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权和名誉权的区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份公务员行测考试名誉权知识点在行测常识判断法律考点中,民法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名誉权作为人格权部分的亮点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名誉权知识点,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名誉权知识点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对其名誉享有的不受他人不法侵害的权利。
考点1:民法典对名誉权和名誉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这里就概念本身而言,是可以进行判断题考察的,将其他权利的定义与名誉权进行词语替换,例如: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这一说法就属于错误说法,这也是常见考点。
考点2:名誉权的享有主体不仅仅是自然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都是名誉权的享有主体,这里可以进行选择题的考察,法人也能和自然人一样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
名誉权中的信用权:信用:是对民事主体在经济上的一种客观评价。
《民法典》没有单独规定信用权,但是对于信用提供了名誉权的保护,如因加害行为导致民事主体信用评价降低,则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
考点1:结合个人信息权进行区分考察,《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条:民事主体与征信机构等信用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关系,适用本编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
例如个人的财产状况、消费信息、负债信息、个人存款都属于个人信息的,如在处理个人信息的过程中导致了民事主体信用评价降低,则侵犯名誉权,如处理不当但是没有导致信用评价降低,则只构成对于个人信息权的侵犯。
例如:信用征信机构将个人信用记录错误登记或者非法的披露,法院在强制执行过程中错误将被执行人拉入黑名单,限制高消费等行为,就属于在处理个人信息的过程中,使得被侵害人的信用评价降低,属于对名誉权的侵犯。
考点2:案例的形式考察对于名誉权中信用的侵犯。
例如:甲非法使用乙的信用报告,并由此造成乙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甲的行为导致了乙的信用评价降低,构成对乙的名誉权侵犯。
荣誉权的含义与名誉权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评价,而不是一般的社会评价;荣誉是一种积极的评价,而不包括消极的评价。
名誉作为社会公众对特定人的品行、能力、才华、业绩等的综合评价,既包括对一个人的积极评价,也包括对一个人的消极评价;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正式评价,而不是随意的评价。
▲一、荣誉权的含义与名誉权的区别是什么所谓荣誉权,是指公民(包括残疾公民)或法人对其获得的荣誉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权利。
荣誉权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1.荣誉保持权。
这是指荣誉的获得者享有的保持其荣誉的权利。
各种荣誉,如劳动模范、战斗英雄、荣誉市民、优秀残疾人等一经有关组织正式作出并授予,其获得者就对该荣誉享有保持权,非经法定程序并由法定机关予以剥夺外,任何他人对这种荣誉都不能予以剥夺。
2.精神利益支配权。
这是指荣誉的获得者对其所获得的荣誉中的精神利益享有自主支配的权利。
荣誉中的精神利益,是指荣誉获得者因获得荣誉而享有的受到尊敬、崇拜、荣耀、满足等精神待遇和精神感受。
荣誉权人对这种精神利益具有支配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如体操王子李宁曾获得各种荣誉,其利用这些荣誉,经营体育用品,就属于对自己荣誉的精神利益的支配,他人不得干涉。
3.物质利益获得权。
有的荣誉本身不含有物质利益,如授予某人荣誉教授称号;有的荣誉却含有物质利益,如全国劳动模范。
在荣誉附随物质利益的场合,荣誉权人有权得到该物质利益,并有权按自己的意愿对该物质利益进行使用。
有的地方和单位,错误地理解荣誉的含义,认为获得荣誉的人思想先进,应当好好表现表现,所以要求其将所得的物质奖励捐出。
这种作法是错误的,它侵犯了荣誉权的的物质利益获得权。
名誉权,是指人们对于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
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民事权利分类五大类民事权利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享有的法律权利,是保障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合法权益的基础。
在我国,民事权利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合同权利和其他权利。
一、人身权利人身权利是指个人在身体、生命、健康、名誉、荣誉、自由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
这些权利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是最基本的权利。
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自由权等。
生命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生命的权利。
在我国,生命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个人、组织和机构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权。
身体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身体完整和自由的权利。
健康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健康的权利。
名誉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名誉的权利,包括个人名誉和企业名誉。
荣誉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荣誉的权利,包括个人荣誉和企业荣誉。
自由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人身自由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出行自由、信仰自由等。
二、财产权利财产权利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财产方面所享有的权利。
财产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
所有权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某种财产享有的最高权利。
使用权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某种财产使用和支配的权利。
