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数学课程《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表格和图表呈现数据。
2. 学会使用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3. 通过对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分析,认识到数据在体育成绩评估中的重要性,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掌握使用表格和图表呈现数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数据表格和图表等。
2. 制作课件:包括数据分析和统计概念的相关示例和讲解。
3. 安排实验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模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 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提前预习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解释它们在数据中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如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加深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4. 成果展示与交流:各小组展示分析成果,分享数据分析的过程和结论,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发现其他小组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加深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统计调查活动的全过程。
2、能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3、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4、在调查方案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统计数据进行恰当、准确地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难点:数据分析和得出调查结论。
【教学方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牢记:要点必背1、被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2、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3、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样本的容量越大,样本反映的情况越真实。
,称为这个总体的一个。
【过渡】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全国各学校每年都要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定。
【过渡】如果这个调查活动需要你们来进行并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你们会怎么做呢?这个调查活动都有哪些步骤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新知详解1.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过渡】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利用样品的平均数能够去估计整体的平均数。
因此,在调查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利用这些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
【过渡】某学校七年级有4个班,共有180人,其中男生85人,女生95人。
【过渡】在调查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先准备好登记表。
【过渡】如果我们同时去统计180个学生全部的情况,会比较麻烦,因此,我们需要先选取样本。
从全校七年级的各班抽取5名男生和5名女生,组成一个容量为40的样本。
【过渡】在这里,针对样本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不能全部选择男生,也不能全部选择女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这几个同学呢?按照各班的学号,分别在每个班抽取学号排在最前面的5名男生和5名女生。
【过渡】这样的选择更具有随机性,其结果也更能代表整体。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案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2、初步掌握统计调查活动的全过程.二、数学思考1、在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2、能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三、在调查方案的设计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收集有关八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的数据.教学难点[从收集的结果中确定样本,保证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全国各学校每年(或两年)都要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定.上节课,我们留下过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调查活动:收集近两年我校八年级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登记表》,分析登记表中的数据,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评定,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生:我们组收集到了我校八年级的《体质健康登记表》.我校八年级有4个班,共180人,其中男生85人,女生95人.下表就是用来记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登记表.中学生体质健康登记表年月日姓名班级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选 50米跑(30)身高标准测体重(15)一立定跳远(30)肺活量(15)次师:拿到这些登记表后,你计划如何从表中获取数据信息,分析数据,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评定,然后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生:分以下四个步骤完成: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3、描述数据4、分析数据二、讲授新课(一)收集数据师:收集整个八年级的数据并加以分析,运算量很大,也没有必要,我们可以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方法,先抽取一个样本,然后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去估计总体的情况.你是如何抽取样本的?样本的容量为多少?生:抽取样本,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我们组从全校八年级的各班分别抽取5名男生和5名女生,组成一个容量为40的样本生:我们抽取样本的方法是按学号,分别在每个班抽取学号排在最前面的5名男生和5名女生.(二)整理数据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样本的体质健康登记表中的各项数据.例如计算每个个体的最后得分,按评分标准整理样本数据,得到下到成绩划记频数百分比不及格下 3 7.5%及格正下 8 20%良好正正正下 17 42.5%优秀正正下 12 30%合计 40 40 100%(三)描述数据根据上面的表格,画出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使得数据分布的信息更清楚地显现出来.(四)分析数据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种统计量,有反映平均水平的“平均数”、“中位数”,也有反映波动大小的统计量“方差”,“极差”.我们通过分析图表和各种统计量得出结论.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小组来分析图表和各种统计量.师:从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可以发现样本的体质健康成绩达到良好的最多有17人,良好及良好以上的有29人,约占统计总数70%左右,由此可估计全校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有类似的结果.生:可以计算出样本的体质健康成绩的平均数,即X ≈80.所以样本的体质健康成绩的平均水平得到了良好,由此可推测全校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的平均水平得到了良好.三、课时小结本节学习了主要内容:1、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统计的全过程.2、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统计量,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3、又一次应用了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统计思想.说明《标准》明确在数学学科增加“综合与实践应用”这一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课题学习“正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课题学习的素材力求问题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据收集的方式,数据表示的方法,具有初步的数据处理能力.初步体会到了统计的广泛应用.但过去的学习和统计活动都是零碎的,是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而进行的,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等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综合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该课题来源于学生实际,对于各地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势必展开大量活动,具有很强实践性.。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收集数据,如何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如何运用这些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2.掌握如何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对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份具体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PPT、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份具体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份数据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解释分析结果的意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体质健康测试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亲历数据分析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据分析的具体步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
