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二
- 格式:ppt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9
孙子兵法第二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第二篇原文及译文如下:
孙子兵法第二篇
原文: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而勿攻,受而勿受。
翻译:
军队作战是运用诡计的过程。
因此,应该能够用欺骗来显示不能使用,用欺骗来显示不需要使用,接近作战以显示可以远离,远离作战以显示可以接近,诱敌深入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激怒敌人以显示自己的虚弱,保持谨慎而轻视敌人,疲劳敌人而使其崩溃,亲近敌人而保持距离。
如果使用这些策略,就可以取得胜利。
在这篇孙子兵法中,强调了战争中的心理学和策略。
孙子兵法的作者认为,了解敌人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模式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欺骗、误导、挑拨敌人,从而占据优势地位。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谨慎、轻视敌人和保持距离的重要性,这些策略可以帮助避免在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
除了描述如何取得胜利外,孙子兵法第二篇还探讨了如何制定战略和战术,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策略,帮助指挥官在战争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些原则和策略还适用于现代战争,为军事指挥官提供了有用的指导。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作战篇第二[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十万③,千里馈粮④,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⑤,车甲之奉⑥,日费千金⑦,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⑧,久则钝兵挫锐⑨,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⑩。
夫钝兵挫锐,屈力弹货⑾,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⑿。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⒀,粮不三载⒁;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⒂,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⒃。
力屈、财殚,中原⒄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⒅,甲胄矢弩⒆,戟楯蔽橹⒇,丘牛大车(21),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22),当吾二十钟,■*秆(23)一石(24),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25)。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26),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①驰牟千驷:战车千辆。
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sì),原指一车套四匹马,这里作为量词,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千驷即战车1000辆。
每车配备步兵72人,披甲士官3人,共75人。
千驷,共有官兵75000人。
②革车千乘:重车千辆。
革车,是专运粮食、器械等的辅助性兵车。
这种车子是用皮革缝制的篷车,因此称为革车,也叫守车、重车、辎车。
每车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各5人,炊事员10人,共25人。
辆。
千乘,即四马革车1000辆,共有官兵25000人。
③带甲十万:指驰车千乘,革车千乘,共有带甲官兵100000人。
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这里泛指军队。
④馈粮:馈(kuì),馈送。
指运送粮食。
⑤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须的胶和漆。
这里泛指制作维修武器装备所需的各种物质。
孙子兵法第二篇读后感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篇(作战篇)的第二部分,速战速决,告诉我们“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久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
”的思想。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二篇“始计篇”的第三部分,选将。
一、兵法解析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意思就是:熟谙军事,懂得用兵的将帅,实际掌握着军民的生杀大权,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孙子在《作战篇》中的这句结语,指出了将帅在军队和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
事实也确实如此。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许多败北与失利,都与将帅的指挥失误和统帅部的用人失策相关。
赵王错用赵括,导致长平之败。
孔明误用马谡(su),才有街亭之失。
反之,正确选用将领,往往能创造奇迹。
韩信月下追韩信,方有楚霸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孙权慧眼识陆逊,才有江陵、彝陵之战的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选将任人上,决不可草率。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首先要求主帅在选将任人上能择人而用,让智慧超群的将领担任重任。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手下的一个叫韩信的小官吏私自离开军营,当时谁都不在意,萧何知道后,策马去追韩信。
萧何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十分了解,多次向刘邦推荐要重用韩信,正在这时,韩信偷偷逃离了汉军。
两天后,萧何把韩信劝回军营。
刘邦见萧何回来,嗔怪道:“一个小小的官吏,值得你去追回来吗?”萧何说:“大王如果要与项羽争夺天下,非得重用韩信不可,他是国内的奇才。
”刘邦听萧何这么一说,动了心:“我就封他个将军吧!”萧何说:“这还不够。
”“那就拜韩信为大将,把他叫来,当场拜他。
”“拜大将是件庄重的事情。
大王应挑选吉日良辰,斋戒沐浴,搭设拜将台,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韩信才能行使大将职权,为大王的帝王之业效命。
”刘邦照萧何说得去做了。
韩信拜将后,统率大军,独当一面。