收益权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某种财产所产生的收益享有的权利。
处分权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某种财产进行处分的权利,包括出售、转让、抵押等。
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知识产出者在知识产出中所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
专利权是指对于某一种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专有权利。
商标权是指对于某一种商标的专有权利。
著作权是指对于某一种著作的专有权利。
商业秘密是指商业上的秘密信息,包括技术秘密、商务秘密等。
知识产权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合同权利合同权利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合同中所享有的权利。
合同权利包括:合同自由、合同平等、合同诚信等。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对其名誉进行保护的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一)我国《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二)我国《民法典》的规定1.《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2.《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3.《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二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三)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1.《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2.《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侵害他人名誉权,造成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四)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1.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包括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
2.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3. 名誉权案件的管辖,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三、名誉权保护的具体措施(一)停止侵害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行为。
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不得继续实施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二)消除影响侵权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给受害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
消除影响的方式包括公开道歉、消除侵权内容、删除侵权信息等。
(三)恢复名誉侵权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给受害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承担恢复名誉的民事责任。
恢复名誉的方式包括公开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消除负面影响等。
如何区分名誉权与荣誉权1.名誉权名誉是指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护和维护的人格权。
名誉权的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利益。
名誉权的内容包括:(1)名誉保有权,即民事主体对于自己的名誉享有保有的权利。
一是保持自己的名誉不降低;二是在知悉自己的名誉处于不佳状态时,可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进它。
(2)名誉维护权,名誉权人对于自己的名誉有权维护;(3)名誉利益支配权,名誉权人虽然就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不能够进行支配,但对于名誉权所体现的利益却能够进行支配。
在审判实践中,侵害名誉权引起纠纷主要有:诽谤、侮辱、新闻报道失实、文学作品使用素材不当、无证据而错告或诬告及因过失致人名誉权损害。
2.荣誉权荣誉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因其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由国家或社会组织专门授予荣誉称号而获得的尊荣和名誉。
荣誉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的因自已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由国家或社会组织授予的荣誉称号的权利。
荣誉权有如下特征:(1)其客体是荣誉本身,即荣誉权主张或保护的权利是国家或社会组织授予的荣誉称号;(2)荣誉权人对取得的荣誉享有独占权,他人对该荣誉权的客体负有不得侵犯的法定义务。
荣誉权的内容包括:(1)荣誉获得权,即荣誉权主体符合法定标准的,可以主张应该获得荣誉的权利,以及荣誉权人对荣誉称号所附随的物质利益享有法定取得权;(2)荣誉保持权,即荣誉权主体对于已经获得的荣誉保持归己享有的权利;(3)荣誉支配权,即荣誉权人对其获得的荣誉称号所带来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享有占有、控制、利用等支配权。
3.名誉权与荣誉权的区别名誉权与荣誉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1)取得方式不同。
名誉权是有关主体就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而荣誉权是有关主体对社会作出贡献被授予荣誉称号后取得的维护荣誉称号不受侵害的权利;(2)内容和范围不同。
第1篇一、引言荣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因其社会地位、道德品质、才能、贡献等因素而享有的社会评价和尊严。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荣誉权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保护。
本文将详细探讨荣誉权的法律规定,包括荣誉权的概念、法律特征、权利内容、侵权表现、法律责任等方面。
二、荣誉权的概念与法律特征(一)荣誉权的概念荣誉权是指个人因其社会地位、道德品质、才能、贡献等因素而享有的,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名誉的权利。
荣誉权是一种非财产性权利,与个人的人格尊严紧密相连。
(二)荣誉权的法律特征1. 非财产性:荣誉权是一种非财产性权利,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人格尊严和社会评价上。
