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的初步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八音自义遍览
摘要:
1.八音的定义与来源
2.八音的分类与特点
3.八音的应用与价值
4.八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正文:
八音,即我国古代对音律的称谓,是一种音乐理论。
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对自然界声音的观察与总结,有着悠久的历史。
八音理论对于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东亚国家的音乐文化。
八音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闰八音。
这八种音律各有特点,如宫音雄厚、商音激越、角音高亢等。
这些音律不仅可以单独演奏,还可以相互组合,形成美妙的音乐。
在古代,八音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等领域。
它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音阶和音调,使得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八音理论还对我国的传统乐器制作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使得各种乐器能够更好地发出和谐的音调。
八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作为一种音乐理论,与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此外,八音还与古代的五行、八卦等理论相互联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探索。
总之,八音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对于音乐理论的发展以及音乐实践的丰富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八音之乐教案设计第一章:八音之乐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八音之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认识八音之乐的八个基本音阶掌握八音之乐的基本演奏技巧1.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的定义和历史八音之乐的八个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商、变徵八音之乐的演奏技巧:指法、吹奏、拍子等1.3 教学活动引入八音之乐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八音之乐产生兴趣讲解八音之乐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其文化价值教授八音之乐的八个基本音阶,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学习和掌握示范八音之乐的演奏技巧,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第二章:八音之乐的演奏技巧2.1 教学目标掌握八音之乐的基本演奏技巧学会正确的指法和吹奏方法熟悉八音之乐的拍子2.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的指法:指法的种类和运用八音之乐的吹奏方法:吹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八音之乐的拍子:拍子的种类和节奏感2.3 教学活动讲解八音之乐的指法,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授八音之乐的吹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吹奏练习介绍八音之乐的拍子,让学生通过拍手活动来感受节奏感第三章:八音之乐的曲谱阅读3.1 教学目标学会阅读八音之乐的曲谱了解八音之乐的曲谱符号和标记能够演奏简单的八音之乐曲目3.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的曲谱符号:音符、休止符、附点、连音线等八音之乐的曲谱标记:音高、音长、速度、力度等八音之乐的曲目演奏:简单曲目的学习和演奏3.3 教学活动讲解八音之乐的曲谱符号,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教授八音之乐的曲谱标记,让学生能够根据标记进行演奏学习简单的八音之乐曲目,让学生进行演奏练习第四章:八音之乐的曲目学习4.1 教学目标学习八音之乐的经典曲目了解八音之乐曲目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4.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的经典曲目: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进行学习八音之乐曲目的风格和特点:分析曲目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提高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通过学习曲目,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4.3 教学活动学习八音之乐的经典曲目,让学生熟悉曲目并进行演奏分析八音之乐曲目的风格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八音之乐的音乐美通过学习曲目,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进行演奏练习和音乐分享第五章:八音之乐的演奏展示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自信地进行八音之乐的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展示八音之乐的魅力和美感5.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的演奏技巧:巩固学生的演奏技巧,提高演奏水平团队合作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音乐表达能力八音之乐的魅力和美感:展示八音之乐的独特魅力和美感5.3 教学活动进行八音之乐的演奏技巧训练,让学生提高演奏水平组织团队合作演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音乐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演奏展示情感和美感举办八音之乐的演奏展示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八音之乐的魅力第六章:八音之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6.1 教学目标了解八音之乐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探索八音之乐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八音之乐在传统节日和仪式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了解八音之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八音之乐在传统节日和仪式中的应用:学习八音之乐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以及婚礼、祭祀等仪式中的使用探索八音之乐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了解八音之乐在传达情感、表达敬意等方面的作用6.3 教学活动引入八音之乐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引导学生对八音之乐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产生兴趣通过实例讲解八音之乐在传统节日和仪式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八音之乐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八音之乐的演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八音之乐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第七章:八音之乐的创新与发展7.1 教学目标了解八音之乐的创新与发展探索八音之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鼓励学生进行八音之乐的创作与表演7.