《孙子兵法》2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共分为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第一篇:《计篇》和《作战篇》的精华《计篇》是孙子兵法的开篇,强调了军事计划的重要性。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凡知战者,胜乎不败,而为敌胜者之法。
”这意味着在战争中,了解自己和了解敌人的情况至关重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取得胜利。
孙子在《计篇》中提到了五个主要的计划原则:道、天、地、将、法。
其中,道是统一思想、指导行动的总原则;天是指天时、天气,如遇巨大的风暴或其他自然灾害,需要根据情况变化来决策;地则是指地形、环境等因素,考虑到地理情况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将是指军事指挥,决策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法则是指军事条例和规则,这些规则可以用来指导决策。
《作战篇》中,孙子提出了九种作战方法,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战略环境和战争形式。
孙子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如兵力的集中和充分利用、出奇制胜、选择正确的战场等。
他还强调了间谍和情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敌人的分析方法。
总之,孙子兵法的《计篇》和《作战篇》强调了良好的计划和战略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原则至今仍具有实际意义。
第二篇:《谋攻篇》和《军形篇》的精髓《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中的第三篇,主要讨论了战争中的谋略和攻击策略。
孙子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而谋略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孙子提出了许多关键的概念,如偷袭、攻击弱点、分化敌人等。
孙子鼓励将领们采用奇袭战术,即利用敌人疏忽的时机进行突然袭击,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他还指出了敌人的弱点,鼓励将领们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不断打击敌人的士气和信心。
此外,孙子强调了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性,每一方面都应该主动进攻,而不是被动防御。
在《军形篇》中,孙子详细阐述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术布阵。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第二: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运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几兴兵打仗的一般规律,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10万,还要千里运粮;那末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外交使节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10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大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
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力量,让军队长期暴露在国外,会使国家财政经济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则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那时虽有很高明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
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
战争持久对国家有利,是从来没有过的。
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三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补给,粮秣就敌国征集,这样,军用粮秣就可以满足了。
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
新编八年级《孙子兵法》二章课文及翻译第一节:用兵的五个要点孙子说:“孙子有一套行军打仗的理论,这套理论有五个重要的要点。
”译文:孙子提出了一套关于行军打仗的理论,总结为五个重要的要点。
1. 胜负之道孙子说:“胜负之道,不可预测。
”译文:取胜或失败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2. 敌我之势孙子说:“不论攻守,首先要掌握敌我双方的形势。
”译文: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首先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
3. 攻击的规模孙子说:“攻击的规模要根据敌我之势来决定。
”译文:攻击的规模应根据敌我形势来决定。
4. 强弱之间孙子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采取避战或回避敌人的策略。
”译文:在敌人强大而自己弱小时,应采取避战或回避敌人的策略。
5. 避免强弱对比孙子说:“避免与敌人进行明显的强弱对比。
”译文:应避免与敌人进行明显的强弱对比。
第二节:兵力的使用孙子说:“在行军打仗中,兵力的使用是很重要的。
”译文:兵力的使用在行军打仗中是非常重要的。
1. 运用兵力孙子说:“运用兵力的原则,是围而不攻。
”译文:运用兵力的原则是围而不攻击。
2. 兵力的节制孙子说:“兵力不可过多,过多会消耗资源。
”译文:兵力不能过多,过多的兵力会消耗资源。
3. 兵力与胜利孙子说:“兵力的强弱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
”译文:兵力的强弱并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
4. 克制兵力孙子说:“通过策略可以克制敌人的兵力优势。
”译文:通过策略可以克制敌人的兵力优势。
5. 合理运用兵力孙子说:“合理运用兵力可以节省资源。
”译文:合理运用兵力可以节省资源。
以上是新编八年级《孙子兵法》二章课文的内容及翻译。
孙子兵法孙武jì piān计篇sūn zi yuēbīnɡzhěɡuózhīdàshìsǐ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shēn ɡ zhīdìcún wán ɡ zhī dào bùkěbùch áyě生之地,ɡù jīnɡ故经suǒqí qínɡ索其情:sì yuē jiānɡ存zhī之yī一亡yǐ以yuē曰wǔ之wǔ五dào道yuē道shì事,fǎ,不xiào,校èr yuē二曰dào可zhī之ti nā天zhě不yǐ以,察jì计sān三lìnɡ也。