2. 专属性:荣誉权只能由权利人本人享有,不能转让、继承或赠与。
3. 绝对性:荣誉权具有绝对性,任何侵犯荣誉权的行为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4. 平等性:法律平等地保护每个公民的荣誉权,不因个人身份、地位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三、荣誉权的内容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荣誉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名誉权:个人对自己的名誉享有保护的权利,任何侵犯名誉权的行为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2. 荣誉称号权:个人对其获得的荣誉称号享有保护的权利,任何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荣誉称号的行为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3. 荣誉证书权:个人对其获得的荣誉证书享有保护的权利,任何非法损毁、篡改或伪造他人荣誉证书的行为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4. 荣誉评定权:个人对其荣誉评定过程享有知情权、申诉权等权利。
四、荣誉权的侵权表现侵犯荣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侮辱、诽谤:通过言语、文字、图像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损害他人名誉。
2. 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捏造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3. 擅自使用他人荣誉称号: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荣誉称号,侵犯他人荣誉权。
4. 非法损毁、篡改或伪造他人荣誉证书:非法损毁、篡改或伪造他人的荣誉证书,侵犯他人荣誉权。
五、荣誉权的法律责任侵犯荣誉权的行为,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什么是名誉权名誉有公民的名誉和法人的名誉之分。
公民的名誉,是指社会或他人对特定公民的品德、才干、信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公民名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尊严和信誉,并可能对其参与民事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产生影响。
法人的名誉,则是社会对法人的财产状况、行业声望、信用、品牌、文化等形象的综合评价。
法人名誉的好坏,也直接关系着法人在社会上的活动及其事业的展开和发展。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名誉权正是公民和法人基于法律的规定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名誉权具有如下特征:(1)法定性名誉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是由法律规定并加以保护的。
名誉权是与人身不可分割的,这种权利体现了每个民事主体的自我价值受到社会的公认和法律的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禁止以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这是对名誉权保护的直接法律规定。
同时,因人们的名誉观念和公众的评价标准,是由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所决定的,所以名誉本身就已具有法律的意义。
(2)人身专有性名誉权是人身权的一种,与公民、法人的人身不可分离。
公民自其出生之日,法人自其成立之日,就具有名誉权,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毋须经过法定方式才能取得。
名誉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之一,民事主体对其名誉权享有专有的、排他的权利,并且不能转让。
(3)与财产的关联性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它本身不是财产,没有价值,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但名誉权和财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名誉权直接关系到公民或法人其它民事权利的取得,因此也就影响到民事主体财产的得失。
保护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要求(1)公民名誉权保护的基本要求公民的名誉权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任何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真人真事进行报道、评论、传播时,都不得与事实不符,而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②公民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向社会公开和传播;③任何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方法,损害他人的名誉;④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损害其名誉。
人格尊严权包括:
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
荣誉权、隐私权。
公民享有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故意丑化公民的画像。
公民享有名誉权: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公民享有荣誉权:
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
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
公民享有隐私权:
1.未经同意,不私看他人的信件或日记;不私自闯入他人住宅;不私自发布和传播他人的隐私等,尊重自己的隐私和他人的隐私,也是我们人格尊严的体现。
2.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致使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既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也侵犯公民的名誉权。
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的区别1.隐私,是指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让他人知道而他人也不便知道的私人信息,不便让他人干涉而他人也不便干涉的私人活动,不便让他人侵入而他人也不便侵入的私人生活领城。
隐私权,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生活领域不受他人非法披露、干涉、搅扰,以维护其生活安宁的权利。
