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养生理论.doc
- 格式:docx
- 大小:18.39 KB
- 文档页数:18
---------------------------------------------------------------最新资料推荐------------------------------------------------------ 时辰与脏腑经络的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
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
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 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1 / 21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
叁者的关系如下:时间时辰经络 / 脏腑 23: 00 - 1: 00 子时胆 1: 00 - 3: 00 丑时肝 3: 00 - 5:00 寅时肺 5: 00 - 7: 00 卯时大肠 7: 00 - 9: 00 辰时胃 9: 00 - 11: 00巳时脾 11: 00 - 13: 00 午时心13: 00 - 15: 00 未时小肠 15:00 - 17: 00 申时膀胱 17: 00- 19: 00 酉时肾 19: 00 - 21:00 戌时心包 21: 00 - 23: 00 亥时三焦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肺朝百脉。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情绪调理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经络理论犹如一座神秘而深邃的宝库,为我们揭示了身体与情绪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
了解并运用经络理论来调理情绪,不仅是对传统医学智慧的传承,更是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途径。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如同遍布全身的网络,将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情绪的产生与变化,也与经络中气血的流通状态息息相关。
当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畅时,人体的情志活动往往较为平和稳定;反之,若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则容易引发各种情绪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肝经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肝经气血不畅时,人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问题。
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常常面临工作的竞争、生活的琐事等诸多压力,这些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此时,通过按摩或敲打肝经的穴位,如太冲穴,可以起到疏解肝气、调节情绪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用拇指按压太冲穴,每次 3-5 分钟,每天数次,能够帮助舒缓紧张情绪,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再来说说心经。
心主神明,与人的精神意识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当心经气血不足或运行受阻时,容易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焦虑不安等症状。
刺激心经的穴位,如神门穴,有助于养心安神、调节情绪。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每天用拇指轻轻按揉神门穴 2-3 分钟,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除了肝经和心经,心包经对于情绪的调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心包经可以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当人处于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心包经容易受到影响。
按摩心包经上的内关穴,能够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手指按压内关穴,每次 1-2 分钟,可缓解心慌、胸闷等症状,使人心情平静。
此外,中医的经络理论还强调了身体的整体调理。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饮食养生关键信息项:1、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概念2、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3、经络与饮食养生的关联机制4、基于经络理论的饮食调理方法5、不同经络对应的饮食建议6、饮食养生的注意事项11 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概念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11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输布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经络功能失调时,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11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经络气血的盛衰、经络的阻滞不通和经络的气血逆乱等。
例如,经络气血不足,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经络阻滞不通,则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12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调配,达到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其基本原则包括饮食有节、饮食均衡、饮食卫生和饮食因人而异。
121 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
过饥则气血不足,影响身体健康;过饱则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122 饮食均衡饮食应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
包括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123 饮食卫生注意饮食的清洁卫生,避免食用变质、污染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的发生。
124 饮食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饮食。
13 经络与饮食养生的关联机制经络与饮食养生密切相关。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通过经络的运输和布散,滋养脏腑和组织;而经络的通畅与否也会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131 经络对饮食消化吸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脾胃与其他脏腑相互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学习提示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
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
”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
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
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 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
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
立冬与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立冬与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众所周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标志着气温逐渐下降,冬季即将来临。
而在中医学中,立冬是一个特别的节气,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引起我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并根据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认为人体是由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系统和穴位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经络相互关联,并与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及组织联系在一起。
因此,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主张平衡和协调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那么,立冬和中医经络养生理论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学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养生方法和调养要求。
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是一个养生的重要节点,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体弱者。
首先,冬季气温下降,人们容易感受到寒冷。
根据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人体的经络在冬季中更容易瘀滞,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适当的养生方法,来改善体质和预防疾病。
其次,冬季养生的重点是保持身体的温暖和润泽,以保持体内的水分和能量平衡。
根据中医经络养生理论,冬季正是滋养肾脏和充实精气的最佳时期。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和按摩等方法来增强肝肾功能,提高免疫力,并改善睡眠质量,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和外在环境的调节。
根据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地控制饮食,遵循冬季的食疗原则,如食用温补的食物,如姜、枸杞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合理地安排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降低各种压力和不适感。
总之,中医经络养生理论在立冬这一特殊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了解和掌握中医经络养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调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冬季的气候和环境,改善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
