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常用的五种教学法
- 格式:docx
- 大小:93.04 KB
- 文档页数:4
五步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是指德国教育家戚勒和莱因基于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而提出的教学理论。
戚勒将赫尔巴特形式教学阶段的第一阶段--"明了"发展为"分析"、"综合",从而形成分析、综合、联想、系统和方法五段,在初等学校推行。
继而莱因又将赫尔巴特的"明了"发展为"预备"和"提示",并将赫尔巴特所称的"联想"改为"联合","系统"改为"总结","方法"改为"应用",构成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和应用五段教学法。
(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2)提示:讲授新教材;
(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
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
但由于他们把教学阶段看成是独立于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认为任何传授知识的课都应当按这样的公式进行,便陷入形式主义。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各国;清末传入中国,曾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
第1期2020浅谈德国职教六步教学法在农机维修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雷 冰 来 君(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南宁 530008)摘要:德国职教六步教学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
农机维修的课程缺乏先进的检查设备,学习条件也较为艰苦。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指导示范-学生被动模仿练习的模式进行。
而德国职教六步教学法教学方法通过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设计解决问题,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课前发布任务、课中合理安排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讨论实施维修的时间、课后安排学生复习,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培养主动学习习惯、学校搭建一体化多功能实训平台,把良好的六步教学法设计在中职职业学校教学中,不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键词:德国职教六步教学法;农机维修;课堂教学1关于德国职教六步教学法“德国职教六步教学法”简称“六步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是在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为基础,以真实的案例为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
围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的教学六步法。
他们通过情境导入、获取资讯、制定和完善方案、任务实施、检查及评价六个步骤来贯通整个学习过程。
[1]2农机维修课堂教学采用六步教学法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相比汽车维修,农机维修的内容学习一直处于比较落后、学习设备陈旧的阶段。
学生在学校参加其他课程的学习之后,鉴于学习环境及学习内容的比较,表现出对农机维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烦躁、不想学、不愿学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国内外常用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概述2019年5月李建叶英语阅读课一直是专家关注、研究的重点,关于它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
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也不例外,研究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是层出不穷,但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如下:2.3.1国外常用的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概况根据文献资料,最常用的国外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1)德国莱因五段教学模式:预备、复习旧课→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五段教学法是指如下五个阶段:①预备即准备,上正课前的一些准备活动,让学生为新课做好过渡和铺垫。
②提示,指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重点和目标;③比较、联系,把所掌握的旧知识自然的过渡到新知,并进行联系、比较;④概括、总结:对本节课的要点、知识点作总结;⑤应用,将所学知识使用在题型中、生活中。
18世纪末,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其后赫尔巴特学派的戚勒和莱茵把五段教学模式概括成: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个学习步骤。
戚勒发展了赫尔巴特的理论,将“明了”称为“分析”、“综合”,改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五段论,并在在初级中学推广。
随后莱因把赫尔巴特的五段法发展成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段。
此教学方法为新教师提供上课的基本环节,对教师把握、操控课堂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偶尔会造成死板或僵硬的现象(赵建房,2012)。
以上的四段论和五段论教学模式都已基本陈述清楚了一节课的主要环节,但其共性是突出以教师为主、以系统传授知识为目的,并且相对比较机械、死板,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日本石山修平“三读法”模式:通读、精读、味读的三步教学。
这种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受欢迎。
其通读主要指的是今天的泛读或快速阅读;精读是细读、找语言点、弄清事实的阅读;味读指的是重复读,去感受文章的情感,其实就是如今的复读或总结读。
日本石山修平“三读法”三层次教学只提到了课堂内阅读的具体步骤中的重要一步“读中”,即具体读文章“读中”的三步法:快速读-细读-查读,并不包括读前要做些什么,读后要做些什么,所以,对于今天的阅读教学来说,还不够全面。
德国行动导向学教学方法汇总-卡片展示法行动导向学教学法特别强调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Schlusselqualifikation)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能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
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这种对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
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称为关键能力。
由于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所以对关键能力的描述方案也很多。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包括图示思维(大脑风暴)、卡片展示、案例教学法、角度扮演、项目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以下作一一简介。
张贴板教学法(卡片展示法)一、张贴板教学法的概念张贴板是英文Pinwand的汉译,原指可以用特制的大头针,随意钉挂写有文字或图表的纸片的硬泡沫塑料板。
张贴板教学法,是在张贴板面上,别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通纸片,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班教学方法。
由于张贴板教学法的结果总是一张张挂满各种卡通纸片的张贴板,因此也称为Metalplan法,有人直译作大计划法。
采用张贴板教学法的主要工具有:(1)张贴板。
可用硬泡沫塑料、硬纸板等制成,一般高度为1—1.5米,宽度为1—2米。
张贴板可固定在墙壁上,也可以安置在专门的支架上。
(2)盖纸。
即面积与张帖板等大的书写用纸,必要时可以在上面书写、画图、制表或粘贴。
