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作为较多民众都喜欢的一种食物,其具备较高的营养物质,同时自身适应土壤与环境的能力相对强一些,因此成为了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扰,造成马铃薯产量与质量的不断下降,所以应加强防治技术的水平,提升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马铃薯的常见病虫害1、病害①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爆发原因,是真菌侵入而造成的。
主要感染位置是:一,植株的叶片位置,在感染了茄链格孢病菌之后,会在其表面呈现出多个黑褐色的斑点,在圆形的中间存在着同心轮纹。
二,块茎位置在感染的时候同样会出现与叶子同样颜色的圆状病斑,并且得病与健康部分之间的分界线清晰明了。
不仅如此,在叶片表面留有水珠,并且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时,会让病菌极易进入到健康植株内部,对其产生威胁。
②晚疫病晚疫病的产生是因真菌入侵感染造成的,疫病霉菌进入健康植株体内,来让其产生疾病,该病情是一种破坏力较为强劲的疾病。
主要危害位置有:一,地面上的茎干与叶柄,在爆发疾病时会呈现出条形状的褐色斑点。
二、叶片,会显示出圆形的绿褐色病斑,并且周围还具有绿色的晕圈。
三。
块茎在感染疫霉病菌时,会出现向内凹进去的斑。
感染速度较快的是叶子位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将全部植株感染上。
2、虫害①蚜虫在马铃薯种植区域内出现的蚜虫,主要是桃蚜,通过吸取并食用叶片中的汁液,从而对植株造成危害。
害虫体型呈现细小、椭圆、绿色的状态,在田间温度能够达到20摄氏度时,对该虫子的繁殖能力有一定帮助,使其能够大面积的在田间爆发。
②块茎蛾马铃薯块茎蛾是种植区域内爆发次数多的害虫之一,在其幼虫期间会对块茎进行吸食,造成多个弯曲的孔洞,从而对其重要的根茎部位造成严重伤害。
该害虫成年期时,体长能够达到5-6毫米左右,整体呈现出的颜色为灰褐色,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大多数生存的位置是山区或丘陵地带等位置,幼虫每年集中在5月至10月之间进行大面积损坏,严重时会造成整片区域内减产四分之一。
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食物作物,但它往往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并分点列出如下:一、病害的防治方法:1. 枯萎病:枯萎病是马铃薯的常见病害之一。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保持田间的良好通风等。
2. 霜霉病:霜霉病对马铃薯的破坏性很大,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及时采用药剂喷雾进行预防和控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清洁田间工具等。
二、虫害的防治方法:1. 蚜虫:蚜虫是马铃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会导致马铃薯的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抗虫品种、定期翻腾土壤、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等。
2. 马铃薯夜蛾:马铃薯夜蛾会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和茎部,造成严重的减产。
防治方法包括安装灯光诱虫器、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雾、改变作物的生长季节等。
3. 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啃食马铃薯根部和茎部,造成马铃薯的减产和损失。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过度生长的马铃薯植株、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等。
三、综合防治方法:1. 定期巡视:农民应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危害和症状。
这有助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有效减少损失。
2. 混作栽培:农民可以适度采用混作栽培的方式,将马铃薯和其他庄稼植物混合种植。
这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免疫力。
3. 种植健康种薯:选择健康种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健康种薯能够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确保产量和质量。
4. 土壤改良: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虫害能力。
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肥料和微生物制剂等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强马铃薯的免疫系统。
5.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虫害能力,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农民应该按照土壤肥力情况进行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施肥。
总结起来,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涉及病害和虫害两个方面。
对于病害的防治,农民可以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喷洒药剂等。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产出的马铃薯备受市场欢迎和好评。
生产中及时有效的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是增收增效的基础措施之一。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1、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块茎也可受害。
①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圆形褐色斑点。
发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有的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
后期多个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状的大枯斑,病叶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枯死。
叶柄、茎部染病,初期生出稍凹陷状的褐色线条斑。
发展后呈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后期茎、叶枯死。
薯块染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稍凹陷的暗褐色病斑,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干腐状。
②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早疫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部蔓延。
病菌在病残株、土壤、病薯上越冬,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在-35~-45℃下病残株上的病菌也可存活。
病菌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内部组织,引起发病。
早疫病多在7~8月雨季发生,雨水多,湿度大,多雾多露,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通透性不佳,管理粗放等都会引起病害的高发。
适宜发病的温度24~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茎、薯块,一般年份可造成20~40%的减产,严重年份减产高达5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年份。