2.名誉权,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享有的保有并维护其所获得的社会公正评价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名誉权的特点是:①名誉权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
②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及其利益,即名誉权主体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以及因此而获得的利益。
③名誉是精神利益,不具有财产性,但与一定的财产利益相关联,如名誉受到损害的权利人为了补救名誉而受到经济损失等,与财产利益息息相关。
名誉权与隐私权的区别在于:(1)客体不同。
隐私权的客体是他人不愿公开的私人秘密,而名誉权的客体是社会的客观评价。
(2)主体范围不同。
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名誉权的主体则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3)侵权方式不同。
侵害隐私权的主要行为表现是非法获得他人隐私并予以公开,而侵害名誉权的主要行为表现是以侮辱、诽谤方式减损他人名誉。
(4)救济方式不同。
侵害名誉权可通过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方式救济,但秘密一县被公开就无法再成为隐私。
因此,侵害隐私权无法通过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的方式予以救济。
3.荣誉权,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享有的保持自己荣誉,支配荣誉利益的人格权。
荣誉权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荣誉权与名誉权的区别在于:(1)荣誉并非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取得,只有某些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重大成果的人才会获得荣誉称号,因而具有专属性;而名誉是每个公民或法人都享有的,具有普遍性。
(2)荣誉的取得必须经过特定的程序,由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给予表彰的方式授予;名誉则是社会对每个公民或法人的评价,其取得不需履行任何程序。
荣誉权和名誉权的区别在哪里呢1、名誉权与荣誉权虽然都是人格权,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公民、法人无一例外都享有名誉权,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及法人信誉、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
2、荣誉权只能由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优异成绩而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公民、法人享有。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二条之规定,对荣誉权的侵害方式只有一种,即非法剥夺公民或法人的荣誉称号。
荣誉称号表明了国家和社会对荣誉获得者的高度评价,因而与名誉有联系。
如果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使公民的名誉也受到损害的,同时构成侵害荣誉权和名誉权二、荣誉权和名誉权的相通点名誉权归入人格权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讨论一下荣誉权与名誉权之间的相通点,进而论证荣誉权属于人格权的合理性。
1、从荣誉权与名誉权的客体分析。
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也是相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所认为的名誉指社会对主体的褒奖或贬损或中性的评价该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名誉权作为权利之一种即意味着该权利是法定的,是由法律赋予权利人对于其名誉所享有的利益支配权。
如果名誉包括对主体消极的评价则意思是法律保护主体对其消极评价享有的支配力和利益。
换言之:消极评价即支配力和利益。
这样岂不自相矛盾,违反逻辑。
因此笔者赞成:名誉一般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评价,也就是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评价,而不是指对坏名声的评价18.最低限度是非消极的社会评价。
因此名誉应指特定人所受到的有关其品行、才能、功绩、职业、资历和身份等方面的良好评价,而名誉权也相应要求他人对其名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荣誉与荣誉权相关的荣誉也是一种特定组织给予的正式积极评价。
因此,名誉和荣誉均指积极评价,而荣誉权与名誉权相应的是以获得和维护该积极评价及其利益为重要内容。
“名誉权以人在社会上应受与其地位相当之尊敬或评价之利益为内容之权利19.”当然,该积极评价的来源不同,一是正式特定组织给予的评价,一是非正式来自社会的评价。
1.民法基本原则的效力和功能如何?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其具体效力表现在:(1)它是民事立法须遵循的准则(2)它是解释民法的基准(3)它是民事活动中的基本行为准则(4)它是在没有具体规定时,裁定民事案件的依据。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
其评价功能表现在;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民法的精神实质,正确的评价民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
其补充功能表现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补充法律的漏洞。
2.什么是民事法律事实?其有何特征?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
其特征表现为:(1)客观性。
民事法律事实是一种客观现象,而不是主观现象。
单纯的主观意志并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终止。
(2)法定性。
何种客观现象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是由个人决定的。
3.简述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和原则。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两种:(1)事实方式,即权利人通过事实行为行使权利;(2)法律方式,即权利人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行使权利。
权利行使应遵循以下两项主要原则:(1)自由行使原则,权利行使是权利人的自由,自应依当事人的意思决定,他人不得干涉。
(2)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权利人应依权利的目的正当行使权利,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
