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4节)复习提纲-(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 复习提纲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例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
[第4节 光和颜色]
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例1、下列选项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 A .电池和金星
B .电池和烛焰
C .萤火虫和月亮
D .太阳和烛焰
E.开着的电视的屏幕、电影屏幕。
3、 光的色散:(1)如右图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从上倒下的顺序:
4、物体颜色:
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 决定(其他色光主要被吸收)。
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 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例3:在暗室的红灯下,看白纸和白纸上写的红字,看到的是( )
A 纸是白色,字能看清楚
B 纸是红色,字看不清楚
C 纸是白色,字看不清楚
D 纸是红色,字能看清楚
注意: 看到物体是白色由于 ,
看到物体是黑色由于 。
C)光的三原色是 。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光的反射:
图2。
第二章主题第二章复习教案教学内容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物体的颜色3.光的反射和折射4.透镜5.眼睛和视觉难点:3.光的反射和折射4.透镜方法技巧:1.知识点的归类总结2.识图解题3.实验题的答题关联性和完整性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和系统完成的?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眼和视觉》1、(2013)5.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频率 D.传播声音的物质答案D2、(2012)13.手机通讯靠电磁波传送。
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发现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
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CA.声音、电磁波均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B.声音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而电磁波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D.声音、电磁波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答案:D3、(2011)13.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CA.将凸透镜往上移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上移D.将蜡烛往下移答案:C4、(2013)20.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凸透镜前l. 5倍焦距的地方,当它向与它同侧的距离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它所成的像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变小答案B5、(2010)36.(4分)右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
浙教版7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解答题一、声音与听觉1.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6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海水中声速是1500m/s),则:(1)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答案】(1)该处海深为:ℎ=12vt=12×1500m/s×6s=4500m=4.5km;(2)不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解析】【分析】(1)海深等于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那么超声波传播一半时间的路程就是海深;已知超声波在海水里的传播速度和时间根据ℎ=12vt计算海深即可;(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4.5km;(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校运会上,100米决赛正在激烈进行中,问:(1)终点处的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出的“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在听到发令枪声时开始计时,这是为什么?(2)若计时员是听到发令枪声时才开始计时的,那么运动员的成绩将被提高多少?(已知常温下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答案】(1)解:声速远小于光速,使成绩测定误差较大(2)解:因为光传播100米的时间可忽略不计所以△T=S/v声=100m/340m/s=0.29s【解析】【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从它们的速度对成绩测量误差的角度思考即可;(2)如果以发令枪的枪声为标准开始计时,那么当声音传播100m到达终点时终点计时员才开始计时,而这段时间就是运动员的成绩被提高的部分。
1.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使用物镜甲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一所示,而改用物镜乙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二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镜乙可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较物镜甲少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物镜甲比物镜乙视野暗C.若不改变目镜,则物镜甲比乙的镜头要短D.若想将图一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蝉翅样本向左下方移动【答案】B2.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的名称中带“鱼”字,但它们却不是鱼类,比如甲鱼、娃娃鱼、鲸鱼.关于以上三种动物的共同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都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 B.成体都能用肺呼吸C.体表都有鳞甲 D.都是卵生【答案】B【细胞、显微镜的使用】一、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细胞结构(1)基本结构: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异同共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植物比动物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细胞结构的功能特别提醒: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把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二、显微镜的使用结构名称作用细胞壁 由纤维素组成,保护和支持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细胞膜 将细胞与外界隔开,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细胞,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 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 位于细胞中央,近似球形,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液泡 内有细胞液叶绿体 含叶绿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画图(1)安放:右手握,左手托,放有光,略靠左,镜臂朝自己。
(2)对光:短物镜,大光圈,一起对准通光孔,左眼观,右眼睁,同时调节反光镜。
(3)放片:载物台,放玻片,通光孔,对中间。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c=3×105km/s,空气中的声速v=340m/s)。
15、一把米尺竖直立在操场上,晴天的某一时刻测得它的影子长35厘米,则此时操场上竖立的30米长的旗杆的影子多长呢?16、如图所示,S为光源,AB为遮光板,请在图上画出光线射不到的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打上斜线。
17、请通过门上的小孔看门外的景物,改变你的眼睛与小孔的距离,你所观察到的门外的范围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并通过作图说明你观察到的结果。
2、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的光斑是____________形的,实际上它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缩小了的像,它是______像(填“实”或“虚”)。
3、小孔的形状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像的形状。
4、某天文爱好者,用照相机拍摄的一张太阳照片如图所示。
这是一种____________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情况下,在树下留下的光斑是______形的(圆形、月芽形),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3mm左右。
设法让其直立在桌上,点亮一支蜡烛放在靠近小孔的一端,在小孔的另一面放置一张白纸。
(1)观察在白纸上得到的像是_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2)轻轻地往前吹动烛焰,观察到它的像往____________移动;(3)改变白纸与小孔的距离,能得到放大的、等大的和缩小的像。
要得到放大的像有什么条件?6、太阳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透过红玻璃,你在光屏上将看到的颜色是()A.白色B.红色C.黑色D.绿色7、舞台上有一身着黄色上衣和绿色裙子的姑娘在跳舞,当用黄光照射时,她的上衣的颜色是(),裙子的颜色将会是()A.黄色B.黑色C.绿色D.白色8、用蓝色光照在白纸上,你将观察到的颜色是()A.白色B.蓝色C.绿色D.黄色9、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在光屏上看到一条彩色光带,彩色光带的颜色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排列,这就是白光的____________现象。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一:声学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觉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例:“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对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例:妈妈常用手背来感觉小孩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 ( )A.触觉感受器B.痛觉感受器C.热觉感受器D.冷觉感受器(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注意:人的各种感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不要把感觉器官当成感觉形成的部位,平时考试容易出错,请同学们切记!例:狗的嗅觉特别灵敏,形成嗅觉的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鼻腔 C.嗅觉神经末梢 D.嗅神经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是舌尖,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对环境的感觉复习课目录 (1) (3) (7) (11)【知识网络构建】【考点专题梳理】考点1 感觉世界人们对环境的察觉是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_等来实现的。
考点2 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它的传播必须依赖于物质且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传播的速度跟物质、温度有关,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考点3 光和颜色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9米/秒。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且太阳光中还有不可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2.发光物体的颜色由其所发射光的颜色决定。