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
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
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
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
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解析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中医养生而言,经络的调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解析经络的理论,并探讨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
一、经络理论的概述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内部脏器、组织和部位之间,以及体表与体内相互联系的通道系统。
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和穴位,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负责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经络调理的重要性经络调理是通过刺激和调整经络,达到平衡阴阳、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经络调理在中医养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人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改善身体健康。
三、经络调理的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的通畅性。
常见的经络调理针灸方法包括刺激经络经脉的穴位,增强气血流通,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经络与穴位来调理身体。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的通畅,促进气血循环,消除疲劳,增强身体抵抗力。
3.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通过服用中药来调整经络的功能。
中药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通过合理选用适当的中药,可以达到调理经络的作用。
4. 运动保健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有助于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输。
常见的经络调理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瑜伽等,它们通过舒展肢体、调整呼吸来改善经络的通畅。
5.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饮食健康、情绪平稳等,也有助于经络的调理。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经络阻塞,影响身体的健康。
四、经络调理的意义经络调理可以起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的作用。
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通过适当的经络调理,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五、经络调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经络调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寻找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助,避免自行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有何独特之处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经络理论更是独具魅力,为人们的健康养护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
经络,如同人体内部的神秘通道,连接着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
它们并非肉眼可见的实体结构,却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经络理论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整体性上。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经络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将身体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经络,气血得以运行周身,营养物质得以输送到各个脏腑和组织,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心经与心脏相关,肝经与肝脏相连。
当心经出现问题时,可能不仅仅表现为心脏本身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到神志、睡眠等方面;同样,肝经的异常也可能导致情绪、消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这种整体性的观念,使得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能够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身体的整体状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局部的症状。
经络理论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动态平衡的调节作用。
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自我调节。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经络中的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协调;而当人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经络的气血运行就可能出现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时,通过针刺、艾灸、按摩等中医调理方法,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体现了中医养生注重预防和调理的理念,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内部环境,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再者,经络理论在诊断疾病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中医通过观察经络所经过的部位、穴位的反应,以及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所在和性质。
例如,通过按压穴位,如果出现疼痛、酸胀等感觉,可能提示相应经络的气血不畅;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等变化,也可以了解经络气血的盛衰。
脉象更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可以判断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以及脏腑的功能。
中医养生调理经络促进身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通过养生调理经络来促进身体平衡。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运行于人体内外的一种系统,贯穿全身,起到传导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中医养生通过调理经络,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气血循环,达到身体健康的效果。
1. 经络系统的基本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外都存在着一种能量流动的系统,即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经络和穴位组成,经络是一种通过身体内外的特定区域相互联系的通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
穴位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穴位的活性,可以影响身体各部位的功能。
经络系统涉及人体的气血运行,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重要保证。
2.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强调防病于未然,通过调理经络来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五脏六腑的调和、气血的调养、精神情志的调适、饮食调理和适度运动。
其中,调理经络是贯穿整个养生过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节经络的活性,可以改善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 经络调理的方法中医养生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调理经络,包括按摩、穴位保健、气功、草药疗法等。
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的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气血供应,达到舒筋活络、调理脏腑的效果。
穴位保健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的活性,起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作用。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理经络的方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平衡。
草药疗法是一种通过服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其中一些中草药具有调理经络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机体平衡。
4. 经络调理与身体平衡经络调理可以促进身体的平衡,使身体的各系统功能良好运行。
经络调理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的供应,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经络调理还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使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最佳状态,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
同时,经络调理还可以调整情绪,舒缓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身体和心理保持平衡。
十二经络养生技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流动系统,负责传输气血和调节脏腑功能。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和养生非常重要。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十二经络的养生技巧,帮助大家保持身体健康。
