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系阻燃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7
无卤阻燃剂的制备及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高分子材料在现代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其阻燃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阻燃剂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功能性添加剂,在高分子材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用的阻燃剂包括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磷系阻燃剂等,但由于其中含有溴、氯等卤素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因此,无卤阻燃剂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当前热点和难点,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重要方向。
本论文将从无卤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旨在为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能的升级和环保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研究无卤阻燃剂的种类、性质及其应用现状。
2. 探究无卤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适当改进和优化。
3. 研究无卤阻燃剂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4. 分析无卤阻燃剂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揭示其阻燃机制。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了解无卤阻燃剂的种类、性质及其应用现状,为后期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2. 实验法:采用常规化学实验方法和分析测试手段,对无卤阻燃剂制备、阻燃性能和机理进行研究。
3. 器械仪器法:利用各种仪器对实验样品的结构、性质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如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三、预期成果1. 完成无卤阻燃剂的制备,并对其阻燃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为其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条件保障。
2. 揭示无卤阻燃剂的作用机理和相互作用机制,为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的阻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创新思路。
3. 推动无卤阻燃剂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为环保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1. 综述无卤阻燃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选取合适的无卤阻燃剂原料,并进行相关性质测试和表征。
卤系阻燃剂阻燃机理卤系阻燃剂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类型,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卤系阻燃剂以卤素元素(如溴、氯)为主要成分,通过其特定的化学性质发挥阻燃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阻燃剂。
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水合效应:卤系阻燃剂在高温下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卤化氢气体。
卤化氢气体在接触火焰时会发生水化反应,产生大量水蒸气,从而吸收热量并稀释燃烧气体,减缓燃烧速度。
同时,由于卤化氢气体的比重较空气大,它可遮蔽火焰的氧源,降低燃烧的氧含量,从而抑制燃烧过程。
2. 气相抑制作用:卤系阻燃剂在高温下分解产生的卤素化合物(如溴化氢、氯化氢等)与燃烧产物中的自由基发生反应,抑制其进一步参与反应链的链传递过程。
这种链传递抑制作用可以阻断火焰的扩散,减少火焰的温度和放热量,达到阻燃的效果。
3. 炭化层形成:卤系阻燃剂在高温下分解产生的卤化物可以与燃烧物表面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气体和固体沉淀物。
这些固体沉淀物在燃烧过程中可以形成一层炭化层,覆盖在燃烧物表面,起到隔热和隔氧的作用,阻碍燃烧的进行。
综上所述,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主要包括水合效应、气相抑制作用和炭化层形成。
这些机理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抑制火焰的传播和燃烧的进行,防止火灾的扩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卤系阻燃剂,并合理调节使用剂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卤系阻燃剂的稳定性和毒性问题,确保其安全使用。
此外,卤系阻燃剂的使用也可以与其他阻燃机理相结合,如氮磷系阻燃剂和无机阻燃剂等,以提高阻燃效果。