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的创新与发展:学习八音之乐在历史上的一些创新和发展,如八音之乐与现代乐器的结合八音之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了解八音之乐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使用,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鼓励学生进行八音之乐的创作与表演: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自己的八音之乐作品并进行表演7.3 教学活动引入八音之乐的创新与发展,激发学生对八音之乐在现代音乐中应用的兴趣通过实例讲解八音之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八音之乐在现代音乐中的独特魅力组织学生进行八音之乐的创作与表演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自己的才华第八章: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8.1 教学目标了解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对八音之乐的热爱和保护意识8.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八音之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学习通过教育、演出、记录等方式对八音之乐进行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对八音之乐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培养对八音之乐的热爱和保护意识8.3 教学活动引入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八音之乐保护的意识通过实例讲解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对八音之乐进行传承与保护组织学生参与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活动,如参与演出、制作纪录片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八音之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第九章:八音之乐的实践与探索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八音之乐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八音之乐的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9.2 教学内容八音之乐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通过实际演奏、合作演出等方式提高八音之乐的实践能力八音之乐的探索与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八音之乐的探索与研究,如了解不同地域的八音之乐风格、历史背景等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通过八音之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9.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八音之乐的实际演奏和合作演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八音之乐的探索与研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通过八音之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实际操作和项目研究第十章:八音之乐的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反思学生在八音之乐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展望八音之乐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学生的继续重点解析本文重点在于:1. 八音之乐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八个基本音阶及基本演奏技巧。
八音和鸣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乐器“八音”的分类及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八音”乐器演奏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八音”乐器的分类及代表乐器。
(2)理解不同“八音”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式。
2、难点(1)区分相似音色的“八音”乐器。
(2)体会“八音”乐器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视频片段,如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民乐合奏节目,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视频中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八音和鸣。
2、知识讲解(20 分钟)(1)介绍“八音”的概念:“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分类方法,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
(2)分别讲解每一类乐器的特点和代表乐器:金类:以金属为主要制作材料,如钟、镈等,声音洪亮、清脆。
石类:由石头或玉石制成,如磬,音色清脆悦耳。
丝类: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如琴、瑟等,音色优美、柔和。
竹类:用竹子制作而成,如笛、箫等,声音悠扬、婉转。
匏类:由葫芦等植物果实制成,如笙、竽等,发音柔和、圆润。
土类:以陶土为材料,如埙,音色醇厚、低沉。
革类:用动物皮革制作,如鼓,声音响亮、有力。
木类:以木材为原料,如柷、敔等,声音古朴、深沉。
3、作品欣赏(15 分钟)播放几段具有代表性的“八音”乐器演奏作品,如古琴曲《广陵散》、古筝曲《渔舟唱晚》、笛子曲《姑苏行》、笙曲《凤凰展翅》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
4、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欣赏的作品中,哪些乐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八音”乐器与现代乐器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5、实践体验(15 分钟)准备一些简单的“八音”乐器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辨认和模拟演奏,加深对“八音”乐器的了解和认识。
