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西晋王朝的兴衰(1)
- 格式:doc
- 大小:453.50 KB
- 文档页数:1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气候变化竟能左右王朝命运?从汉唐盛世聊到法国大革命| 国历独家2015-12-02国历君国家人文历史气候变化与王朝兴衰的秘密整理 | 国历君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赴法国出席大会。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日益加剧,共同行动起来应对这一威胁和挑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事实上,自古以来,气候这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一直在冥冥中左右着帝国的兴衰、王朝的更替,下面就随国历君一起来看一看这只无形的手究竟是如何摆布人类历史的。
农牧之争背后的“天意”古代农业社会,人类应对自然变化的能力较差,大气温度每次变冷转暖,都会引发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动乱、战争和民族迁徙。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跌落、战争和浩劫,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和文化成就的取得,除了我们看得见的人为因素以外,冥冥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有气候的变化。
“彼苍者天,何其有极?”当中国古人面对变幻莫测的天道,发出如许浩叹时,他们哪里知道,气温的些许变化,哪怕是1℃的升降,就能把人世间搅得天翻地覆。
对古代中国而言,气候在温暖期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着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强弱对比和农牧分界线的南北飘移,由此引发或加剧民族冲突,进而决定中原王朝的兴替。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当时气候变化正处于秦汉、隋唐两个温暖期之间的寒冷期,在公元400年前后温度最低时,年平均气温比今天低了近2℃,较之温暖的汉、唐时代,要下降2℃-3℃。
有人以统一的斤亩折算,秦汉时代平均亩产量为132公斤,北朝平均亩产128.8公斤,东晋南朝为125.4公斤,均较前朝下降了2.84%。
土地单产对古代民族的竞争尤其是农牧民族间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土地单产高意味着在相同的面积上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能有更多的粮食积累,也就有更强的军事战斗力,在战争中获胜概率更高。
而寒冷直接制约着降水量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气温每下降1℃,年降水量将相应下降100毫米,粮食单位产量就会比常年下降10%。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
”(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群臣们悲伤的背影。
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
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
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
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3)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
气候的变化对朝代更替的影响史上朝代更迭频繁,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的话,我国已经经历了23个朝代和混乱割据时期的更迭。
如果只是单单把朝代的更替的原因归咎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王朝的兴替从来就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他是多方面导致的结果。
今天我们谈谈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气候。
气候对我国朝代更迭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的来说,中国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等等。
首先我们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超过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暖期,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低于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冷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暖期时间往往对应的就是大一统的王朝。
而冷期往往对应的就是战乱割据、王朝更替时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运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这个时间刚好和我国古代的冷暖交替时间相差无几,所以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朝代的更迭是基本吻合暖盛阴衰这一规律的。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温暖期的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的东周第二个温暖期的两汉第二个寒冷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的唐朝第三个寒冷期的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的明朝第四个寒冷期的清朝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
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对古代中国来说,气候温暖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对比,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决定著中原王朝的兴替。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
在温暖期,中原王朝农业发达,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在寒冷期,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当然,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到了寒冷期,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
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那么,今天我们正处于气候史上的什么时期呢?科研人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
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也许,气候变暖只是一个伪命题,长远来看,我们只是处于气候变化的某个正常时点上。
气候变迁与朝代更迭1972年竺可桢先生在《考古学报》第1期发表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笔者是在同年的人民日报上看到这篇文章的,当时笔者正在河北坝上康保县的一家小工厂工作;应当说这是一篇影响笔者人生的文章,它促使笔者开始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社会文化现象。
事实上,在竺可桢先生提供的气候变迁(温度)与历史时代(时间)的关系曲线中,既可以解释远古的十日并出的灾变现象(包括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共工撞倒不周山、嫦娥奔月等等,笔者认为它们记录了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起的气候变迁,由此笔者对远古神话传说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促成《帝禹山河图》巨画的问世),也可以理解我国历史上众多朝代更迭的自然环境变迁因素,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竺可桢先生绘制的“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的时候,首先感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角度,接下来则被简洁的不规则曲线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所吸引,当然要想解读这些信息则需要拥有跨学科的既广博又精深的知识和相应的理解力、洞察力。
