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22.51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案第一章:诗歌散文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散文的定义与分类定义:诗歌散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注重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的音乐性。
分类: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1.2 诗歌散文的基本特点语言美:诗歌散文注重语言的美感和音乐性,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情感真挚:诗歌散文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
形式自由:诗歌散文的形式较为自由,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
第二章:诗歌散文的阅读与欣赏2.1 阅读诗歌散文的方法感受:注重情感体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理解: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欣赏:欣赏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2.2 欣赏诗歌散文的技巧抓住意象:意象是诗歌散文的核心,通过抓住意象来理解作品。
品味语言:注重语言的美感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节奏:诗歌散文的节奏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第三章:经典外国诗歌散文作品解析3.1 《罗密欧与朱丽叶》解析作者:莎士比亚主题:爱情的力量与命运的无奈艺术手法:对比、象征、对仗等3.2 《悲惨世界》解析作者:雨果主题:人性、正义、社会的残酷与美好艺术手法:描写、对话、心理刻画等第四章:诗歌散文的创作与实践4.1 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原则真实情感:创作源于真实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艺术表达:注重艺术手法和语言的运用,追求美的表达。
创新求变: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勇于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4.2 诗歌散文创作的技巧与实践选材:选择具有个性化和代表性的题材。
构思:巧妙构思,形成独特的故事线索。
表达: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注重音乐性。
第五章:诗歌散文的鉴赏与评价5.1 诗歌散文的鉴赏标准情感真挚:作品能够打动人心,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想深刻:作品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启示。
艺术独特: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
5.2 诗歌散文的评价方法情感共鸣:评价作品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选修外国诗歌散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提高学生对诗歌散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鉴赏方法。
3. 增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了解,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选取了五篇外国诗歌散文作品,分别是:1. 美国的《草叶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英国的《西风颂》:领略自然的威力,感受生命的激情。
3. 法国的《海滨墓园》:欣赏墓园的宁静,体味人生的意义。
4. 俄国的《夜未央》:感受黑夜的神秘,体会生命的哀愁。
5. 日本的《雪夜梅花》:欣赏梅花的傲骨,感受东方文化的韵味。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散文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诗歌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学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散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 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如何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典型语句和段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单元选取的外国诗歌散文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3. 课堂讲解:针对作品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或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怎样欣赏外国诗许自强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
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像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
然而,欣赏外国诗与欣赏中国诗又有所不同。
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国诗同中国诗本身的差别(需要说明,外国诗这个概念极其宽泛,除了中国诗以外,世界各国的诗都可以包括在内。
其中有些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它们的诗或受中国影响,或同中国诗比较接近,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外国诗中的西方部分,以欧美诗为主)。
每一国的诗都植根于它民族的土壤,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时代风貌、社会习俗,在诗体、风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
拿中国诗同西方诗相比,中诗重抒情,西诗重叙事;中诗以简隽短篇为优,西诗以长篇史诗见长;中诗讲含蓄,西诗多明朗……差别甚多,论诗的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
其次,是翻译的转折。
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
正像茅盾先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的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
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
”(《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
再者,是读者的口味。
中国人吃面包香肠,总觉得不像正式饭食。
中国历来以诗国著称,自己有世界上最丰富宝贵的诗歌遗产,唐诗宋词几乎家喻户晓,从而也养成了我们自己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中国人往往以欣赏中国诗的眼光、心理去鉴别外国诗的优劣,这就容易发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的一种隔膜感和心理障碍。
那么,欣赏外国诗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评价、鉴赏外国诗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宜苛求外国诗的音韵美。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一、外国诗歌赏析。