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八音之乐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八音2.掌握八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4.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八音和其基本概念、特点;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八音的审美特点,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了解八音1.1 通过播放乐曲或演示乐器使学生了解八音。
1.2 定义和解释八音。
八音是指古代乐律中分为八类的乐器。
它们分别是钟、磬、竽、琴、瑟、筝、管、笙。
这八种乐器代表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声响和音乐的认识和把握。
1.3 向学生介绍八音的传统位置钟、磬、竹(竽)在前,瑟(古琴)、箫在左,筝、琴在右。
2.了解八音乐曲2.1 让学生听取古代八音乐曲,例如:•《广陵散》古琴曲(瑟乐)•《清平乐》笙、竹曲•《大明乐》钟、鼓、簧等弦乐器合奏曲•《古调单弦吟》弹弦乐曲•《清明上河图》筝曲2.2 制作八音乐曲的音乐理论材料制作八音乐曲的音乐理论材料,介绍各类乐器的演奏方法和特点,包括演奏技巧、调式和音乐表现形式。
3.学习八音乐曲3.1 点评八音乐曲,让学生认识到各类乐器的特点。
针对每首八音乐曲进行分析,以便使学生能够理解每种乐器的特点,了解每首乐曲的风格和特色。
3.2 用心体验、欣赏各种八音乐曲。
让学生听、看八音表演或自己演奏,感受古代八音乐曲所表现的生活情感和人文情趣。
3.3 组织学生进行八音表演。
•学生可以分组演奏八音乐曲,展示不同的乐器演奏特色。
•学生可以编排八音合奏乐曲,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相得益彰。
•学生可以在课外创作八音乐曲,拓展并深化其音乐造诣。
四、教学手段•讲解、演示;•音乐播放和欣赏;•试奏和练习;•演唱和表演;•互动合作。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在演奏、表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八音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2.通过口头问答,了解学生掌握音乐构成和音乐表现等基本概念的情况,评价其音乐理论方面的学习。
八年级音乐上册《八音之乐》教案范文单元教学内容1.简单了解“八音”以及*民族乐器的分类。
2.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姑苏行》《光明行》《十六板》《行街》《小放驴》。
3.认识常见的*民族打击乐器。
单元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民族乐器的种类和发展历史。
2.欣赏几首*民族器乐曲,初步认识和了解*民族器乐演奏形式以及风格。
3.尝试演奏几种民族打击乐器,培养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4.体会打击乐器在我国戏曲中对刻画人物、情绪所起到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简单了解*民族乐器的种类和发展历史。
(2)通过欣赏南北风格迥异的民族乐曲,了解*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和风格。
2.教学难点:学打锣鼓经。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比较法、自主学习法。
重难点指导1.*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
从六七千年前的骨笛、骨哨到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吹笙、鼓瑟、*琴、编钟等器乐演奏形式,再到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等丰富多样的演奏形式,*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课开始,教师可对学生做介绍,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悠久的历史有一个初浅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教育,端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态度。
2.通过不同乐曲的欣赏,认识我国民族乐器的不同材质、音*、音乐表现力及演奏形式,感受到南北音乐的不同风格。
同学们虽然平时对民族音乐了解不多,但通过教师启发、同学们相互的讨论,应该都能得到较大提高。
本单元所要解决的以及需要同学掌握的知识点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鼓励、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京剧锣鼓经的演奏对学生比较陌生,可先让学生观看并选择与角*相一致的打击乐演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先将节奏唱念熟练再进行合奏,这样也比较容易表现出戏曲感觉。
初二音乐教案《八音之音》单元山东淄博高新区卫固镇付山中学胡晓婷课题第三单元八音之乐课型欣赏课时1授课时间第8周教学用具VcD教学方法欣赏法、分析法教学目标1、介绍八音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
2、通过音乐与古石像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出的情绪特征。
3、通过欣赏《姑苏行》《光明行》《十六版》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讲故事、欣赏、表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有关材料,一及音乐相关文化的有机关联。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把握不同栏目的教学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取舍教学材料板书设计第三单元八音之乐《十面埋伏》《姑苏行》《光明行》《十六版》教后自我分析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环节估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3分钟5分钟15分钟12分钟1、结合乐器图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八音乐器分类法,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听赏《十面埋伏》,并用语言描绘出这首乐曲的内容、情绪。
之后可由教师进行补充,完整地叙述“楚汉相争”的故事。
再次请学生带着故事仔细聆听一遍。
(播放VcD)3、欣赏《姑苏行》《光明行》。
(1)问:能否听出这两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们的风格特点有什么不同?(2)播放录音。
(VcD)(3)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补充。
(4)介绍《光明行》的曲作者刘天华的生平以及代表作。
4、欣赏弦乐合奏《十六版》。
介绍《十六版》是选自《弦索十三套》以及《弦索十三套》的作者、产生年代等。
(2)问:能否听出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它的演奏形式与前两首有何不同?它体现了什么样的风格特点?(3)播放录音。
