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内容-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王淑丽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0(014)034
【摘要】@@ 阿司匹林曾经仅被当作一种解热镇痛药,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价格低廉,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急性期应用,特别是在一级预防方面,可使心血管事件降低20%.现就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浅谈如下.【总页数】2页(P1139-1140)
【作者】王淑丽
【作者单位】洮南市医院,吉林,洮南,1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第十四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第五次中—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通知(第一轮) [J],
2.第十四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第五次中—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通知(第一轮) [J],
3.第十四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第五次中-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通知(第一轮) [J],
4.第十四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第五次中--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通知(第一轮) [J],
5.第十四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第五次中-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通知(第一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享】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2005 中国专家共识(节选)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2005 中国专家共识(节选)2005年11月22日,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心血管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集中讨论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急性期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制定出2005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本报刊登专家共识的部分内容,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年龄在50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2型糖尿病,40岁以上,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岁。
⑤早发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
(二)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1.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1)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2)既往心肌梗死史(ST段抬高和不抬高的AMI后):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3)冠状动脉搭桥术: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 岁。
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盈利模式决定交易成败大多数资料认为,盈利模式是指对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分析,归纳总结出该盈利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应满足的条件等方面,但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交易市场中,由于存在盈利和亏损两种可能,所以,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投资成败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投资理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心态+资金管理+技术=成功。
但是,这只是一个感性的认知,仅仅告诉了人们成功的三大基本要素,并没有深入分析它们三者的关系,也没有进行量化的说明。
要深入理解这一成功公式,我们需要借助损失率这一概念进行说明。
损失率,在保险市场中指的是保险公司某一业务年度或一定时期内赔款支出总数与同期保费收入总数的比率。
而在投资市场中,则是指投资主体某一年或某一定时期内同期损失与总投入的比率。
下面将从损失率的角度来分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一下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之间的关系。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挽回损失率=AMT损失/剩余金额=损失率*期初金额/剩余金额,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成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意味着,在资产管理中,也尽量降低资产的损耗,降低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提升资产收益。
在投资市场中,很多交易者学了很多的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大多数交易者都追求预测之术,也就是希望能掌握百发百中的交易胜率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很多顶级交易大师和投资大师,恰恰全都对预测之术不感冒,而是更加专注于损益比方面的研究。
下面介绍一下成功率与损益比之间的关系。
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下,损益比如何设置才能保证该账户的盈利。
损益比指的是损失和收益之间的比例,而成功率指的是交易成功的次数占总交易次数的比例,两者关系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成功率的提升,损益比在逐渐降低,也就是说,投资者在追求高成功率的时候,其盈亏比是在降低的,也即亏损的比例是逐步放大的。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降低亏损比想尽办法提升成功率更加有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损失率和挽回损失率的关系告诉我们:当账户亏损的资金额度越大时,挽回的损失率就越大,所以开仓的时候要耐心等待行情明朗的时候再入场,避免主观交易、频繁交易给账户带来损失,看住亏的才是赚。
抗血栓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牟燕血栓性疾病涉及临床许多学科,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性,尤其心血管血栓栓塞所致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抗血栓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抗血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和溶栓药。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主要应用于预防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溶栓药用于血栓的溶解。
第一部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物的概述一、抗血小板药物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
心血管专业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下列几种:(一)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为环氧酶抑制剂,它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处于基石地位。
即阿司匹林是拥有最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最广的适应症和最佳成本效益比的抗血小板药物。
1.作用机制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AA)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
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AA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AA在环氧酶(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
COX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AA,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
COX-1是建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
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
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血小板产生TXA2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多肽链529位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
如无禁忌证,无论采用何种治疗策略,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启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且应将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作为二级预防,如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换用 P2Y12受体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口服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制订应个体化,着重权衡以下 3 个方面:疾病状态、血栓及出血风险和手术。
非血运重建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建议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75~100 mg,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建议每日服用 P2Y12受体抑制剂。
对于中高缺血风险且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考虑阿司匹林联合第2种抗栓药,如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或替格瑞洛60 mg每日2次,进行长期二级预防。
非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建议双联抗血小板( DAPT)(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至少持续12 个月,除非存在高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等其他禁忌证。
高出血风险(如PRECISE‐DAPT≥25分或符合ARC‐HBR 标准)的ACS患者,应给予至少1个月的DAPT。
非血运重建ACS 患者,如出血风险较低或治疗期间无出血并发症,可考虑DAPT 超过12个月,最长至30个月。
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且存在高缺血风险的患者,若12个月内耐受DAPT且无出血并发症,可考虑在阿司匹林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 60 mg每日2次的延长DAPT方案,最长可达 36 个月,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有无出血情况。
非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口服抗血小板治疗路径见图1。
高出血风险为PRECISE DAPT评分≥25分或符合ARC-HBR标准,高出血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血小板减少或抗血小板治疗后抑制过度、贫血、低体质指数、合用口服抗凝药等;高缺血风险因素包括既往心肌梗死或卒中史、心电图ST 段压低、高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贫血、左心室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复杂冠状动脉PCI(如左主干、分叉、慢性完全闭塞、弥漫性长病变、仅存冠状动脉)等;A 表示阿司匹林;C 表示氯吡格雷;T 表示替格瑞洛CCS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特别是非体外循环CABG术后,建议给予DAPT治疗,持续12个月。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
它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药物,用于缓解一系列疼痛症状,例如头痛、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作用,并可用于减轻发热和减少血小板凝集。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作用引人注目。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动因子的产生,减少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血小板降醛酮,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这种作用使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治疗。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
它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并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改善动脉硬化。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和血管收缩,改善心脏和血管的血液供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促使冠状动脉的旁路血管扩张,增加心肌血液供应。
同时,阿司匹林还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降低血小板粘附,从而减少血液的黏稠度。
这一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工作负荷。
此外,阿司匹林还被认为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和溃疡,并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引言阿司匹林曾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
但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病死亡率,其主要获益是显著减少非致死性缺血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主要风险是显著增加非致死性大出血事件,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
因此,只有在获益明显超过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才有意义。
我们认为,根据现有临床证据,一方面,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必须十分谨慎;另一方面,目前尚不能认定阿司匹林没有一级预防价值。
首先,对全部一级预防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的最新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仍然能够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
第二,无法落实其他一级预防措施(例如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能更需要使用阿司匹林。
第三,仔细评估,依然可以找出获益-风险比相对合理的个体。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主要适用于经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后缺血风险仍然增高(10年预期风险≥10%)、出血风险不高,且本人愿意长期预防性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40~70岁成人。
对于所有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用药前必须采取4项措施(I,C)1. 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筛查和排除出血高危人群,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或动态地评估获益出血风险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按照相关专科规范,采取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前治疗消化道活动性病变(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必要时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H2RA)。
3.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慎酒、科学膳食及运动)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高血压患者须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时才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4. 在处方阿司匹林之前先进行医患沟通,患者同意后开始应用。
下列ASCVD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b, A)40~70岁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ASCVD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以下情况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以下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者。
(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记住阿司匹林是一种药,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副作用。
并不是所有40岁以上的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严格的用药指征。
需要根据风险与获益评估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需要服用多长时间?