总之,了解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对于正确应用和选择合适的阻燃剂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卤系阻燃剂的阻燃作用,确保材料和设施的防火安全性。
阻燃LDPE的新型阻燃剂配方和加工工艺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防火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阻燃剂作为一种重要的防火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
低密度聚乙
烯(LDPE)是一种常用的塑料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柔韧性等特点,但由于其易燃性和热稳定性差,使用时容易出现火灾事故。
因此,寻求
一种新型的阻燃剂配方和加工工艺,提高LDPE的阻燃性能,增强其防火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LDPE阻燃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阻燃剂配方方面,采用氢氧化铝、纳米硼酸、磷酸铵、聚乙烯醇等物
质作为阻燃剂,进行复合改性,使LDPE材料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
在加工工艺方面,采用热干燥或挤出等方法,在LDPE基体中加入阻燃剂,制备阻燃LDPE材料。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阻燃剂的新型配方研究、加工工艺优化、材料性能测试等方面。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LDPE阻燃剂的新型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优化。
首先,在阻燃剂方面,多种阻燃剂将被用于制备LDPE材料,例如,磷酸氢二铵、氢氧化铝、硼酸等。
然后,采用挤出成型工艺对LDPE进行加工处理,制备出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LDPE材料,并对LDPE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
四、预期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将开发一种新型的LDPE阻燃剂配方和加工工艺,
并制备出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LDPE材料。
该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建筑、交通、包装等领域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预期研究成果将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题报告题目:卤系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填写并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3.开题报告字数应在1500字以上,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外文文献至少3篇),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处应标出文献序号,“参考文献”应按附件中《参考文献“注释格式”》的要求书写。
4.年、月、日的日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例:“2008年11月26日”。
5.开题报告增加封面,封面格式:题目:宋体,加粗,二号;系别等内容格式:宋体,四号,居中。
参考文献[1] Dr.Jurgen Troitzsch.Overviewof Flame Retardants[J].Chemistry Today,1998,:1523-1529.[2] 倪子璀.卤系阻燃剂阻燃机理的探讨及应用[J].广东化工,2003,(3):27-29.[3] 刘霞,李燕芸,吕九琢.阻燃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东化工,1999,(2):111-114.[4] Colour B M . The chemistry and uses of fire retardants[J] .Fire Retardant Chemistry,1978,25(19):23-28.[5] 尹国强,廖列文,康正.塑料阻燃剂的合成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3,32(4):12-15.[6] 崔隽,姜洪雷,吴明艳,田胜军.阻燃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7(1):14-17.[7] 夏俊,王良芥,罗和安.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和开发动向[J].应用化工,2005,34 (1):1-4.[8] 潘健传,陈桧华,兰芳.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J].广东化工,2007,34(2):46-50.[9] 唐若谷,黄兆阁.卤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12,28(1):129-132.[10] 张永华,丁辰元.溴代聚苯乙烯的合成[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3(4):53-55.[11] 张冬珍.国内溴化聚苯乙烯阻燃剂合成技术进展[J].山西化工,2011,31(1):42-45.[12] Hans Eberhard Praetzel,Bensberg-Frankenforst.Self-Extinguishing PolyolefinCompostions[P], US Patent:3474067, 1969-10-21.[13] 黄艳梅,范五一,黄锐.溴化聚苯乙烯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精细化工,2000,17(3):159-161.[14] 舒畅.聚苯乙烯催化溴化合成溴化聚苯乙烯[D].天津:天津大学,2001.。
