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
- 格式:ppt
- 大小:14.30 MB
- 文档页数:56
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姓名XXX 年龄XX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性别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XXX-XX-XX 病案号591965 涂片号8665 临床诊断—---------检查报告诊断意见:检验医师签名:报告日期:骨髓细胞学检查图文报告单姓名XXX 年龄XX 性别X 科别血液科采取日期XXX-XX-XX 病案号591965 采取部位髂骨、胸骨涂片号8665检查报告临床诊断-- --------细胞名称血片髓片% 平均值土标准%原始血细胞0.08 0.01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0.64 0.33早幼粒细胞 1.57 0.6中性粒细胞中幼 1 6.49 2.04 6. 5晚幼 5 7.90 1.97 3. 5杆状核10 23.72 3.5 13分叶核20 9.44 1.92 9嗜酸粒细胞中幼0.38 0.23晚幼0.49 0.32杆状核 1.25 0.61分叶核0.86 0.61嗜碱粒细胞中幼0.02 0.05晚幼0.06 0.07杆状核0.10 0.09分叶核0.03 0.05红细胞系统原始红细胞0.57 0.07早幼红细胞0.92 0.41中幼红细胞 3 7.41 1.91 5 晚幼红细胞 5 10.75 2.36 11 早巨红细胞中巨红细胞晚巨红细胞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0.05 0.09幼稚淋巴细胞0.47 0.84淋巴细胞46 22.78 7.04 15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0.01 0.04幼稚单核细胞0.14 0.19单核细胞 2 3 0.88 1浆细胞系统原始浆细胞0.004 0.02幼稚浆细胞0.104 0.16 1 浆细胞8 0.71 0.42 35其他细胞网状细胞0.16 0.21 内皮细胞0.05 0.09 巨核细胞0.03 0.06 吞噬细胞0.05 0.09 组织嗜碱细胞0.03 0.09 组织嗜酸细胞0.004 0.03 脂肪细胞0.003 0.02分类不明细胞0.005 0.04分裂细胞个退化细胞个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 2.76 0.87 2 血片共数白细胞100 个骨髓片共数有核细胞200 个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立方毫米特征:(一)骨髓片1、取材满意、涂片、染色正常。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通过研究骨髓组织中的细胞形态学和功能特征来诊断和分析疾病的方法。
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其中含有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前体细胞。
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骨髓疾病,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大小、核仁、染色质密度等特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种类和程度。
骨髓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则是通过使用特定抗体对骨髓细胞进行染色和分析,帮助鉴定细胞的来源和类型。
而分子遗传学检查则是通过对骨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寻找异常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预后。
除了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还在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中发挥作用。
通过定期检查骨髓细胞,可以跟踪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对于骨髓疾病患者来说,及时接受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示例: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检验检查手段,通过检查骨髓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骨髓液是一种重要的造血器官,其中细胞成分非常复杂,包括造血干细胞、成熟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前体细胞等。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现其异常改变,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骨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骨髓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和骨髓组织学检查两种方法。
骨髓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通过骨髓穿刺或抽吸获取骨髓液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干细胞等。
通过观察这些细胞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特征,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
骨髓细胞学检验第一节骨髓细胞检查步骤一、骨髓取材(一)穿刺部位目前骨髓穿刺部位有胸骨、腰椎棘突、髂骨等处,以髂骨前上棘、后上棘穿刺术最常见。
2 岁以下小儿主张胫骨穿刺。
由于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
如再障贫血往往髂骨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胸骨增生最好;黑热病检查利-杜体以腰椎穿刺阳性率较高;恶性组织细胞症以胸骨穿刺阳性率较高。
因此必要时多部位穿刺以便能全面了解骨髓情况。
(二)骨髓液抽取量以0.2 ml 为佳,抽量过多,易被血液稀释,失去诊断意义。
二、骨髓涂片制备用推片蘸取有骨髓渣的骨髓液少许(若看上去很浓,蘸量少些;如稀,可多蘸些),尽量将骨髓渣蘸上,放于载玻片右端,将骨髓液迅速沿玻片与推片接触面扩散成一均匀的骨髓液粗线。
然后将玻片与推片成30 ~45°角(骨髓液较浓时,角度小些,推的速度慢些;较稀时,角度大些,速度快些),自右向左用力均匀地向前滑动推之,直至玻片尾部。
立即将涂好的骨髓片在空气中来回摇动,使之快干,以免细胞皱缩而形态变异。
三、涂片染色标本染色一般选用混合染色法(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法)1.染液的配制瑞氏染料1.0g姬姆萨染料0.3g甲醇(分析纯)500 ml将全部染料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甲醇,慢慢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
再加入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后吸出上液。
如此反复几次,使染料全部溶解于500 ml 甲醇。
收集于洁净的棕色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 分钟,共5 天,存放1 周即可使用。
新配染料染色效果较差,放置时间愈长,染色效果愈好,但须盖严瓶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
2.pH 6.4 ~6.8 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K H 2PO 4)6.64g磷酸氢二钠(Na2HP O 4)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溶液调整pH ,加水至1000 ml 。
3.染色方法(1)标本平放,最好置于架起的双玻棒上;(2)甲醇固定3 分钟;(3)加染液3 ~5 滴覆盖整个涂片,静置1 分钟;(4)加染液1 ~1.5 倍的磷酸盐缓冲液,使两液混匀,染色约10 ~15 分钟;(5)冲洗涂片上的染液,冲洗后竖置于片架上自然干燥或用洁净吸水纸将水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