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总复习化学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90.50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都有哪些高中化学是指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包括了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基本化学反应等内容。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化学基本理论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中化学的基本理论都有哪些。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首先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它包括了各种元素的分类与排列。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从小到大排列。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特定的原子结构和性质,而周期表则将它们排列在一起,方便我们研究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如电子结构、化学性质、反应活性和物理性质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来预测元素的性质,例如电负性、电离能和原子半径等。
2. 电子结构电子结构是指原子中各个电子的能量水平和电子数量。
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结构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电子结构的变化可以导致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原子的化学键的形成和变化、分子的形态和构象、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等。
3.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不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共价键是由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共用价电子对而形成的。
金属键则是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引起的一种键。
通过化学键,化学元素之间进行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形成了新的物质和化学反应能量。
同时,化学键还能够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熔点、沸点、硬度和电导率等。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料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力和反应条件下,通过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化合物的过程。
化学反应主要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单质反应等。
在化学反应中,原料物质会分解或加强,它们的化学键关系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
5.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最后,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基本理论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化合物等组成。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 微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氧化性。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铁(Fe)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CuO)、水(H_2O)等。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化学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2H_2 +O_2{longrightarrow}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二、化学基本理论。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 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涉及到许多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现实应用。
通过学习高中化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总结。
一、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质量、容积、颜色、状态、可燃性、可溶性等。
2. 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种元素组成。
二、原子与分子1.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围绕原子核的是电子。
2. 原子的认识历程:道尔顿原子论、卢瑟福核模型和玻尔原子模型。
3. 原子的量子结构:能级、轨道和电子的分布规律。
4. 分子的结构: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三、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 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平衡状态、平衡常数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四、气体的性质和定律1. 气体的特性:有压强、体积、温度和质量等性质。
2. 气体的定律:玻意耳-马略特定律、查理定律和散射定律等。
五、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1.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2. 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沸点、熔点和比热容等。
六、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2. 溶液的饱和度:溶解度和饱和溶解度。
3. 溶液的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七、酸碱理论1. 酸的性质:酸的味道、腐蚀性、指示剂变色和与金属反应等。
2. 碱的性质:碱的苦味、腐蚀性和与酸反应等。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八、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电子的转移和氧化态的变化。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经验法则:正电荷守恒、负电荷守恒和电子守恒。
九、碳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基础1. 碳的性质和特殊性:四个键、共价键和极性键等。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元素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化学键结合。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 电子云由电子按能级排布,电子排布遵循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周期表位置变化呈现规律性。
4. 化学键-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电荷吸引力形成,共价键由电子对共享形成,金属键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海形成。
5.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 多种反应物合成一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 + B → AB。
2. 分解反应- 一种反应物分解成多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如:A+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AD + CB。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浓度计算- 溶液浓度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通过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体积计算。
3. 质量守恒- 化学反应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4. 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热效应。
四、溶液与酸碱1. 溶液的分类-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溶液分为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和固态溶液。
2. 酸碱理论- 酸碱指示剂、pH值、缓冲溶液等概念,以及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
高中化学常考基本理论知识(一)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常考点归纳1.短周期元素原子的特殊结构(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H。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9)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10)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
(11)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C、S。
(12)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O。