3.熟练运用数据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
难点:熟练运用数据来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一、直接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讨论,并且我们要掌握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分析数据的过程,形成初步感知。
(2)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它的具体内容是①收集数据②整理数据③描述数据④分析数据⑤撰写调查报告⑥交流讨论其具体过程为:①收集数据:确定样本,然后确定抽取样本的方法。
②整理数据:整理体质健康登记表中的各项数据。
③描述数据:根据整理的各种表格,画出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使得数据分布的信息更清楚地显现出来。
④分析数据:根据原始数据或各种统计表,计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通过分析图表和计算结果得出结论。
⑤撰写调查报告:如下图所示。
⑥交流讨论:写出活动总结,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的调查过程,展示调查结果,交流通过的数据处理寻找规律、得出结论的感受。
三、课堂总结1.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①收集数据②整理数据③描述数据④分析数据⑤撰写调查报告⑥交流讨论2.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四、习题检测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1.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提出5个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例如。
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等等,2.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
每个小组这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
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在全班介绍和展示,3.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得到全班同学的一个“平均情况”,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全班“平均情况”的同学。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综合运用数据处理的知识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以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作为问题情境,开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解释和评估等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将统计的概念、方法与原理综合运用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统计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思想,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综合运用各种统计量分析数据.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和抽取样本.(2)依据抽取的样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并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估以及提出合理的建议.(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并自觉运用统计思想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增强健康意识.2.目标解析目标(1)是使学生能够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样本的容量和抽样的方法,体会抽样的必要性.目标(2)是让学生完整的经历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通过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计算各个统计量等,使数据分布的信息更清楚地显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题学习的综合性强,整个活动中几乎要用到所有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和方法,经历统计调查分析决策的基本过程.特别是在分析数据时,除了让学生分析统计图表外,还要求学生利用本章学习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数据分析以获取数据的信息,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论,这些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统计量的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四、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下发阅读材料(《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节选)》,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数据的收集.师生活动1:教师事先准备阅读材料,并在下发阅读材料时明确课题学习的主题和目的.根据所在学校八年级学生的学生数以及体检等情况确定师生共同商定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方式及样本容量等.然后让每个学习小组按照教科书中的调查表(选测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给各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由在课前完成数据的收集工作.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育部的调研结果引起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关注,激发学习动力.由学生在课前完成数据收集环节,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且数据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2.数据展示与整理问题1根据调查表,你的小组收集了同学们的哪几方面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根据你收集的原始数据能清晰的反映出本校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吗?追问:如果不能,可以用什么方式作进一步的整理更好?师生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样本数据,然后绘制适当的表格整理数据.教师巡视,协助学生纠正错误或向全班展示一些优秀的数据整理方法,使不同的学习小组相互促进.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集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小组之间的交流.追问是为了复习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3.描述数据问题2 描述数据可以用哪几种统计图形?各有什么特点?师生活动:学生回顾相关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等统计图形.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描述数据的多样性和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为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作准备.追问:根据各统计图的特点和你整理的数据情况,你能选择合理的统计图描述前面你得到的数据吗?师生活动: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作图过程,感受不同的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4.分析数据问题3 根据原始数据或统计表计算出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师生活动: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计算(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各个统计数据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数据计算是数据分析中的重要环节,为下面分析结论的得出作准备,同时又可以复习本章学习的各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学生分工计算既节约时间又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问题4 从计算出的各个统计量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师生活动:小组内的学生先根据各个统计量独立思考并写出结论,然后组内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着重关注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设计意图:不同的统计量反映出不同的数据信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来获取信息并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学习,相互促进.5.撰写调查报告问题 5 请各小组参考书本中的调查报告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实际设计一份报告表格,并撰写相应内容.师生活动:各组学生分工完成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处理过程”的内容;讨论得出调查结论、提出建议.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发展学生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的能力.6.交流展示问题6 请各小组的同学思考以下问题:(1)介绍你所在小组的数据收集过程.(2)你的得出了哪些结论?依据分别是什么?(3)你的小组对同学们提高自己的体质健康有什么建议?师生活动:各小组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作适当的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总结、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可以促进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7.回顾总结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与学生一起回顾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交流:①本次统计活动中,你经历了哪些环节?②各个统计环节你是怎样做的?③通过这次体质健康调查,你有什么启发?设计意图: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统计调查活动,总结活动的收获,体会数据分析的思想.作业:教科书第137页习题9.附录: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节选)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及数据统计分析已经结束.