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配套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9
必修三专题一与专题四练习本试卷共分为二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体现新中国成功地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外交事件的有: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亚非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4.“视人之国若视已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A.“兼爱、非攻”B.“节用”C.“尚力”“尚贤”D.“节葬”5.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
其核心是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 B.“三纲五常”C.“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6.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7.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C.稳定社会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8.下列名句属于道家思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A.树立自己的权威 B.发展大一统事业 C.镇压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经济10.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A.汉武帝时候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健全 B.太学的建立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孔子创立的私学1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C.道家 D.墨家4.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兵着,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6.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8.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9.浙江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下列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①灵隐寺②永嘉牌楼③衢州孔庙④岳飞祠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专题单元训练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 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A “和为贵”和“仁”的思想B 农本思想C 有教无类的思想D “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2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A 否定了君主专制 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C 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D 代表了人民的利益3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4 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5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 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6(2007年廊坊)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7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A Li ErB Zhuang ZhouC Meng KeD Xun Kuang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离,高下相倾”,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A 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认为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C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D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9 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 民贵君轻 B人应互爱互利 C 反对掠夺战 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10 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A无为而治 B守静 C齐物 D天法道,道法自然11 下列引文中,符合道家主张的是()A“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B“严刑重罚也,可以治国也”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才能则举之”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12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的建议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13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②④B ①②④C ①③D ①②③14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①发展学术②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3、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4、孔子认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因而在政治上主张A.“有教无类”B.“为政以德”C.“节用而爱人”D.“克己复礼”5、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提倡A.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B.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C.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D.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6、“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A.提出了“仁”的学说 B.主张以“法”治国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被儒家学派尊称为“亚圣”7、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9、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道家思想最受欢迎 B.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10、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孝为“天经”、“地义”④仁、义、礼、智、信⑤夫为妻纲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1、董仲舒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①民贵君轻②天人感应③心外无物④君权神授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2、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1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必修三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33题)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2.(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32题)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4.(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5题)“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23题)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民主科学D.重农抑商6.(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22题)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单元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
它们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3.孟子认为“良知”是人性内在本能的朴素情感和道德意识,能催生出巨大能量而实现天下大治。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圣愚皆同、人人自有、各个自足的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是不待思虑而能分辨是非善恶之心,是真诚恻坦之意。
这表明王阳明心学()A.否定了传统的孔孟儒学B.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C.高度肯定人的主体意识D.顺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4.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思想家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同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以“浮屠害政,桑门蠹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来斥佛。
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老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C.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D.排斥外来文化现象突出5.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
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6.王夫之在《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
”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材料反映出王夫之()A.主张建立民主政治B.对传统政治的否定C.否定传统伦理思想D.深化传统民本思想7.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第一课时1. 题目:简述秦朝的建立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问题类型:简答题- 内容概要:秦朝的建立过程包括秦穆公继位、秦穆公实行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等。
秦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方面。
- 参考答案:秦穆公实行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始皇通过灭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由秦朝统一六国而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2. 题目:解释“兼并战略”在秦朝的实施中的意义。
- 问题类型:解释题- 内容概要:兼并战略是指秦朝通过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来实现统一的策略。
这种战略的意义在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统治力量,扩大领土并消除潜在的敌对势力。
- 参考答案:秦朝实施兼并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吞并其他国家的领土来扩大自身的版图,增加资源和劳动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潜在的敌对势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1. 题目:简述汉朝的统治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 问题类型:简答题- 内容概要:汉朝的统治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对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 参考答案:汉朝的统治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刘邦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稳定了国家统一;在军事上,刘秀创建了东汉朝代,平定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在经济上,汉朝推行了均田制和开疆拓土,发展了农业和经济;在文化上,汉朝儒学的发展和兴盛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题目:阐述汉武帝的改革和创举。