奥尔夫教学法特点奥尔夫教学法,又称为奥尔夫课堂,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于20世纪初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教学法。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奥尔夫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音乐、游戏和身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是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的一些详细介绍。
1.多感官参与: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利用多种感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知识。
课堂上常常会使用音乐、声音、图像、触觉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听、看、摸、做等多种方式来参与学习。
2.身体动作:奥尔夫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身体参与,通过音乐和节奏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各种身体动作。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舞蹈、手部动作、游戏等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身体的参与来理解和记忆知识。
3.游戏化学习: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将学习变成一种游戏的形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中会有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使学生在游戏中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4.合作学习: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生们会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和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5.循序渐进:奥尔夫教学法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通过逐渐增加难度和挑战来使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
每个阶段的学习都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学生需要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6.个别差异:奥尔夫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7.艺术教育:奥尔夫教学法视音乐和艺术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和艺术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音乐和艺术的教学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音乐和艺术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多感官参与、身体动作、游戏化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
德国常用的五种教学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的先行国家,强调教学质量,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义务完成,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色是课程实施目标明确,产学结合贯穿始终,教学方法独特实用。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双元制”下三个主体关系。
“双元制”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企业向就近的职业学校输送生源,学校学生已是企业雇员、是学徒,学校是企业的服务者。
(2)学情。
在德国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新生入校后的前半年主要是进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学习,而非专业课的教学。
学生在一周五天的学习中,天在学校学习,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教学特点。
德国职业学校教学主要是进行项目教学,即在一个项目下,由4-5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授课。
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有以下五种:1.可视化教学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
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量不用或少用文字说明。
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关键词卡片法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卡片是被经常使用教学工具。
学生独立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把学习内容的关键词用荧光笔进行标注,用加粗水笔写在卡片上,制成关键词卡片,学生在张贴版上展示各自的关键词卡片。
找关键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有助对所读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标注出关键词时,教师在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近代德国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育对象:第一阶段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的幼儿教育。
幼儿园是德国首创的设施,已为许多国家采用。
它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
教育的中心内容是社会教育,目的在于发展能合群的个性。
儿童主要以游戏方式学习。
有的儿童只是上午来幼儿园,下午就在家里;有的儿童整天在幼儿园,下午很晚回家。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是合法的要求,从1996年起,这个权利已运用于整个国家。
然而,上幼儿园仍然是自愿的,现在3岁至6岁的儿童大约80%.上幼儿园。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从6周岁开始到18周岁,共12年。
在此.期间,必须有9年(有的联邦州为10年).上全日制学校,然后上非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或者继续上全日制学校。
此阶段,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教学用具,主要是教科书,-部分也免费使用。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成绩跟不上,便何-级-级往下降,不会出现”- 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现象。
假如私立学校想替代公立学校,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承力者创建的私立学校,在财政上得到州的资助。
小学毕业后,一部分儿童升入普通中学,通常包括5年级至9年级的5个年级。
在普通中学毕业后,大多数学生开始职业培训(与此同时,至少要上一所职业学校至18岁为止);一部分儿升入实科中学,实科中学介于普通中学和更高的学校之间,以中等教育程度结束,賂上职业专科学校或高级专科学校资格;一般为9年制的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取得文理中学毕业证书就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另-种类型是综合了3种传统的学校类型的综合学校。
第五阶段教育主要是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具有特色的高等学府(如柏林大学)只着眼于少数学生,这越来越不符合现代工业社会的要求。
近年,德国教育政策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向各阶层人士开放。
初次入学不收学费,如果大学生或其家长无力负担学生的生活费用,则可根据教育促进法得到助学金,助学金的一半作为奖学金,另-半作为无息贷款,通常须在资助最长期限到期后5年归还。
培养“天才”儿童的国际公认五大教学法读而思国际上认可的五种影响较大的教育方法,提出者不仅用它们培养了自己的天才儿子或天才女儿,也使无数其他儿童受益。
分别整理汇总,方便您对比学习。
1.卡尔威特(德国):天才教育法2.MS斯特娜(美国):自然教育法3.蒙台梭利(意大利):特殊教育法4.铃木镇一(日本):才能教育法5.多湖辉(日本):实践教育法一、卡尔威特:天才教育法卡尔威特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上帝给了他一个痴呆的儿子,但是通过自己的教育,他让儿子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