现将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本次调研是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个民族,995所学校.调研统计人数为348 495人,其中汉族7~22岁大、中、小学生262 878人,回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维吾尔族、瑶族、土家族、黎族、彝族、羌族、布依族、侗族、水族、苗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白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26个少数民族学生85 617人.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24项指标.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一)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1.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例如:与2005年相比,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18岁年龄组身高分别平均增长1.01、0.79、1.55、1.12厘米,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35、0.80、2.02、1.15千克,胸围分别平均增长0.71、0.59、1.26、0.94厘米;19~22岁年龄组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84、0.55、1.34、0.64厘米,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2、0.27、2.07、0.34千克,胸围分别平均增长0.63、0.29、0.97、0.43厘米.2.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调研结果显示,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拐点.例如,与2005年相比,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18岁年龄组分别平均提高89、84、94、81毫升;19-22岁年龄组分别平均提高137、102、185、123毫升.3.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例如,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22岁年龄组轻度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87%、5.81%、2.69%、5.45%,比2005年分别降低0.02、0.21、0.27、0.27个百分点;低体重检出率分别为17.32%、25.94%、20.03%、27.08%,比2005年分别降低1.40、0.78、2.80、1.35个百分点.另外,乡村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也继续下降,例如7岁年龄组乡村男生、乡村女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分别为16.85%、20.50%,比2005年分别下降3.19、3.86个百分点;12岁年龄组分别为10.64%、13.82%,比2005年分别下降1.97、0.10个百分点.4.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调研结果显示,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与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提高.(1)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出现好转.调研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有所提高,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分别平均增长1.12、1.03、0.76厘米.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2)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出现好转.调研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反映身体柔韧度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有所提高,7—18岁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分别平均增长0.49、0.04、0.53厘米.城市男生坐位体前屈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3)耐力素质显现止“跌”.代表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视不同年龄-性别组而有所不同.7—12岁男女学生测试50米×8往返跑,13—22岁男生测试1 000米跑、女生测试800米跑.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与2005年相比,7—12岁小学城乡男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基本持平;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米×8往返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0.05、0.20秒.与2005年相比,13—15岁初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耐力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3.03、3.58秒;乡村男女生耐力跑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与2005年相比,16—18岁高中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耐力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0.48、0.46、0.34、0.91秒.(4)力量素质(握力)继续提高.调研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7-18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的握力分别平均提高0.43、0.42、0.36、0.16千克.(二)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比2005年分别增加1.56、1.20、2.59、3.42个百分点.。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2.感受样本代表性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积极情感态度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样本代表性的意义.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具准备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据报载:截止2010年,全国18岁以上的居民超重率达到32.1%,肥胖率达到9.9%,肥胖已经成为困扰当今医学界的四大医学问题之一,如果不加以重视,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那么怎样衡量是否肥胖呢?本节课将为你解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自主探究】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什么是体重指数?如何衡量自己的体重状况?答:研究表明: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大小与消瘦、超重和肥胖有联系,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正常范围内的体重吗?目前国际上有多种标准来衡量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这里介绍一种常用标准.归纳:对于平均值的求解,关键是要注意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对于较大的数据,可以采用新数据法求其平均值.利用新数据法时应注意确定关键数,关键数不同,简便的程度也就不同.学习笔记: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展示任务,各组在展示过程中,老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分.学习笔记:m的值称检测可当堂完成.假设某人的体重为m kg,身高为h m,我们把2h为体重指数(BMI),下表给出了体重状况对应的体重指数范围:范例:某人身高1.7 m,体重59 kg,他的体重指数约为20.4.仿例:甲、乙二人身高,体重如下表:(1)填表;(2)根据上表,你对二人有何建议?解:甲应增加营养,乙应加强锻炼.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习题20.3。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抽样与数据分析”主题中的“数据的分析”的内容.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分析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适宜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的教学应当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知道要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认识数据的数字特征各自的意义与功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如何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理解方差如何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理解四分位数如何刻画数据的取值特征,会用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分析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分类,了解数据分类的意义和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知道几种统计图各自的功能,会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表描述和表达数据,能根据样本数据的变化趋势推断总体的变化趋势.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形成和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标准2022》在本学段要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因此,本学段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需要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本章包括三个小节:20.1数据的集中趋势;20.2数据的波动程度;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一个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分布情况.本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本章分为三节:利用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所谓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数值靠拢的程度,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其中平均数最重要,应用广泛;第二节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它反映的是各个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程度,只有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者相差不大时,才能用方差来比较两组数据;第三节是对前两节知识的综合应用,课题的选择可操作性强且贴近学生生活.