普希金的这首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朋友在你耳边轻声安慰。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这几句诗特别实在。
生活中谁没遇到过点糟心事呢?就像你满心期待的野餐被一场大雨搅黄了,或者努力复习的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
普希金就告诉你,别慌,别难过,这种倒霉的时候就淡定一点,因为好日子在后头呢。
诗的节奏也很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
就像轻快的小步舞曲,让你在沮丧的时候能随着这个节奏振作起来。
而且它用词简单又直白,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却能直击人心。
这种简单的力量就像是一把小小的钥匙,轻易地就打开了人们心中那扇希望的门。
二、外国散文赏析。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废话。
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闪发光。
而且他的观点很有前瞻性,虽然是几百年前写的东西,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就像他穿越时空,提前看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
在书中,梭罗还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觉得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他倡导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去寻找内心的平静。
读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杂乱的欲望和烦恼都清扫出去,让自己的内心像瓦尔登湖的湖水一样清澈透明。
【自主阅读】1我自己的歌(之一)自学指导一、惠特曼的诗歌,往往由一组松散的句子构成,不仅没有严格的韵脚,而且也打破了一般的诗歌形式,开创了一种近乎口语的散文化的自由诗体。
阅读这首作品,可注意这种“自由”的特征:句子的排列长短交替,非常疏散,最短的句子十几个字,最长的句子多达近三十个字;另外,诗人使用的语言也平白如话,这种“自由”使得诗歌的展开,也“顺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
二、虽然形式的自由,带来了散文化的风格,但散文化的诗歌并不等同于散文,大声诵读此诗,会发现其中暗藏的节奏。
这种节奏感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诗人对特定句式的使用,比如“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父母的父母也是在这里生下的,他们的父母也一样”,词汇、句式的重复、递进,使得自然之中包含了节奏。
三、此诗的主题是歌颂一种健康的、原始的生命活力,“我”在土壤、空气中成长,灵肉,这里的“我”不单指诗人自己,也包括了他人(“你”),甚至所有人(“父母的父母”),是一种理想人性的化身。
参考资料一、惠特曼式的自由诗体(李野光)惠特曼是诗歌艺术尤其诗歌形式发展史上一位大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他全面否定了以音节、重音和脚韵为基本要素的诗歌格律,而代之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即所谓惠特曼式的自由诗体。
惠特曼诗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诗的特性并不在于韵律或形式的均匀”,因为它所要写的“不是事物及其表象,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精神”,何况宇宙万物多种多样,它们不需要机械的、外表的规律和统一。
他引用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的观点指出:“一切独创性的艺术都是自动调节的,没有哪一种能从外部加以调节。
它具有自己的平衡能力,以自己的血液维持生命。
”尤其诗歌,惠特曼认为,“它的法则和领域永远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的”,因此它的节奏也只能从内部产生,在内部调整,而不能以某种形式从外部强加于它。
他的诗行参差不齐,但长者居多,而且要多长有多长,同时每一行自成独立的陈述,极少转行的现象。
它没有脚韵,不讲格律,只有一种由短语或单词构成的内部节奏。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和散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和散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和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外国诗歌欣赏1. 《再别康桥》(徐志摩)2. 《当你老了》(叶芝)3. 《雨巷》(戴望舒)第二单元:外国散文欣赏1. 《荷塘月色》(朱自清)2. 《小石潭记》(柳宗元)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外国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和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文学鉴赏的框架。
3.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对诗歌和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引导分析,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解读作品。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选择一首诗歌或散文进行深入分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对作品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分析的深度和思考的广度。
3. 个人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个人写作和讨论,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适合学生的水平。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我们编选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诗歌与散文欣赏》。
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要求是这样的:1。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与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一、本书的体例本书分为诗歌与散文两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导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探究等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诗歌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三篇共六篇,散文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两篇,共四篇。
导言是每个单元内容的总括,一般概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提示学习的方法、目标等。
如第一单元的导言,重在讲诗歌与其他文体尤其散文在形式上的区别,提示学习者注意诗歌由于分行排列而形成的语言上的中断、空白及其背后的深长意味。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也都围绕着这一学习重点来安排。
讲读课文是本书学习的重点,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关键是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式方法。