4.民事责任有何特征?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基础,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2)民事责任以恢复被侵害的权利为目的(3)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4)民事责任是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5.简述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指民事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措施。
八年级下学期政治期中要点之名誉权
1、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内容?(35页)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2、名誉权的含义及表现(P38页)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3、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①侮辱:指语言、文字或暴力手段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分为口头侮辱、文字侮辱和暴力侮辱。
②诽谤:指无中生有、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分为口头诽谤和文字诽谤。
③新闻报道失实。
④诬告。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下学期政治期中要点
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标签搜索:八年级期中复习|初二期中复习
初二年级政治下册期中要点之心中要有杆“秤”
八年级政治期中知识点复习重点之我与集体共发展。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serve as a textbook of life for peopl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荣誉权和名誉权的异同是什么导读:1、性质不同。
荣誉权是身份权,而名誉权是人格权。
2、内容不同。
荣誉权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授予的种殊荣耀;名誉权是社会对每个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等方面的评价即公民、法人的声誉。
3、取得方式不同。
荣誉权的取得要履行一定的程序;而名誉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法人的一种权利。
一、荣誉权和名誉权的异同是什么1、性质不同。
荣誉权是身份权,而名誉权是人格权。
所谓身份权就是只有具有一定身份的特定的人才会享有而不是人人均享有,如亲权等。
人格权则是凡事主体均可享有。
所以荣誉权只有那些取得优异成绩,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荣誉称号的特定的公民、法人才能享有;而名誉权则是每个公民、法人均享有的权利。
2、内容不同。
荣誉权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授予的种殊荣耀,即特殊的名誉其评价是积极的;名誉权是社会对每个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等方面的评价即公民、法人的声誉。
3、取得方式不同。
荣誉权的取得要履行一定的程序,由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授予的,而名誉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法人的一种权利。
荣誉权具有可剥夺性,而名誉权为公民法人终生享有,除非死亡或消失不可剥夺。
二、荣誉权和名誉权有哪些相似点第一,荣誉权和名誉权都属于人格权的一种,都受我国法律的保护,除了这两者,人格权还包括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名称权、姓名权、肖像权、身份权、配偶权等等。
第二,荣誉权和名誉权的享有主体都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虽然对于法人是否享有名誉权的问题,学术界讨论还未有结果,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上就有明确的规定。
第三,荣誉权和名誉权都是一种评价得出的权利,虽然荣誉权是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评价,而名誉权是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得出的权利,但是双方都有正面和积极的评价,都有一定的共通点和相似点。
民事纠纷中的名誉权保护与维权民事纠纷中,名誉权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权益,涉及到个人的社会声誉和尊严。
保护和维护名誉权对于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名誉权保护与维权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名誉权的界定与范围名誉权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受到尊重和信任的权益。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名誉权包括个人的姓名权、荣誉权和名誉权。
其中,姓名权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姓名的使用和保护权;荣誉权是指个人因取得特殊荣誉或成就而享有的权益;名誉权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受到他人敬重和尊重的权益。
二、名誉权保护的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典》第101条规定了对名誉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规定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包括侮辱、诽谤、恶意指控等,在侵权行为存在的情况下,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另外,我国还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名誉权的保护给予了明确规定,如《刑法》对诽谤、中伤等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行为予以了明确的惩处等。
三、名誉权维权的途径与措施在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个人应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誉权维权途径和措施:1.协商解决: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可选择与侵权人进行协商,要求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
