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75 KB
- 文档页数:11
卫生院科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一、目得通过科学得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得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得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医疗质量管理就是医院管理得重中之重,必须纳入常规管理、首要管理。
要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得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得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三、成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小组。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由院长负责,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医技、药剂科、中医科室负责人组成。
负责制定,修改全院得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得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得质量实行全面管理。
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四、健全规章制度:1、强调执行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中心内容得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得执行进行监督检查(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查房制度;(3)会诊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值班与交接班制度;(6)疑难病例讨论制度;(7)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8)术前讨论制度;(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3)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病案管理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讨论制度。
逐步建立影像、检验、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与无菌操作规程。
县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一、背景分析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县医院的核心工作之一,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县医院制定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
二、工作目标1.提高医疗质量水平:建立完善医疗质量评价机制,降低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2.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制定针对性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减少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
三、工作内容和措施1.建立医疗质量评价机制:(1)制定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临床科室的特点,制定适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疗效、安全、满意度等方面。
(2)建立医疗质量评价周期: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例如每个季度或每半年进行一次医疗质量评估。
(3)开展医疗质量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医疗质量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4)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医疗质量会议,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临床科室,及时发现问题和弱点,制定改进措施。
2.加强医疗安全管理:(1)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疗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等方面,规范医疗人员的行为和操作。
(2)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医疗风险评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加强患者安全教育:通过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患者对医疗安全的重视和认识,引导患者正确使用医疗资源和药品。
四、考核指标和方法1.医疗质量考核指标:(1)疗效评价指标: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相应的病例疗效评价指标,例如手术成功率、住院平均天数、术后并发症等。
(2)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医疗纠纷的处理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3)医疗质量培训情况:考核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包括参加培训的人数和培训内容。
(4)改进措施实施情况:考核医疗质量会议召开情况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1.明确目标和任务:明确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总体目标,例如降低医疗事故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任务。
2.组织建设: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确定各级、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3.制定制度和规范:制定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相关的制度和规范,如医疗操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等,确保医务人员按规范进行工作。
4.培训和教育: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监测和评估: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医疗事故和质量问题的数据,制定改进措施。
6.完善风险管理: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机制,提前发现和避免可能的问题。
7.建立反馈机制:建立患者投诉、医患沟通和事件报告等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
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考核方案1.医疗质量指标考核:根据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例如手术成功率、抢救成功率、药品合理使用率等。
2.医疗安全风险评估考核:通过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医疗机构的风险防控措施进行评估和考核,例如医患沟通情况、患者满意度等。
3.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定期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包括医疗操作技能考核、医疗质量知识考核、安全意识培养考核等。
4.患者满意度评估考核:通过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改善服务水平和患者体验。
5.事件报告和处理考核:对医疗事故、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情况进行考核,包括及时报告、调查分析和责任追究。
6.团队合作和沟通考核:对医务人员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如医患沟通情况、团队协作情况等。
7.绩效考核奖惩机制:根据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的成效,建立奖惩机制,以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和推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一、前言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声誉。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及上级医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及考核方案。
二、目标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级人员职责,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2.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持续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
3.提升全院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认识,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参与能力。
4.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行为规范,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具体措施1.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1)设立院级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副院长、医务科、质控科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2)设立科室级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质控员为成员。
(3)设立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医疗质量及安全工作。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1)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医疗质量管理职责、工作流程和要求。
(2)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3)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提高诊疗活动的规范性。
(4)加强病历质量管理,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5)加强医疗安全环节管理,防范医疗事故发生。
3.加强医疗安全教育与培训(1)开展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视程度。
(2)制定医疗安全培训计划,纳入全员培训年度计划,定期进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
(3)加强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4.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与考核(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质量的动态监控。
(2)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考核方案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的生命线,是衡量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了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工作计划考核方案。
一、考核目标(一)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医疗机构要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通过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升患者满意度和社会信誉度。
(二)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有效运行。
(三)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要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认识,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监督和考核医疗机构要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监督和考核,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监督考核制度,定期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进行监督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