自主阅读部分建议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采用诵读、讨论、比较鉴赏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思考与探究部分属于课后练习,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单元一些重点内容和可探究的知识点,有些还需要课外的阅读与实践来充实,有些单元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试图引导他们通过诗歌与散文的尝试性写作,掌握诗歌与散文的一些基本写法与特点。
二、诗歌部分诗歌部分是围绕着外国诗歌的形式特点与表达方式来划分单元、选择作品的。
四个单元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择范围既涵盖英法德俄美等欧美名篇,也涉及伊朗、印度等东方名作。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诵读诗歌,领略“抒情”诗歌的魅力过程和方法:欣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学会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爱情的圣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在诵读中领略“抒情”内涵,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的抒情方式教学方法:诵读探究鉴赏设计说明:《外国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当你老了》是其中诗歌鉴赏部分的第二单元的第三首诗。
第二单元导读标题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抒情都是诗歌的基本特征,因此要引领学生读懂外国诗歌,同样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鉴赏外国诗歌也要通过品读意象,把握表现手法来鉴赏诗歌抒情的方式。
鉴于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把鉴赏如何自然地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同时将这个问题作为小组合作探究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以期达到更好地鉴赏目的。
语文课标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热身:播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带入情境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是水木年华的成名作《一生有你》,动人的歌词和自然的旋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年华飞逝的岁月里,凄美而浪漫,温情而青涩的故事。
它的歌词来源于当代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著名诗歌《当你老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感悟作者的情怀。
板书文题二、背景介绍(ppt展示)1.作者简介:叶芝(1865-1939),四个关键词介绍:爱尔兰:爱尔兰的身份和民族意识使叶芝找到了创作源泉,也给予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耀。
诗歌: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作者:马丽珍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7期内容摘要:《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有助于学生形成世界视野,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学,开设很有必要。
其教材内容和结构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全面分析把握,合理取舍安排。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单元整体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课程评价应注意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力争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探究学习。
关键词: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教学实施评价方式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载春秋,正在全面开展的同时稳步推进。
除了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最明显的变化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大胆创新:以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方式重新结构了高中语文课程。
其中,选修模块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5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学校按照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的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14种选修教材供学校和老师选择。
目前,湖北省主要开设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课及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纵观全国各课改地区,开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学校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课程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难度相对较大;(二)与之相衔接的必修课本几乎没有,学生缺乏阅读基础;(三)新高考难以考察这一模块内容,应试性不强。
笔者以为,这三点阻碍《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开设的原因恰恰是它应该被开设的理由。
以下,笔者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等几方面简要地谈谈对《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的理解。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课程设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系列”,与它同属于一个系列的选修教材还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有了《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这个系列才真正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一、分析诗歌中“老虎”这个意象的特点,说说老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和象征意义。
二、在诵读中体会老虎身上体现出的力之美,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的斗志。
三、培养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领略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通过和郭沫若译本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一、小组合作预习,威廉·布莱克的生平贡献。
二、诵读品味。
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感情。
三、问题探究。
抓住重点诗句,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四、比较阅读。