2020年9月15日,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①发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叶、茎、薯块。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不规则状的黄褐色斑点。
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浸状的并生有一圈白霉的大病斑。
病叶背部密布白霉。
马铃薯几种常见病害症状简易识别与防治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马铃薯病害症状,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方法。
1. 铜皮病:叶片表面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黑褐色斑,严重时叶片死亡。
主要由干燥、高温、低湿以及缺钙、缺硼等环境因素引起。
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提高空气湿度,及时补充钙、硼等元素。
2. 褐腐病:开始时叶片表现为小点状暗绿色斑点,逐渐变为深褐色或黑色,边缘呈紫色,叶片干枯、卷曲,严重时整个叶片坏死。
主要由真菌引起,传播途径包括种薯、土壤、风等。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避免种薯传播病原,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
3. 银斑病:叶片上出现淡黄色小斑点,中间呈银白色,逐渐扩大合并,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病叶早期呈现轻度卷曲,后期叶片纤维化,叶色变浅,叶片干燥。
防治方法:提高田间通风,增加光照,适时防治害虫,及时补充足够的养分。
4. 白粉病:叶片上出现粉白色的斑点或灰白色粉末状物质,害叶脱水、变形、卷曲,严重时叶片早期死亡。
主要由真菌引起,温湿度适宜时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增加田间通风,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
5. 病毒病:叶片上出现黄化、斑驳、畸形等症状,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病毒通过虫害传播,主要包括蚜虫、叶螨等。
防治方法:加强病毒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害虫,清除病毒植株。
预防马铃薯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增加通风和光照、定期监测病虫害情况等。
当发现病害症状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损失。
马铃薯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其生存环境广泛,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因此,对于马铃薯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识别常见的马铃薯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晚疫病是最常见的马铃薯病害之一,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地下茎部分。
其特点包括叶片转黄、干枯、腐烂,地下茎呈现黑褐色。
在防治晚疫病方面,可以采取农药喷洒、早熟栽培等综合治理措施。
2. 马铃薯黑腐病马铃薯黑腐病主要由烟草野生茎黑腐病菌引起,其特征是马铃薯地下茎患处呈现黑褐色,有恶臭味。
在防治方面,可以进行消毒、深耕、翻土等措施,以减少病原体存活的机会。
3. 马铃薯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特点是在马铃薯块茎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时可导致马铃薯变软腐烂。
在防治炭疽病方面,可以选用抗性品种进行种植,并注意加强农田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二、识别常见的马铃薯虫害1. 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以马铃薯的地下茎为食,会导致马铃薯减产。
为了防止甲虫的侵袭,可以在田间采取施加农药、定期翻耕等措施。
2. 马铃薯象甲马铃薯象甲是马铃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以马铃薯块茎为食,导致马铃薯受损。
为了防治象甲虫,可以使用具有毒杀作用的农药,或者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使用寄生性线虫等。
3. 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又称为桃蚜虫,是一种以植物汁液为食的害虫。
在大量繁殖时,会导致马铃薯凋萎、叶片卷曲等。
为了控制蚜虫的扩散,可以采取农药喷洒、灌溉正常等综合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在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中,综合施策是最有效的方法。
具体措施如下:1.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在种植时,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虫害能力的马铃薯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农田管理: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防止水分积聚,减少病害的滋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虫害能力,尽量减少使用过量肥料,以免引起病害滋生。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了马铃薯质量及产量,感染严重时,通常造成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疮痂病、枯萎病、蚜虫及蛴螬等,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本文介绍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以期促进马铃薯种植产业健康发展。
1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1.1发病特点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由致病疫霉引起,感染后会出现块茎、茎叶腐烂等问题。
叶片染病后首先会在叶尖或叶缘位置出现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呈现出浅绿色晕圈,一旦湿度偏大,病斑会进一步扩大,还会出现白霉,白霉味孢子囊和孢囊梗,最为明显的部位是在叶背;在干燥时,病斑会变成褐色,但不会出现白霉,很容易脆裂,扩展速度相对较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时会出现褐色的条斑。
在发病时,叶片卷缩,最终全株黑腐,所有田地出现枯焦的情况,并且还会散发出腐败气味。
1.2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
例如鲁引1号、新大丰、超荷十五、高原二号等。
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购买马铃薯种薯后,将薯块放在通風处晾干,以减少薯块表面病菌的侵入,入窖前,进行清选工作,直接将病薯清除掉。
在种薯切块时,可以使用5%高锰酸钾或75%酒精不断浸泡切片5~10 min以充分消毒,并且交替使用消毒工具。
需选用健康的种薯,切断晚疫病发生根源。
合理控制栽培工作,科学选择早播日期,并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播种,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植株的健壮生长,提升其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可有效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率,例如大葱与胡萝卜的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抑制作用。
