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五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8
2015年咸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三)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这是一种看法,文章结尾对中国高铁的发展的描述,没有批评的意思) 2.D(这是中国大学快速成长的原因) 3.A(B“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C“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D“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4.D(致仕:退休) 5.C(“为巡抚丘养浩劾罢”中的“为”表被动,而不是动词“担任”之意,故第一处断句应在“劾罢”后;按文意,“劾爵”的实施主体应为“养浩”,故第三处断句应在“劾爵”后) 6.D(“带领家属”表述错误,应为“率领家中兵众”) (二) 7.(1)译文:何卿于是和他们刻木缔约,分别安置他们的属官,画定疆界守卫,松潘道路又畅通了。
(“约”“曹”“画”各1分,大意2分) (2)译文:何卿镇守松潘17年成为蜀地的保障,军民歌功颂德,(他)并且贫穷,哪里得钱行贿赂呢?(“镇”“为”“安”各1分,大意2分) 8.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3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浇愁。
(2分) 9.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的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里生出,(3分)这样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
(3分) (三) 10.(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参考译文】 何卿,成都卫人。
年少时就有志气和节操,习练打仗之事。
正德年间,继承世职为指挥佥事。
因为有才能,被提拔为筠连守备。
跟从巡抚盛应期攻击斩杀叛贼谢文礼、谢文义。
世宗继位,评定功劳,升任都指挥佥事,充任左参将,协助守卫松潘。
嘉靖初年,芒部土司的儿子陇政、土司妻支禄等发动叛乱。
何卿计伐他们,斩首200余级,招降其兵士数百人。
陇政逃奔乌撒,何卿传檄文告诉土官安宁捉拿献上(陇政)。
绝密★启用前2015届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
(5分)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①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②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③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④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⑤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⑥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A .①②⑤⑥③④B .③⑥①⑤②④C .①⑥③④⑤②D .⑤②⑥④①③试卷第2页,共12页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3分)A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习惯。
B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以刺激发展为中心,并将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C .由于运用了从美国获取的1073张卫星遥感图片,这张南极陆地“景观图”的精度达到15米,这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南极地理环境的认识能力。
D .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国家流感中心在日前成为第五个世卫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
西安中学高2015届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臵。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2015陕西⾼三联考语⽂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须将⾃⼰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3. 选择题认真填涂在相应的题号下,不得涂改。
4. ⾮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效。
5.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寻找暗物质 云凡 绝⼤多数天⽂学家均接受这样⼀个令他们困惑的事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我们能够看到的。
宇宙中的暗物质⽐构成我们普通世界的原⼦物质多得多。
在阅读这段⽂字时,每秒将有100万暗物质粒⼦穿过你的⼩指。
⼈们却看不到它们,因为它们不发射任何光,它们不带电荷,与原⼦物质的相互作⽤很少。
暗物质没有电磁场,这也就意味着⼏乎⽆法借助任何常规科学测量设备探测到它们的存在。
但⼈们知道它们是存在的,因为如果它们不存在,就⽆法解释宇宙的结构。
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
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
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厘⽶5×10-30克。
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这个值⼩100倍。
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
谁最先发现了暗物质呢?20世纪30年代,瑞⼠天⽂学家茨威基发表了⼀个惊⼈的⾔论: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以下,⽽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
茨威基⾸先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但当时许多⼈并不相信茨威基的结果。
万物之间存在万有引⼒,太阳系的⼋⼤⾏星围绕太阳旋转,越往外其转动的速度越低。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在观测宇宙其他⼀些星系中的恒星运⾏速度时就发现,越往外,围绕中⼼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是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
2015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语文新课标2卷】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汲取“忠孝节义”中的正能量孔学堂郭齐勇忠的本意是敬,即尽心。
《礼记》载,孔子赞扬虞帝治天下,无私,不厚待其子,爱护老百姓如父母爱子一样,对民众有出自天性的爱心,有忠厚而利民的教诲,使民众富庶而有礼。
可见,忠指对待别人尽己之心,特别是居职任事者应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
孔子讲“君仁臣忠”“君惠臣忠”,表明他主张的忠是与仁和惠等密切联系的双向要求,而不是“君为臣纲”的单向度要求。
我们今天倡导的忠,不是封建社会的愚忠,而是待人忠诚、忠贞不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忠于党和国家、人民。
孝的本意是尊重父母。
它是人从身边最近处做起的善行,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最起码的孝是赡养父母长辈,但孝又不仅限于赡养,而是从内心尊敬父母长辈。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离开了敬爱之心去赡养老人,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们要用至诚的心和切实的行动去感激父母,常回家看看,多做尽孝之事。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是孝的三原则:大孝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其次不使父母的名誉受辱,最下等的是能赡养父母。
如果做子女的违法犯罪、贪污腐败,就是大不孝!孝是最基本的爱心,儒家的仁爱不限于爱亲,而是以这种天伦之乐作为生命之爱的最初体验,以此为养育人性之起点,进而推己及人,爱他人,爱天下人,即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去爱别人、爱陌生人?节的本意是止、操、信,指人对欲求有节制、节度,又有行为高尚的意思,如节操、品节等。
古代士人讲气节操守,强调在生死关头要有静气与定力,不随风摇摆。
节这一品德与忠、义等品德有紧密联系。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到先秦文献之版本美,就是说它的“文字载体”美。
世界上有过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古巴比伦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纸草,古印度人用贝叶,古希腊人用羊羔皮,古俄罗斯人用桦树皮……他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没有制作过专用的文字载体。
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过天然材料,比如龟甲、牛胛(jiǎ)骨之类,还利用过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创造出了“甲骨卜辞”和“金石文本”。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不易复制,不易储藏,不易递运,故很难成“书”,以供跨时空阅读、使用。
 到了两三千年之前,我国先民们开始用质地轻柔的缣帛来写字,这很美,但是太贵了;于是人们就剖开竹子,削成轻巧细长的竹片来写书。
这竹片非常廉宜,叫做竹简。
竹简(或木简)作为专用文字载体,是中国也是世界书籍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首创。
它廉宜,可以批量复制,可以传输,可以储存,一句话,可以成“书”了。
我国周秦两汉魏晋两三千年间,使用的就是这种“简书”。
传世至今的上古经典文本,原本都出自“简书”。
 西周末年,文字载体和文字录入方式实现了一次空前的变革:时人有文,不再使用甲骨契刻了,也不依靠青铜器皿了,而是改用竹简与缣帛。
春秋后期,郑国有位邓析,在子产“铸刑鼎”之后,造出了一部“竹刑”,就是用竹简录写的国家刑典。
邓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也说明早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就已经有了“竹书”。
《论语》中有“子轼负版者”的话,说是孔子向背负版籍的人行注目礼,这“版”(木牍)便是政府登录土地人口用的,可以画“土地四至图”和刻制“家族谱系表”。
西晋时期,有个叫不(f ǒu)准的人,盗掘了汲县的战国魏襄王的坟墓,发现了一批殉葬品,光是竹简就装了十几大车,还被他当火把烧掉了不少。
后经人整理,清理出了《古本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好几种书,记载了炎黄舜禹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
人类最初对美的体验是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但它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
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关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
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
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
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
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
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自然的美。
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
2015届高三第三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详解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试题40分,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网络上大规模▲的“挖掘机哪家强?”造句热,使蓝翔技校▲。