2.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分子(5种):Ne、HF、H2O、NH3、CH4阳离子(5种):Na+、Mg2+、Al3+、N、H3O+阴离子(5种):F-、O2-、N3-、OH-、N3.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微粒分子:Ar、HCl、H2S、PH3、SiH4、H2O2、N2H4、C2H6阳离子:K+、Ca2+阴离子:Cl-、S2-、HS-、4.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常考点归纳1.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1)“两审”一审题干条件,是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二审反应特点:①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是否发生变化;②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两标志”①等:v正=v逆分析v正、v逆的关系。
主要分析在某一可逆反应中,正反应消耗掉某反应物的速率是否等于逆反应生成该物质的速率。
②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一定a.分析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是否保持不变。
b.对于有有色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体系的颜色是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5篇第1篇示例: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 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电荷数目的原子组成的,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例如氧、氢、铜等。
元素的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进行分类。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H2O)、氨(NH3)、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需要掌握常见的离子和分子式。
2. 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单质燃烧反应、置换反应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反应,需要了解其特点和示例,并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内容。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平衡和解读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互相吸引而形成的强力联系,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
(2)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不同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单位。
分子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方式,需要掌握分子的几何构型和键角度等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对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稳定状态,反应速率相等。
化学平衡常用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5. 酸碱理论和溶液平衡(1)酸碱理论:酸碱理论包括布朗斯特德酸碱理论、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等,用于描述和解释酸碱反应的性质和规律。
了解酸碱指示剂、pH值等相关知识对于理解溶液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溶液平衡:溶液平衡是指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平衡状态,包括饱和溶解度、离子平衡等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课程,学生需要在这门课程中掌握许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些知识是未来高考和大学进阶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化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这些基本知识点。
1、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有物质、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离子、化学键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概念的定义和基本规律。
2、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化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化学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和规律,其中包括原子量、分子量、质量分数、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等。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成反应、裂解反应等,同时还需了解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和反应热等相关概念。
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也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在高中课程中也被广泛学习。
学生需要掌握二者的定义和区别,并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5、酸碱理论与pH值酸碱理论是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酸碱定义、酸碱中和、pH值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并能通过化学实验进行酸碱中和反应。
6、物质的状态与转化物质的状态和转化也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定义和特征,同时还需了解气体压力、气体温度、动力学理论等相关知识。
7、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概念和特征需要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包括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并且需要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8、有机化学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包括烃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酯类、胺类等重要化合物。
总结起来,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非常丰富和重要,学生需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复习来掌握这些知识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平时要注重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2. 物质的量- 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代表6.022×10^23个基本单位。
-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3.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4. 溶液与浓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单位有摩尔/升(mol/L)和质量/升(g/L)。
5.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给予者,碱是质子的接受者。
-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
二、元素化学1. 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族至第2族和第13族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族至第12族的元素。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非金属通常不导电。
- 半金属: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特性的元素,如硅和锗。
3.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氧、氢、碳、氮、硫、磷、氯、钠、钾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键。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
-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几何形状的理论。
3. 晶体结构-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和固定熔点的固体。
- 晶格: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
质量守恒定律阿加德罗常数及定律[知识规律总结]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发生改变。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1)同温同压下,V l/V2=n l/n2(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注意: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三、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是以阿伏加德罗常数来计量的,0.012kg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mol-1是它的近似值。
注意:叙述或定义摩尔时一般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具体计算时常取6.02×1023mol-1。
[思维技巧点拔]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直接应用[例1] 有一在空气里暴露过的KOH固体样品,经分析其含水7.65%,含K2CO3 4.32%。
其余是KOH。
若将ag样品放入b mL 1mol/L的盐酸中,使其充分作用后,多余酸用25.25mL c mol/L的KOH溶液恰好中和完全。
蒸发所得溶液,得到固体质量的表达式中(单位g)()A.只含有a B.只含有b C.可能含有b D.一定有a、b和c[解析]本题如使用Cl原子守恒的方法可大大简化解题步骤。
由题意,反应后溶液为KCl溶液,其中的Cl-来自盐酸,所以所得KCl固体的物质的量与HCl的物质的量相等,即为0.001bmol,质量为0.0745bg。
如果解题时使用ag这个数据,也能获得答案,此时答案中也会含有b,请读者自行解答。
正确答案为:C。