他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以下是其要点:1、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孩子成长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条件,而是取决于五六岁时的教育。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表明,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是依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暂时现象。
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
这就是“10岁神童,15岁才子,20岁凡人”谚语所表达的现象。
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如果从出生起就对他们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们的潜在的能力就可能达到100%。
2、人如同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从出生起到3岁之前,是一段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段时期,孩子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会影响他的一生。
老威特的理论核心就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
3、老威特还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
在这种培养理念下,小卡尔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同龄人都少,他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玩耍和运动上。
老威特的教育秘诀在于:发展孩子先天的个性,唤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提出问题,并培养他的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对事物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因为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德国现代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
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由一系列教学技术所组成。
这种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作用,所以被世界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影响,既是我国研究国外职教先进经验的主要领域,也是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中德合作职教项目中以及国内许多行业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引进、开发和应用。
国家也倡导行动导向教学为培养现代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技术主要有:1、项目教学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
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
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学生一方面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也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在食品安全管理课程的应用摘要:介绍了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及在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总结了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过程中的经验。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食品安全管理应用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组织的“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国内培训班及赴德培训班的学习。
通过培训,深入地了解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与优点;通过实际的应用,体会到其在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重要作用。
1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学习任务与信息,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完成某一简单的或综合的学习任务,从而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方法有100多种,主要有完全行动法、项目教学法、可视化(小组拼图)、旋转木马谈话、关键字卡片、引导文教学法、观点站位法等。
2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食品安全管理课程的应用食品安全管理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必修的课程,是食品行业中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三大岗位群之一的食品管理岗位群的核心和基础。
食品安全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依据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进行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因此食品安全管理课程对于食品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困难,应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较好地的解决。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我们将食品安全管理中,主要的内容QS 体系、GMP、SSOP体系、HACCP体系、ISO22000体系、ISO14000体系,分成四部分,又分别选择饮料生产企业、焙烤生产企业、罐头生产企业、速冻生产企业四类典型的食品企业作为载体,精心设计了四个集“教、学、做”一体的学习情境,成为四个“教学项目”。
即饮料企业QS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焙烤企业GMP、SSO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罐头企业HACC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速冻企业ISO22000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德国常用的五种教学指导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的先行国家,强调教学质量,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色是课程实施目标明确,产学结合贯穿始终,教学方法独特实用。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双元制”下三个主体关系。
“双元制”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企业向就近的职业学校输送生源,学校学生已是企业雇员、是学徒,学校是企业的服务者。
(2)学情。
在德国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新生入校后的前半年主要是进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学习,而非专业课的教学。
学生在一周五天的学习中,1.5天在学校学习,3.5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教学特点。
德国职业学校教学主要是进行项目教学,即在一个项目下,由4-5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授课。
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有以下五种:1.可视化教学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
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量不用或少用文字说明。
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关键词卡片法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卡片是被经常使用教学工具。
学生独立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把学习内容的关键词用荧光笔进行标注,用加粗水笔写在卡片上,制成关键词卡片,学生在张贴版上展示各自的关键词卡片。
