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寓言二则二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以下是《寓言二则》二年级下册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课文内容
《寓言二则》是由两则寓言故事组成,分别是《坐井观天》和《亡羊补牢》。
二、《坐井观天》寓意
坐井观天,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坐井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比喻眼光狭小,见识短浅。
三、《亡羊补牢》寓意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原文是:“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及时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
继续受损失。
四、课堂重点
1. 掌握生字词,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 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寓意,并应用到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课堂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寓言故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六、课堂活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寓言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3.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创作短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寓言二则的故事
寓言二则是一种以虚构的故事来告诫人们做人处世的道理。
以下是一个寓言二则的故事:
从前有只小鸟,它喜欢在森林里飞翔,但因为它太小了,常常被其他大鸟欺负。
一天,小鸟遇到了一只乌龟,他向乌龟诉说自己的苦闷。
乌龟听了小鸟的故事,对它说:“我知道一种方法可以让你不再被其他鸟欺负。
”小鸟非常感兴趣,问道:“请问这种方法是什么?”
乌龟回答:“你可以找到一块漂亮的石头,然后将其咬在嘴里,飞向其他鸟,他们看到你嘴里的石头,就会认为你很强大,就不会再欺负你了。
”
小鸟听了乌龟的建议,马上去寻找一块漂亮的石头,并将其咬在嘴里,飞向其他鸟。
果然,其他鸟看到小鸟嘴里的石头,都认为它很强大,开始尊重它。
可是,当小鸟再次飞回乌龟的身边时,乌龟看到小鸟嘴里的石头,却告诉它:“小鸟啊,你为什么要欺骗其他鸟呢?你的实力并不在石头上,而是在你自己的翅膀中。
”
小鸟听了乌龟的话,意识到自己应该用自己的本领来展现实力,于是它扔掉了嘴里的石头,开始展示自己的真正能力。
从此以后,其他鸟都尊重小鸟,并且愿意和它一起飞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欺骗他人,也不要用虚假的东西来掩盖自己的弱点。
只有通过真正的努力和实力,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
任。
第1篇一、《猴子学艺》故事简介: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聪明的猴子,它听说人类的世界里有很多奇妙的知识,于是决定去学习。
猴子来到了人类居住的地方,找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工匠,向他请教各种技艺。
老工匠看在猴子诚恳的眼神里,决定免费教授猴子技艺。
然而,猴子学艺心切,却总是急于求成,结果学到的技艺都是半途而废。
笔记摘抄:1. 猴子学艺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耐心和恒心,不能急于求成。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
2. 老工匠的耐心和爱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者的伟大。
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下一代,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猴子虽然聪明,但过于自负,导致学艺不成。
这告诉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盲目跟从他人。
猴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结果一事无成。
5. 猴子学艺的故事,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我们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二、《井底之蛙》故事简介: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上,有一口井,井底有一只青蛙。
青蛙每天生活在井底,只知道井口那么大的天空。
有一天,一只从远处飞来的鸟儿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非常美好。
青蛙不相信,认为自己的井就是整个世界。
直到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才真正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
笔记摘抄:1. 井底之蛙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广阔的视野,不能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我们要学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世界。
2. 青蛙在井底生活久了,已经习惯了那种狭小的环境。
这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我们要努力摆脱不良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
3. 青蛙不相信鸟儿的话,说明它缺乏信任。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信任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青蛙跳出井口后,对外面的世界感到震惊。
这告诉我们,要勇于尝试新事物,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5. 井底之蛙的故事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寓言二则课堂笔记
【寓言一】《老鼠与青蛙》
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争夺王位的故事。
但是,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权力斗争的故事。
它更多地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我们在竞争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在这个寓言中,老鼠和青蛙通过相互协作,成功地追逐到真正的王者,并且共同享受王位带来的荣誉和利益,而不是之前互相抢夺、斗争的局面。
这告诉我们,在竞争时,我们应该关注合作,而不是单方面的争夺和攻击。
只有当我们团结一致时,才能实现共赢和发展,否则只会造成自己的失败和损失。
【寓言二】《猴子选大王》
这个寓言讲述了一群猴子选举领袖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猴子们不断地争斗和攻击对手,直到最后选出一个虚伪、野心勃勃的领袖,他在权力下变得贪婪和残酷。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选出的领袖并不是最适合的,而是那些懂得欺骗和制造谎言的人。
同时,这个寓言也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地跟随权力,因为这只会导致我们失去自己的尊严和道德信仰。
总之,这两个寓言告诉我们,竞争和权力斗争中的协作和信念非常重要。
只有在遵循公正和道德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和成功。
二年级寓言二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一:《乌鸦喝水》
从前,有一只乌鸦口渴得很,找到了一口水井。
井水很深,乌鸦喝不到水。
它看到井里有一些石子,于是它一个个地投入井中,直到水面上升到了井口,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道理:勇于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寓言二:《兔子和乌龟赛跑》
从前,兔子和乌龟一起参加了赛跑比赛。
兔子很快就跑到了前面,但他自以为自己跑得很快,于是停下来玩耍和休息。
而乌龟一直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跑,最终赢得了比赛。
道理:不要自满和懒散,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其实该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精选篇1)教科书分析:1.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揠苗助长》讲的是有个人为了让秧苗长得快一点,而把秧苗拔高的故事,说明了做事不顾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
故事短小,语言浅白,道理易懂,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学习。