[例2]在一定条件下,16gA和22gB恰好反应生成C和4.5gD。
在相同条件下,8gA和15gB反应可生成D和0.125molC.从上述事实可推知C的式量为。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当16gA与22gB恰好反应生成4.5gD的同时,生成C的质量应为16十22一4.5=33.5g,当8gA和15gB反应时,根据判断B是过量的,A与C的质量关系应是16:33.5=8:x,x=16.75g,M (C)=16.75g/0.125mol=134g/mol,即C的式量为134。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直接应用[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A.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甲烷和丙烷混合物22.4L,其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 AB.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N A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1molH2时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D.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 A[解析]阿伏加德罗定律所述的气体包括混合气体。
标准状况下,22.4L混合气体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 A,所以选项A正确。
标准状况下。
辛烷是液体,不能使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22.41/mol这一量,所以1L辛烷的物质的量不是1/22.4mol,选项B错误。
每生成1molH2时必有2molH+获得2mol电子,即转移电子数为2N A,选项C正确。
1个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氦气是单原子分子,所以1mol氦气含有2mol电子,所以选项D错误。
正确答案为:AC。
三、阿伏加德罗定律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台应用[例4]在一定条件下,有aLO2和O3的混合气体,当其中的O3全部转化为O2时,体积变为1.2aL,求原混合气中O2和O3的质量百分含量。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结合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体积比,所以此题实际是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题。
设混合气体中O3占xL,则O2为四、阿伏加德罗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例5]在某温度时,一定量的元素A的氢化物AH3在一定体积密闭容器中可完全分解成两种气态单质,此时压强增加了75%。
则A单质的一个分子中有个A原子,AH3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折]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相同温度和压强时,p1/p2=N1/N2得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为1:1.75=4:7,可理解为反应式左边气体和反应式右边气体系数之和的比为4:7,再按氢原子守恒不妨先将反应式写为4AH3=A()十6H2,再由A原子守恒得A右下角的数字为4。
本题答案为:4,4AH3=A4十6H2。
五、阿伏加德罗定律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例6]1体积SO2和3体积空气混合后,在450℃以上通过V2O5催化剂发生如下反应:2SO2(气)+O2(气)2SO3(气),若在同温同压下测得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比为0.9:1。
则反应掉的SO2是原有SO2的%。
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知:体积。
设参加反应的SO2为x体积,由差量法2:1=x:0.4解得x=0.8体积,所以反应掉的体积是原有。
六、阿伏加德罗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例7]将4g甲烷和适量氧气混合后通入一密闭容器中,点燃使之恰好完全反应,待恢复到原温度后,测得反应前后压强分别为3.03×105Pa和1.01X105Pa,同时又测得反应共放出222.5kJ热量。
试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有两个注意事项:一是必须标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二是注明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
要写本题的热化学方程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水的状态,二是反应过程中对应的热效应。
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可知:,根据甲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水在该状态下是液体(想一想,如为气体则反应前后的压强比应为多少?),因4g甲烷燃烧时放出222.5kJ热量,则1mol甲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
本题答案为:专题二氧化还原再打造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有关判断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我们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理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若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则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时,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时,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还原性就越强(铂金除外);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的氧化性就越强。
(4)根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5)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氧化还原反应越容易进行(表现为反应所需条件越简单),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6)其它条件一般溶液的酸性越强或温度越高,则氧化剂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而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氮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依据原则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得失电子的总数(或化合价升降的总数)相等。
2.配平方法一标、二找、三定、四平、五查。
(具体参见下面的例题)思维技巧点拔一、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例1] 根据反应式:(1),(2),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解析:根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根据⑴有还原性I->Fe2+,根据⑵有还原性Fe2+>Br-。
正确选项为:B。
[例2] 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这五种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
由(1)得化合价Q>G,因为该反应为歧化反应,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介于Q和-1价氯之间。
同理由(3)结合(1)得化合价Q>Y>G,由(2)得化合价X>Q,由(4)结合(2)得化合价X>Z>Q。
正确答案为:B。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常见题型1.定项配平[例3] 配平下列方程式,将系数填在空格内:[解析]分析反应前后Cl和P的化合价变化,每个氯原子由,化合价升高数为6,而每个P原子化合价由0变为+5,P4中4个P的原子降低数为20,由最小公倍数可得HClO3前的系数为10,P4前的系数为3,其它元素原子的系数使用观察法配平。
配平的中间步骤可表示如下:2.缺项配平[例4] 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解析:比较反应式两边的原子或原子团可知,右边有18个离子,左边只有1个离子,应在HCl前加18,再比较反应式两边H、O原子个数不等。
可见未知生成物中含有氢、氧元素,未知物应为水,由原子个数守恒得系数为8。
本题答案为:3.未知量配平[例5] 由硫可得多硫化钠Na2Sx,x值一般为2~6,已知Na2Sx与Na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试配平上述方程式,若某多硫化钠在反应中消耗的NaClO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试以求得的x值写出该多硫化钠的分子式_________。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必须正确标出Na2Sx中硫的化合价,由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这一原则得硫的化合价为。
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硫元素由升高到+6价,每个硫原子净升高级为,x个硫原子共升高6x+2,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1降到—1价,净降低数为2,根据最小公倍数可得Na2Sx前的系数为1,NaClO和NaCl前的系数为3x+1。
其它物质前面的系数使用观察法配平。
本题答案为:根据“反应中消耗的NaClO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有,算出x=5。
多硫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5。
4.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例6]当KMnO4消耗0.05mol时,产生的CO2的体积为_______L(标准状况)。
[解析]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与无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相似,关键是正确标定有机物中碳的化合价。
为了方便地标出碳的化合物,在遇到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时,一定要把它写成分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