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四年级下册新教科版第一单元1.3《种子长出了根》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1.18 KB
- 文档页数:4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3《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长出了根》这一课是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特别是种子如何长出根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种子生长的奇妙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他们对于种子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的根系可能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特别是种子如何长出根。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种子如何长出根的过程。
2.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如何长出根。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体验种子生长的过程。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种子:准备一些已经发芽的种子,用于观察和实验。
2.实验材料:水、土壤、透明的容器等。
3.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种子生长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颗已经发芽的种子,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长出根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生长过程,特别是种子如何长出根。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生长过程。
每组准备一颗已经发芽的种子,放入透明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土壤。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让学生说明种子是如何长出根的。
通过讨论,巩固学生对种子生长过程的理解。
3种子长出了根教学目标1.观察种植杯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描述种子发芽的过程,知道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根是先长出来的。
2.了解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知道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了解根芽、直根系、须根系、变态根等一系列科学词汇。
4.收集不同植物的根并且观察这些根,懂得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根的作用,懂得根具有吸收水分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植物种植杯、做植物根且有吸收水分作用的实验的材料、各种植物的根的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将凤仙花的种子分别种在了花盆里和种植杯里,一个星期过去了,种植杯里的凤仙花和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应该已经发芽了。
他们发芽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在发芽的过程中,种子先长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种子的根。
2.板书课题:3.种子长出了根二、探索活动一: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1.出示种植杯里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种植杯里种子的萌发情况。
2.出示课本第8页种植杯种子萌发的过程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运用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3.凤仙花的种子在遇到水的浸泡后,种皮会变软,种子的呼吸和代谢作用就会增强,种子的体积变大,然后长出胚芽、胚根,接着逐渐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
4.教师小结:同学们,其实种子的萌发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5.出示一段文字,对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比较科学的描述。
种子在遇到水后,里面的亲水物质就会吸引水分子,使种皮变软或破裂,通透性就会增加。
种子的细胞壁会与原生质发生水合,酶也会活化,呼吸和代谢作用就会增加,种子的体积就会增加长出胚芽,胚根,然后逐渐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
6.播放种子萌发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7.师:种子的萌发视频大家看到了,其实种子的萌发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步骤,下面请大家来看一幅图,进一步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3《种子长出了根》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长出了根》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种子在生长过程中根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生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根的生长情况。
教材以实验和观察为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种子结构的认知较为模糊,对根的生长过程的理解也相对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生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根的生长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生长的基本过程。
2.难点:根的生长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种子生长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种子的样品,如菜籽、豆芽等。
2.准备透明的容器,用于观察种子生长。
3.准备实验工具,如放大镜、尺子等。
4.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种子样品,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的结构,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生长的吗?根在生长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呈现(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种子生长的过程,并结合实物讲解种子的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种子生长的基本过程。
操练(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容器中的种子生长过程,并用放大镜观察种子根的生长情况。
1.3种子长出了根教学目标1.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了解种子的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2.指导学生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明确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探究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种子的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探究植物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种子、试管、水、食用油、一株有根有叶的小植物、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引导:大家看,这是我们种植的凤仙花,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凤仙花。
3.教师指着玻璃杯里的凤仙花植株的根,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答:凤仙花植株的根。
4.教师引导出课题并板书课题:1.3种子长出了根。
5.师引导:凤仙花种子的发芽过程是怎样的?凤仙花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二、探索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观察种植杯中的种子,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种子萌发先长出了根。
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3)进行实验,证明植物的根的作用: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种子,有什么发现呢?结合观察记录,我们发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根,再长茎和叶,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长的,通过对根长度的测量,还可以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
出示种子萌发的过程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2)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验证实验:实验材料:一棵带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试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马克笔。
实验方法:1.将这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几天后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种子长出了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种子的变化,让学生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种子生长过程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种子生长过程的具体细节,以及种子萌发的条件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掌握种子生长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生长过程,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种子生长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生长过程,种子萌发的条件。
2.难点: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种子生长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种子、花盆等实验材料。
2.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记录种子生长过程的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植物生长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种子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种子生长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种子生长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子生长过程及种子萌发的条件。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种子生长?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子生长过程及种子萌发的条件。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3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3种子长出了根》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特别是种子如何长出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种子生长的奇迹。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然而,他们对种子的生长过程的理解还比较浅显,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特别是种子如何长出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种子如何长出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如何长出根。
