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精练含解析2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精练含解析2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精练含解析2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精练含解析2

第 2 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选择题

1. (2018课标川)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

自然陨铁制作而成, 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 战国以前( )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考古发现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读图可知,战国以前,铁器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选D项。图中反映的是铁器发现地的分布情况,无法由此推断出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A 项排除; 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原与今新疆地区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2. (2019山东威海模拟)《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 )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精耕细作

D.因地制宜

答案B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种植五谷、树桑、种菜及养家畜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的特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

3. (2019 广西柳州质检)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

A. 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西周遵循周礼, 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管子》则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 这种城市规划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D 项正确。“因天材, 就地利”说明当时城市规划有标准,规划不混乱,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城市规划秩序的不同主张,没

有涉及如何设置城市功能区(市:商业区,坊:居民住宅区),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的职能问题,且根据史实可知战国时期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C 项错误。

4. (2018 广东珠海模拟)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从西周到战国,青铜器从豪华精美到朴素实用,说明其使用者

――贵族的政治经济实力下降,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战乱与青铜铸造业衰落的关系,排除

A项;材料没有体现铁器和青铜器使用的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5. (2019 吉林模拟)“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

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答案 C 材料“养生送死, 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 皆取具焉”反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所述材料均未涉及,故A、B、D三项错误。

6. (2018 重庆质测)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 周恭王三年, 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

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答案 B 材料意思是贵族裘卫用物交换田地,并有授田仪式、换田手续和凭证。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

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和转让。材料这一事件的出现动摇了井

田制,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贵族权重和世袭制巩固,A项错误;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而非分封制,D项错误。

7. (2018 安徽宿州质检)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

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 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答案D材料不能体现耕牛缺少,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就取得重大突破, 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8. (2016课标I )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形,A 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 项错误。

9. (2018山东潍坊模拟)《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

“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答案 C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

10. (2019 广东广州模拟)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C.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 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答案B自秦汉以来中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并非小国寡民,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图片相符,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纺织业此时还未出现,故D项错误。

11. (2019河南焦作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C. 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D .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 C 根据材料“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可知官商结合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12. (2018 广东珠海模拟)《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

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

A. 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 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D. 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答案 C 据材料“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可知田庄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大部分是自己生产的,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 (2019 安徽合肥模拟)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

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

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为官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至

汉文帝统治前期“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14. (2018广东东莞高三调研)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发展变化的一种趋势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12分)

答案观点一:小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先秦时期以血缘为中心的大家

庭普遍存在。随着宗法制的瓦解和影响力下降以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即生产工具的进步,以生产为中心的小家庭出现。隋唐五代时期,小家庭与大家庭共存。到了宋辽金元时期

三代五口之家成为此后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

观点二:宗族家庭被生产家庭取代。在宗法制影响下,先秦时期以血缘为中心的宗族家庭大量存在;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隋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期以生产为核心的家庭成为主流,完全取代宗族

家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