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磷符合型膨胀阻燃剂、无机阻燃剂等各自适用的环境与工艺加工的优缺点常用的卤素阻燃剂主要包括含氯原子的如得克隆、氯化石蜡、CPE等和含溴原子的十溴二苯醚、十溴二苯乙烷、四溴双酚A、HBCD、八溴醚、溴化聚苯乙烯、溴化环氧树脂等等。
磷系阻燃剂常用的有:包覆红磷、APP和一些磷酸酯类兼阻燃增塑剂的阻燃剂。
氮磷符合型阻燃剂也是目前市场追逐的热点,包括三聚氰胺、季戊四醇、聚磷酸铵(APP)等组成的膨胀型阻燃剂。
无机阻燃剂品种也很多,市场常用的真正可以独自起到阻燃剂作用的主要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硼酸锌等,其它诸如,三氧化二锑、水镁石系列,还有有机土等最多只能算是阻燃协效剂,他们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其它有机阻燃剂协同阻燃,使得其它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得以提高。
就市场应用情况和不同阻燃剂的自身和被阻燃材料的特点来看,在热塑性树脂中当前应用效果最好、应用量最大的当属含卤素的阻燃剂,其中溴系列阻燃剂,尤其以十溴二苯醚等应用最为广泛,由于欧洲市场出台了环保性指令——RoHS,使得十溴二苯醚的生命周期近乎终结,取而代之美国大湖公司开发了与十溴二苯醚溴含量和热稳定性,分子结构也相似的十溴二苯乙烷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燃烧不产生致癌物质“二恶英”而阻燃效率和适用的树脂和工艺又和十溴二苯醚几乎相同,加之原料易得,成本上具备了其它阻燃剂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得以广泛迅速推广,大湖公司在世界除我国以外的市场都注册了专利,所以唯独我国可以“堂而皇之”的生产十溴二苯乙烷,只是出口受到一些阻碍。
就应用过程的具体体会来看,十溴二苯乙烷为代表的溴系列阻燃剂在热塑性树脂中具备阻燃效率高,制得的材料力学性能好,生产工艺要求不复杂、容易加工,与塑料等树脂相容性比较好,可以相对简单的通过添加阻燃剂熔融共混制造出阻燃性能很好,而且材料性能不发生太多改变的阻燃材料。
此外,溴系列阻燃剂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其很高的性价比和可回收利用性以及长效的阻燃性。
卤素阻燃剂成分卤素阻燃剂是一种常用的阻燃材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等行业。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氯、溴、碘等卤素元素,具有优异的阻燃效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卤素阻燃剂的成分及其特点。
首先,卤素阻燃剂的主要成分是卤素元素。
卤素元素的原子结构非常特殊,其外层电子只差一个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的八个电子,因此具有较高的电负性。
这种电负性使得卤素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有利于降低可燃物的燃烧性能。
其次,卤素阻燃剂中常用的成分有氯、溴和碘。
氯是最常见的卤素元素,其阻燃剂主要有氯化铝、氯化亚砜等。
溴是阻燃剂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比氯更好的阻燃效果。
溴化有机物和溴化无机物都是常见的溴阻燃剂。
碘作为阻燃剂的成分较少见,但其阻燃效果也是非常出色的。
碘化铝等是常见的碘阻燃剂。
卤素阻燃剂作为一种重要的阻燃材料,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卤素阻燃剂具有高效的阻燃效果。
卤素元素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抑制可燃物的燃烧,降低火势的传播速度,延长燃烧时间,从而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其次,卤素阻燃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在高温条件下,卤素元素可以与可燃物中的活性氢离子发生取代反应,形成具有阻燃效果的物质,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热性。
此外,卤素阻燃剂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久性。
它可以在可燃材料中形成一层致密的炭化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延缓材料的燃烧。
卤素阻燃剂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塑料、橡胶、涂料、电线电缆等行业。
在塑料制品中加入适量的卤素阻燃剂,可以使塑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在电线电缆领域,卤素阻燃剂可以阻止电线电缆着火并延缓火势蔓延,起到重要的防火保护作用。
总之,卤素阻燃剂作为一种重要的阻燃材料,其成分主要包括氯、溴和碘等卤素元素。
它具有高效的阻燃效果、良好的热稳定性、耐磨性和耐久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等行业。
在今后的阻燃材料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卤素阻燃剂的开发和改良,提高其环境友好性,为各个行业的阻燃应用提供更多优质的材料选择。
