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知识点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7.12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518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被部下杀死。
2.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3. 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隋朝大运河分为三个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9.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1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907年唐朝灭亡2.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3.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当“贞观之治”。
4. 唐太宗统治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2)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赋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疆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行省制度的建立▲▲▲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比较:战国时期建立县制,秦朝时建立郡县制,元朝时设立行省制。
3、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台湾)
(2)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藏)
(3)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以西域的管辖。
(新疆)。
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训练1.元朝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治理,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其中属于东南地区的是()A.台湾府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C.澎湖巡检司D.安西都护府2.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以下关于台湾地区的历史,说法正确的是A.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卫温抵达流求B.元朝设澎湖巡检司,首建行政机构C.郑成功击败日本殖民者,收复台湾D.康熙统一台湾,设置行省3.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清代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
两代这样做主要是A.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B.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C.强化地方自治的需要D.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4.《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而元人赵天麟也认为行省“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由此可知,元朝设置的行省A.具有较强独立性B.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C.加强了中央集权D.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5.李治安提到:行省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
这反映了元代A.优化边疆治理B.削弱行省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强化君主专制6.“元代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的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由此可知,元代此举()A.以文化分流为行政划分原则B.客观上促进了文化融合C.有利于文化趋同制度的推行D.合理设置区划巩固统治7.在行省制度下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分设治所于南昌、武昌,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又呈以北制南之势。
可见这一制度着眼点是()A.顺应山川之势B.遏制地方割据C.发展南方经济D.推进民族交融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疆域图,仔细观察,判断下列解读与之吻合的是A.该地图是清朝疆域图,都城在大都B.今天的西藏在地图中的宣政院辖地C.今天的山西省隶属于图中陕西行省D.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多民族国家9.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沦亡的主要缘故原由:XXX的残暴统治。
2、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七年级下元朝的统治知识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97年。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政治分裂时期的结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统一国家的时代。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下元朝的统治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一、元朝政治制度元朝政治制度包括三级管理,即中央、行省和地方。
中央政府管理全国,包括皇帝、宰相、三公六部等;行省是中央政府下属的一级地方政府,也称为路。
元朝时期共设有十三路,负责辖区内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事务;地方政府是行省下设的,也称为州、县,主要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和治安等工作。
二、元朝的法律制度元朝的法律制度主要由宪章和法典两部分组成。
元代宪章是为了保障法律法规实施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由皇帝颁布,主要内容包括皇权、王公贵族、官员、军队和民间社会等方面的法律;法典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司法实践而编制的法律规范,主要内容涵盖了刑法、官制、土地制度、战争及科举等方面的法律条文。
三、元朝的经济制度元朝在经济制度方面采取了多种政策,包括海洋贸易、钞票发行、重利轻税等。
其中,海洋贸易成为元朝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钞票发行则是元朝货币制度的一大特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朝代之一。
而重利轻税政策则在短时间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财政收入减少等问题。
四、元朝的文化制度元朝的文化制度主要表现在科举制度和书法艺术方面。
元朝设立了举行进士科举考试的制度,其考试分科取士制度对于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书法艺术则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包括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作品。
五、元朝的统治者元朝的统治者是元世祖成吉思汗及其儿子们。
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创立了元朝的政治基础和文化标志。
他的儿子忽必烈则在位时期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开创了燕京(今北京)的历史时期。
六、元朝的历史意义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为中国的统一作贡献,也为中国的文化传承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复习要点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不用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不用背: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又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这一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又称“行中书省”)。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台湾、西藏)的管辖
1、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2、对台湾的管辖: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xx。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部编新版初一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被称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初步形成:隋文帝时,初步确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推动教育发展。
3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多年。
4.4.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 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 措施: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的统治。
3) 贡献: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的治世局面。
3.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创立殿试制度。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1)名臣:姚崇、宋璟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部编版七年级人教部编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杯酒释兵权)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宋与辽──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课堂笔记一、元朝的建立1. 元朝于公元1271年由忽必烈在中国北方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2. 元朝实行元世祖忽必烈的“中原政策”,即依靠汉族文化和汉族人才巩固其统治。
3. 元朝采用行政区划制度,将全国分为二十四个行省(直辖市),实行三苏、九卿制度,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
二、元朝经济繁荣1. 元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完整的统一货币制度,方便了人民的交流和贸易。
2. 元朝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官道,使得交通十分便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元朝还推广了衣冠、锦缎、茶叶、瓷器等文化艺术品,使得中国的商品远销东亚和大洋洲等地区,成为当时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三、元朝社会生活1. 元朝实行世袭制,将权力传承给子孙后代,严格限制平民和少数民族的权力。
2. 元朝重新推广了科举制度,为官员选拔提供了更加公正的平台。
3. 元朝将伊斯兰教引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元朝对外交往1. 元朝与日本、高丽、安南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 元朝的军事征服和政治扩张,使得周边国家不断向其归附和进贡。
3. 元朝采取外族婚姻政策,与花剌子模、突厥等国家缔结了姻亲关系,同时也与蒙古、西域、波斯等国建立了贸易和外交联系。
五、元朝的弊端和衰落1. 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断加剧,官员贪污和暴行日益严重,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不聊生。
2. 元朝经济发展的基础开始动摇,一方面由于汉水南移等自然因素带来的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内部矛盾和战乱给予的沉重打击。
3. 元朝的统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与汉族的习惯有所不同,导致宣传和文化活动不够充分,这也影响了国家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统一。
六、元朝的历史地位1. 元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2. 元朝拓展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 元朝也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期,其对中国社会的断层和破坏也为中国现代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遗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知识点复习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与汉唐时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x疆、x藏、云南和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0个行省。
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情况,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台湾
(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x藏
(1)措施:对x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x藏,掌管x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2)影响:从此,x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元朝在x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x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证券病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个朝代保持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