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 格式:docx
- 大小:9.11 KB
- 文档页数:5
《卢沟桥烽火》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4篇《卢沟桥烽火》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卢沟桥烽火》篇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揭题、导入:揭题:板书:卢沟桥烽火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烽火:报警的烟火。
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板书)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是什么样的烽火?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要求:同学们通过上网查寻有关的资料,看看卢沟桥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学生上网进行资料查询通过网易查询卢沟桥。
每个资料要说明出处,以利交流。
查到资料后,可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书面调查。
查询结果总汇,诱发学生情感学生回答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拔,小结。
a:通过资料可了解:七bull;七卢沟桥抗战(介绍)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中华英雄rarr;无名英雄碑rarr;中国版图说明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华英雄(国耻日)rarr;九bull;一八事变时代背景rarr;说明日本帝国主义此时已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南京大屠杀(图片、内容)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
中国台湾南部院校师生观感畅然不忘历史。
学者分析:日本为何再次篡改历史教科书要牢记历史名山景色:卢沟桥了解卢沟桥。
英雄人物:赵登禹。
了解大刀队,抗战英雄。
b:总结: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战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
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本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c:过渡: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烽火的呢?初读课文,发展情感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卢沟桥烽火》的内容,认识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思考:卢沟桥烽火意味着什么?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理解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复述课文,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抗日英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英勇顽强。
5.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果你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你会如何为祖国做贡献?(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人物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能体会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3.课堂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课文《卢沟桥烽火》2.卢沟桥事变历史资料3.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人物事迹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卢沟桥烽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掌握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3)认识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事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以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珍惜和平、警惕历史悲剧重演的意识;(3)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3)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国内外形势的联系;(2)事变中various military strategies 和战术的应用;(3)事变对中日两国关系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共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景再现:(1)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再现卢沟桥事变的关键场景;(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2. 调查家族中祖辈或父辈对卢沟桥事变的了解,记录下他们的讲述;3. 搜集更多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精选16篇)《卢沟桥烽火》教学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1.我会读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震耳欲聋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呐喊歼灭挑衅狼狈爹娘众寡悬殊万籁俱寂如火如荼2.我知道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____________”的经过,揭露了____________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____________的滔天罪行,讴歌了____________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3.我质疑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拿起笔记录下来。
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1.“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3.我国守军是怎样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1)自己默读,深入思考。
(2)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班内交流,探究学习。
【小组深入探究】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述来表现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的?四、课堂检测1. 我会填恼羞()()同()敌()()不及()万籁()()()()已久哭()喊()人()马()大声()呼()以继()如()如()()耳欲()众()悬殊2.我会选(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号召(zhāo zhào)魔爪(zhuǎzhǎo )挑衅(xìn xìnɡ)歼灭(qiān jiān)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历史回音壁》中的《南京暴行》、《山谷里的枪声》,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一、教案基本信息《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适用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1.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
2.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事变中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卢沟桥事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卢沟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卢沟桥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的民族精神。
四、观看视频1. 教师播放与卢沟桥事变相关的视频。
2. 学生观看视频,加深对事变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卢沟桥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事变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影响。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布置讨论话题:“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2. 学生绘制有关卢沟桥事变的思维导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学会分析史料,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料。
2.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
2.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2.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
难点:1. 如何在教学中深入解读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料。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及其意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卢沟桥事变的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史料实证:学生展示史料实证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卢沟桥事变的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
3.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卢沟桥烽火》2. 史料: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文献、图片、视频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坛、文章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热情。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氛围。
2. 问题驱动: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卢沟桥事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史料实证: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件。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卢沟桥事变历史背景的理解。
(3)课文中某些描述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相关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卢沟桥事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件。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述的事件,讨论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卢沟桥烽火:中国的抗日战争与历史记忆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卢沟桥事变的探讨,使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批判思维和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1.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 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3. 思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及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具体情况。
2. 分析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让学生认识事变的历史意义。
三、案例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历史记忆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作业布置:2. 观看相关纪录片,加深对卢沟桥事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了解。
六、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从卢沟桥到淞沪会战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经过,认识淞沪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英勇事迹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经过,淞沪会战的关键战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经过。
2024年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的教案1.1 设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经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卢沟桥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1.3 本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二、知识点讲解2.1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2.1.1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中国的平津地区,企图进一步侵略华北。