新型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的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防火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许多塑料、纺织品等劣质材料在遭遇火灾时都会燃烧甚至引发爆炸,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保护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需要研发新型高效阻燃剂,提高材料的防火性能。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合成新型十溴二苯乙烷阻燃剂,分析其在不同材料中的阻燃性能和应用前景,为防火材料领域的发展和人类生存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新型阻燃剂无疑将为解决当前防火材料面临的难题带来新的思路和策略。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合成新型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并进行物化性质的表征,利用不同材料(如聚丙烯、聚酰亚胺等)作为载体,探究该阻燃剂对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应用前景。
四、研究方法1. 有机合成法(如Grignard反应、卤代反应等)合成十溴二苯乙烷;2. 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手段对产品进行物化性质的表征;3. 将阻燃剂与不同载体材料混合,制成薄膜或样品,采用极限氧指数(LOI)等方法测试其阻燃性能,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五、预期成果1. 成功合成新型十溴二苯乙烷阻燃剂;2. 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并对其阻燃机理进行探究;3. 探讨该阻燃剂在不同载体材料中的阻燃性能和应用前景,为防火材料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六、研究难点1. 合成高效的十溴二苯乙烷阻燃剂;2. 分析和探究阻燃剂在不同载体材料中的阻燃机理和性能;3. 对实验条件的精确掌控和数据分析。
七、研究计划1. 第一年:合成十溴二苯乙烷,进行物化性质的表征;2. 第二年:探究该阻燃剂在不同载体材料中的阻燃性能和应用前景;3. 第三年: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撰写论文并参加学术会议。
八、参考文献1. 黄士俊, 程昌珍, 井毅, 等. 十溴二苯乙烷的合成方法和应用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5,(03):70-72+119.2. 朱绪强, 孙现莲, 戴红玉, 等. 国内外十溴二苯乙烷阻燃剂研究进展 [J]. 材料工程,2021,(07):130-136.3. 胡惠明, 沈学才, 梁晓晖, 等. 十溴二苯乙烷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06):94-98.。
开题报告题目:磷系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参考文献[1] 侯祥麟.中国炼油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4:206.[2] Kirk-Othmer Encycl. Chem. Technol John Wiley&Sons[J].New York,1993,10(7):995-998.[3] 程志凌,陈文捷.塑料阻燃剂技术的进展[J].齐鲁石油化工,2002,(1):56-58.[4] 史翎,段雪.阻燃剂的发展及其在塑料中的应用[J].塑料,2002,31(3):11-15.[5] 黄汉生.日本非卤素阻燃剂发展动向[J].现代化工,2002,22,(12):54-55.[6] 工利生,黄金印,朱庆松等.阻燃剂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化学通报,1999,(4):48-50.[7] 于丹琦,陈国强.一种新型磷系阻燃剂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8,16(3):346-347.[8] 韦平.新型磷硅阻燃剂的合成及阻燃PC/ABS的阻燃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8,36(4):5-7.[9] 黄汉生.日本非卤素阻燃剂发展动向[J].现代化工,2002,22,(12):54-55.[10] 尹国强,崔英德.新型磷系阻燃剂的合成[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4,21(6):67-70.[11] FAbde-Mohdy.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nitrogen-and phosphorus-containing monomers onto cellulosics for flame-retardant finishing of cotton textile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J].2003,8(9):2573-2578.[12] 疏引,韦平.新型含磷阻燃剂的合成及阻燃PC/ABS的热稳定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8,21(21):159-163.[13] 吴育良,王长安.无卤磷系阻燃聚合物研究进展[J].高分子学报,2005,5(6):37-42.[14] 吴桂芹.环氧树脂增韧与阻燃性研究[J].山东建材,2003,24(6):42-44.[15] Liaw, Der Tang:J1A ppl.Polym.Sci[ J].1997,65(1):59-65.。