了解中国的八音乐器分类法听赏《十面埋伏》欣赏《姑苏行》《光明行》分析作品欣赏弦乐合奏《十六版》听出乐曲中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它的演奏形式与前两首有何不同?它体现了什么样的风格特点?教学环节估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3分钟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补充。
八音之乐〔课题〕:1、介绍中国民间乐器及八音乐器的分类法。
2、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课型〕:欣赏课〔年级〕:七年级下册〔课时〕: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师:首先给同学们看一段音乐片段,看看大家从中看出或听出哪些乐器?生:笛子,二胡,云锣等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乐器有哪些共性特征呢?生:中国的民族乐器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民族乐器之林,来学习第三单元《八音之乐》。
二、了解“八音”(一)了解什么叫“八音”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八音”?或者说,你是怎么理解“八音”的?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留时间让学生讨论)生:自由回答……师:课件出示“八音”让学生看大屏幕齐读一遍出示选择题让学生选答案辅助练习(二)认识“八音”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八音”是八大类乐器的材料,那么,同学们边听辨乐器边为乐器分类结合音响片段,感受“八音”生:按要求听辨“八音”乐器音响效果设计意图:了解“八音”,认识“八音”,感受“八音”三个环节,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乐器的特征及音色特点,体现探究式的学习策略。
三、欣赏教学《二泉映月》师:二胡,因其弦为丝制,故属“八音”中的丝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一)了解乐曲及乐曲作者——华彦均师:在欣赏乐曲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华彦均(1893-1950),人称“瞎子阿炳”,江苏无锡人,自幼随其父雷尊道士华清和学习各种乐器。
华清和死后,他经常同民间吹鼓手交往,并参加他们的吹奏活动。
后因道产变卖殆尽,沦为街头流浪艺人,依靠演奏为生。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八音和鸣二教案
教案标题:八音和鸣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八音和鸣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八音和鸣二的演奏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八音和鸣二的起源和发展
2. 八音和鸣二的乐器组成和演奏方式
3. 八音和鸣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播放八音和鸣二的音乐片段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八音和鸣二的基本音乐特点和演奏形式。
2. 理论学习:介绍八音和鸣二的起源、乐器组成、演奏方式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八音和鸣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演奏技巧训练:分组进行八音和鸣二的演奏练习,教授基本的演奏技巧和配合方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听音训练:通过听音训练,让学生能够辨别和理解八音和鸣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5. 创作表演:鼓励学生进行八音和鸣二的创作表演,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配合能力
3. 学生的创作表演水平和表现力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快去接受“八音”的启蒙吧作者:暂无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21年第19期文|鄂璠喜欢用文字和画笔记录生活片段的绘本创作者温艾凝在去年年初迷上了民乐。
“古朴优美的古琴声、清脆明亮的笛声、幽静典雅的箫声……每次听到这些,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过暑假的简单时光,想起那片充满了小溪流淌的声音、树叶摇晃的声音、石头碰撞的声音的绿色树林。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但这些自然之音依然停留在耳朵里,和耳机里的民乐声一起直抵人心。
”后来温艾凝才知道,中国民乐就是从自然中孕育而来的,每一件民族乐器都带着树木的记忆和植物的芬芳。
对音乐有着高度敏锐感受力的邹頔是一位青年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对民乐自然有着独到的理解与感悟。
2020年,她和温艾凝一起邀请到动画艺术家谭海粟,书法家许宏泉,国乐大师、演奏家方锦龙(琵琶)、苏畅(古筝)、王颖(二胡)、丁晓逵(笛/箫/埙)、朱瑞(笙)、杨众国/潘玥辰(阮)、孙灜(古琴),大家组合在一起,以全新的视角,以文字、绘画、音乐、动画四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方式,共同揭开了“八音的秘密”。
古时候的人们,根据不同的材料将乐器分为了八类: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制作民乐器的材料就如此真实地源于自然。
比如埙是陶土做的,钟是金属做的,石磬是石头做的,鼓皮是动物皮革做的……不同的材料会做出不同的乐器,这就是“八音的秘密”,“八音盒”的“八音”也来源于此,其背后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今年,由邹頔撰文并作曲、温艾凝绘图的“真正能听的绘本”——《八音的秘密》,终于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八音的秘密》把民乐的科普性内容融在了爷爷和孩子的故事线里,故事中的爷爷是一位制作民乐器的手艺人,再平常的材料到了爷爷的巧手里也能变成会唱歌的乐器。
他陪伴着孙子成长,每年都会把亲手制作的乐器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孙子,直到孙子长大了、去到很远的城市生活……最后,爷爷离去,当孙子再次回到爷爷生活的地方,他把小时候爷爷送给自己的乐器找出来,和朋友们一起演奏了爷爷留下的乐谱……此时此刻,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在动人的亲情故事中感受到民乐的力量和文化归属感的永恒。
海南八音实地调查报告篇一:标题:海南八音实地调查报告正文:本次实地调查报告是针对海南八音进行的实地调查,旨在探究海南八音的历史、传承、现状及其发展状况。
一、海南八音的历史与传承海南八音是指在海南地区流传的八种传统音乐乐器,包括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海南八音以其独特音色和优美的演奏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海南八音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逐渐减退;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乐器和演奏技巧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二、海南八音的现状及其发展状况海南八音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乐器收藏与传承:海南地区有一些收藏家致力于收集和保护海南八音的乐器,同时也有一些学校、机构和音乐人对海南八音进行学习和传承。
