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青铜器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2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将从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造型方面,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器物类,如鼎、簋、爵等,也有武器类,如戈、矛、钺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规整端庄的方形和圆形,也有优美流畅的曲线形状。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感,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器物类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庄重大气的特点,而武器类的造型则更加锋利有力,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勇武之气。
纹饰方面,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精美繁复,以兽面纹、神面纹和几何纹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通常以龙、虎、鸟等动物形象为基础,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将这些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青铜器上。
神面纹则以人面为主要形象,常常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息,给人以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此外,商周青铜器上也常出现各种几何纹样,如蝶形纹、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不仅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还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
工艺方面,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精湛。
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浇铸、刻画和打磨等环节。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铜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铸造。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和形状。
其次,制作青铜器还需要进行浇铸和刻画。
浇铸是将铸造好的铜液倒入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成型。
刻画则是在凝固的青铜器上进行雕刻和刻线,以形成各种纹饰和装饰。
最后,青铜器还需要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表面光滑细腻,增加观赏价值。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也代表了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通过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感受到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中国青铜艺术的萌芽期——夏代青铜器古代中国人把青铜器的产生看得很神秘,也很神圣,围绕青铜器,历代有很多生动的神话传说。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古人观念中,最为尊贵的青铜器是用于祭祀活动的炊食器鼎。
按照古史文献的记载,最早铸造青铜鼎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初期,时间为公元前21世纪。
传说夏的开创者禹或是他的儿子启下令铸造了九件青铜鼎,在夏、商、周三代作为国家政权象征而传承。
夏·爵,高20.7厘米。
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夏王朝延续了近5个世纪,为中国青铜艺术的萌生期。
在这之前,由发现和利用自然铜到冶炼成青铜,直至制造出青铜容器,其间大约经历了漫长的20多个世纪。
有关夏的考古发现,大致包含了河南龙山文化(前27世纪-前21世纪)晚期和其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前19世纪-前16世纪),多位于现在的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这些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少夏代青铜器,有刀、凿、锥、鱼钩等生产工具,有戈、戚、镞等兵器,有爵、觚、盉等容器,但传统的鼎尚未发现过。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一直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夏代青铜工艺多以同类陶器为样本。
二里头出土的一些青铜爵、青铜盉等,与同时出土的陶爵、陶盉等在造型上非常相像。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青铜器明显摆脱了陶器形制的影响,形成了独立的造型语言。
能够制造出结构相当复杂的青铜爵等容器,表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铸造青铜器,先要按照需要的器形用陶土制成铸型--范。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种类及作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
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
商周青铜器文化的特点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鼎盛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器物类型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商周青铜器文化的特点:一、技术精湛、独特的制作工艺商周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成熟和精湛,包括铸造、套铜、冷锤、鎏金等多种工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铸造技术,利用高温熔化黄铜(铜和锡的合金)并倒入精美的铜模具中制作器物。
商周青铜器造型雄伟庄重,线条简练流畅,工艺繁复严谨,极富装饰性。
铸器的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和抛光,整体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质感。
二、丰富多样的器物类型商周青铜器种类繁多,包括鼎、觚、簋、爵、罍、豆、觯、罐、盘、盂等多种器物。
其中,鼎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通常用于烹饪、祭祀和仪式活动。
它的造型庄重大气,用途广泛,代表着权力和财富;而簋则是专门用来盛食物的容器,它的设计精巧,用来展示社会地位和荣耀。
同时,商周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类型的器物,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宗教仪式的需求,也体现了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
三、富有象征意义的纹饰图案四、祭祀与权力的象征商周青铜器在宗教仪式和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祭祀活动的工具,也是对神灵表示敬意和意愿的媒介。
这些青铜器通常由当时的贵族和统治者所拥有,它们的材质、造型和纹饰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等级体系。
同时,商周青铜器也是展示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贵族通过拥有精美的青铜器,来体现他们的尊贵地位和社会地位。
总之,商周青铜器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器物类型而闻名于世。
它展示了商周时期人们高度发达的制作技术、对宗教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以及贵族阶层的权力和地位。
商周青铜器文化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青铜器和周代青铜器有何不同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
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
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
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
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
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
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
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
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
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
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
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
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
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