ér,而yuēdì曰地mín yú,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shànɡtónɡ yìkěyǔzhīsǐkěyǔzhīshēn ɡér 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bù wēi yěti nā zhěyīn yán ɡhán shǔshí zhì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yědì zhěyuǎn jìn xiǎn yìɡuǎnɡ xiásǐ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shēnɡ yějiānɡ zhězhìxìn rén yǒnɡyán 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yěfǎ zhěqǔ zhìɡuān dào zhǔ yòn ɡ yě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fán cǐ wǔ zhějiān ɡ mò bù wén zhī zhī zhěshèn ɡ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bù zhī zhī zhě bú shèn ɡɡù xiào zhī yǐ jìér suǒ不知之者不胜。
孙⼦兵法翻译版2五、势篇【原⽂】孙⼦⽈: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众如⽃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孙⼦说:⼤凡治理⼤部队与治理⼩分队原理是⼀样的,抓住编制员额有异这个特点就⾏了;指挥⼤部队战⽃与指挥⼩分队战⽃基本原理是⼀样的,掌握部队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名称不同这个特点就⾏了。
统帅三军兵⼠,能让他们⼀定⽴于受敌⽽不败的地位的话,就在于巧妙地运⽤奇兵、正兵;军队所指之处,像以⽯击卵⼀样,就在于灵活运⽤虚实,以实击虚。
【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复始,⽇⽉是也;死⽽复⽣,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不过五,五⾊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如循环之⽆端,孰能穷之?【译⽂】⼤凡作战,以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
善于出奇制胜的⼈,他的妙法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就像天地万物的变化⽆穷,就像江河流⽔的奔腾不息。
周⽽复始,⽇⽉运⾏就是这样;去了⼜来,四季更替就是这样。
⾳阶不过五个,但五个⾳阶融合演奏的⾳乐却是赏听不尽的;原⾊不过五种,但五种颜⾊调和绘成的画图之美是观赏不完的;原味不过五种,但五味调配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的;作战的基本⽅式,不外乎奇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运⽤,却是⽆穷⽆尽的。
奇与正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转⼀样没有尽头,有谁能穷尽它呢?【原⽂】激⽔之疾,⾄于漂⽯者,势也;鸷鸟之疾,⾄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弩,节如发机。
【译⽂】湍急的流⽔疾速奔泻,以⾄于能冲⾛⽯头,这便是势; 鸷鸟疾飞,竟⾄于毁折,这是击发节奏掌握得准确。
因⽽,善于作战的⼈,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
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原⽂】纷纷纭纭,⽃乱⽽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不可败也。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解读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意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箕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解读第一段提出举兵前要做那些准备,如: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
同时也说明了战争的高额支出,日费千金。
随后说出战争要速战速决不能够打长久战,久战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带来的弊端,同时对于国家没有益处,也指出不充分了解用兵的坏处便不能明白用兵带来的利益。
例如:长平之战中白起也是利用赵国国力下滑,又急于求胜的弱点,引诱其主动出击而快速地歼灭45万赵军。
试想如果当时赵国坚持采用廉颇将军的坚守策略,由于秦国的供应链过长,即便是取得胜利,对秦国的国力也会大大的消耗。
善于用兵的将领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此处提出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
明确提出依靠自己国家的供给对国力消耗的严重性。
假如从国家运出100车辎重,实际到达前线只有50车,沿途护送的人力也要食用还不算有中饱私囊。
过度征税对百姓的生活也带来极大损害,严重的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废等灾难性的伤害。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原文+注解+译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②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③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④,胶漆之材⑤,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⑥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胃矢弩,戟矛橹⑦,丘牛⑧大车⑨,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⑩一石⑪,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⑫之司命⑬,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解:①驷:以四匹马驾驭的轻型战车。
②革车:重车、辎车,用来运载军粮器械。
③馈:运送。
④用:开支。
⑤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需的胶和漆。
这里泛指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
⑥暴师:军队长期在外。
暴,同“曝”,暴晒、露之义。
⑦甲胃矢弩,戟矛橹:通“盾”。
甲,用来保护躯干的装备。
胄,用来保护头颅的装备。
盾、橹,用来遮蔽身体,特别是石头、弓弩的攻击。
矛橹,《十一家注》本作“蔽橹”。
甲、胄、盾、橹都是防护性的装备;矢、弩、戟、矛都是杀伤性的武器。
⑧丘牛:从兵役中征集来的牛。
⑨大车:主要运载辎重的牛车。
⑩秆:,同“萁”。
秆,禾。
这里泛指牛马等牲畜的饲料。
⑪石(dàn):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⑫生民:指一般的民众。
⑬司命:宿命,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
译文:孙武说:用兵作战,需要的物资准备有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还要越境千里来运送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