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学案(二)
- 格式:pdf
- 大小:427.42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溶液》(第2课时)复习教案第2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承接上节课的复习思路,借助“溶液”辐射出来的第七方面内容——“分类”这条复习主线对本单元的课题2中的重要知识进行穿连复习和加深理解。
二、教案课题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课题2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继续完善全单元的知识网络编织;3.学会处理好几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①溶解性和溶解度;②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③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稀溶液);4.进一步体验知识整理的优越性和重要性重点课题2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难点培养学生管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引导、问答、讨论、练习仪器用具电脑或投影仪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溶液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求]好,现在请一位同学用网络的形式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
(提示:可以用我们上节的板书形式,也可以用你特有的形式把这些知识点在黑板上整合体现出来。
)[教师巡回检查和指导]总体回答:溶液的组成、特征、命名、用途、配制和浓度表示方法。
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知识网络图,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簿上画。
强化用网络法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讲述]××同学(上讲台画网络图的同学)画很不错,其他同学也构建很好,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
[讲述]接下来我们来复习上节课有的同学想到的问题,即溶液分类问题。
[板书](在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知识网络图上继续完善)听讲给予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信心(即使学生构建得不怎么样,也要给予鼓励)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体现师生协作精神。
[提问和板书]按溶液的饱和程度,可把溶液分为?[提问]饱和溶液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提问]很好,请坐下。
那在讲溶液饱和或总体回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生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该饱和溶液。
第九单元溶液(二)1、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性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3、了解结晶现象。
4、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5、能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法指导〗1、自学构建: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知识网络。
2、平行训练:学生自主完成基础训练,具备一定的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拨释疑:教师出示答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点拨释疑。
4、直击中考:完成中考中档以上的题,自主完成或讨论完成。
5、交流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习流程〗流程一自学构建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 (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 3)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刘晓青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需要1课时教学分析:本单元分三个课题。
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围绕溶液的浓、稀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三个课题的学习,对溶质、溶剂、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对溶液的形成,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有关计算,初步学会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和、分类能力。
教学过程: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认识溶解度曲线并会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1、溶液的组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掌握与灵活运用2、理解溶解度,并能看的懂溶解度曲线图,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看的懂溶解度曲线图,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溶液的概念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夜。
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 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相同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稳定存在混合物:凡是溶液都属于混合物问题与思考关于溶液的认识(1)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不一定。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
如水就不是溶液、酒精也不是溶液。
注意: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硫酸铜溶液(蓝色)——Cu2+氯化铁溶液(黄色)——Fe3+氯化亚铁、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Fe2+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MnO4-练习:略2、溶液的组成:(1)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2)溶质:能被其它物质溶解的物质3、质量关系M(溶液)= m(溶剂)+m(溶质)提问:是不是V(溶液)=V(溶质)+ V(溶剂)?不是,因为分子间由间隔,所以,V(溶液) < V(溶质)+ V(溶剂)4.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根据名称一般固体或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液体为溶剂两种液体组成溶液,量多的为溶剂有水时,水作为溶剂说明: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最常见的溶液就是水溶液2、汽油也可能做溶剂,它可以溶解油脂——用汽油洗油污.3、酒精也可做溶剂,如溶解碘形成碘酒。