卤系阻燃剂阻燃机理的探讨及应用的实际应用情况1. 应用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火灾事故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阻燃剂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少火灾发生和扩散的材料,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卤系阻燃剂作为其中一类重要的阻燃剂,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和环境友好性,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卤系阻燃剂主要包括溴系和氯系两大类。
溴系阻燃剂具有较高的阻燃效果,但由于其在大气中存在较高的持久性,对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而氯系阻燃剂则具有较低的毒性和环境影响,但其阻燃性能相对较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2. 阻燃机理探讨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主要包括气相阻燃和凝相阻燃两个方面。
2.1 气相阻燃气相阻燃是指阻燃剂在受热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够与可燃物质的氧发生反应,从而抑制火焰的传播。
卤系阻燃剂在受热分解时会释放出溴或氯等卤素元素,这些卤素元素能与火焰中的自由基发生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卤化自由基。
这些卤化自由基能够与可燃物质中的氢原子结合,抑制火焰链式反应,从而达到阻止火势蔓延的效果。
2.2 凝相阻燃凝相阻燃是指阻燃剂在受热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固体产物具有吸附、隔离和稳定火焰等作用。
卤系阻燃剂在高温下分解生成的固体产物能够吸附可燃物质表面,并形成一层保护层,隔离可燃物质与外界的接触。
同时,这些固体产物还能吸收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降低可燃物质的温度,减缓火焰传播速度。
3. 实际应用情况卤系阻燃剂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建筑领域在建筑领域中,防火安全是一项关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卤系阻燃剂作为建筑材料中常用的阻燃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地板、墙板、屋顶等建筑材料中。
例如,在木质地板中添加溴系阻燃剂可以显著提高其防火性能,减少火灾发生时的火势蔓延速度。
此外,卤系阻燃剂还可以通过改善聚合物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提高建筑材料在火灾条件下的稳定性。
3.2 电子电器领域随着电子电器产品的普及和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于电子产品的防火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卤系阻燃剂阻燃机理阻燃剂是一类在火灾条件下能够延缓或阻止材料燃烧的化学物质。
卤系阻燃剂是其中一种常用的阻燃剂,它的阻燃机理主要通过卤素元素的特殊性质来实现。
卤系阻燃剂通常由卤素元素(如氯、溴、氟等)以及其他辅助添加剂组成。
在火灾发生时,卤系阻燃剂中的卤素元素会发挥重要作用。
卤素元素具有较高的电负性,能够与燃烧时生成的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抑制火焰的扩展。
此外,卤素元素还能够与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隔氧气和燃烧产物进一步与可燃物接触,从而减少燃烧反应的进行。
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可以分为气相和固相两个方面。
在气相中,卤素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与自由基反应生成无机酸的气体(如HCl、HBr、HF等)。
这些无机酸能够中和火焰中的碱性物质,降低火焰的温度和热释放速率,从而减缓火势的蔓延。
此外,无机酸的生成还能够抑制可燃物的燃烧反应,使火焰变得不稳定。
在固相中,卤系阻燃剂中的卤素元素能够与可燃物表面发生反应,形成一层具有阻燃性质的炭化层。
这种炭化层能够降低可燃物的热导率和挥发性,减缓燃烧反应的进行。
同时,炭化层还能够隔离氧气和可燃物的接触,防止燃烧的继续发生。
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还与其添加方式有关。
一种常见的添加方式是将卤系阻燃剂与可燃物混合后共混。
在共混过程中,卤素元素能够与可燃物充分接触,形成均匀分散的阻燃体系。
另一种添加方式是将卤系阻燃剂涂覆在可燃物表面形成涂层。
涂层中的卤素元素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迅速发挥作用,形成阻燃保护层。
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化学反应,而是涉及到多种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卤系阻燃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和阻燃要求。
此外,卤系阻燃剂的添加量和分散性也对阻燃效果有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主要包括气相和固相两个方面。
卤素元素通过与自由基反应生成无机酸,中和火焰中的碱性物质,降低火焰温度和热释放速率;同时,卤素元素还能够与可燃物表面发生反应,形成炭化层,减缓燃烧反应的进行。
卤系阻燃剂阻燃机理的探讨及应用卤系阻燃剂是一种常用的阻燃剂,其主要成分为卤素化合物。
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主要是通过卤素元素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在高温下,卤素元素会与燃烧产生的自由基反应,从而抑制燃烧反应的进行。
