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 中图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1.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节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水平等。
3.估算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
一般方法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根据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或其他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进行估算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3就全球而言,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
判断1.环境承载力是固定不变的。
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
3.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所以日本环境承载力很小。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1条件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自然环境的优劣及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人口的合理容量;但是当消费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3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4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容量降低3.特性具有相对性。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1必要性2措施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判断1.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目前为89亿人。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导学案【学习目标】阅读课本P17-20教材内容,结合教材图片,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学习过程图1-7.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的增加。
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有利的方面:________________;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________更严重。
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__________。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21内容,根据你所知道的,结合相关资料,结合这种不同的观点,你认为我国人口应该如何发展?小组讨论后进行发言。
1.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2.师生进行讨论结果的梳理总结。
【达标检测】1.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报道了梅托斯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研究者以1900年到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以及工业污染的变化数值为依据,提出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人口不受限制增长必将导致人均粮食________________。
(2)人口膨胀,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发生____________。
(3)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__________,从而使人口死亡率____________。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定位]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及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①最大人口数量(又称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水平等。
其中土地资源的②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3.估算(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③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
一般方法:―→(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⑥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思维活动1.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是一成不变的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如果其地域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的外部资源多,也可以大大提高其环境承载力。
2.资源的多少与环境承载力有什么关系,人类的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又有何关系?答案资源丰富程度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承载力越大;而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低。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1)条件⎩⎪⎨⎪⎧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⑧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妨碍后代⑨生活质量(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⑩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自然环境的优劣及自然资源的⑪数量和质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人口的合理容量;但是当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⑫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⑬降低。
(3)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并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⑭利用效率,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自然环境要素: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其中淡水是影响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3.估算依据:一般根据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或某种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进行,尤以依据粮食产量进行估算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时间: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3)条件: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4)实质: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3.特征: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
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也不相同。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我国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
教材P21思考:本“案例研究”介绍了多种关于我国最大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值,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弄清各种估计值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掌握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可以结合教材上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中科院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值为16亿。
应该说,这里的16亿主要是基于土地承载力而估计出来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但实际上,为了简便,往往把某一种或几种人口承载力(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应渗透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1.有关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D)A.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承载力差别不大C.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D.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人口的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评价指标;3.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2.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评价指标;2.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地图或课件展示一些城市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的环境与资源状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是否能承载更多的人口,如果不能,为什么?2. 新知讲解(15分钟)2.1 资源环境承载力1.定义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是该地区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界限;2.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可利用面积、人均能耗、水资源供需平衡、土地资源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
2.2 人口合理容量1.定义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某一地区,按照其资源和环境状况以及增长趋势,所应达到的合理人口数。
2.计算方法:可以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等因素来确定。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份关于某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让学生分别使用人均可利用面积、人均能耗、水资源供需平衡、土地资源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来评价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然后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和已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数据,来计算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最后让学生就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4. 拓展应用(15分钟)1.学生选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实例,探究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状况;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评价指标,设计一份关于某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调查问卷;3.学生对所创建的调查问卷进行填写和分析,并给出改进方案。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慨念及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2)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3)理解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标,培养读图、读表能力3、情感目标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二、教学重点1、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和人口合理容量2、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三、教学难点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方法:导学法、举例法六、教学过程开始前,PPT上打出两幅人满为患的图片,再让学生分析17页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回答“”图中反应的是什么问题,对此你怎么看?”并引导学生得出:人口增多,资源减少,污染加剧,环境受到的压力加大,人类生活质量下降。
——引出课表(师)同学们看书,找出什么叫环境承载力(生)……(师)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生)……(师)为何我国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生)……(师)因为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而人除了吃以外还要饮水,因此水资源也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引出)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缓解措施(生)……(师)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等自然原因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等工农业生活用水增长节约用水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防治水污染(一段视频)转:因为受自然资源的限制,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极值,是一个警戒值,我们研究它,但不追求它,我们追求的是人口合理容量。
(师)那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生)……(师)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地方同一时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打出一副中国人口密图,指导学生如何看图,接着提问西部人口为何稀少)(生)……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水文、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师)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密度都大,且国民生活水平很高,为什么?(生)……(师)生产力越发达,科技越发达,并且能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越强,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的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转:思考人口合理容量是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那环境承载力呢?虽然二者都不是定值,但是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中 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编号:Ydezg1dl001课题: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1 课时课型新授使用时间2017.3.1知识目标: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对比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
情感目标: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重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难点: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特 色 备 课 修 改 区 域一、教师导学(也可以在对应的人口数量在 1999 年达到了 60 亿,2011 年 10 月 31 日全球 第 70 亿成员降生,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长,地球上能养活这么多 人么?就 2008 年全球饥饿指数来看,尚有很多地方未解决温饱问 题,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二、合作探究阅读 P17-P18 环境承 载力部分内容。
找出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例题、习题旁修改)课件展示: “木桶效应”。
组织学生讨论: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 揭示了什么道理? (2).制约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什 么? (3).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关 系最密切?资源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案例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其中西线调水来解决西北缺 水,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这 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水资源增加了,增大了环境人口容量 师生共同总结: 3、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 文化 和生活消费水平 请思考: (1).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2).由影响因素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性特征。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知道世界和中国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
3、能够说出人类要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须采取的相应措施。
4、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估计;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含义上的区别;【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对比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全球人口过多发生什么》引入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多媒体投影相关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并引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学生回答)2、以中国几种资源的承载力的大小解释环境承载力。
通过分析环境承载力引出“环境人口容量”3、环境人口容量4、利用“木桶效应”原理,区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学生合作探究一】根据下发的材料讨论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及时作出点评,加深学生理解。
【学生合作探究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学生针对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总结。
二、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案例探究】以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不同时期作出相应的调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合理容量所面临的困难。
3、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
4、课堂小结5、课后探究: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