境。
教案:牛顿第一定律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及其意义;2. 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3.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知道它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2. 让学生掌握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重点:惯性的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篮球运动员起跳后还能在空中继续上升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在起跳后还能继续上升?2. 知识讲解:1) 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及其意义;2) 惯性: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 应用实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运动员跳远等,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如: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问汽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停下来?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2.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质量有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突然刹车,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来?(2)为什么运动员跳远时要助跑?2. 答案:(1)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突然刹车,由于惯性的作用,汽车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不能立即停下来;(2)运动员跳远时助跑,是为了增加速度,由于惯性的作用,运动员在空中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跳得更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目的和要求】1.认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
【仪器和器材】方木块(滑块),长20厘米左右的小木棒,小球,实验小车,宽约为10-15厘米、长分别为30厘米和60厘米左右且厚度相同的刨光的木板各一块,毛巾和棉布各一块。
【实验方法】一、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1.把滑块放在60厘米长的水平木板上。
用木棒推动滑块运动。
停止推动,滑块迅速停下。
2.用木棒以与步骤1中同样的速度推小球。
停止推动,小球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3.用木棒敲击滑块,敲击停止,滑块还要运动一段距离。
观察重点:三种条件下物体变慢的情况。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初速相同时,在水平面运动的物体受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长1.把30厘米长的木板垫成倾角30°左右的斜面,60厘米长的木板水平放置,两板紧密相接。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毛巾。
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也可以用小球代替)。
2.在水平板上换铺棉布,重复步骤1。
3.取去水平板上的棉布,重复步骤1。
观察重点:三次实验中小车都从同一高度滑下,刚滑到水平板上时快慢一样;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板上运动的距离不同。
结论和推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长。
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意事项】1.在实验一中,要抓住三次实验时物体从运动到停下来都经历了一段时间进行分析,纠正学生的“立即停止”的错觉,才能建立“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观念,这是本课题的关键所在。
2.在这个课题中,没有必要把实验结论上升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高度。
让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仅仅是为了进行伽利略的分析推理的需要。
3.实验二也可以用J2127型斜槽轨道接一个水平槽来代替,此时用金属球代替实验小车,实验方法同上。
4.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两方面的内容。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与讨论、分析与概括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教具准备】长木板、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来自生活中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最终滑板车会停下来?【进行新课】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教师演示实验:用手推桌面的小车,小车运动前进,当停止用力,小车最终停止运动.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生思考后回答:①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停止用力蹬车,车最终会停下来.②用力推秋千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最终会停下来.③用力抛铅球它就向前运动,停止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师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生思考、交流、讨论.(质疑)师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就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思考过,他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才揭示了这个谜底.好,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验探究吧!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提出问题1: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教师总结:影响因素有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提出问题2:研究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s和水平木板对它的阻力f 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设计出一个研究方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只让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如毛巾、木板、棉布).注意: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表格,记录数据.教师提问:从三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描述?学生分析:三种表面中,毛巾粗糙,棉布略光滑,木板最光滑,毛巾上阻力最大,棉布阻力次之,木板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小,小车运动距离远.学生结论: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受到的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将减小得非常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很远很远.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伽利略研究实验得到的结论.师请同学们思考:静止的物体,如操场上的篮球架,处于什么状态?生:静止状态.师那是为什么呢?生:因为没有受到推力或阻力.师不完全正确.静止的物体是由于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教师总结:概括上述两种情况,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先静止的物体将总保持静止状态,原先运动的物体将总保持恒定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下去.这就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师请大家再回头判断下,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否正确?生:不对.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板书:例题(用多媒体展示)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直接证明出来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为实际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力的作用(只是受到的力的合力为零),实验中也不可能保证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小车永远运动下去,所以不可能设计出这种实验来直接验证.维持物体的运动根本不需要力,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C 【教师结束语】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白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