二、考核内容(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情况1. 是否设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组织机构;2. 是否明确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3. 是否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会议,研究解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
(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1. 是否制定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2. 是否制定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流程;3. 是否制定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情况1. 是否定期组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2. 是否制定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培训和教育计划;3. 是否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考核。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实施方案第一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实施方案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为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院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方案,望各科室认真执行。
一、实施依据:(一)卫生局《医院等级评审》的通知(二)上级医政管理部门管理文件要求二、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满足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
(一)健全院科医疗管理组织,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
院长、科主任为院、科质量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要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
科室设质控员。
(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人组织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医疗质量及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检查分析并督导落实。
监管检查须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有反馈、有整改措施、有实际效果。
(三)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质量管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病案管理、护理管理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有活动记录,重视工作实效。
三、加强全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全员质量安全参与能力,质量安全培训纳入全员培训年度计划,定期进行,确保培训效果。
四、强化“三基”训练,分类开展临床医疗、护理、影像、检验、药剂、医院感染等岗位专业人员的练兵活动。
抓好抓实急症处理、重患抢救、复苏技术、外科操作、临床技能、病历书写等基本功训练,强化依法执业能力、医患沟通能力。
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核心制度,完善并实施各项规章、技术操作规程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防范、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完善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措施。
按规定报告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等不良事件。
六、加强重点部门及重点岗位的管理。
重点查找医疗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整改,每月有检查、有监控记录。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96713一、目标:1.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2.强化医疗安全管理,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3.建立完善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评估。
二、重点工作:1.建立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制定并完善质量管理手册和相关制度文件;(2)建立质量管理委员会,明确职责和权限;(3)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估和检查;(4)建立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处理医疗事故。
2.加强医疗科技设备的安全管理:(1)建立医疗科技设备的清查和审核制度,确保设备的合规性和安全性;(2)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3)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3.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1)建立医疗质量指标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权重和评估标准;(2)开展医疗质量考核,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奖惩;(3)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并根据结果进行改进。
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1)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2)组织定期的学术交流和病例讨论,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能力;(3)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医疗安全的重视度。
三、考核方案:1.定期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包括以下内容:(1)医疗质量指标的达成情况,如手术合并症率、感染率等;(2)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情况;(3)患者满意度调查的结果;(4)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和专业水平提高情况。
2.根据评估和考核结果,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奖惩,包括:(1)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2)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纠正和处罚。
3.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持续改进工作水平和质量水平。
2024年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范文一、遵循的规范与依据:1. 遵循《____年医疗服务质量安全专项整改方案》等法规性文件。
2. 严格遵守上级医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二、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 完善院科医疗管理结构,实行两级责任制,院长和科主任分别为院、科质量安全管理首要责任人。
领导班子需定期专题研讨医疗质量与安全议题,科室设立质量控制专员。
2. 由质量管理责任人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执行,包括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工作,并定期评估安全指标,确保落实措施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有改进并产生实际效果。
3.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控制、病案管理、护理管理等多个专项组织,定期研究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注重工作记录和实际效果。
三、强化全员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将质量安全培训纳入年度全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以确保培训效果,提升全体员工的质量安全参与能力。
四、加强“三基”训练与岗位练兵:对临床医疗、护理、影像、检验、药剂、医院感染等岗位人员进行专业训练,重点加强急症处理、重症抢救等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强化依法执业和医患沟通能力。
五、严格实施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完善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及岗位职责,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医疗安全事件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同时完善非医疗因素导致的意外伤害防范措施。
医疗事故和纠纷等不良事件按规报告处理。
六、强化重点部门和岗位的监控:持续查找医疗安全隐患,对关键部门和岗位加强整改,确保每月有检查和监控记录。
七、全面推行临床路径,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充分学习和应用临床路径,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八、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原则:强化以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增强患者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医患沟通和后续随访,优化医患关系,保障患者权益。
九、强化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各科室需根据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并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在执行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2023年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一、工作目标和指标1. 提高医疗质量水平,不断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和期望,实现医疗质量的可持续发展;2.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医疗事故,确保患者安全;3.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质量意识,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4.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流程;5.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方面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
二、工作计划1.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强化对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合作,对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
2. 加强医疗质量评估与监测- 开展医疗质量评估活动,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 进行医疗质量监测,及时掌握医疗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改进;-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质量评估和监测的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分析。
3. 强化医疗质量控制- 制定和实施医疗质量控制计划,明确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 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操作规范和流程合理;- 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积极推进医疗质量认证工作,提高医疗机构的质量水平。
4.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规范医疗安全工作流程;- 加强对患者用药的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使用;- 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加强对患者隐私的保护,防止患者信息泄露。