马铃薯与豆类、禾本科等作物进行轮作最佳。
拌种处理。
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拌种(浸种)处理能够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拌种方法有干拌和湿拌。
干拌是将适当药剂与滑石粉均匀混合,然后再与种薯混合均匀后进行播种;湿拌是配制一定浓度的药液,在切好的种薯上均匀喷洒,等待搅拌均匀晾干后,再进行播种处理。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最重要的非谷物作物之一。
由于环境、病原
真菌和昆虫等因素的影响,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
本文将介绍马铃
薯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1.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病毒通过蚜虫等媒介传播,使马铃薯叶片出现
黄化、瘪痕和褶皱等症状。
为了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应选用抗病毒病的优良品种,并在生
长期间定期喷洒杀虫剂来控制蚜虫。
马铃薯晚疫病由疫霉菌引起,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晚疫病的症状
包括叶片上出现黑色或棕色的斑点,疫病发展后,叶片会逐渐枯萎,整个植株会被感染。
为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可以选择抗病品种,避免种植过于密集,及时采取农药喷洒或熏
蒸处理种子。
马铃薯疫病同样由疫霉菌引起,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
疫病的症状包括茎叶出现
黑色液体,叶片迅速枯萎,植株死亡。
为了防治马铃薯疫病,可以在种植前消毒土壤,定
期喷洒杀菌剂,以及尽量避免地下水和淤水的积蓄。
马铃薯早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病害,与晚疫病类似,但是早疫病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为了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可以使用抗病品种,早种植或晚收获,定期喷洒杀菌剂,以及采
用适量的施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防治马铃薯病害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和综合防控。
种植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定
期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消毒种子、土壤和种植工具,以及采取适当的灌溉管理措施,有
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其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下面是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1. 霜霉病霜霉病是马铃薯上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
主要特征包括叶片上出现灰色至黑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羽状斑块。
严重感染时,叶片会枯黄、枯萎甚至脱落。
防治霜霉病的方法包括:-定期除草、保持地面整洁,减少病害的传播。
-使用抗霜霉病品种,如“雅尔特”、“卡塔琳娜”等。
-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等,定期进行防治。
2. 白粉病白粉病是马铃薯另一常见的病害。
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和茎部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受害部位严重时会变黄、干枯。
防治白粉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如“保护者”、“芬迪拉”等。
-提高通风条件,保持马铃薯生长环境的干燥和透气。
-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如乙酰唑酸锌等,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3. 疫霉病疫霉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也被称为坏疽病。
主要以地下茎块为主要受害部位,表现为褐色斑点,渐渐变为黑色,并有腐烂的现象。
防治疫霉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无病害的种薯,避免病害的传播。
-增加土壤通风,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如敌草灵等。
4. 疮痂病疮痂病是马铃薯的常见病害之一,病害表现为地下茎块被粉尘状的菌丝包裹,形成黑色疮痂。
严重时,地下茎块会腐烂并受害部分扩大。
防治疮痂病的方法包括:-选择健康的种薯,避免病害的传播。
-保持马铃薯生长环境的干燥和透气。
-合理施肥,增加植株的抵抗力。
马铃薯常见的病害包括霜霉病、白粉病、疫霉病、疮痂病和褐斑病。
选择抗病品种、保持生长环境的卫生和湿度适宜、喷洒杀菌剂等方法可以有效防治这些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马铃薯主要病虫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马铃薯主要病害有: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青枯病等。
主要虫害有:马铃薯块茎蛾、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
其中属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有三种: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
马铃薯主要病害马铃薯环腐病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
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防治方法: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集中处理。
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地下茎基部、块茎、匍匐茎受害后,形成较大的甚至包围整个茎基部的畸形、粗糙、疏松的肿瘤,酷似花椰菜。
幼薯则整个变成畸形,较大薯块则多在芽眼处形成畸形的癌瘤。
高感品种在腋芽和茎间形成小癌瘤。
癌瘤的数目、大小,因品种的感染性、感病的迟早、侵染点的多少和发病程度而异。
引言概述: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其种植密度高、气候变化等原因,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高效防治马铃薯病害,本文将针对十种常见的马铃薯病害,提供相应的防治方案,包括预防措施、病害检测和治疗方法等。
正文:1.马铃薯早疫病种植抗早疫病品种合理灌溉和施肥,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平衡定期巡视、病害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引入保护性病害防治技术,如草铵盐喷雾等如发现病害,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2.马铃薯晚疫病选择抗晚疫病品种进行种植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症状采用适当的灌溉方法,避免病害传播注意病害传播途径,如果实等,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如出现病情严重的情况,可以考虑实施土壤消毒等措施3.马铃薯黑斑病剪除黑斑病患部,及时清除病叶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避免病害扩散使用酒精、氯化钠等消毒工具,减少病害传播使用高效杀菌剂进行防治,如丁硫菌灵、多菌灵等加强农田管理,清除受病菌污染的残茬4.马铃薯炭疽病选择抗炭疽病品种进行种植加强炭疽病病害监测和防控预警控制湿度和通风,避免病害扩散定期剪枝和除草,保持农田整洁如发现病害,及时喷洒炭疽病防治剂,如金龙菌可湿性粉剂等5.马铃薯病毒病选择病毒抗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加强病毒检测和防控预警设置隔离区和有效隔离措施,避免病毒传播定期清除病叶和病株,减少病毒源如发现病毒病害,采用病毒防治剂,如多玛立匹特等总结:马铃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