在挪威雪线高度与时间曲线中,第一个波峰出现在公元前10000年前,第一个波谷出现在公元前7500年前,后者表示地球从一个冰期走向一个温暖期的变化,这个时期也正是人类文明突然兴起的时期,笔者认为它的刺激因素正是一颗不大不小的天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事件(参阅笔者所著《追寻远古的信息》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在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曲线中,第1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稍早一点的时候,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陡峭的波谷,它表示当时的气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间正是殷商王朝被周王朝取而代之的时候。
显然,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气候的剧烈变化,对周民族的兴盛有利,而对殷商民族的生存则产生了不利的效应,从而导致了两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
第2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前二三百年之间,它是一个相对比较缓变的波谷,而这个时期则正是秦国不段扩张并最终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期。
气候决定王朝兴衰?[摘要]:今天的吴哥城是着名的旅游胜地,而它更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历史定格--那时的吴哥,虽有着华丽的外表,却被其建造者抛弃,原因之一就是干枯的稻田让他们忍受饥饿。
一项研究认为,成吉思汗--这位在世界史中将最大的陆地连接起来的蒙古大帝,其秘密武器也许是:绝好的天气。
在《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学报》上刊登的一篇论文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证据,包括在今天蒙古的树干中收集到的年轮数据。
这些数据表明,在成吉思汗创建帝国伟业之时,原本寒冷的中亚地带却处于其一千年中最温和湿润的时期。
作者写道,这为“蒙古政治及军事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潜在的有利条件。
此研究小组的组长尼尔·佩德森(Neil Pederson)是一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轮科学专家。
专家们发现蒙古的湿润度曾连续15年超过往年均值。
从政治角度上讲,这对游牧类型的部落十分有利。
作者写道:“13世纪时,气候温暖又持续湿润,这就为草原植物及包括马在内的家畜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果你看过任何一部关于蒙古可汗的古装片,就会知道马匹对于领地扩张至关重要。
今天,在逐渐消融的北极上演的开辟海上新航道的竞赛中,破冰船作用之重要就相当于古代的马匹。
控制了新航道就等于得到了地缘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在中亚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成吉思汗及其逐水草而居的子民们或许多次轻易取胜。
不过,科学家们称好天气也只是暂时的。
他们对于未来趋势的分析令人担忧。
树干年轮显示,中亚地区在21世纪初遭遇的干旱是蒙古一千年没有遇到过的糟糕情况。
更糟的是,这时的温度还高于往常(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使然)。
在未来数十年中,蒙古的增幅幅度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们也许会目睹历史重演--大规模移民和牲畜死亡。
文章作者称,“在未来,如果温度增加的程度大于降水增加的程度,蒙古及亚洲内陆地区也许会更频繁地出现不定期的高温和干旱。
而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
”在长达300年中,明朝一直都是雄踞一方的超级大国。
分类号:K901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气候变化与西晋王朝的兴衰作者姓名:孙丹丹学号: 2012108126 系(院)、专业: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科学指导教师姓名:井红波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4年5月3日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晋时期气候变迁作了一个大致的描述,并就气候变迁与西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王朝的兴衰等作了论述。
本课题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为西晋气候的变化大势,第二章为气候对西晋的影响。
第一章以举例、查阅文献的方法为主,将文献中的冷暖记载予以绘制出整个西晋气候变化引起自然灾害的图表,从而明晰西晋气候变化状况。
第二章分为三个小节分别论述气候对西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明显可知西晋王朝的盛衰与气候的冷暖波动并非为单纯的偶合。
藉此说明气候变迁对西晋王朝的重大影响。
气候变迁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历史与文化,人类正是在变动不定的生存环境下创造着自身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气候的变化在时间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而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与其他时代相比较,西晋时期气候相对寒冷。
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农业社会发生一定的变动,对北方农业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造成这一时期中国南北文化出现较大差异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气候变化西晋影响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climate change,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made a rough descrip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ynas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or the climate change tren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for exampl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an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records to draw the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to clear the chart, changes in climate. The secon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impact of climate on the Xi J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not ups and climate obviously show the Xi Jin Dynasty to pure coincidence.