2.法律途径:受害人可以通过起诉侵权人的方式,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舆论监督:受害人可以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等途径,向公众披露事实真相,增大舆论压力,迫使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4.寻求专业机构支持:在名誉权维权过程中,个人可以寻求律师、公证机关等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协助,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和证据保全服务。
四、名誉权保护与维权中的问题与挑战在名誉权保护与维权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包括:1.证据难以充分:名誉权纠纷案件常常涉及到一方对他人的言论行为,证据的获取和固定较为困难,给维权带来一定的难度。
名誉权和荣誉权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条文要义本条是对名誉权及客体的规定。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
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
名誉是名誉权的客体,本条第2款对名誉概念作了界定。
应当区别的是,名誉分为主观名誉和客观名誉。
作为名誉权客体的名誉是客观名誉,即独立于权利主体之外的“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它既不是权利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也不是权利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而是社会对权利人的客观评价。
主观名誉也叫名誉感,是主体对自己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自我评价和感受。
名誉权对主观名誉不予以保护,只保护主体的客观名誉不因受他人的非法行为侵害而降低。
名誉权的义务主体是权利主体之外的其他任何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它所负有的义务是不可侵义务,即“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的义务主体违反这一不可侵义务,造成权利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评析张某诉俞某某网络环境中侵犯名誉权纠纷案案情:张某以“红颜静”为网名、俞某某以“华容道”为网名,在同一网站登记上网。
“红颜静”“华容道”在某网站登记的都是真实网友级别。
通过线下聚会,二人相识且互相知道了对方上网使用的网名。
俞某某另有登记网名“大跃进”。
后二人在网络上发生纠纷,俞某某以“大跃进”账号多次对“红颜静”进行侮辱、诽谤,张某便诉至法院。
法院认为:张某、俞某某虽然各自以虚拟的网名登录网站并参与网站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聚会,已经相互认识并且相互知道网名所对应的人,且张某的“红颜静”网名及真实身份还被其他网友知悉,“红颜静”不再仅仅是网络上的虚拟身份。
俞某某通过某网站的公开讨论版,以“大跃进”的网名多次使用侮辱性语言贬低“红颜静”的人格,主观上具有对张某的名誉进行毁损的恶意,客观上实施了侵权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人对张某的公正评价,构成侵权。
Dreaming in the memory is not as good as waiting for the paradise in the hell.(页眉可删)荣誉权与名誉权的区别有哪些?荣誉权与名誉权的区别有:主体不同、客体不同、权利取得方式不同、侵害的类型不同等,对于荣誉权和名誉权都是人身权,在涉及到被侵害情况下,都是可以通过法律规定的相关情况来进行维权处理。
一、荣誉权与名誉权的区别有哪些?1.主体不同。
荣誉权的主体特定,仅为获得光荣称号或嘉奖的民事主体享有;而名誉权是所有民事主体都享有的一种人身权。
2.客体不同。
荣誉权的客体是荣誉称号、证书、勋章、奖章、奖状等,而名誉权的客体是公众对他人的社会评价。
3.取得的程序不同。
荣誉权需要有关机关或单位授予荣誉的程序而取得,而名誉权的取得无需授予等特殊程序,是自然就享有的。
4.能否被取消、剥夺不同。
荣誉权可依法被剥夺,名誉权不能以任何方式剥夺。
5.侵害方式不同。
荣誉主要是否定、贬低、亵渎他人的荣誉等的方式侵害,或者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而侵害名誉权主要是侮辱诽谤。
二、名誉侵权的形式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重要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对法人名誉的侵害,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公民的荣誉权和名誉权都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下应当结合实际来对相关情况进行认定和处理,如果不法分子对公民的荣誉权与名誉权造成侵犯的话,一般都是需要追相关法律责任的,造成损失的也要进行赔偿。
名誉权与荣誉权的区别是什么两者权利的主体不同。
名誉权是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的权利,荣誉权是公民是否取得荣誉,具有专属性。
两者取得和丧失权利的⽅式不同。
公民⾃出⽣就享有名誉权,⽽荣誉权是必须做出贡献才能获得,名誉权跟随你⼀⽣。
名誉权具有普遍性,荣誉权具有专属性。
关于名誉权与荣誉权的区别是什么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名誉权与荣誉权的区别是什么1、两者权利的主体不同。
名誉权是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的权利,荣誉权是公民是否取得荣誉,具有专属性。
2、两者取得和丧失权利的⽅式不同。
公民⾃出⽣就享有名誉权,⽽荣誉权是必须做出贡献才能获得,名誉权跟随你⼀⽣。
3、名誉权和荣誉权都是受《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保护的⼈⾝权的重要内容。
3、《民法典》对名誉权与荣誉权的法律规定(1)《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零⼆⼗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不得以侮辱、诽谤等⽅式侵害他⼈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等的社会评价。
(2)《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零三⼗⼀条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不得⾮法剥夺他⼈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的荣誉。
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没有记载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记载;获得的荣誉称号记载错误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更正。
⼆、名誉权与荣誉权存在如下联系1、保护客体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名誉权和荣誉权保护的客体分别是民事主体的名誉、荣誉。
名誉是指社会公众对⾃然⼈、法⼈的品德、才⼲、⽣活作风、信誉等⽅⾯的⼀般的、总体性的评价。
荣誉则是因特定主体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由政府、社会组织授予的⼀种赞美称号。