事实上,现在“蓝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
“蓝翔”两个字早已不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
A.爆发名声大噪演绎B.爆发名声大噪演化C.暴发声名鹊起演化D.暴发声名鹊起演绎B.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
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
名声大噪: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
声名鹊起:一时名声很大,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查《现代汉语词典》,“暴发”有两重意思:(一)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比如:暴发户,指突然发财得势的人或人家。
又例如,“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了。
”(二)指“突然发作”。
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
”“大水退走后,又暴发了一场传染病。
”再说“爆发”。
查《现代汉语词典》,“爆发”有三个义项:(一)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
多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例如:“这一带的火山正处于活跃期,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陕西省西安地区八校联考201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丽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若做选考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201 3年8月,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Beta Analytic Inc.)时取自蓟县东营坊遗址发掘区地层内的动物骨骼样本采用加速器质谱碳- 14测年法(AMS)进行了分析检测,明确了东营坊遗址的绝对年代,从而将天津市域内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4万多年以前,这是天津市人文史年代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2005年3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了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发现石器地点27处,分布范围涵盖蓟县6个乡镇,采集到大量石制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家对这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蓟县这次考古调查发现方法科学,最后消灭了以省、直辖市为区域单位的旧石器考古空白区,是天津考古学史上重彩浓墨的一笔,是极为重要的发现,无论对于天津考古还是中国考古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2005年调查时所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之一——东营坊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米,共出土石制品90余件,石器埋藏层位清楚。
陕西省五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高三2012-04-17 17:42陕西省五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201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学校:师大附中审题学校:高新一中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龙的原始雏形①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
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
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②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③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
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④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⑤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
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
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邀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
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⑥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
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
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
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⑦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
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⑧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
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⑨据研究,龙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
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
“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母系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图腾”一词较早见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我的亲属”,强调“血缘关系”。
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
(摘编自公隋《龙年说龙》)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
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便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估计是原龙形象的一种。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的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
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
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在洪水泛滥时躲避灾难,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其传承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
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区别在于:红山人仅仅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半坡人却希望拥有超自然力。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
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 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
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
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
幼励学,敏于属辞。
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
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
”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
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
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
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
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
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荆湖平,命通判道州。
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
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
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
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
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
弟妇即徐铉妻之甥。
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
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
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
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
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注】: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
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得预坐预:预先,提前B.愿得校其优劣校:较量、比较C.澹以所对不应问应:回应,回答D.以是不登显用显用:重用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3分)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
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
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
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
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
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
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
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
(10分)(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1)林逋北宋诗人。
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
(2)暄妍:明媚美丽。
(3)霜禽:一指“白鹤”;二指“冬天的禽鸟”,与下句中夏天的“粉蝶”相对。
(4)合:应该。
8.诗的颔联化用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只是变更了两个字,便成点睛传世之笔。
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6分)9.诗的中心意象为“山园小梅”,但诗人却没有简单的描写它,而是通过多种手法来突出。
请分析诗中所用的主要手法,并概括写出作者想表达的心志。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3),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师说》乙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