与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
五、媒体设计:1啸深山的幻灯片并配虎啸之声。
2[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掉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老虎》。
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初读此诗,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较难理解诗歌内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
)引导题:1谈你读这首诗时,作者笔下的老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影响?2?3?(让学生边读边圈点边思考,在疑难处作标记。
)全诗共六节内容。
第一节先描绘老虎给人总体上的印象,赞叹老虎“火一样的辉煌”和“一身惊人的匀称”。
第二节抓住老虎火焰般地眼睛和敢于凌空抓火的胆魄进行赞美。
第三节赞美老虎活力四射的筋络和勇猛无比的手脚。
第四节赞美老虎饱经锤炼的脑髓和掐住雷霆的迅猛威力。
第五节是在以上三节对老虎正面赞美后,从侧面赞美,描绘了老虎大胜的场面,并想象上帝“可会笑笑”。
第六节是第一节的反复,诗人在对老虎细致赞美后再次重复赞美老虎身上那种惊人的匀称。
总之,作者用老虎这一惊人的意象唱出了一首赞美力量的颂歌。
据说:罗素读到威廉·布莱克的《老虎》时因为诗中所燃烧的力量而激动的昏厥!三、再读品味,分析意象。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我们编选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诗歌与散文欣赏》。
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要求是这样的:1。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与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一、本书的体例本书分为诗歌与散文两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导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探究等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诗歌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三篇共六篇,散文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两篇,共四篇。
导言是每个单元内容的总括,一般概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提示学习的方法、目标等。
如第一单元的导言,重在讲诗歌与其他文体尤其散文在形式上的区别,提示学习者注意诗歌由于分行排列而形成的语言上的中断、空白及其背后的深长意味。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也都围绕着这一学习重点来安排。
讲读课文是本书学习的重点,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关键是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式方法。
自主阅读部分建议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采用诵读、讨论、比较鉴赏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思考与探究部分属于课后练习,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单元一些重点内容和可探究的知识点,有些还需要课外的阅读与实践来充实,有些单元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试图引导他们通过诗歌与散文的尝试性写作,掌握诗歌与散文的一些基本写法与特点。
二、诗歌部分诗歌部分是围绕着外国诗歌的形式特点与表达方式来划分单元、选择作品的。
四个单元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择范围既涵盖英法德俄美等欧美名篇,也涉及伊朗、印度等东方名作。
从时间范围来看,18世纪以后的作品占多数,也有少部分古代诗歌。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具体的外国诗歌名作,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与表达技巧。
第一个单元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学生以前虽然也学过不少中外诗歌,但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体会还不够深刻。
在此,从诗歌与一般文体特别是散文的区别入手,分析诗之所以成为诗的外在与内在因素。
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是分行、分节排列的,这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诗歌名篇都善于运用句式的重复与变化,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绪。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分行排列的都是诗歌,诗意的形成还需要许多内在的因素,如语言运用的方式、目的,诗歌善于运用声音、节奏、分行、想象等手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外在事件的本身,转移到事件背后的情绪,使思想与感情的表达更加集中,更加生动,更富有深长的意味与感染力。
所以说,诗歌不以事件的完整生动见长,而是以表达事件中人类的感受、思绪、思想为目的。
这个单元所选的6篇诗歌,在形式上都有突出的特点。
英国18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老虎》通过相同句式的重复,形成一种急骤、强劲的节奏,鲜活地体现了老虎所象征的生命强度和激情。
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魏尔伦的《秋歌》每一诗节都由一个长句分割而成,若断若连,很好地表达出秋天的苍凉和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
美国诗人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之一)》则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疏散,与诗人健康自信的性格相映成趣。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每一节都是一个完整的疑问句,每一节的结构句法都完全相同,复沓往返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与思想。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诗歌鉴赏的一些常识,引领他们在领会诗歌的意蕴之外,还能了解诗歌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技巧,明白普普通通的文字,何以通过诗人的巧妙安排,就会变成了语言的杰作,“语言的舞蹈”,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个单元主要选取的都是外国诗歌史中的抒情名篇,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故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以及一些著名抒情诗人济慈、勃朗宁夫人、叶赛宁的代表诗篇。
诗歌是表达情感的最好形式,抒情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
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之后,抒情诗更是占了绝对的主流,成为现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形式。
无论讴歌自然、赞美爱情还是抒发人生感受,抒情诗都有着广阔的天地。
但是情感的抒发并不意味着就是没有技巧的直抒胸臆,那往往成不了好诗,就像大跃进时的打油诗那样,数量虽多,但其实并没有多少诗味,大多数是称不上诗的。