可见,荣誉和名誉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把荣誉视为名誉的⼀种特殊形式。
2、不是财产权但都与财产权相关。
名誉权和荣誉权属于⼈⾝权中的⼈格权,它们都与特定的⼈⾝不可分离⽽且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
但是,它们⼜可以与⼀定的财产权发⽣关联。
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和荣誉权受到侵害,他可以要求赔偿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定的精神损害⾦。
名誉权有哪⼏条名誉权是公民⾮常重要的⼀项权利,⽽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民的名誉权是不受⾮法侵犯的,⾮法对公民名誉权进⾏侵犯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名誉权有哪些分类?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名誉权有哪些分类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保持并维护⾃⼰名誉的权利。
它是⼈格权的⼀种。
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格尊严的名声,是⼈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名誉权有哪些分类:1、公民名誉权名誉权可分为公民的名誉权和法⼈的名誉权,公民的名誉权主要包括以下⽅⾯(1)在何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真⼈真事进⾏报道、评论、传播时都不得与事实不符,⽽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
(2)任何⼈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法,损害他⼈的名誉。
(3)任何⼈不得捏造事实.陷害他⼈败坏他⼈名誉。
2、法⼈名誉权法⼈的名誉权内容与公民的名誉权相⽐,由于其不具有如公民⼀般的情感,所以其内容有所狭窄,主要包括:(1)任何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法⼈进⾏报道怦论时,必须真实,与事实相符.(2)任何⼈不得捏造事实,散布与法⼈真实状况不符的消息,败坏其名誉。
侵犯名誉权的处罚是什么可以责令侵权⼈停⽌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或⼝头的⽅式进⾏,内容须事先经⼈民法院审查。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公民、法⼈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应赔偿侵权⾏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民法院可根据侵权⼈的过错程度、侵权⾏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如果侵权⼈拒不执⾏,则:1、由⼈民法院在相关报刊上予以公告,所⽀付费⽤有侵权⼈承担。
2、⼈民法院给予罚款、拘留等处罚。
3、申请⼈民法院强制执⾏财产部分。
4、给付延迟履⾏⾦。
《民法典》第九百九⼗条 【⼈格权定义】⼈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命权、⾝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荣誉权和名誉权的区分
荣誉权和名誉权都是受《民法通则》保护的人身权的重要内容。
也是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被屡屡侵犯的合法权益。
尤其是涉及文化名人的各类名誉权官司,更频繁见诸报端。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 第102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可见,名誉权和荣誉权是一对既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法律概念。
两者之间存在如下联系:
第一,保护客体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名誉权和荣誉权保护的客体分别是民事主体的名誉、荣誉。
名誉是指社会公众对自然人、法人的品德、才干、生活作风、信誉等方面的一般的、总体性的评价。
荣誉则是因特定主体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由政府、社会组织授予的一种赞美称号,如某人被评为最佳男主角,以及某人的长篇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等。
可见,荣誉和名誉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把荣誉视为名誉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二,不是财产权但都与财产权相关。
名誉权和荣誉权属于人身权中的人格权,它们都与特定的人身不可分离而且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
但是,它们又可以与一定的财产权发生关联。
如果公民的名誉权和荣誉权受到侵害,他可以要求赔偿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一定的精神损害金。
但是,名誉权与荣誉权毕竟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第一,权利主体不同。
名誉权的权利主体是所有的民事主体,任何自然人、法人都享有名誉权,具有普遍性。
而荣誉权的主体则不是所有的民事主体,而是依据是否获得荣誉的事实而定,因而有的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有的则不享有,它具有专属性。
第二,取得和丧失权利的方式不同。
公民自从出生时起、法人自其成立时起就开始对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而荣誉权并不是公民一出生便能享有的权利,而必须是有了突出贡献被有关组织授予某种称号以后才能产生的一项权利。
如果公民的荣誉称号被合法取消或剥夺,其荣誉权也就丧失了,但名誉权不会丧失。
需要说明的是,公民的名誉权和荣誉权并不一定随着公民的死亡而必然丧失。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死者名誉权是可以得到保护的。
最先提出此要求的是天津已故艺人荷花女的母亲,她于1987年起诉小说《荷花女》的作者及刊登小说的《今晚报》损害其女儿的名誉权,法院的判决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作出肯定性
回答。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案件不断出现,不久前由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的杨子荣名誉权案也是如此,杨子荣的养子杨克武因电视剧《林海雪原》起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认为被告在电视剧中虚构了不少情节,严重侵犯了英雄杨子荣的名誉权。
3月15日,法院裁定驳回了杨克武的诉求,原因并不是法律不保护死者的名誉权,而是因为法院认定杨克武与杨子荣的收养关系不成立,不是适格的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