2.1.2 国民党组织了抗日军队,准备抵抗日本侵略。
2.1.3 卢沟桥成为了抗日战争的爆发点。
2.2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2.2.1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企图挑衅中国军队。
2.2.2 中国军队发现了日本军队的挑衅行为,立即进行还击。
2.2.3 卢沟桥事变爆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2.3 卢沟桥事变的影响2.3.1 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积极参与抗日战争。
2.3.2 卢沟桥事变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3.3 卢沟桥事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内容3.1 教科书内容3.1.1 课文《卢沟桥烽火》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3.1.2 课文通过讲述事变中的英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3.1.3 课文教育学生要珍惜和平,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3.2 相关历史资料3.2.1 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历史文献,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事变的过程。
3.2.2 介绍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如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二三师师长赵登禹等。
3.2.3 分析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卢沟桥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4.1.2 学生能够理解卢沟桥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卢沟桥烽火》word版教案【可编辑】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卢沟桥事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
教学内容:1.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向学生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场景。
2. 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步骤:1. 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分享对卢沟桥事变的了解,共同讨论。
章节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包括日本侵华背景、中国抗日形势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
2. 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对卢沟桥事变起因的理解。
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讨论。
章节三: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 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日本军队的侵略行为、中国军队的抵抗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
2. 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对卢沟桥事变经过的理解。
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讨论。
章节四:卢沟桥事变的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影响,包括中国全国性抗战的爆发、国际社会的关注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卢沟桥事变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
2. 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对卢沟桥事变影响的理解。
3.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讨论。
章节五: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卢沟桥事变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2)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2)对卢沟桥事变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回答有关卢沟桥事变的问题。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激发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卢沟桥事变的故事。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
5、《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脉络。
二、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抗战题材的影片吗?通过观看这类电视剧、电影,你有什么感想?(生自由交流)那么为什么会爆发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呢?它又是因何事而起?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篇课文《卢沟桥烽火》。
2、自主学习:自学内容见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特别提示:(1)描红时要做到“先看后写”,先读帖再描红;(2)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3)朗读课文时要做到不加字不丢字。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内容见导学案中的“合作学习”部分。
提示:学科长收集整理的时候,组内相同的观点不重复出现。
4、课堂展示:展示一:展示生字词学习效果。
教师出示齐读ppt2的词语,指名度、小组读。
展示二:展示朗读。
A、组内自由展示朗读喜欢的段落。
B、指派学生代表班内比赛朗读。
展示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展示导学案“合作学习”这部分的学习成果。
学科长上台将组内成员的学习收获写在黑板上,每人写一条,组内成员补充。
5、提升:学生将黑板上的内容精炼化。
6、巩固:选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7、作业布置:①抄写课后生字及生字所带的词语。
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起因(1):妄图、蚕食、挑衅5、卢沟桥烽火经过(2-5):激烈交战、取得胜利结果(6-8):全民团结、共同抗战意义(9):拉开抗战序幕5、《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我能把课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并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感受我军的英雄气概。
二、重、难点: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感受我军的英雄气概,激发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这是一座历经百年的桥梁,却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战斗;这是一座历经沧桑的桥梁,却见证了一段令国人永世难忘的历史,它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卢沟桥的烽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掌握相关历史词汇和概念,如“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卢沟桥事变的因果关系。
(2)学会利用史料、图片等资源,培养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和平的珍贵,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及影响。
(2)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 教学难点:(1)卢沟桥事变的因果关系分析。
(2)事变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卢沟桥事变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
(2)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卢沟桥事变的因果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引导总结,明确事变的原因和影响。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突出重点内容。
(2)分析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强调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回顾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思考其历史意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事变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和践行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 视频资料:卢沟桥事变相关视频。
3. 图片资料:卢沟桥事变相关图片。
4. 互联网资源:相关历史论文、文章等。
卢沟桥烽火教案7篇卢沟桥烽火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开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教学重点]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主要板书方案]卢沟桥烽火敌军我军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气势汹汹严词拒绝首先还击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人忾狼狈举、冒当天晚上逃之夭夭悄悄可耻下场英勇顽强[作业设计、布置][课内]1、誊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1、抄默词语2、把课文复述给家长听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同学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2。
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同学提问,比方“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这时可请同学自身汇报预习效果,并和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和华北局部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同学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024年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卢沟桥烽火》。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丰富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卢沟桥烽火》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教学难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谈论战争对人民的影响,珍惜和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卢沟桥烽火》。
2. 写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卢沟桥烽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2.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 卢沟桥事变的影响4. 抗日战争的胜利5.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意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详细讲述事变的发生过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
3. 分析卢沟桥事变的影响:阐述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4. 案例分析:介绍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如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情感教育:讲述英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包括书籍、文章、图片等,用于辅助讲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经过。
2. 视频资料:关于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以便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经过。
5《卢沟桥烽火》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 .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板9课题)
4 .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 —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I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________ (省、市、区、县)、 __ (省、市、区、县)
—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