2.本课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相对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由于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的识字写字量有所加重。
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课后练习题:“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体现了阅读理解——概括抽象的逻辑训练过程,是一个难点。
要做好任务分析,以安排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标。
4.课后练习题:“读一读,说说每组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不是要求掌握“赶紧”“焦急”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状语表情达意的效果,体会如何在句子中写具体些的表达要求。
5.课文只有一幅插图,而插图仅仅呈现《亡羊补牢》故事发生的一个具体情境,对借助插图阅读帮助不大,体现了向第二学段阅读学习的过渡,因此,利用寓言故事的题目梳理故事的条理以了解故事内容,就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6.课后选做题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本设计不涉及。
学情分析:1.寓言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白纸一张,在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已经学习了《坐井观天》等三篇寓言,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
寓言二则课文1. 原文-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 字词解释- 亡:丢失。
- 牢:养牲畜的圈。
- 窟窿:洞。
- 街坊:邻居。
3.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 重点句子分析-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是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想法,他没有认识到羊圈破损会继续造成羊的丢失,表现出他的固执和短视。
-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这里体现出养羊人在第二次丢羊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及时补救的重要性。
5. 课后练习思路(假设)- 如果有要求用“亡羊补牢”造句,可以这样写:小明在期中考试中数学成绩不理想,但他亡羊补牢,每天认真复习数学知识,期末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 如果是让复述故事,可以按照故事的起因(羊圈破了,羊丢了一只)、经过(街坊劝告不听,继续丢羊)、结果(修羊圈后羊不再丢)的顺序进行复述。
1. 原文-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寓言故事——寓言二则
【小蜜蜂与油菜花】
一只小蜜蜂看到一株油菜花正在流泪。
小蜜蜂便前去问道:“美丽的油菜花,你为什么悲伤呢?”
油菜花回答道:“明天我的生命就将凋谢,我的美丽就将消失,我怎能不悲伤呢?”
小蜜蜂问道:“你是否已孕育了种子呢?”
油菜花回答道:“我内心正膨胀着很多种子。
”
小蜜蜂说道:“美丽的油菜花,那么你不仅不必悲伤叹气,而且你应该庆幸自己——只要你拥有美丽的种子,不久的将来,你还可以开出绚丽的花,你的美丽还将再现。
”
只要你永远拥有美丽的种子,你就可以开出成功之花,拥有美丽的未来。
【山羊与斑豹】
一只山羊初次见到一只美丽的斑豹时,它对斑豹身上漂亮的斑纹极为喜爱,羡慕不已。
于是,山羊便兴高采烈地走到斑豹面前,禁不住喜悦之情去抚摸斑豹身上美妙的斑纹。
斑豹却对送上门来的猎物毫不留情,它凶残而又津津有味地吞食了这只可怜的山羊。
这只山羊临死时悲叹道:“我真愚蠢,我原以为凡是美丽的东西都是善良可爱的,结果却因爱美之心葬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
有些美丽的东西也是致命的陷阱。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寓言二则》包括《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讲述了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后,街坊劝他修补羊圈,他开始不听,后来丢失更多羊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只要及时补救,还来得及。
《揠苗助长》则说的是一个农夫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些,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死了的故事,寓意是做事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这两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还比较陌生。
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喜欢听故事,但对于故事背后的寓意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通过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会认“寓、则、亡”等12个生字,会写“亡、牢、钻”等8个字。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理解“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理解“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寓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如动画展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
2.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寓意。
3.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课时:2课时
相关资料: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去掩盖。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学习目标
1、分散识字2个。
2、朗读课文,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
3、练习复述课文。
四、比读书(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
当堂测试一
我会读!
五、比读书(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当堂测试二
我能行!
六、读懂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三: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他知道什么?
2、“碰”和“响”之间是什么关系?
3、他知道只要一碰铃铛就会响起来,为什么还要去碰?
当堂测试三
我最棒!
综合测试
1、花落谁家。
(选词填空)
只要……就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1)()轻轻一碰,那个铃铛()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2)王丽莉()学习好,()爱帮助人。
(3)()今天刮大风,()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迟到。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刻()求()()()捕蝉
守株()()()假()威
画()点()()辕()辙
3、我会讲《掩耳盗铃》的故事。
(练习复述课文)
回顾目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随文识字。
2、朗读课文,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
3、读《滥竽充数》附的原文,对古代汉语有一点感知。
比读书(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当堂测试一
我会读,也会填!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吹竽却在乐队里。
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
读懂课文(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
小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在乐队里?
2、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怎样吹竽?用“﹏”画出句子。
当堂测试二
我知道!
从这则语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综合测试
1、我会读!
寓言演奏溜走编排继承改成掩耳盗铃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2、书“语文天地”第三题。
3、看拼音,写词语
gǎi biàn jìchéng biān pái yǎn zîu
()()()()yǎn ěr dào líng làn yúchōng shù
()()
4、比一比,再组词。
数()齐()排()
楼()挤()非()
编()改()
遍()攻(
目标回顾:
1、随文识字。
2、朗读课文,懂得课文所讲的道理。
3、读《滥竽充数》附的原文,对古代汉语有一点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