此外,卤系阻燃剂还可以通过吸收热量来降低燃烧反应的温度,从而达到阻燃的效果。
卤系阻燃剂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塑料、橡胶、纺织品等领域。
在塑料领域,卤系阻燃剂可以增加塑料制品的阻燃性能,从而提高其安全性能。
在橡胶领域,卤系阻燃剂可以提高橡胶制品的阻燃性能,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
在纺织品领域,卤系阻燃剂可以增加纺织品的阻燃性能,从而提高其防火性能。
然而,卤系阻燃剂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卤系阻燃剂中的卤素元素会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有害气体,如氢气氟化物、氢气氯化物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其次,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受到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阻燃性能并不稳定。
此外,卤系阻燃剂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在食品包装等领域中,卤系阻燃剂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为了解决卤系阻燃剂存在的问题,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阻燃剂。
其中,无卤素阻燃剂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其主要成分为磷、氮等元素。
无卤素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主要是通过磷、氮等元素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与卤系阻燃剂相比,无卤素阻燃剂具有环保、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在未来的阻燃剂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卤系阻燃剂是一种常用的阻燃剂,其阻燃机理主要是通过卤素元素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卤系阻燃剂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阻燃剂,其中无卤素阻燃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阻燃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的介绍阻燃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一、阻燃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阻燃剂是一类合成效果特别强大的特殊聚集物,在液体燃料、液体燃
料和空气等介质中,以增加燃烧反应的安全和可控性,从而抑制燃烧源的
发生和发展。
阻燃剂可以在燃料发射早期阻绝燃烧,从而降低燃烧温度,
抑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抑制辐射和减少烟雾产生的效果。
阻燃剂项目研究可以为探索特殊阻燃剂的新型表征技术和结构设计提
供理论支持。
同时,以材料结构为基础的理论计算,可以定义最优的阻燃
剂结构,筛选有效的阻燃剂。
结合试验,阻燃剂能够有效的缓解热量辐射
和减少烟雾产生。
二、阻燃剂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
1、技术可行性研究
针对阻燃剂项目,可以研究阻燃剂材料,研究新型阻燃剂的表征技术,结构设计方法和计算设计等技术,并以此进行综合评估,以获得最优的阻
燃剂结构,以达到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要求。
2、成本可行性研究。
氯化聚乙烯橡胶与丁苯橡胶共混体系的研究及在矿用软管中的应用指导教师签字:蕴爿刍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 计兰茏鑫继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氯化聚乙烯橡胶与丁苯橡胶共混体系的研究及在矿用软管中的应用摘要氯化聚乙烯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臭氧性和耐候性并且价格低廉,丁苯橡胶具有较好的弹性、耐磨性和抗湿滑性,两者共混可以取长补短,使共混后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
首先对/共混胶的相容性及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动态热力学分析可知,当/的共混比为/与/时,曲线上出现两个,当/的并用比例为/时,两相的相容性不是很好;由热失重分析可知,的热失重量少,高温时的热稳定性能好,在与共混后,其热稳定性提高,共混物的失重量减小;不同并用比的/共混胶中,随用量的增加,共混胶的正硫化时间延长,耐老化性能和耐油性能也逐渐提高,当/共混比为/时,共混胶有比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的共混胶的硫化体系研究表明:复配型的硫化体系与既能硫化橡胶也能硫化橡胶,可作为/共混胶的硫化剂;用不同硫化体系硫化/共混胶时,普通硫化体系的焦烧时间短、硫化速率快;复配型硫化体系的焦烧时间长,加工的安全性好;复配型硫化体系的拉伸与强度和撕裂强度高,耐磨性也较好,其综合性能要好于其他硫化体系;共硫化时,由于两者的极性和饱和度不同,不能同步硫化,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改善了与共混胶硫化不同步的问题,改善了共混胶交联网络的不均匀性,提高了/共混胶的综合性能。