不发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光的颜色决定,如红色物体能反射红光,吸收除红光以外所有色光,所以当有红光(或有红光的复色光)照射在该物体上时,该物体为红色,而当没有红光照射在该物体上时,该物体为黑色;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如红色透明物体能透过红光,吸收除红光以外所有色光。
考点4 光的反射1.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且都遵循“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人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光的反射定律。
其应用有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
平面镜的作用既可以改变光路,又可以成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考点5 光的折射1.一束光斜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人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已校正)————————————————————————————————作者:————————————————————————————————日期: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1节感觉世界一、感觉1.感觉产生的过程: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的神经中枢刺激-----------→感觉器官-----------------------------------→大脑感受环境中的刺形成各种感觉激,并发出信息⑴所有的感觉都在形成的。
⑵大脑内有各种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⑶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及附属结构,是比系统低的结构层次。
⑷感受器: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属细胞层次。
①感觉器官(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器官;感受器是器官。
②感觉器官(填“可以”或“不可以”,下同)感受刺激;感受器感受刺激。
⑸五种基本感觉、感觉器官及其感受器:基本感觉感觉器官感受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2.影响感觉的因素有和。
前者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后者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
二、皮肤和皮肤感觉1.人体最大的器官是,具有、、和的感觉功能。
除此之外,还具有防止身体、、保护身体等功能。
2.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⑴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这是因为。
盲人的触觉比普通人要敏感。
⑵痛觉对人体有作用或作用。
⑶冷热觉是因为皮肤上有冷热觉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冷热刺激,由神经细胞构成)。
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三、鼻和嗅觉1.嗅觉是指由气体物质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2.嗅觉的形成过程:刺激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外界气味------→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大脑(形成嗅觉)3.嗅觉的特点:⑴适应性: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⑵差异性: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和动物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官(5个):。
2、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时间长了,会闻不出鱼腥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的缘故。
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内有许多,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主要可分为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3、声音传播的形式:。
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可用于测距离)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
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
15℃时,空气中声速是米/秒。
第3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②中耳包括、(听小骨)、;③内耳包括、和。
2、耳的主要功能:和。
位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在和中,保持身体平衡。
(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听小骨()→耳蜗(内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神经中枢(大脑产生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可用助听器;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不能用助听器。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5、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一、感觉世界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4、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5、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6、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7、嗅觉的特点:(4点)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了。
②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8、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9、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10、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11、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12、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一、声音和听觉1.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①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
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
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①是________的。
【答案】(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解析】【分析】本题为探究实验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
在实验设置中,要遵循控制变量原则。
【解答】(1)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
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
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①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2.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第1节感觉世界A.感觉的产生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C.鼻和嗅觉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蛋糕香味人呼吸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信息嗅觉神经信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嗅觉D.舌和味觉1.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A.声音的产生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B.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3.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4.真空不能传声C.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2.声波的应用a)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超)b)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D.声音传播的快慢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影响声速的因素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固>V液>V气)b)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
c=3×105km/s,空气中的声速v=340m/s)。
15、一把米尺竖直立在操场上,晴天的某一时刻测得它的影子长35厘米,则此时操场上竖立的30米
长的旗杆的影子多长呢?
16、如图所示,S为光源,AB为遮光板,请在图上
画出光线射不到的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打上斜线。
17、请通过门上的小孔看门外的景物,改变你的眼睛与小孔的距离,你所观察
到的门外的范围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并通过作图说明你观察到的结果。
2、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的光斑是____________形的,实际上它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
孔所成的缩小了的像,它是______像(填“实”或“虚”)。
3、小孔的形状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像的形状。
4、某天文爱好者,用照相机拍摄的一张太阳照片如图所示。
这是一种
____________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情况下,在树下
留下的光斑是______形的(圆形、月芽形),它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3mm左右。
设法让
其直立在桌上,点亮一支蜡烛放在靠近小孔的一端,在小孔的另一面放置一张白纸。
(1)观察在白纸上得到的像是_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
(2)轻轻地往前吹动烛焰,观察到它的像往____________移动;
(3)改变白纸与小孔的距离,能得到放大的、等大的和缩小的像。
要得到放大的像有什么条件?
6、太阳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透过红玻璃,你在光屏上将看到的颜色是()
A.白色B.红色C.黑色D.绿色
7、舞台上有一身着黄色上衣和绿色裙子的姑娘在跳舞,当用黄光照射时,她的上衣的颜色是(),
裙子的颜色将会是()
A.黄色B.黑色C.绿色D.白色
8、用蓝色光照在白纸上,你将观察到的颜色是()
A.白色B.蓝色C.绿色D.黄色
9、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在光屏上看到一条彩色光带,彩色光带的颜色是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排列,这就是白光的____________现象。
10、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____________,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属____________。
11、电视机的遥控可以发出不同的____________,实现各项功能之间的转换;____________可用来鉴
别纸币的真伪。
课后作业可附页
班主任收回审批签字
教学主任课前
审批签字(或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