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对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数,学生在4~6年级已经有所接触,已经学会求平均数,能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复习学生已学的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四、单元学习目标1.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2.进一步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4.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知道它们是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一组简单数据的方差.6.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7.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8.能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能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作业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设定针对性的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讲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收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和抽取样本.2.依据抽取的样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并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估以及提出合理的建议.3.经历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体会通过统计调查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建立统计观念.4.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增强健康意识.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各种统计量分析数据.教学难点通过统计调查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知识回顾【问题】什么是抽样调查?说一说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师生活动】直接找学生回答.【答案】抽样调查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样本:被抽取调查的那部分个体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一个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设计意图】回顾抽样调查,为下面的统计调查活动作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收集近两年你校七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登记表》,分析登记表中的数据,对你校七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评定,从而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体质健康标准登记表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样例.某学校七年级有4个班,共180人,其中男生85人,女生95人.这个调查如何完成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一)收集数据1.确定样本从全校七年级的各班分别抽取5名男生和5名女生,组成一个容量为40的样本.2.确定抽取样本的方法按照各班的学号,分别在每个班抽取学号排在最前面的5名男生和5名女生.(二)整理数据教师引导:根据你收集的原始数据能清晰地反映出本校七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吗?如果不能,可以用什么方式作进一步的整理更好?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得到答案:列表整理体质健康登记表中的各项数据.教师示例:例如,计算每个个体的最后得分,按评分标准整理样本数据,得到下表.(三)描述数据根据整理的各种表格,画出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使得数据分布的信息更清楚地表示出来.教师示例:例如,根据上面整理的表格,可以画出条形图和扇形图如下.(四)分析数据根据原始数据或上面的各种统计图表,计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通过分析图表和计算结果得出结论.教师追问:根据以上各图表,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得到答案:例如,根据以上各图表可知,样本的体质健康成绩达到良好的最多,有17人,良好及以上的有29人,约占统计人数的70%左右.由此可以估计全校七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有类似的结果.(五)撰写调查报告(六)交流写出活动总结,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的调查过程,展示调查结果,交流通过数据处理寻找规律、得出结论的感受.【新知】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步骤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然后将调查过程和结果撰写报告,最后交流体会和感受.【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步骤,并会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二、典例精讲【例题】某中学数学活动小组为了调查居民的用水情况,从某社区的1 500户家庭中随机抽取了3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表所示:(1)求这30户家庭月用水量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根据上述数据,试估计该社区的月用水量;(3)由于我国水资源缺乏,许多城市常利用分段计费的办法引导人们节约用水,即规定每个家庭的月基本用水量为m t,家庭月用水量不超过m t的部分按原价收费,超过m t 的部分加倍收费.你认为上述问题中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量作为月基本用水量比较合理?简述理由.【答案】解:(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3443106.230⨯+⨯++=,众数为7,中位数为7.(2)1 500×6.2=9 300(t),所以估计该社区月用水量约为9 300t.(3)以中位数或众数作为月基本用水量较为合理.因为这样既可满足大多数家庭的月用水量,也可以引导用水量高于7t的家庭节约用水.【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数据的能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步骤二、样例问题解决过程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37页复习题第8题.。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统计知识初步掌握统计调查活动的全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在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2.能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情感态度】
在调查方案的设计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收集有关八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的数据.
【教学难点】
从收集的结果中确定样本,保证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一、活动预备,趣味激思
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全国各学校每年(或两年)都要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定.教师事先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调查活动:收集近两年本校八年级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登记表》,分析登记表中的数据,对本校八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评定,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
【教学说明】教师制订好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内容,制订好《中学生体质健康登记表》《调查报告》表格.
二、活动实践,知识升华
活动过程:
1.方案实施
(1)学生制订好实施计划;(2)按照计划实施调查;(3)数据采集与汇总,进行初步分析;(4)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以下过程:①收集数据.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样本和抽取样本的方法,如可从八、九年级各班分别抽取5名男生和5名女生,组成一个容量为40的样本,可按学号来随意抽取学生.②整理数据.分析样本的体质健康登记表中的各项数据.例如计算每个个体的最后得分,按评分标准整理样本数据得到频数分布表.③描述数据.根据上面的数据表,画出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使得数据分布的信息更清楚地显现出来.④分析数据.根据原始数据或上面的各组统计图表,计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通过分析图表和各种统计量得出结论.
2.课堂展示
学生展示本小组活动的结果.各组写出总结,介绍本小组的调查过程,展示调查结果,交流通过数据处理寻找规律,得出结论的感受.
【教学说明】教师协助学生展示并纠正错误,让学生关注以下问题:(1)你收集的数据反映了哪几个方面的信息,你收集数据的方式能较好的反映出本校八、九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吗?(2)描述数据可以用哪几种统计图形?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取恰当的方法描述已整理的数据?(3)你能算出本小组的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吗?(4)从以上的统计量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综合比较,八、九年级哪个年级的体质健康状况更好?(6)针对这种状况,你有哪些建议?教师还应进行活动评价:①给每个小组进行等级评定(以星级方式展出);②优胜小组参加年级展示活动,并在年级网站上进行表彰.
三、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课题学习活动,你得到了哪些主要结论?在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与同学交流.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和体会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实践过程,进一步强化和整合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