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得活,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新的理念,一堂堂精彩的公开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

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

面对诸多的困惑,结合这么多年的从教经验,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认真的“看”,养成自学能力

所谓让学生认真的“看”是指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察看客观事物或问题,主动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性质、公式等,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数学规律的感受力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表象则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感知的双向活动。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

有序的观察,探索思考出结论,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表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二、让学生自信的“说”,养成表达能力

自信的“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应真正确立起“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视学生为具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潜能的个体。在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创设宽松和谐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复述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互说,邻座小议,前后互评等。例如在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时,按照主题图的提示,利用1米长的绳子和各种测量工具,学生积极活动起来。交流时,学生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方法,把自己小组内怎样把绳子拉直,怎样拉米尺,怎样用20厘米长的尺子一下一下认真测量的过程以及测量后大家怎样计算,得出“l米=100厘米”的正

确结论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的“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使学生身心振奋,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创新的目的,进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大胆的“猜”,养成创新能力

大胆的“猜”是指研究的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学会合乎情理的推理,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新机会;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维时空。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后,用信封把三角形装起来,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引导学生猜一猜:“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跟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为什么?然后再验证。又如在教学《有趣的拼搭》中教师拿出一个装有各种形体的布袋,让学生蒙上眼睛猜一猜,或者在教学完10的分与合后让同桌左边的学生想一种分法,右边的学生猜,这种“猜”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四、让学生活泼的“动”,养成操作能力

所谓活泼的“动”,是指遵循斯托利亚关于“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的论断,在课内外组织讨论、实验、测量、调查、游戏等活动,从学生之间的多次思维互动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学

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小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面、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五、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养成探索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勇敢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做小小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时,老师伸出右手,问学生:“你老师的手中得到了什么数字?生答:5个手指。师说:我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己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再如我在教学“10的组成”这一内容时,我通过课件演示树上的10只小鸟,一个小朋友端来两碗食物,问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这有趣的情境,立刻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情感的积极投人。很快有的学生说出2只小鸟吃一碗食物。另外8只小鸟吃一碗食物……甚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