- 问题类型:阐述题- 内容概要:汉武帝是汉朝的一位重要皇帝,他进行了多项改革和创举,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参考答案:汉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举。
他实行的均田制有利于土地的平均分配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他推行的开疆拓土政策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和资源;他大力发展儒学,推行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重视经济的发展,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同步习题及答案100页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2“诸子百家”活动的宗旨是
A游说君主,寻求进入统治阶层
B研究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C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D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3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战国时期儒家各流派都主张“性本善”
4儒家经典的“六经”不包括
A《诗经》《尚书》B《礼》《易》
C《乐》《春秋》D《论语》《孟子》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孔子办私学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 .....。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专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思想家诸多的主张对当代人有着重要启示。
其中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是()A.格物致知B.天人合一C.宇宙便是吾心D.循天下之公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当时各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都把“仁”作为核心观念B.都是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C.都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D.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3.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增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据此,韩非子()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4.滕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但滕侯死亡时,《春秋》却使用了卿大夫的“卒”。
对此,《教梁传》记载为"滕侯无名,狄道也”。
由此可知,《春秋》中贬低滕侯()A.体现了儒家“大一统”观念B.反映了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C.凸显了“家国一体”的特色D.激化了儒法道三大家的矛盾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共同主张是()A.用“仁政”治国安邦B.唯物主义观点C.重视百姓的疾苦D.实行民主政治6.某学者认为:在东汉初期,东汉政权枢机要官的70%以上是有儒教教养的人士,将这一数字与儒教渗透最盛期的西汉元帝时的27%相比,可以明显看出东汉时期儒教向A.东汉太学改变了传统教育制度B.儒家干政之风打破了政治的稳定C.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实现结合D.汉代儒学正统思想地位日益巩固7.董仲舒认为“天”能够根据帝王的行为和功绩而制造出“美祥”或是‘危害”“怪异”等事件。
此思想()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8.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 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C.私人授徒讲学在当时蔚然成风 D.封建地主阶级治国模式大体确定下来2.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3. 《论语·述而》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它体现的儒学思想是A.鄙视富贵B.重义轻利C.取利有道D.见利忘义4.据报道,2006年我国西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自古以来教育是人民特别关注的问题。
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刘海霞说:“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元类5.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A.①②③ B. 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6.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F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做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7.《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 .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 .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 .孔子“仁”的主张D .孔子反对等级差别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9.以下对明清时期思想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理学由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演变 B.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C.陆九渊把程朱理学发展为心学 D.理学、心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潮并存10、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12、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3、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B、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C、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拥护D、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14、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5、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A、否定了君主专制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C、反映了重民思想D、代表了人民的利益1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一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17、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18、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弟子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C、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19: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注入新的血液,是指A.提出了“人定胜天”观点B.取得了独尊地位C.提出了“大一统”主张D.吸收了道教思想20: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21: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要重视自然灾害的发生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22: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2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远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24、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贤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25、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克己复礼B.宽刑薄赋C.仁D.民贵君轻26、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A、《诗》B、《春秋》C、《论语》D、《尚书》27、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28、“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 、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9、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①“仁者,爱人” ②“无为而治” ③“兼爱” ④“克己复礼”A、①②④B、①④C、①③D、①②30、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31、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32、主张掌握自然规律,然后利用它为我所用的思想家是A、荀子B、庄子C、孟子D、韩非子33、“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35、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36、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37、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②③38、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A 封建制度建立并日趋完善B 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C “仁政”最终取代“法治”D 封建统治思想日趋成熟39、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40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4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C、为削弱诸候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42、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43、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B.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44、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45.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程颢B.朱熹C.程颐D.陆九渊46.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的方法是A.接受经验B.学习理论C.实践感悟D.内心反省47.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
应该属于下列哪一范畴A.认识论B.行动理论C.社会政治思想D.传统伦理纲常48.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A、张载B、二程C、周敦颐D、李翱49.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50.朱熹的理学内容主要有①“理气论”②“心即理”③“致良知”④“心性论”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51.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下列哪些是“心学”的内容①“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③“致良知”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5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53.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5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陆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5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