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生态系统的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8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基础知识整理生态系统是高考生物中的一个重要考点,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掌握生物学的整体框架和应对高考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系统地梳理一下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比如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原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生物部分(1)生产者:生产者是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比如蓝藻等。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消费者: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包括各种动物。
根据食性的不同,消费者又可以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对于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3)分解者:分解者是指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包括一些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至关重要。
2、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等。
这些非生物因素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
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就是一条食物链。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存在着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太阳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然后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在传递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成分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提示: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
2.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分解者都是微生物。
(×)提示: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如硝化细菌;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某些动物,如蜣螂等。
3.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成分。
(√)5.分解者是联系外界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桥梁。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与细胞呼吸等同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完全等同。
微生物分解作用是微生物分泌酶到细胞外,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也可能生成无机物),然后再吸收进入细胞,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
2.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图中组分1、2、3能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
图中的组分1是生产者、组分3是消费者、组分2是分解者,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探究蚯蚓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分解生活垃圾的速率,请写出该实验的基本思路。
提示:先控制不同的环境温度,然后利用等量的生理状态相同的蚯蚓去分解等量的相同的生活垃圾,在相同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生活垃圾的剩余量。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分析与判断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C[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A 错误;多数细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B错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正确;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D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及习题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组成4.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组成的一个链条。
食物链中消费者的排序依次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5.食物网: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练习题1、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答案:B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的统一体。
2、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三大组成要素是()A.生产者B.消费者C.传递者D.分解者答案:ABD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
3、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是基本成分。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答案:B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是各种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B.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C.动物不能成为分解者D.在分解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再利用答案:AB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A正确;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B正确;C、有些动物如蚯蚓属于分解者,C错误;D、分解者在分解遗体释放的能量为热能,是一种低效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利用,D错误5、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答案:D 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物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无机物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含义。
2、(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
3、(难点)能正确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
【要点梳理】要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范围1、生态系统的概念【高清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 399159 生态系统的概念】(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2)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3)生物圈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4)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要点诠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的空间范畴。
因为生态系统的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的自然区域,即空间。
(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各种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
生物不仅包括植物、动物,还有微生物。
这些结构成分要“齐全”。
(3)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这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2、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举例(见下表)要点二、生态系统的成分要点诠释:①非生物环境:有阳光、空气、水分、矿质元素等没有生命的成分。
②生产者:对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来讲,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把CO 2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使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这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
③消费者:参与食物链,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快速正常进行,并为植物传粉、受精、种子的传播等提供帮助。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④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又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为生产者的“再生产”提供原料。
并不是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和霉菌属于分解者,寄生菌属于消费者。
因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环节。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武汉高三模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作用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若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就会崩溃C.温带落叶林气温较高,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于北方针叶林D.沼泽淤泥因缺氧导致分解作用弱,可用于开发有机肥料2.(2024·重庆高三冲刺)泥浆生物反应器可用来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原理是将被污染的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并向其中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搅拌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加速污染物的分解。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小型动物都属于消费者B.泥浆生物反应器能够实现物质循环C.加入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属于分解者D.泥浆生物反应器属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3.(2024·江苏盐城中学高三期中)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不仅要分析其组成成分,还要理清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不都是植物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以生产者为起点,分解者为终点D.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因素是包括能源、气候、水等5.布氏菌从蚜虫体内获取全部营养元素,且为其提供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
蚜虫仅以筛管汁液为食,蚜虫与周围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是生产者,蚜虫是消费者,布氏菌是分解者B.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实线单箭头代表能量流动方向D.图中植物、蚜虫、瓢虫和草蛉之间构成了两条食物链6.(2024·西安高三模拟)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捕食行为会下行传递,直接或间接影响更低营养级生物,称为营养级联。
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本卷整理:【冀】三叶草王明某某省某某市康保一中(2012 某某)24.(9分)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糖代谢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中X物质为。
在有氧条件下,该物质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该过程在中进行。
(2)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多余的葡萄糖还可以转化成以储存能量。
