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609.50 KB
- 文档页数:47
第十一章免疫学技术概论免疫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原理,建立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术的各种制备主意。
免疫学技术包括:①免疫血清学技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免疫反应技术,或称免疫检测技术②细胞免疫技术:用于分析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状态的免疫学技术③免疫制备技术:用于建立免疫检测主意的技术第 1 节免疫血清学技术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因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举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一、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是基于抗原与抗体分子结构及立体构型的互补,以及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两者在分子间引力参加下发生的可逆性免疫化学反应。
1.抗原抗体的结合力①库仑引力/静电引力:是抗原与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之间互相吸引的力。
其大小与两个电荷间距离的平方呈反比。
②范德华引力: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临近时分子极化作用产生的一种吸引力,引力大小与分子空间构象的互补性有关。
③氢键作用: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和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④疏水作用: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互相接触,因为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拢的力。
疏水作使劲在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强。
2.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①亲和力(affinity):指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强度,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可用平衡常数K表示:K=K1/K2 (K1为结合常数,K2为解离常数)②亲合力(avidity):指一个抗体分子与囫囵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第 1 页/共7 页合价直接相关。
亲合力表现为多价优势。
3.抗原抗体的胶体特性及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①胶体特性: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②亲水性改变:抗原抗体结合使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第五节中和试验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第一节概述免疫血清学技术按抗原抗体反应性质不同可分为:1. 凝聚性反应包括凝集试验和沉淀试验。
2. 标记抗体技术包括荧光抗体、酶标抗体、放射性标记抗体、发光标记抗体技术等。
3. 补体参与的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免疫黏附试验等。
4. 中和反应病毒中和试验、毒素中和试验。
一、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1. 特异性与交叉性血清学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如抗猪瘟病毒的抗体只能与猪瘟病毒结合,而不能与口蹄疫病毒结合。
这是血清学试验用于分析各种抗原和进行疾病诊断的基础。
但若两种天然抗原之间含有部分共同抗原时,则发生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区分血清型和亚型的重要依据。
2. 抗原抗体结合机理抗原和抗体的结合为弱能非共价键结合,其结合力决定于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之间形成的非共价键的数量、性质和距离。
常规的血清学反应,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只有在抗原与抗体呈适当比例时,结合反应才出现凝集,沉淀等可见反应,在最适比例时,反应最明显。
这种因抗原过多或抗体过多而出现抑制可见反应的现象,称为带现象。
二、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1.电解质特异性的抗原和抗体具有对应的极性基(羧基、氨基等),它们互相吸附后,其电荷和极性被中和因而失去亲水性,变为憎水系统。
易受电解质作用失去电荷而互相凝聚、发生凝集或沉淀反应。
2.温度较高的温度可以增加抗原和抗体接触的机会,从而加速反应的出现。
常用37℃水浴保温。
3.酸碱度血清学反应常用pH为6-8,过高或过低的pH可使抗原抗体复合物重新离解。
第二节凝聚性试验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在有电解质存在下,复合物相互凝聚形成肉眼可见的凝聚小块或沉淀物,根据此现象来测定相应抗体或抗原,称为凝聚性试验。
分为凝集试验和沉淀试验。
一、凝集试验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称为凝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