1.足太阳膀胱经:可以穴位按摩来舒缓背部疼痛和调节膀胱功能。
按摩脊柱两侧的“臀肺俞”和“脾俞”穴,可以缓解背部不适和改善膀胱问题。
2.足阳明大肠经:可以进行腹部按摩来促进大肠蠕动和消化功能。
沿着腹部中线按摩,可以缓解便秘和帮助排毒。
3.手太阳小肠经:可以按摩手臂的“四白”穴位来舒缓手臂疼痛和调节消化功能。
4.手阳明胃经:可以进行胃部按摩来促进消化和缓解胃部不适。
在胃部的中心位置,用手掌按摩并轻轻按压,可以帮助胃气运行。
5.足少阳胆经:可以按摩头部的“足三里”穴位来缓解头痛和改善胆囊功能。
用手指轻轻按压太阳穴和头部两侧的“风池”穴,可以舒缓头痛和放松神经。
6.足少阴肾经:可以按摩腰部的“命门”穴位来促进肾脏功能和益肾养血。
用手指按摩腰部两侧的腰骶部,可以缓解腰酸背痛和改善肾脏问题。
7.手少阴心经:可以按摩胸部的“心俞”穴位来促进心脏功能和舒缓心悸。
用手掌按摩胸骨上方的穴位,可以改善心血不足和心悸。
8.手厥阴心包经:可以进行胸部按摩来促进心包的循环和缓解胸闷。
用手掌按摩胸骨两侧的穴位,可以促进心包的气血流动。
9.足厥阴肝经:可以进行足部按摩来缓解肝气不舒畅和改善睡眠。
用手指按摩足部的“太冲”和“行间之穴”,可以促进肝气的平衡和舒缓情绪。
10.足少阴脾经:可以进行腹部按摩来促进脾胃功能和消化吸收。
用手指按摩腹部中下方的穴位,可以缓解消化不良和调节脾胃功能。
11.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按摩手臂内侧的穴位来缓解手臂疼痛和改善心血管功能。
用手指按摩手腕内侧的穴位,可以舒缓手臂酸痛和促进心血流通。
12.手少阳三焦经:可以进行手臂按摩来促进三焦功能和改善头晕目眩。
用手指按摩手臂的外侧,可以改善身体不适和调节三焦功能。
中医十二条经络养生知识
1.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贯穿全身,连接着脏腑器官和组织,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2. 经络养生是通过按摩、针灸、药物等方法调理经络,保持经络通畅,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3. 经络养生的基本原则是“疏通经络、调养气血”,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 经络养生的重点是要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平衡,避免气血阻滞或失调导致的疾病。
5. 经络养生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
6. 经络养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宜盲目跟风,应根据中医理论和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养生。
7. 经络养生要注重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寒凉或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
8. 经络养生要注重情绪调理,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极,对身体健康有益。
9. 经络养生要注重生活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生活习惯。
10. 经络养生要注重环境调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保护身体健康。
11. 经络养生要注重季节调理,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气候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适应环境变化。
12. 经络养生要定期进行体检和中医理疗,及时发现身体健康问题,进行调理和治疗,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舒筋活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注重维护人体健康,并强调养生之道。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舒筋活络是一项重要内容,意味着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放松筋肉,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活络身体、保健健康的效果。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舒筋活络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
一、舒筋活络的理论基础舒筋活络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贯穿全身。
而筋则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起到连接、支撑和保护作用。
筋的舒展与经络的顺畅相辅相成,可促进气血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如果筋脉受阻,就会导致气血滞滞、经络不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二、舒筋活络的方法根据中医的理论,舒筋活络的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艾灸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的运行,增强筋脉的弹性和活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舒筋活络方法: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手法,能够通过对特定穴位和经络的按压、揉捏、推拿,刺激气血的循行,舒缓筋脉的紧张和疼痛感。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流动,缓解筋脉的不适。
针灸的原理是通过针刺刺激穴位,激活经络,调整气血的运行,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艾灸:艾灸是一种利用艾草进行熏灼的疗法,对于舒筋活络也有一定的效果。
艾灸能够通过热熏、微刺激穴位,加强气血的流通,舒展筋脉,改善筋脉疼痛和不适。
三、中医舒筋活络在养生中的应用在中医养生中,舒筋活络作为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康复阶段。
以下是中医舒筋活络在养生中的几个应用方面:增强体质:通过舒筋活络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筋脉的弹性和活力,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缓解疲劳:现代生活快节奏、高压力,很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肌肉酸痛。
通过舒筋活络的方法,可以缓解疲劳,放松筋肉,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调节情绪:舒筋活络的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舒缓筋脉的紧张和疼痛感,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心理健康。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贯穿于全身,并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
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以及经络养生的相关知识。
一、手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膀胱经起于小指端,沿手臂后侧上行,经过颈部到达头部。
它主要负责眼睛、头部和背部的生理功能,并参与调节阳气的活动。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前侧,沿上臂走向肩部。
它主要影响鼻、面部、颈部和肩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气血的循环。
三、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侧面,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涉及耳朵、面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水液代谢。
四、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后侧,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耳朵、面部和头部的功能,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五、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眶下,向上行经头部,循颈部、背部下行至足底。
它对于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可以影响阳气的循环。
六、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下,向下行经面颊、喉咙,绕过乳房部,沿着腹部下行至足背部。
它主要调节口腔、消化系统以及乳房的功能,对于脾胃功能的平衡非常重要。
七、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两侧,向上行经脚背,通过膝部绕行胸胁至夹腋下。
它主要调节肝脏和胸胁部位的功能,对于情绪的调节和血液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八、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外侧,向上行经足背,通过膝部连接大腿和腹部,再经腹部上行至胸胁。
它的主要功能涉及头部、颈部和胸腹部,能够调节胆囊和胆汁的分泌。
九、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背部、臀部到达足背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的功能,具有调节阳气的作用。
十、足阳明小肠经足阳明小肠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手臂后侧到达掌心。
它主要影响耳朵、面部的功能,对于水液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如何指导饮食养生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经络理论犹如一座神秘而深邃的宝库,为我们的健康指引方向。
而饮食养生,作为维护身体机能、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与经络理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联系时,会发现经络理论为饮食养生提供了独特而精准的指导。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分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
而饮食中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脾胃的运化吸收,经由经络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滋养身体、维持生命活动。
从经络的走向和脏腑的关联来看,不同的经络与不同的脏腑相对应,其功能和特性也各有差异。
例如,足阳明胃经与胃腑相连,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因此,要保持胃经的通畅和胃腑的正常功能,饮食上就应注重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等,以滋养胃气。
又如,足太阴脾经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在饮食中,可适当多食用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红豆等,有助于脾经的气血充盈,增强脾的运化功能。
根据经络的气血盛衰规律来调整饮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天之中,经络的气血运行有着不同的盛衰时段。