2.实验法:学生通过种植种子,亲身体验种子的生长过程。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种子:准备各种类型的种子,如豆类、蔬菜等。
2.种植工具:如花盆、土壤、水等。
3.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种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生长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生长过程,特别是种子如何长出根。
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来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种植种子,亲身体验种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到小组,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填写观察记录表。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一单元《1.3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长出了根》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的萌发条件和植物的生长需要。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种子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植物的生长需要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需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乐于分享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
2.难点:探究植物的生长需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的生长需要。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种子和植物的生长材料。
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呈现种子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植物生长需要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种子的生长过程和植物的生长需要,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植物的生长需要。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观察植物生长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3《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长出了根》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植物生长的过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生长的过程,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土壤等条件。
教材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尤其是种子的结构和生长条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生长的过程,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土壤等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的结构,种子生长的过程,植物的生长条件。
2.难点:种子生长的过程,植物的生长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
2.直观演示法:使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3.实验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种子、土壤、水、容器等实验材料。
2.制作PPT,内容包括种子结构、种子生长过程、植物生长条件的图片和文字。
3.分组准备,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颗完整的种子,提问:“你们知道种子的结构吗?”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组成。
2.呈现(5分钟)使用PPT呈现种子的结构图,详细讲解种子的各个部分,如种皮、胚乳、胚轴等。
2021年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3《种子长出了根》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长出了根》这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长,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学会观察种子的生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珍惜粮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学会观察种子的生长。
2.难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以及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种子、花盆、土壤、放大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颗种子,一个花盆,一把土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所学的植物生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种子的生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种子种植在花盆中,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种子生长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条件,从而引出保护环境、珍惜粮食的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以及保护环境、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种子的生长,并和家长分享所学知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3《种子长出了根》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长出了根》这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特别是种子如何长出根。
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土壤等条件。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种子的生长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种子如何从发芽到长出根的过程,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特别是种子如何长出根。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种子如何长出根的过程。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种子的生长规律。
2.讲解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已经种下种子的花盆,让学生观察种子生长的情况。
2.准备一些种子,让学生亲自种植,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3.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剪刀、盆栽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生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已经种下种子的花盆,让学生观察种子生长的情况。
同时,教师讲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强调种子如何长出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每组分配一些种子和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种子如何发芽、长出根。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让学生口头表述种子生长过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阳光和土壤等条件。
3.种子长出了根
【教材简析】
学生种植植物后经过一段时间,播种在花盆中的种子和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都陆续萌发了,但也有学生的种子没有萌发,通过展示交流引领学生找到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进一步强化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的认知。
当学生看到种子先长出根、并且根总是向下生长的现象时,就会在认知上产生强烈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为什么会先长出根?根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契合了学生的需求,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科书先让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关于植物根的已有认知推测根的作用,之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推测,这是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比如生活在戈壁滩等干旱环境中的植物根系发达,而生活在水中的植物根常常短而细小。
认识这一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看到过植物根的生长情况,认为植物是先长茎和叶,然后才长根,或者认为根、茎、叶同时生长。
所以当发现种子萌发先向下长出根,再向上长茎和叶的时候,可能会与大部分学生的初始想法产生冲突。
为什么先长根,根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的提出自然契合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激发学生探究根的作用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种子可以萌发成幼苗。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能够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的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能够有依据地对植物根的作用做出假设。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
●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种子萌发先长出根的事实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难点: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收水分。
【教学准备】
学生:种植杯大试管水植物油植株
教师:不同放置方向的种子图片不同形态根的图片一些不同形态的盆栽植物(萝卜、青菜、菠菜、葱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种子发芽了吗?(预设5分钟)
1.总结我们的种子发芽情况,种下了多少粒种子,有几粒种子发芽了?
2.有的种子没有发芽,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二、探索:(预设20分钟)
(一)种子萌发过程
1.观察种植杯,了解种子萌发情况:许多同学种下的种子已经发芽了,那么它们发芽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看看自己的种植杯,来说说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种子萌发先长出什么?根生长的方向是怎么样的?茎生长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都要观察描述)
3.课件播放: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根的吸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