找关键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有助对所读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标注出关键词时,教师在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教师把关键词卡片收集起来,可以在上课时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向大家描述卡片上关键词的内涵,这就是关键词复述。
一、五种音乐教学法:1,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大纲.强调学生是主角;内容:听赏,演唱,指挥,创造,分析,评估.2,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核心理念:一切从儿童的本性出发,让儿童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实践内容:朗诵入手,结合动作,乐器教学,听觉训练.3,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基本观点:a,最有效的音乐必须从幼儿开始b,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最好的方式c,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艺术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d,音乐应当成为学校重要的课程e,教材和教学顺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f,非常重视音乐教师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
教学手段: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4,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认为掌握某一领域最高能力的人,也可以在其他领域达到同样高度;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学环境很重要。
方式:母语教学法5,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培养学生感知和反应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的储存听觉和动觉的能力。
方法:体坛律动,视唱练耳,即兴。
二、奥尔夫教学法的原本性理念:强调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的。
大致可分为一下几点:1、综合性:音乐是综合的艺术,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整体。
2、创造性(或即兴性)创造性是人类的本性,是散发性灵的本能反应。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4、从本土文化出发。
5、自生命开端的,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
三、语言朗诵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1、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2、增强音乐记忆力3、提高视唱(奏)的读谱能力4、发展音乐感---更加精致与丰富的感觉力与表现力5、发展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四、什么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体态律动所谓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原来是指由音乐伴奏,以身体动作做出反应,从而训练音乐节奏感的教学方法。
德国常用的五种教学法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的先行国家,强调教学质量,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义务完成,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色是课程实施目标明确,产学结合贯穿始终,教学方法独特实用。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双元制”下三个主体关系。
“双元制”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企业向就近的职业学校输送生源,学校学生已是企业雇员、是学徒,学校是企业的服务者。
(2)学情。
在德国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新生入校后的前半年主要是进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学习,而非专业课的教学。
学生在一周五天的学习中,1.5天在学校学习,3.5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教学特点。
德国职业学校教学主要是进行项目教学,即在一个项目下,由4-5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授课。
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有以下五种:
1.可视化教学
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
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量不用或少用文字说明。
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关键词卡片法
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卡片是被经常使用教学工具。
学生独立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把学习内容的关键词用荧光笔进行标注,用加粗水笔写在卡片上,制成关键词卡片,学生在张贴版上展示各自的关键词卡片。
找关键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有助对所读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标注出关键词时,教师在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教师把关键词卡片收集起来,可以在上课时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向大家描述卡片上关键词的内涵,这就是关键词复述。
关键词复述可以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有逻辑的言语沟通能力;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关键词,需要对关键词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同时可以利用卡片进行内容的复习。
3.观点站位法
教师把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观点、方法等设计为有三个不同答案的选择题(例如是,否,不确定),让学生做出选择。
然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站到教室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三个组。
然后教师到有问题的二个组去,听取他们选择此观点的理由。
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训练学生用口语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4.旋转木马谈话法
学生获得一段文字,自己研读,领会理解文字。
在独立工作后,把学生分成2个组,每个组的成员围成一圈,2个组形成内外两圈,内外两圈的同学相对而坐(站)。
任务是互相报告读过的内容,而不是对题目进行讨论。
建议报告者放低音量,报告时间5分钟左右。
首先外圈的学生向内圈的学生报告,内圈的学生倾听。
然后外圈顺时针,内圈逆时针移动,各自移动一个座位。
接下来内圈学生向外圈学生报告文章内容,外圈的学生倾听。
旋转木马谈话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一对一的言语沟通技能,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5.扩展小组法
扩展小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此方法主要分为以下阶段:①“独立工作”,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布置的任务或问题(例如:初入职场的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将答案记录下来;②“两人合作”,比较两人的答案,并找出共同找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③“四人一组”,小组成员比较答案,选出认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④“八人一组”,在大组中比较答案,并选出共同认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
最后将大组的讨论结果展示在展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