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国家节能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3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造、使用、维护、改造和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及其室内外环境的适宜性和健康性,从而保障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标识评价等级标准及原则,以推动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应用。
一、建筑设计阶段1. 基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充分考虑被动式设计和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要素,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和通风透光性。
2. 采用环保建材,降低建筑材料的污染排放,提高维护和改造阶段的可持续性。
3. 注重绿色景观设计,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绿色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
二、建筑施工阶段1. 严格控制施工废弃物的产生,推行可循环再利用的施工废弃物处理方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 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采用节水设施和技术,减少施工中的用水量,降低施工对水资源的消耗。
三、建筑使用阶段1. 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并加强室内环境调节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2. 引导建筑用户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提高建筑使用阶段的可持续性,鼓励绿色建筑认证,促进建筑节能减排。
3. 强化室内外环境监测,确保环境质量达标,提高建筑使用阶段的健康、舒适性。
四、建筑维护改造阶段1. 采用环保材料进行维护和改造,减少对原有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维护改造的可持续性。
2. 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尽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维护改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
3. 强化对维护改造施工过程中施工废弃物的管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五、建筑拆除阶段1. 采用绿色拆除技术,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及污染,确保拆除过程中安全、清洁。
2. 加强对拆除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3. 优化拆除规划,降低拆除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推动建筑拆除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建筑标识评价等级标准及原则包括了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维护改造和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在不同阶段均有相关要求和指导原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文章来源:居家环保网文章作者:王博关键词:室内空气环境标准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 :00 ~18 :00 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 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 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 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1.0.5 基本要求2.0.7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2.0.8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2.0.9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贡献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是指在设计阶段,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和布局。
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通风系统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建筑的朝向和布局还需要考虑周边环境,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其次,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需要采用高效的建筑外墙和屋顶保温材料。
建筑外墙和屋顶是建筑的主要能量流失部位,选择高效的保温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的能耗。
同时,合理设计建筑外墙和屋顶的结构,减少冷热桥效应,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也是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
另外,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需要采用高效的建筑设备和系统。
建筑设备和系统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的整体能耗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采用高效的供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的能耗。
此外,建筑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管理也是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和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最后,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
选择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
同时,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也是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重要内容。
总之,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和执行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才能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
准》局部修订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24.06.19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024年第97号
•【施行日期】2024.10.01
•【效力等级】部门工作文件
•【时效性】尚未生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24年第97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局部修订的公告现批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
局部修订的条文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公开,并在《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登。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4年6月19日附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该标准是绿色建筑评价的基础性标准,规定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和标识管理等内容。
2.《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该标准适用于工业建筑,规定了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和标识管理等内容。
3.《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89-2016):该标准适用于办公建筑,规定了绿色办公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和标识管理等内容。
4.《绿色商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92-2016):该标准适用于商业建筑,规定了绿色商业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和标识管理等内容。
5.《绿色乡村住宅建筑评价标准》(T/CCMA 0053-2019):该标准适用于乡村住宅建筑,规定了绿色乡村住宅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和标识管理等内容。
6.《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T/CCMA 0054-2019):该标准适用于医院建筑,规定了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和标识管理等内容。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标准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 ?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 8 : 00 ~18 : 00 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 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 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 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标准令狐采学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 ?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 8 : 00 ~ 18 : 00 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与绿色建筑节能相关国家规范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 hi(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3.1.4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