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
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
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从夏商周三代历史变化,看青铜鼎的发展历程,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其中夏朝青铜器数量少且粗糙,而商周青铜器数量丰富,制作精良,纹饰精美。
青铜鼎按腹形不同可分为圆鼎、叉鼎、方鼎,按足形不同可分为锥鼎、柱鼎、蹄鼎、平鼎。
在中国发现的大量青铜器中,青铜鼎是重要的一类,在礼制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逐渐完成了从实用到祭祀再到国之重器的转变。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属于二里头时期,贯穿商周,一直延续到汉代。
一、西周青铜扁足鼎形制特点根据各期扁足鼎的数量与特征来看,扁足鼎的萌芽期,扁足鼎形态较为原始。
目前最早的扁足鼎发现于湖北盘龙城的二里岗偏晚阶段,但扁足鼎的发源地应在郑州商城,同时在二里头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与之形态类似的陶质扁足鼎,因此不排除二里头时期就已出现扁足鼎的可能。
殷墟过渡时期的平足鼎足形虽仍与前期相似,但腹部较浅。
在平足鼎发展的孕育期,平足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是趾点,没有新的造型,数量也没有比前期有明显的增加。
扁足鼎的快速发展期,量增长较大,器形方面也出现了耳上立鸟、方鼎、鸟形足和虎形足等。
扁足形态以夔形足为主,虎形足数量也较多,有少量的鸟形足和鱼形足,就扁足形态来讲,此期已涵盖五种扁足形态中的四种。
扁足鼎发展的沉寂期数量没有增加,形态以夔形足为主,有少量的鸟形足,扁足鼎没有较大发展。
平足鼎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特点是数量大幅增加,造型更加丰富。
奎形脚仍占主流,鸟形脚仍是少数;后期鸟形足可以和真足平分秋色,E形三脚架平足的新造型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西周中期,扁足鼎不仅数量急剧减少,器形也极为单一,均为具盘形鼎,仅存的一件鸟形方鼎,造型也极为呆板,扁足鼎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西周青铜扁足鼎纹饰特点青铜器的纹饰最早是在陶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青铜容器纹饰见于二里头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上出现简单的变形动物纹。
到了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一一商周时期,各种类型的青铜器纹饰更是层出不穷,包含各种题材。
商周青铜器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和周代(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又被称为。
商周时代,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是统治阶层权力象征的象征。
同时,由于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发展,青铜器的种类也从简单的鼎、觥、爵等逐渐扩充到器皿、乐器、武器等。
商周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包括浇铸、造型、铸造工艺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
商周青铜器的主要装饰图案是神兽纹和几何纹样。
在商代青铜器上,神兽以神龙为主,是土地神和氏族的标志。
到了周代,神兽图案多为神鸟和狮子,也有虎、鲤鱼等图案。
商周青铜器的神兽图案富于变化和创新,表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神秘、神奇和艺术魅力。
几何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主要是由直线、弧线、角线、曲线等构成的各种几何图案。
几何纹在青铜器上的布置和组合,既能凸显器物的线条美、造型美和雕刻美,又能营造出简洁明快、条理清晰的美感效果。
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还反映了古代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方方面面。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和装饰技艺,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如神话传统、民俗风情、时代思潮等。
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
它不仅为人们认识和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层次意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今天,仍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成为当代陶瓷、织锦、刺绣等民间工艺中的工艺家们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作来源。
商周青铜器的传承和发扬,将继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作出贡献。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
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
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
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
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
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
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
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
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
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
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
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
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
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
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
三足明显增高。
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
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
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
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
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
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
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
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
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
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设计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设计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见证了中国青铜器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工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器物形制、纹饰图案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介绍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设计。
首先,在器物形制方面,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包括鼎、壶、盘、觚、爵等。
其中,鼎是夏、商、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青铜器种类之一,常用于祭祀和礼仪方面。
鼎的形制通常由三足、两耳和圆颈组成,整体呈现出稳重庄重的美感。
此外,壶作为一种储存液体的容器,也是夏、商、西周时期常见的青铜器之一、壶的形制较为简单,通常带有圆顶和三脚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其次,在纹饰图案方面,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以其独特的纹饰图案闻名于世。
在夏朝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多以简单的几何形状为主,如直线、弯曲线、尖角等。
而到了商朝时期,纹饰图案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植物纹样,如龙纹、凤纹、鸟纹等。
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设计的巅峰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图案更加复杂多样,并呈现出一定的象形性质,如鱼纹、兽面纹等。
这些纹饰图案不仅展示了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最后,在工艺技术方面,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主要采用“铸造”工艺。