比如,早晨 7 点至 9 点,是胃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食早餐,能够更好地吸收营养,为一天的活动提供能量。
而晚上 5 点至 7 点,是肾经气血旺盛之时,可适当食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豆、核桃等,有助于滋养肾经。
季节的变化同样会影响经络的气血运行。
在春季,肝经当令,肝气升发。
此时,饮食宜清淡,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以疏泄肝气。
夏季,心经气血旺盛,应多吃些清热解暑、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西瓜、绿豆、莲子等。
秋季,肺经当令,气候干燥,可食用梨、百合等润肺生津的食物。
冬季,肾经主时,是进补的好时节,可适当食用羊肉、牛肉等温热性的食物来补肾助阳。
此外,食物的性味归经也与经络养生密切相关。
中医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经络养生理论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一、经络系统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
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
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一、经络系统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1)、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
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 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
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 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梯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梯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2).五官疾病:如咽炎等;(3).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1).中府①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2).列却①定位:棧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梯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胸部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3).少商①定位:拇指桂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太渊①定位:掌后腕横纹梯侧端,梯动脉梯侧凹陷中。
②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橈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梯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1).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2).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3).过敏性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等;(4).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3、保健要穴:(1).合谷①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蹊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功能:保健要穴。
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2).曲池①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驟连线的中点。
②功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
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3).手三里①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4).迎香①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1).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2).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3).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4).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1).足三里①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悄外一横指处。
②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
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2).梁丘①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韻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3).天枢①定位:脐旁2寸。
②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4).四白①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
又称〃养颜穴〃。
(5).地仓①定位:口角旁0.4寸,巨醪穴直下取之。
②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哺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中央、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
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1).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3).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1).太白①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
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2).三阴交①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
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
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3).阴陵泉①定位:胫骨内侧,驟骨下缘凹陷中。
②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①定位:離骨内上缘上2寸。
②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 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
同理取左边穴。
③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税侧末端(少冲)。
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2).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3).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1).极泉①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2).少海①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驟连线之中点。
②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3).神门①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晓侧凹陷中。
②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4).通里①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梯侧。
②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1).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2).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1).后溪①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2).小海①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胧骨内上繰间凹陷中。
②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3).肩贞①定位:腋后皱嬖上1寸。
②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4).天宗①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②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5).听宫①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3).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5).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6).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1).肺俞①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肺的保健穴。
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2).心俞①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3).肝俞①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①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一一脾的保健穴。
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 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5).胃俞①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和胃理气、化湿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6).肾俞①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湿,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7).大肠俞①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8).委中①定位:胭横纹中央。
②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9).承山①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