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limate change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Climate change directly affects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reby affect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human society, human beings are in a volatile environment to create its own history and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e, s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limate China ancient society in time show good consistency. But the basic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is that: compared with other times,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is relatively cold clim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ll be affected, some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is the cause of this period Chinese North Sou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s one of the factors.Keywords:climate change;Xi Jin;Influence目录1、引言 (1)2、西晋气候分析 (1)2.1农事活动所反映的西晋气候 (2)2.2动植物分布状况所反映的西晋气候 (3)2.3自然灾害所反映的西晋气候 (4)3、气候变化对西晋历史的影响 (5)3.1气候变化对西晋经济的影响 (5)3.2气候变化对西晋政治的影响 (6)3.2.1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7)3.2.2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8)3.3气候变化对西晋文化的影响 (9)参考文献 (10)结语 (11)1、引言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据相关学者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原经济极为繁荣,国力昌盛,周围地区皆臣服;气候寒冷时期,中原地区经济迅速衰退,国力江河日下,伴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侵及农民起义的爆发,统一的封建王朝往往四分五裂,人民饱受战火的苦难。
特别是在中国的广大北方地区,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总而言之,历史时期气候的冷暖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进程起着推进和延缓的双重作用。
西晋气候的冷暖波动对当时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西晋王朝的兴衰与当时气候的波动并非是历史的巧合,气候的冷暖波动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点也是很值得我们予以重视的。
2、西晋气候分析(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于西晋时期气候的变迁,学界有不少研究成果。
竺可祯在其代表《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历史时期的第二个寒冷时期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前后持续了将近六个世纪,其时间是从公元初至公元600年。
牟重行在《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状况也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指出竺可祯的论文在材料的运用与解读等方面存在错误,但他并没有提出对历史时期气候的一些主要看法。
张家诚主编的《中国气候变化总论》中估计魏晋南北朝气温比现在低1.5℃,最低时期甚至比现在低2.5℃一3℃。
刘昭民在《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书中指出:从西汉成帝建始四年至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期间,气候寒冷干燥,属于第二次小冰河期,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0.5℃一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西晋时期确实处于寒冷期。
还有一些研究成果也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状况做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还是在竺可祯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
这些研究虽然都指出了这一时期气候的大致状况,但是对其中的气候波动没有进一步的分析。
因此,随着历史研究之中越来越注重气候这个因素,有必要将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
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图1历史时期气候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一般依据冰川进退、雪线升降、花粉以及树轮等来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但是,冰川的进退、雪线升降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比较缓慢,通常只能反映出10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树木年轮通常也只能反映几年至几十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情况,而用以反映逐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并不是很理想。
因为气候条件对年轮宽窄的影响并不是迅速的。
花粉的证据在有湖泊沉积和泥炭层的地区较为理想,其主要用于分析一百年甚至以千年为尺度的历史时期气候的研究。
由于这些研究误差都是以百年为单位,适用于比较长的时间段,对于只有上百年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这些方法存在较大的弊端。
所以,研究以十年为尺度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一般历史时期气候记载史料去分析,这些气候记载主要包括农事活动,动植物分布状况的变化,水、旱、冻等自然灾害。
2.1农事活动所反映的西晋气候中国是世界植物栽培的起源中心之一。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很早就已经总结出依据四季变化的规律来安排农事活动的经验。
因此,从历史时期的农事活动安排的时间变化,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该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
北方地区普遍种植冬小麦。
冬小麦生长周期比较长,秋种夏收,经历四季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反映较为敏感。
一般而言,中原地区冬小麦种植时间在农历八月,而江南地区则是在农历九月。
如果早种,气候温暖将会导致病虫害,而晚种也有易受霜害,而收获少。
因此,冬小麦的种植要在最佳时间,否则来年收成会出很大问题。
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汇胜之书》记载“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而穗小而少实”。
在西汉时期,黄河流域冬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在农历八月份,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记载“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白露在9月8号左右,秋分在9月22号左右。
这表明,在东汉时期,冬小麦的种植时期比西汉稍提前。
而到了西晋时期,冬小麦的种植时间是“八月上戊社前为上时,中戊前为中时,下戊前为下时”。
八月上戊社是指八月上旬的戊日即秋社,虽然不一定在上旬碰到这个戊日,但主要的要求是提前种植冬小麦。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晋时期农作物的种植日期普遍要提前。
南方地区普遍种植水稻。
历史时期水稻分布的变迁也气候因素的深刻影响,汉唐时期,随着北方政治经济地位的确立,以及中国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使水稻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度大范围种植。
但是,在西晋时期由于气候变得干燥寒冷,这对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制约作用是不可逆转的,北方地区的水利灌溉萎缩,水稻生产受到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