为了高效防治马铃薯病害,在种植阶段选择抗病品种,并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定期巡视、隔离区设置以及合理使用防治剂等措施也是高效防治马铃薯病害的重要步骤。
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保障马铃薯种植的顺利进行。
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一、马铃薯早疫病
1、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
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
病菌在潮湿的情况下(降雨、灌溉、长时间露水)。
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产生孢子,其存活温度范围广,并由风力传播。
早疫病产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发生早,但其生长传播却更少地依赖于叶片表面的长时间潮湿而且发展速度较慢。
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症状是有角的黑色小斑点。
随着受害部位的扩大成熟,病斑逐渐变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圆。
在叶缘处有褪色的枯黄组织。
防治方法:
马铃薯封垄后。
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
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每7d喷1次,共喷3次。
二、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青海省大多在马铃薯开花前后发生危害严重。
病原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田间残留的块茎、有机体,或储藏的种薯中越冬。
马铃薯晚疫病易在凉爽、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
但如果灌溉、
潮湿状况和凉爽的温度持续,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发生,即使在较热、较干燥的地区或季节,受到雨水冲刷或灌溉的植株在密集的叶冠底下形成一个潮湿凉爽的微环境,该病也会发生。
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侵人健康的叶片组织,产生新生孢子。
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很快会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
进行再度传染。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
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
然后再向整个叶面扩散。
在潮湿的环境中。
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
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不正常的、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区域。
2、防治方法:
开花前后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时,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系统性防治。
每隔7d喷1次。
尤其在植株快速生长期。
植株每隔几天会成倍地生长,所以关键在于预防新生叶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三、马铃薯黑胫病
1、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属细菌性软腐病害。
侵染茎和块茎。
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
而以幼苗最多。
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心叶黄化、
变小、卷曲。
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
腐烂处有臭味。
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多半死亡。
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并产生黏液,有臭味。
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
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利于发病,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
造成严重的侵染。
2、防治方法:切薯播种时,用55%敌克松按种子量的0.1%拌种。
拌种时先将敌克松与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匀,再加10kg左右的干土拌匀,然后与种薯拌匀,必须随拌随播。
或者将55%敌克松350g与15-20kg干土拌匀后直接撒施在马铃薯播种沟内。
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及时拔除,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雾。
四、马铃薯病毒病害
马铃薯由于被病毒单独或复合感染引起的病害称病毒病害。
病毒侵染马铃薯植株后,逐渐向块茎中转移,并在块茎中潜伏和积累,通过无性繁殖,世代传递,导致产量逐年降低,品质变劣;同时表现出各种畸形症状,最终失去种用价值。
一般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
1、症状
大多数病毒病在得病当年症状不明显,但在温度较高的地区。
症状逐年严重。
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病症状:叶片颜色深浅不一,但叶片平展,不明显变形。
叶脉不坏死。
马铃薯条斑花叶病症状:在
不同品种上症状也有所不同,大多数品种表现重花叶,有小枯死斑点或叶脉坏死,叶柄和茎上也有黑褐色坏死条斑:生长发育后期植株下部叶片干枯,不脱落,呈垂叶坏死状。
马铃薯皱缩花叶病症状:弱株系在一些品种上引起轻花叶、小叶尖脉间花叶。
叶尖扭曲。
顶叶片卷叶;强株系侵染后产生明显花叶,叶片严重变形,有时叶柄、叶脉坏死、植株矮小。
马铃薯卷叶病症状:病株叶片边缘以主脉为中心向上卷曲。
严重的卷成圆筒状,病叶呈革质,块茎小而密生,其内维管束变为黑褐色或发生网腐症状。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症状:叶和茎成锐角向上束起,叶片变小,常卷曲,半闭半合,全植株失去润泽的绿色,块茎由圆变为长纺锤形或圆筒形。
芽眼突出。
有时有纵裂纹。
在田间很难根据症状类型确定病毒种类,因为不同品种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症状差异很大,而且田间复合侵染较多,症状的变化也很大。
2、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在留种地及时防蚜对减轻退化有显著效果,尤其对卷叶病毒效果明显。
也可选用病毒钝化剂,如20%毒病灵、2%宁南霉素等。
(2)加强栽培管理目的是促早熟,保证增产,并避免在高温下结薯。
为此,须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高畦栽培,合理用肥,拔除病株,勤中耕培土。
(作者单位:166371黑龙江省大庆市林句县花园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