2. 演奏形式与表演:海南八音的表演形式包括音乐会、讲座、演出等,也有一些传统表演活动,如琼剧音乐表演、元宵音乐晚会等。
3. 文化传承与推广:海南八音的传承离不开文化推广和文化传承,一些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和传承海南八音文化,如举办文化展览、音乐会等。
三、海南八音的未来发展趋势海南八音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乐器收藏和保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海南八音乐器收藏和保护的支持,鼓励收藏家和乐器制作者传承和发扬海南八音文化。
2. 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海南八音文化人才培养的支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更多的海南八音文化传承者。
3. 创新演奏形式:海南八音的演奏形式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鼓励传统乐器制作者和演奏者创新演奏形式,提高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四、结论海南八音是海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其历史悠久,传承面临着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海南八音文化的支持和保护,鼓励传统乐器制作者和演奏者创新演奏形式,推动海南八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八音:古人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可以洁净人的思想,创作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是指八种乐器:金、石、土、木、丝、竹、匏、革。
最先提出八音的是西周音乐家伶州鸠。
见于《国语。
周语》篇。
八音: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
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传:“八音:金、石、丝、竹、匏(pao二声)、土、革、木。
”《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注:“金,钟镈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苏轼《贺韩丞相启》:“付八音于师旷,孰敢争能。
”《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
中国古代有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称为“八音分类法”。
八音是指的八种材料“金、石、土、革、丝、竹、匏、木”。
这种乐器的使用在古代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也就形成了出现自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了数千年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的存在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中国这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度,礼乐也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对这八种材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金”指用金属制作的乐器,如编钟;“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土”指用陶土制作的乐器,如“埙”、缶(fou);“革”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如鼓;“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如琴、瑟等;“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筚篥、篪(音chi,二声。
古代两端封闭的笛子);“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木”指木制的乐器,如(木兄)音zhu四声、(吾攵)音yu二声。
金[钟]:八音之一。
金属制的打击乐器。
历史久远,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有陶钟,是新石器晚期的遗物;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是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成为依一定音列组成的旋律乐器。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日渐增多,以九枚一组的居多。
秦代以后,沿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中的钟多为呈圆形,每钟发一音。
近年在西南地区多次出土的战国至两汉时期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编钟,如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出土的编钟,外形似铃,断面作桃核形,顶端作双角状;广西等地也出土有编钟,反映了西南各地与中原地区在音乐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石[磬]:八音之一。
玉、石等材料制成的打击乐器。
甲骨文中磬字,形同曲尺,悬挂在架上。
左半像悬石,右半像用手执捶敲击。
《尚书。
益稷》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即指磬。
考古发现有约为夏代的东下冯遗址石磬,系打制而成,表明磬可能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祭祀、宴享等礼义活动的雅乐中,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土[埙]:八音之一。
用土烧制的吹奏乐器。
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载:“埙,暴辛公所造。
”《拾遗记》载:“疱羲灼土为埙。
”这类传说虽不可信,但也说明埙的历史很久远。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一个吹孔的陶埙,距今约七千余年,是目前最早的实物。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荆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河南郑州铭攻路、二里岗商代遗址、辉县琉璃阁区殷墓都有陶制埙的发现。
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熟知的,但是在古代音乐中
极为重要的乐器——缶(fou)。
远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类似水碗的演奏形式——“击缶”。
缶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
《易.离》中记载:“不鼓缶而歌”,《诗经.陈风》中亦有“坎其击缶”。
据传古代“击缶”,是用12个小碗敲击成曲的,后来“击缶”演变为击“瓯”,瓯是盆盂—类的瓦器,很像个小碗。
战国时期有名的渑池会,蔺相如就是逼秦王击瓯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
击瓯在晋代已很流行。
隋朝的音乐奇人万宝常在一次与人吃饭时就曾随手击碗成曲,水碗到了唐代还有所发展。
也许大家还记得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阵阵撼动心灵的缶声吧!