4、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如: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练习:略二.乳浊液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导教案一、复习目标⒈认识溶解现象,认识溶液的构成,认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⒉认识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认识结晶现象⒊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观点、配制必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二、复习重难点要点:利用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浓溶液稀释的相关计算难点:浓溶液稀释的相关计算课前预习:1.欲将粗盐提纯并用所得精盐配制必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粗盐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液体可加快过滤的速度B.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C.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D.配制溶液时一定使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2.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以下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本来 2 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A. 将 20 g 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 水B. 将 20 g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 水C.在 10 g 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 5 g 40%的硝酸钾溶液D.在 10 g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 硝酸钾固体3.如图是 X、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X 、Y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高升而增大B.X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Y 物质的溶解度C.降低温度可使靠近饱和的X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t ℃时, X 物质的溶解度等于Y 物质的溶解度4.20 ℃时,向l00 g 未知浓度的KCl溶液中加入 5 g KCl后,必定正确的选项是()A. 溶液质量变成 105 gB.溶质质量发生变化C 溶液浓度变大 D.溶剂质量不变5.常温下,在 15 g 氯化钠中加入60 g 水,完整溶解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A.15%B.20%C.25%%6.以下条件下的氯化氢气体的溶液即为盐酸,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20 ℃的饱和溶液B.20℃的不饱和溶液C.80 ℃的饱和溶液D.80℃的不饱和溶液7.现有以下仪器:①托盘天平;②烧杯;③集气瓶;④药匙;⑤玻璃棒;⑥水槽;⑦量筒 . 欲配制含溶质x %的食盐水,用到的仪器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⑤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②③⑤⑦8.现有三种物质构成的混淆物,它们的性质以下表所示:物状溶于水的情溶解度受温温度的质态况影响Ⅰ固态不溶于水——Ⅱ固态溶于水较大Ⅲ固态溶于水较小要将此固体混淆物分别,不需要采纳的方法是()A.过滤B.蒸馏C.结晶D.冷却热饱和溶液9.右图是 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 .t1℃时 A、B 的溶解度相等B. t2℃时, A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C. A、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高升而增大D.将 t2℃时 B 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变稀了10.KCl 是一种常用的钾肥,其溶解度以下表。
《溶液》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三、教学过程设计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结晶方法播放视频第二个环节专题精讲第三个环节趣味化学知识竞赛第一轮:选答题第二轮:抢答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2.这些因素分别如何影响气体溶解度?老师点评:学生回答的很好。
那我们能不能再列举几个生活中也涉及到相同原理的现象呢?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那温度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瞧这几条普普通通的曲线,它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我们可以从这些曲线中获得很多信息,并可以借助它们解决很多问题。
谁能说说从曲线中可以看出什么?老师补充:还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我们还可以借助溶解度曲线来判断用什么样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
接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并回忆一下这种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叫什么?追问:如果实验中的物质换成氯化钠的话,降温后会有晶体析出吗?老师点评:对,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不适用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那可以用什么方法?归纳总结: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
这节课知识点我们就复习到这,接着我们来进行第二个环节:专题精讲。
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趣味化学知识竞赛,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老师说明:1.以组为单位,由每个小组组长选题,小组内作答,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不扣分。
2.由课代表随机选出一道题,读完题后10秒后各组才能举手抢答,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一道扣10分。
1.温度和压强2.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回答:喝完可乐后,有时会打嗝,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学生认真听讲并简单记录。
学生回答:a.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b.可以查找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学生观看后回答:冷却热饱和溶液。
学生回答:不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溶解度曲线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进行简介。
学生代表简介。
其他同学聆听、评价。
评价任务:通过学生的表述,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前认知水平和归纳总结能力水平。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本单元溶液涉及的基本定义和分类进行归纳性的介绍,了解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环节二: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分步解析:攻克难题(指向目标2)教师活动2以视频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晒盐发现问题1:生活中,为什么不直接把海水晒干来获得盐,而是通过视频中较为复杂的工业完成?步骤1:认知海水步骤2:认知晒盐工艺学生活动2观看视频小组思考讨论。
联系所学溶液完成对海水这一溶液的认知,完成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资料阅读以海水为例,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完成溶液的组成认知。
认知工艺以海水晒盐为例,完成对晒盐工艺的认识。
步骤3:验证海水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分享成果。
活动意图说明:以海南古法晒盐的工艺为背景,巧妙的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与本单元重点知识相联系。
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深入理解溶液的组成、特性,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晒盐工艺的理解,完成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进一步掌握分离物质的方法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探究汇报,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于转化。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实验探究、学科价值等素养。
环节三:观察细节:再思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活动3师问1:为什么工人们在水未完全晒干时就收集结晶盐?师问2:海水晒盐、煮盐利用了什么方法结晶?师问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为什么?请根据它们的溶解度曲线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3结合数据表格与工艺流程引导思考讨论小组讨论,汇报分享成果。