所有符合服用阿司匹林适应证的患者,服用期间没有胃肠道出血、哮喘发作等副作用,只要能耐受,都需要需要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服用时间:
建议早晨空腹餐前1小时服用阿司匹林;如果早晨空腹1小时服药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可尝试夜间睡前服药。
做过支架的患者该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冠心病做过支架的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了阿司匹林服用氯吡格雷。
这是不正确的,目前研究证实,氯吡格雷不能替代阿司匹林用于二级预防。
正确的做法是,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氯吡格雷,单服阿司匹林。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过敏,可以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共识(讨论稿)《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制订专家委员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工作的进展,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共同发起,多学科参与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项目于2009年4月12日正式启动。
6月12日,专家组进行了第二次讨论,进一步完善了该共识讨论稿。
此次摘选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章节,供大家讨论完善。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效益已经在6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1-6,包括英国医师研究(BDT)、美国医师研究(PHS)、血栓形成预防试验(TPT)、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一级预防研究(PPP)和妇女健康研究(WHS)。
前5项试验的纳入人群以男性为主,除BDT外,其他四项试验均显示阿司匹林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特别是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危险。
WHS结果则显示,女性人群的主要获益是减少脑卒中,特别是能显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
对全部6项一级预防试验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7,证实阿司匹林的效益存在性别差异:在51342名妇女中,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血管病死亡)减少12%(P=0.03),脑卒中减少17%(P=0.02),缺血性脑卒中减少24%(P=0.008),出血性脑卒中增加7%(P=0.89),心肌梗死增加1%(P=0.95),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0%(P=0.56),总死亡率降低6%(P=0.62),出血事件增加68%(P=0.01);在44114名男性中,阿司匹林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4%(P=0.01),脑卒中增加13%(P=0.14),出血性脑卒中增加69%(P=0.03),心肌梗死减少32%(P=0.001),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P=0.87),总死亡率降低7%(P=0.15),出血事件增加72%(P<0.001)。
这些结果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能显著减少人群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其中男性主要获益是降低心肌梗死危险,女性主要获益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内容-专家共识(一)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50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2型糖尿病,40岁以上,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岁。
⑤早发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
(二)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
1.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
(1)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2)既往心肌梗死史(ST段抬高和不抬高的AMI后):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3)冠状动脉搭桥术: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4)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治疗。
(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75~100 mg/d)。
(6)心房颤动:建议阿司匹林300 mg/d,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
(7)瓣膜置换术后:所有置入机械瓣膜者,均应华法林治疗,推荐INR目标值为2.5(2.0~3.0),对同时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左房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建议同时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瓣膜置换术患者必须停用华法林时,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阿司匹林75~100 mg/d治疗。
2.阿司匹林需要与其他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
(1)ST段抬高的AMI
不论是否接受PCI治疗,均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初始剂量150~300 mg/d,1~7天后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然后75 mg/d。
对非介入患者氯吡格雷至少服用一个月,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对行介入治疗患者,建议氯吡格雷75 mg/d继续应用9~12个月。
围术期必要时加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静滴。
(2)非ST段抬高的AMI
不论是否行介入治疗,均应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初始剂量150~300 mg/d,1~7天后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氯吡格雷300 mg/d负荷量,继之75 mg/d,建议服用9~12月;对行介入治疗者,必要时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静滴。
(3)择期PCI
建议阿司匹林口服100~300 mg/d预处理2~3 d,;若拟行支架置入术时,术前6~24小时加用氯吡格雷300 mg;术后阿司匹林100~300 mg/d继续长期服用;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d,置入裸金属支架者至少1个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至少6个月。
小结
●建议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获益/风险比良好的所有临床情况。
●现有证据支持阿司匹林长期治疗以预防中、高危患者(如冠心病10年危险≥10%)和已有血管事件病史的患者发生严重血管事件。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论ST段是否抬高,均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在需要即刻获得抗栓疗效的临床情况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缺血性卒中)需要给予150~300 mg的负荷量以确保迅速彻底地抑制血栓烷A2依赖性血小板聚集。
●建议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 mg/d(75~150 mg/d)。
●对合并胃肠道副作用的患者可以合并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方法,尚无测定患者血小板功能以评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建议。
●当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需要长期应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COX-2抑制剂)时,应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对心血管的影响。
●阿司匹林价格低,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在有适应证的人群中尽快提高应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