5.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电子化和互通互联;- 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发现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潜在问题;- 推行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三、考核方案1. 年度目标考核- 根据年度目标和指标,制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和标准;- 对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其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
2024年门诊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根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参照卫生部《____年三级专科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制定本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计划和管理目标。
一、科室管理:1、成立科室质控小组,有分工、责任到人。
每月不少于一次质控活动,对科室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控,并按要求填写门诊科室质控记录。
2、定期召开质控小组会议,研究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3、按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按时完成计划,不断提高医疗质量达到强化质量与安全意识。
4、按科主任手册、护士长手册项目要求按时填写。
二、医疗质量管理目标⑴、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⑵、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甲级病历≥____%。
⑶、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⑷、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⑸、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⑹、处方书写规范合格,合格率≥____%。
⑻、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请上级医师诊查;B、收住院或和病人进行有效的病情沟通。
⑼、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⑽、按专科收治病人。
⑾、病人做检查未归时,医生不能离岗与下班。
如有急事必须离开时,向门诊部报告,安排相关人员接诊处理。
⑿、做好门诊日志登记工作。
2024年门诊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二)一、工作目标:1.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高门诊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2. 树立全员参与的质量安全意识,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纪律;3. 建立健全门诊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4.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5. 健全信息化平台,提高门诊管理效率。
二、工作内容:1. 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1)组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2)建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医务人员投入到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中;(3)定期召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例会,总结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篇一:庄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一、目的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纳入常规管理、首要管理。
要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三、成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由院长负责,副院长、医疗组、护理部、医技、药剂科室负责人组成。
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
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四、健全规章制度:1、强调执行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⑴首诊负责制度;⑵三级医师负责制度;⑶分级护理制度;⑷术前讨论制度;⑸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⑹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⑺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⑻手术分级管理制度;⑼查对制度;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病历质量控制;⑾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⑿临床用血管理制度;⒀会诊制度;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准入审批制度;⒂医患沟通制度。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
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合格。
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
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门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副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
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
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医疗质控小组每周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2)、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会议上通报。
(3)、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评价质量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交流质量管理经验,讨论、制定整改计划及措施。
七、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奖励基金。
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奖优罚劣。
医疗质量的检查考核的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劳动聘用等挂钩,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疗质量单项否决。
篇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一、目的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纳入常规管理、首要管理。
要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三、成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由院长负责,副院长、医疗组、护理部、医技、药剂科室负责人组成。
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
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四、健全规章制度:1、强调执行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⑴首诊负责制度;⑵三级医师负责制度;⑶分级护理制度;⑷术前讨论制度;⑸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⑹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⑺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⑻手术分级管理制度;⑼查对制度;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病历质量控制;⑾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⑿临床用血管理制度;⒀会诊制度;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准入审批制度;⒂医患沟通制度。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
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合格。
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
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原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职能部门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副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
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
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医疗质控小组每周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2)、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会议上通报。
(3)、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评价质量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交流质量管理经验,讨论、制定整改计划及措施。
七、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奖励基金。
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奖优罚劣。
医疗质量的检查考核的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劳动聘用等挂钩,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疗质量单项否决。
篇三:门诊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门诊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根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参照卫生部《XX年三级专科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制定本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计划和管理目标。
一、科室管理:1、成立科室质控小组,有分工、责任到人。
每月不少于一次质控活动,对科室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控,并按要求填写门诊科室质控记录。
2、定期召开质控小组会议,研究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3、按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按时完成计划,不断提高医疗质量达到强化质量与安全意识。
4、按科主任手册、护士长手册项目要求按时填写。
二、医疗质量管理目标⑴、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⑵、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甲级病历≥90%。
⑶、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⑷、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⑸、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⑹、处方书写规范合格,合格率≥95%。
⑻、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B、请上级医师诊查;收住院或和病人进行有效的病情沟通。
⑼、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⑽、按专科收治病人。
⑾、病人做检查未归时,医生不能离岗与下班。
如有急事必须离开时,向门诊部报告,安排相关人员接诊处理。
⑿、做好门诊日志登记工作。
(13)、传染病上报率100%(14)、科室人员“三基”考核参考率、合格率达100%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门诊部质量管理小组XX年7月1日11格式已调整,word版本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