化学九年级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案【复习目标】1. 通过情景、释疑、我能完成、我能归纳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引导下建构相关知识网络。
2. 通过课堂抢答、变式突破巩固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涵义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复习重点】4个重要的概念: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温馨提示】 “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可能是你学习的难点 学生活动 活动内容或结果活动一 溶液的形成及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情景1】 【释疑】1. 烧杯 (填A 、B 或C )中的混合物是乳浊液,增强乳浊液稳定性 可加入 ,起 作用。
2.烧杯 (填A 、B 或C )中的混合物是溶液,理由是 。
3.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 方法是 。
4.该溶液的形成过程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吗?5.你知道市面上出售的“摇摇冰”或“一拉热食物”利用了什么化学原 理? 【我能完成】 1.(17成都改编)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B.植物油加入水可得溶液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明显上升 D.高锰酸钾溶液的溶剂是水 【我能归纳】 易错点、易考点: 活动二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情景2】【释疑】 1.上图中哪些是饱和溶液? 为什么? 2.结合上述实验说一说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转化有哪些方法?( )、( )、(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小组讨论: 【释疑】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 【释疑】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
3. 结合上述实验说说常见的结晶的方法有哪些?4. 上述实验是在室温(20℃)下完成的,经称量D 中剩余固体质量为4g.完成下列问题。
(1)D 中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溶质、溶剂与溶液的质量比是 。
(2)说说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多少? 理由是:(3)计算出D 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说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网络】【剖析解读】1.溶液的观点、乳化现象、物质溶于水能量的变化、溶液的构成、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必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及偏差剖析等,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出现。
甘肃中考此部分内容一般会和其余知识综合在一同考察,内容都基础,难度不大。
2.甘肃中考会以溶解度曲线为载体,考察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结晶溶液配制等问题。
都以解答题的方式考察这一内容,有必定的综合性,出题圈套较大,学生简单失分,在复习时要注意细节。
解答相关溶解度曲线的试题时。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以及二者之间的互相转变、溶解度曲线及综合知识,考察题型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是难点也是考察的要点。
甘肃中考都以解答题的方式考察这一内容,有必定的综合性,出题圈套较大,学生简单失分,在复习时要注意细节。
【知识梳理】考点一:溶液 (常有考点 )1.溶液基本知识一种或几种物质 ____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_____的、 _____的观点_____物溶质能够是 _____体、 _____体或 _____体构成_____是最常用的溶剂,但汽油、酒精也作为溶剂溶剂基本特点_____性、 _____性、 _____物__________ = _____的质量 + _____的质量。
关系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溶解吸热__________溶解;。
放热、吸溶解放热_____固体、浓 _____、生石灰( CaO)溶解水;热现象溶解没有显然热NaCl现象方法总结 :(1)溶液不必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Cl3溶液为黄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2)一种溶剂里能够溶解多种溶质;(3)能与水反响的物质放入水中,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
2.常有溶液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水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_____碘溶于酒精中碘单质_____稀盐酸溶液_____ 水稀硫酸溶液硫酸水医用酒精溶液_____ _____方法总结:①常有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②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淆——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③液体和液体混淆——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复习学案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时所得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再溶解的溶液。
注意:(1)饱和溶液还可溶解其它溶质,不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
(2)谈到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温度。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定温度下继续加入溶质,看溶质能否再溶解。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注:Ca(OH)2不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之一:升高温度3、结晶及其方法(1)结晶: 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2)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3)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如NaCl 溶液。
注意:结晶后剩余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都减少。
(4)冷却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如KNO3溶液。
注意:结晶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都减少、但溶剂的质量不变。
4、浓溶液与稀溶液: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
反之,是稀溶液。
注:(1)溶液浓稀与饱和与否没饱和没有关,是从不同角度对溶液分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如:饱和石灰水是稀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如:浓度较小的石灰水可能是饱和的。
(2)只有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准确理解概念的四个要素:(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2) 标准:“在100g溶剂里”(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4)单位:通常用“克” 作单位。
2、溶解度的含义:表示某温度下,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多少克溶质。
如:20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表示在200C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NaCl。
3、通过溶解度还可以计算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