木[柷敔/音zhuyu住羽] :八音之一。
指木制的打击乐器。
柷,形同木升,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击其内壁发声,以示乐曲的起始,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敔,状如伏虎,背面刻有锯齿,演奏时用一支一端破成细条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锯齿,以示乐曲的终结,古代雅乐结束时击奏。
丝[琴瑟]:八音之一。
用梧桐木等木质材料制成的弹拨乐器。
《诗经》中已有琴瑟的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古作五弦,周初增为七弦。
古代琴的别称有“绿绮”、“丝桐”等;琴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常用乐器。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琴着称。
几千年来,琴的演奏绵延不绝。
历代琴师对琴曲的流传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瑟,多为25弦,也有14弦、23弦的。
每根弦下施柱,用以调节有效弦长。
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25弦瑟,可知它是按五声音阶调弦。
瑟的出现年代更早。
目前出土的瑟是春秋晚期制品。
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明清宫廷所用的瑟,与周、汉时期出土实物已有较大差异。
古代宴享礼仪活动中,多用瑟伴奏歌唱。
竹[箫管]:八音之一。
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
单管、竖吹。
古代箫多为竹制,也有玉制、瓷制的。
用于独奏、琴笛合奏或演奏传统竹乐曲。
如龠[音yue月]、形状像笛子,短管,有三孔、六孔、七孔之分、箫,最初用一组长短不等的细竹管按音律编排而成,如鸟翼状,叫“排箫”,后来只用一根竹管制成,竖吹得叫“洞箫”。
匏[笙芋]:八音之一。
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
甲骨文中有“和”字,即是小笙,说明其起源之久远。
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14根,竹制簧片。
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
笙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是重要的吹奏乐器。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有19簧、17簧、13簧数种。
唐代改为木制。
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伴奏中。
芋,在战国至汉代广泛流行,至宋代失传。
出土的汉代百戏陶俑、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像。
芋的形状似笙而比笙大。
36管,后减至23管。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芋通高78厘米,芋斗、芋嘴为木制,芋管22根,竹制。
分前后两排,每排11管,呈双弧形排列,插在椭圆形芋斗上。
革[鼓]:八音之一。
指皮革制成的鼓类打击乐器。
《诗经。
关雉》中记载:“窈窕淑女,钟革乐之。
”《吕氏春秋。
侈乐》载:“为木革之声若雷,为金石之声责若霆。
”其中的革、木革,都是形容鼓的音乐效果。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中国强大,心胸宽广,善于吸收其他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将中国原来的乐器排挤出乐坛。
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始终作为独自欣赏的乐器流传了下来,正式
在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深刻体悟和和越来越多的人更希望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埙、筝、排箫等乐器重新发挥光彩,但尚没有被纳入民族乐队的合奏曲目。
在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但乐手只能是供人驱使的"伶人",唐朝时着名音乐家李龟年也没有什麽政治地位。
只有被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的,音量较小的古琴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
也正是因此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致使八音仅仅成了古代音乐的代名词,而不是像民歌则充满多彩的旋律。
其实在中国很多民歌的演奏的旋律中都能找到这些音乐乐器的影子。
八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
如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8件,它们是:横箫(笛子)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
南宁市邕宁壮族八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
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彝族八音所用乐器有二胡、环箫(无膜笛)各一对,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锣)、鼓、钹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乐器有二胡、横箫(笛)各一对和五鍟、锣、鼓、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