/的共混胶的补强体系研究表明:加入白炭黑后,/并用胶的门尼粘度增大,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略有提高,加入硅烷偶联剂.改性后,改善了白炭黑在胶料中的分散性,硫化胶的效应明显降低;改性树脂加入/共混胶后,共混胶的门尼粘度明显增大,硫化胶的撕裂强度明显增大,但是随着树脂的增多,共混胶的效应增强。
/并用胶的阻燃体系研究表明:加入阻燃剂三氧化二锑、十溴二苯乙烷、氢氧化铝后,能明显的提高/硫化胶的阻燃性能,使/共混胶氯化聚乙烯橡胶与丁苯橡胶共混体系的研究及在矿用软管中的应用有很好的阻燃性能,但是并不影响/共混胶的力学性能,使/共混胶达到了矿用阻燃管的性能要求。
卤-锑体系是以含卤有机化合物为主要成分, Sb 2O 3为协效剂的复合阻燃体系。
这类阻燃剂的阻燃作用主要是气相阻燃,也兼具一定的凝聚相阻燃作用。
含卤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分解成HX ,而HX 能与聚合物燃烧产生的HO · 、O · 、OH · 等高活性自由基反应,生成活性较低的卤素自由基,从而减缓或终止燃烧,其反应如下:HX +H ·→H 2+X ·HX +O ·→HO ·+X ·HX +HO ·→H 2O +X ·因HX 的密度较空气密度大,除发生上述反应外,还能稀释空气中的氧气并覆盖于材料表面,可降低燃烧速度。
上述反应中产生的水能吸收燃烧热而被蒸发,水蒸气能起到隔氧作用。
阻燃体系中的Sb 2O 3本身不具阻燃作用,但是燃烧过程中,能与HX 反应生成三卤化锑或卤氧化锑。
其反应过程如下:Sb 2O 3+HX (气)→ SbX 3(气)+H 2OSb 2O 3(固)+HX (气)−−→−℃250 SbOX (固)+H 2O Sb 2OX (固)−−−→−℃280~250 Sb 4O 5X 2(固)+SbX 3(气) Sb 4O 5X 2(固)−−−→−℃480~400 Sb 3O 4X (固)+SbX 3(气) Sb 3O 4X (固)−−−→−℃560~470 Sb 2O 3(固)+SbX 3(气)从上述反应可以看出Sb 2O 3的协同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SbX3蒸气的密度大,能长时间停留在燃烧物表面附近,有稀释空气和覆盖作用。
②卤氧化锑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能有效地降低聚合物表面温度。
③SbX3能与气相中的自由基反应,从而减少反应放热量而使火焰猝灭。
SbX3→X·+SbX2·SbX3+CH3·→CH3X+SbX2·SbX2·+H·→SbX·+HXSbX2+CH3·→CH2X·+SbX·SbX·+H·→Sb+HXSbX·+CH3·→CH3X+Sb④上述反应中生成的Sb可与气相中O·、H·反应生成SbO·和水等产物,有助于终止燃烧。
开题报告
题目:卤系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填写并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3.开题报告字数应在1500字以上,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外文文献至少3篇),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处应标出文献序号,“参考文献”应按附件中《参考文献“注释格式”》的要求书写。
4.年、月、日的日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例:“2008年11月26日”。
5.开题报告增加封面,封面格式:题目:宋体,加粗,二号;系别等内容格式:宋体,四号,居中。
参考文献
[1] Dr.Jurgen Troitzsch.Overviewof Flame Retardants[J].Chemistry Today,1998,:1523-1529.
[2] 倪子璀.卤系阻燃剂阻燃机理的探讨及应用[J].广东化工,2003,(3):27-29.
[3] 刘霞,李燕芸,吕九琢.阻燃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东化工,1999,(2):111-114.
[4] Colour B M . The chemistry and uses of fire retardants[J] .Fire Retardant Chemistry,
1978,25(19):23-28.
[5] 尹国强,廖列文,康正.塑料阻燃剂的合成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03,32(4):12-15.
[6] 崔隽,姜洪雷,吴明艳,田胜军.阻燃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
报,2003,17(1):14-17.
[7] 夏俊,王良芥,罗和安.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和开发动向[J].应用化工,2005,34 (1):1-4.
[8] 潘健传,陈桧华,兰芳.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J].广东化工,2007,34(2):46-50.
[9] 唐若谷,黄兆阁.卤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12,28(1):129-132.
[10] 张永华,丁辰元.溴代聚苯乙烯的合成[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 ,1992,13(4):53-55.
[11] 张冬珍.国内溴化聚苯乙烯阻燃剂合成技术进展[J].山西化工,2011,31(1):42-45.
[12] Hans Eberhard Praetzel,Bensberg-Frankenforst.Self-Extinguishing Polyolefin
Compostions[P], US Patent:3474067, 1969-10-21.
[13] 黄艳梅,范五一,黄锐.溴化聚苯乙烯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精细化
工,2000,17(3):159-161.
[14] 舒畅.聚苯乙烯催化溴化合成溴化聚苯乙烯[D].天津:天津大学,2001.。