(3)胰腺中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4)用14C标记的葡萄糖研究肝细胞内糖代谢的过程中,发现血浆中的白蛋白亦出现放射性,在白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
【答案】(1)丙酮酸;线粒体基质(2)肝糖原(或肝糖元);脂肪(3)胰岛A细胞;细胞间信息传递(或细胞间信息交流)(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解析】(1)葡萄糖氧化分解第一个阶段在细胞质中进行。
在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穿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图中X为葡萄糖氧化中间产物丙酮酸。
(2)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并合成肝糖原;还可促进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储存能量的脂肪等非糖物质。
(3)胰高血糖素由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与受体结合,调节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识别及传递功能。
[来源:中+教+网z+z+s+tep](4)根据题图可知,葡萄糖可转化为丙氨酸,用14C标记葡萄糖,在肝细胞内代谢转化为丙氨酸有放射性,合成蛋白质也会出现放射性。
白蛋白为胞外蛋白(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经过内质网的加工、高尔基体的包装,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
因此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试题评价】本题考察了高等动物血糖调节、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
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2012某某)1、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答案】D【解析】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AB错;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水稻是高等植物,不存在中心体,所以C错,D正确【试题点评】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命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基本结构。
专题十九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点2013~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合计全国地方全国地方全国地方全国地方全国地方全国地方全国地方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61.生态系统的结构3 5 0 0 1 1 0 2 0 1 0 04 9 6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 8 3 3 2 1 3 1 1 6 0 0 12 196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0 1 1 0 0 1 0 0 0 3 0 0 1 5命题分析与备考建议(1)命题热度:本专题相对其他各专题考查稍火(),十年中地方卷出现过33道题,全国卷出现过17道题,总计出现过50道题,平均每年会出现4~5道。
相对于知识的内容和密度而言,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高频点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考查方向:一是考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及其作用,二是食物链与食物网,三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四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类型及功能。
(3)考情前瞻:从命题角度看,多是以某一生态系统案例为背景,考查以下内容: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和食物链条数的计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计算,物质循环途径、信息传递等。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1.(2021·广东,2,2分,难度★★)“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
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C)A.黄鸟种群B.生物群落C.自然生态系统本题的切入点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诗句中的“山谷”属于非生物,“黄鸟”是消费者,“灌木”是生产者,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分解者,但是足以说明诗句中描写的景象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项正确。
2.(2020·浙江,11,2分,难度★★)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B)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大多数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本题的切入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整理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点整理: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物种组成的一组生物群体,分为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
-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所活动的全部领域,包括地面、水域和大气层等。
- 适应性放散:同一生态位的不同物种通过适应性分化来避免竞争,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物种在不同地域生存。
-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或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活条件和适应方式。
- 环境因子:环境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活活动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 有机体: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个体被称为有机体。
3. 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生物个体: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物种的单个个体或某一阶段的生物。
- 种群:生态系统中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组成的群体。
- 群落:生态系统中由多个物种组成的一组生物群体。
-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 生物圈:地球上范围广泛的所有生态系统的集合体。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
能量从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生物各个层次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主要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内各组织、器官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
- 稳定性:生态系统对于外界扰动的抵抗力和恢复的能力。
-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越脆弱的生态系统越容易受到破坏。
以上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态系统的结构(2012 山东)26. (8分)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
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
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
【答案】(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4)减少增加(5)吸收营养物质竞争阳光【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
(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
(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
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表格中提供的鱼塘生态系统相关量的前后变化,考查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
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2012 四川)31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答案】(1)大豆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能量流动【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知识点以识记为主,难道较小。
(2012 天津)9.(11分)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
据图回答:(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滴,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单选)。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B.水体溶解氧较高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答案】(1)磷脂 ADP+Pi+ATP(2)自然选择(3)B(4)【解析】第1小题考点基础,考核发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和ATP生成反应式。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高浓度环境植物动物均难以生存第3小题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分析有利和非有利因素。
若水体中溶氧较高,则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是有利的。
不应是减少的原因。
【试题点评】主要考查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通过调查曲线图,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与分析能力。
难度一般。
(2012 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 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D错误。
【答案】D[【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近几年高考已经将生态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出题,难度适中。
(2012 广东)27.(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答案】(1)升高垂体抗利尿激素(2)J b K2(3)【解析】(1)根据题意,外界咸水的浓度高于罗非鱼体液的浓度,造成罗非鱼失水。
随着体液中水分的流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在感受到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后,会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此适应咸水环境。
(2)根据图示,罗非鱼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
从b点后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
(3)根据题意,可以获得下述关系:,藻毒素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渗透压的调节、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内容,难度中等。
(2012 江苏)26. (8分)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
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
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
【答案】(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4)减少增加(5)吸收营养物质竞争阳光【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
(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
(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
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表格中提供的鱼塘生态系统相关量的前后变化,考查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
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2012 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C【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
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此时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