凡是文学史能流传下来的优秀诗篇,往往包含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运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才具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抒情名篇,如荷尔德林的《故乡》、叶芝的《当你老了》,都是通过设定一个抒情主人公“我”,以独白的形式展开诗行,或设定一个抒情对象“你”,造成一种亲密的对话效果,这是最传统的抒情方式。
还有一些抒情诗歌,另辟蹊径,放弃传统的对话、独白等形式,而将情感寄托在外在景物的描写中。
如雪莱的《西风颂》、济慈的《秋颂》,就是通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寻找“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通过这些代表性诗篇的揣摩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抒情诗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富有哲理、带有思想意味的诗。
虽然抒情是诗歌的本质,但它也同样能表达思想,可以探究人生的意义与世界的奥妙。
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诗篇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
然而,诗歌表达思想与哲学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抽象的议论或用形象图解概念,都是违背诗歌的艺术本性的。
与概念化、体系化的哲学不同,诗歌中的思想与感性的事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可能起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但是又高于生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思想在其中犹如水中盐一般,而且有些哲理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如《漫游者的夜歌》,一方面它是歌德抒情诗的名篇,但另一方面,它又以意境高远、体现了某种人与宇宙的关系而为后人所称道。
作者以一个登山人的视角,简练地勾勒出山巅之上万籁俱寂的自然,含蓄地暗示出人与宇宙之间的隐秘关联。
诗中用一切来形容峰顶与树梢,给人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所伫立的地方,似乎不是一座山的峰顶,而是世界之巅,将天空、山顶、树木、鸟儿与人融为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
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妙的哲学,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作品,与这首诗在意境、表现手法上十分接近,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就与歌德这首诗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进行体会。
本单元所选的其他诗篇也同样都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咀嚼、回味。
如法国诗人瓦雷里的《石榴》,将人的头颅比作阳光中开裂的石榴,在二者的类比中,探讨了人思想的成熟过程;《雪夜林边驻脚》则以雪夜之中神秘又迷人的树林,象征了人生某种不确定的状态。
自主阅读部分海亚姆的《鲁拜集六十六首》(节选),是伊朗古代的诗歌名篇,短小精悍,擅用譬喻,寄托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咏叹;泰戈尔的《园丁集》(节选)、狄金森的《你无法扑灭一种火》,也都选取某种独特的人生感受,从中引出微妙的哲理,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第四单元主要学习西方现代派诗歌。
这个单元所选的作品,大多都有现代主义倾向,分别是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诗歌流派的代表作。
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相比,现代派诗歌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们的多义性、模糊性,这也是现代派诗歌让人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
它们广泛采用象征、意象的跳跃、甚至“蒙太奇”奇异组合等,表达自己内心微妙的感受。
如波德莱尔的《应和》,集中阐发了象征主义诗学的“契合”观念,在不同感官之间建立联系的“通感”手法也得到了应用。
兰波的《元音》一诗,可以看作是波德莱尔理论的进一步应用,诗人为不同的“元音”赋予了色彩和形象,是“通感”手法最经典的范例;庞德的《刘彻》,改写自一首中国古诗,为古典诗境增添了意象派的色彩,其中“意象并置”的手法在帕斯的《朦胧中所见生活》也得到了使用,在意象的相互推进中,诗歌的内在隐喻被巧妙地呈现。
另外,现代派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与众不同,为了增加语言的跨度和新奇感,诗人经常打破正常的逻辑和语法,将不同性质、差距较远的形象与词汇,强行组织在一起。
如艾略特的《窗前晨景》采用的是“远取譬”的方式,借助语言的跳跃和陌生化组接,实现一种“思想知觉化”,人的灵魂是“潮湿”的,而且还能“发芽”,而人的微笑也能像纸一样从脸上撕下来。
这些词语的组合都违常理,但却大大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当然,上述技巧的运用,因为挑战了传统的审美习惯,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诗歌意义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以及理解上的困难。
学习这样的诗歌,要多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有些诗句暂时不理解也没什么关系。
领略一下现代诗歌的晦涩,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
教学建议1.诗歌的阅读有一定的独特性,课堂讲授虽然很重要,但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感受更为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并设计一些实践的环节,如作品的朗诵、不同诗作的比较,有关诗歌形象的讨论等,最大可能地形成课堂的互动氛围。
“思考与探究”中翻译、改写的练习,也可帮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诗歌的形式独特性。
2.在作品讲授中,切忌空洞的主题阐释,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作品的形式分析上,要引领学生思考诗人采用了那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在一般印象式的风格描述之外,要更多从具体的形式要素和诗性思维入手,把握注意语言的节奏、分行、韵律等形式特征,以及诗人独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才能使诗歌分析落在实处,也便于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诗歌的形式分析之外,关于具体形象、诗歌含义的解读,也相当重要。
诗歌的意义往往并不确定,与其说要传达一种明确的主题,不如说表露一种情绪、敞开一种体验。
在讲解过程中,要尽量打破解释的单一性,尝试从多种角度切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开放性。
诗歌内涵的讲解当然是重要的一环,但注意不要提供“标准答案”,应注重启发,留出解释的“空白”,在意义的不确定中,让学生更自由地进行感知。
4.在学习现代派诗歌时,可适当地介绍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如与传统的诗歌相比现代主义诗歌有那些突破,“象征”、“通感”的含义等,为具体作品的阅读做一定的铺垫。
在作品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扣紧具体诗行的展开,分析诗人使用的手法和语言的特点,不要笼统地讲解,破除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陌生感”或“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