铸造是通过熔化青铜,倒入模具中,等待凝固而成的一种制作青铜器的方法。
这种工艺要求设计师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需要精确把握铜水的温度和流动速度,以保证青铜器的质量和形态。
同时,铸造也为设计师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空间,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模具形状和大小,实现不同形制的青铜器设计。
总之,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工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段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设计师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演变和文化发展。
通过对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设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传统。
简述商代青铜器的特点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商朝初期到晚期,大致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代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制多样:商代青铜器在形制上具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早期的商代青铜器主要是鼎、簋、瓶、罐等容器类器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商鼎。
商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具有三足两耳的特点,是商代祭祀、礼仪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鼎的形制在商代青铜器中具有较大的变化,早期的鼎形状较为简单,后期则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纹饰和形态。
此外,商代青铜器中还有很多其他形制的器物,如觥、爵、壶等,形式丰富多样。
二、纹饰繁复:商代青铜器的纹饰繁复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
早期的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简单的几何纹和文字纹为主,后期逐渐发展为生动的动物纹和人物纹。
商代青铜器上的纹饰通常以浮雕或深浮雕的形式呈现,纹饰的表现手法有铸造、锻打、刻划、填塑等多种。
其中,动物纹和人物纹是商代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特色,这种纹饰直接或间接表现了商代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观念和审美情趣。
三、制作工艺精湛: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材质的选择到铸造工艺的掌握,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成果让后世叹为观止。
首先,商代青铜器选材上讲究铜的纯度和色泽,以增加器物的品质和装饰效果。
其次,制作工艺上,商代青铜器采用了复杂而独特的铸造技术,包括失蜡铸造法、胀模铸造法等,确保了青铜器形状的精确和纹饰的细腻。
在工艺上,商代青铜器还出现了一种称为“套钢法”的驱铸方法,使铸造出来的器物表面更加光滑。
四、用途广泛:商代青铜器的用途非常广泛。
除了作为礼仪祭器,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外,商代青铜器还用于日常生活,如饮食、烹饪、储存、娱乐等方面。
商代青铜器的广泛应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五、流派丰富: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形成了多个流派,各具特色。
商代青铜器以中原流派和东南沿海流派最为著名,中原流派以商都宋代为代表,其器物形制端庄大气,纹饰朴实大方;东南沿海流派以江浙地区为代表,器物形制细致轻巧,纹饰绢丝般柔韧。
商周主要青铜器(代表)1.司母戊鼎。
商代晚期的青铜鼎。
鼎呈方形,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四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最大的青铜器。
鼎的周身饰有蟠龙纹及饕餮纹,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为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制造的。
方鼎浑厚雄伟,制作技艺高超,是采用分体铸造法浇注的。
铸造之时,先把身、耳、足分别铸成部件,每个部件要用两块至八块范,然后再将各个部件合铸为一个整体。
工艺流程复杂,需二三百人密切协作,才能浇注成功。
此鼎是1938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2.盂鼎。
共有大小两件,系一人所作,因作器者为西周康王时大臣盂而得名。
二器于清道光初年陕西岐山礼村同时出土。
小盂鼎原器已佚,仅传铭文拓本,大盂鼎又简称盂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盂鼎通高102.1厘米,口径78.4厘米,腹径83厘米,重153.5公斤。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周时代形体最大的青铜器。
口沿下及足上部皆布饕餮纹,足上部有扉棱。
内腹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
记载康王对大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财富的命令。
铭文前部说商人纵酒是其灭亡的原因,赞扬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其内容可与《尚书·酒诰》相对照。
铭文后部说周天子让盂继承父祖的官职,并赏赐他鬯卣(chàng yóu)、命服、车马以及大量奴隶臣民,勉励盂要终身管理诸戎之事,并要克己奉公,不要辜负周王的信任;盂为了感谢周王的册命,宣扬周王的美德,因而制作了这件祭祀其祖南公的宝鼎。
铭文所记商代侯甸之制和周初赏赐奴隶情况及奴隶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毛公鼎。
清朝道光年间出于陕西岐山县。
因器主人为毛公而得名。
毛公名 ,故又称毛公 鼎。
属西周晚期器物。
今在台湾省台北市。
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公斤。
口径下饰有西周弦纹,中间填以重环纹。
竖耳高大,足作兽蹄形,腹为半球状。
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迄今发现最长的铜器铭文。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史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
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
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
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
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
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
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 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
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
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
简述夏商周青铜器的社会功能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物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被广泛用于礼仪、祭祀和贸易活动中。
首先,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有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在周代,青铜器成为了官方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官方仪式中,青铜器被用来装载食物和饮料,表达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此外,青铜器还被广泛用于官员的赏赐和颁发奖项,以表彰功绩和表扬。
其次,青铜器在祭祀活动中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非常重要,而青铜器通常被用来表示神的存在,并作为祭品奉献给神。
在周代,青铜器成为了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被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
此外,玉器、铜器、陶器等各种器具都被用来祭祀,成为了祭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后,青铜器在贸易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夏商时期,铜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几乎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拥有。
因此,青铜器成为了贵族之间进行贸易和交换的重要物品。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它的价值也相当昂贵。
因此,青铜器成为了贵族之间展示自己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总之,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物品。
它在礼仪、祭祀和贸易活动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了展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